资源简介 3.2《蜀相》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下面加点的词与“辛夷楣兮药房”中的“辛夷”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目眇眇兮愁予 B.洞庭波兮木叶下 C.合百草兮实庭 D.出师一表真名世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李密《陈情表》节选)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韩愈《祭十二郎文》节选)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寻蒙国恩 不久 B.犹蒙矜育 怜悯C.汝来省吾 顾惜 D.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 突然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臣之进退/仰观宇宙之大B.但以刘日薄西山/斧斤以时入山林C.请归取其孥/未有知其修者D.将成家而致汝/渔父见而问之曰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密先颂扬圣朝,表明自己想效忠;再叙写朝廷征召之殷,感恩新朝对自己的重用,坦言自己进退两难的处境,消除晋武帝的疑虑。B.李密在字词的表达上不事雕琢,自然真切;在句式的运用上,连用大量练达而概括的四字句,对制造情势、渲染气氛起了很大的作用。C.韩愈呜咽追叙自己和侄子幼年的孤苦伶仃,成年后的东奔西走聚日无多;同时流露出对自己往日追求功名富贵做法的悔恨和自责。D.韩愈一反传统祭文以铺排郡望、历叙生平、歌功颂德为主的固定模式,全用散文句调和平易晓畅的家常生活语言,深刻地感染着读者,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5.用“/”给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吾 与 汝 俱 少 年 以 为 虽 暂 相 别 终 当 久 相 与 处 故 舍 汝 而 旅 食 京 师 以 求 斗 斛 之 禄 诚 知 其 如 此 虽 万 乘 之 公 相 吾 不 以 一 日 辍 汝 而 就 也6.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2)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三、填空题7.理解词义(1)鸟何萃兮蘋中 萃:(2)举杯断绝歌路难 断绝:(3)两朝开济老臣心 济:(4)塞上长城空自许 空:8.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眇眇( ) 白薠( ) 罾( )芷( ) 潺湲( ) 庑( )褋( ) 搴( ) 汀( )酌酒( ) 踯躅( ) 祠堂( )四、句子默写9.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6选5)(1)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2)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3)景翳翳以将入, 。(4)雁阵惊寒, 。(5)出师未捷身先死, 。(6)女娲炼石补天处, 。五、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10.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写作者早年壮怀激烈,雄心勃勃,是因为不知世事艰难,流露出一丝悔意。B.颔联追述宋人抗金的英雄业绩,颈联则写壮志未酬而年华老去的感叹,情调由昂扬转入忧愤。C.颈联写作者有心而天不予,满是悲怆。“塞上长城“句,作者用南朝宋名将檀道济的典故明志,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D.尾联极力赞美诸葛亮,惭愧自己才德不能与之相提并论,惭愧自己未能在诸葛亮麾下建功立业。E.全诗表现了作者虽历经艰难却矢志不渝,虽内心悲愤却并不消极的爱国情怀。11.本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秋雨叹三首(其二)杜甫阑风长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妇无消息。城中斗米换衾裯,相许宁论两相值?12.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紧扣题目,写秋风秋雨,连绵不断,天地之间,乌云笼罩。B.“浊泾”一句写秋雨之大,已经见不到“泾渭分明”的景象了。C.“黍穗黑”是说因为长时间下雨,黍穗受到雨水浸泡已经糜烂。D.“斗米换衾裯”写城中百姓很高兴,终能以斗米换昂贵的衣物。13.“去马来牛不复辨”一句化用了《庄子 秋水》中的“两涘渚涯之间,不辨牛马”。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A.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锦瑟》唐 李商隐B.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唐 杜牧C.倚杖岩头秋独望,稀疏烟垄是人间。《北山岩》宋 郑樵D.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日暮倚杖水边》金 王寂14.《秋雨叹》与《春夜喜雨》都是杜甫写雨的名作,请分别概括两首诗的思想情感。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蜀 相杜 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书 愤陆 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15.两首诗歌都有“空”“自”二字,试体会其各自流露的情味。16.两首诗都歌咏了诸葛亮,但寄寓的个人情感各不相同,请略作赏析。六、情景默写七、选择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刚在长沙安顿几天,却赶上湖南兵马使和潭州刺史火拼,火焰红了半边天,杜甫泊在岸旁的家差一点几乎葬身火海,他一家八口载着乌篷船又得逃离是非之地。心向北方时,船也跟着往北走了。船出湘江进入洞庭湖,杜甫的病情像耒阳的洪水,天天往上加码。这时,他只有一个去昌平的选择,那里的县令是他的朋友,他相信昌平县令能帮他结束这令人讨厌的水上生活。窗外淅浙沥沥的声音密密实实的,一直未停,风在江面发出一阵阵哨子一样的吼叫,木船在雨中伴着风的叫声摇晃,岸上灰雾茫茫的树影鬼魂一样游动, 还有两岸居民祭鬼的鼓声……此刻,雨停了,风也停了,江面静止不动。他 远方,原本若隐若现的山林、杂草,这时全部出现在他眼前,如他一样肃穆……天黑了,船像在一个黑洞里穿行。这时,他有一种预感,汨罗江就是他生命的最后一站。( )。妻子点亮松油灯。宗武(杜甫之子)拿出纸笔后,把他扶起来,将枕头放到他的双腿上,再坐到他身后双手撑着他的腰。妻子把纸铺在枕头上。他提笔写下《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全诗饱含深情的哀鸣,令后世学子读之而 。风雨更大了,一代诗圣在这 的夜晚,溘然长逝。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杜甫泊在岸旁的家差一点几乎葬身火海,载着他一家八口的乌篷船又得逃离是非之地。B.杜甫泊在岸旁的家差一点葬身火海,载着他一家八口的乌篷船又得逃离是非之地。C.杜甫泊在岸旁的家差一点葬身火海,他一家八口载着乌篷船又得逃离是非之地。D.杜甫泊在岸旁的家几乎葬身火海,他一家八口载着乌篷船又得逃离是非之地。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偶尔 凝视 声泪俱下 风雨如晦B.偶然 窥视 热泪盈眶 风雨如磐C.偶然 窥视 声泪俱下 风雨如晦D.偶尔 凝视 热泪盈眶 风雨如磐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趁还能握笔必须把心里话说出来,他还有很多话要说B.他还有很多话要说,趁还能握笔必须把心里话说出来C.他还有很多话要说,必须趁还能握笔把心里话说出来D.必须趁还能握笔把心里话说出来,他还有很多话要说参考答案:1.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理解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例句,“辛夷”,名词用作动词,用辛夷做……;A项,“目”,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睛看;B项,“波”,名词用作动词,翻起波浪;C项,“实”,形容词用作动词,充满。D项,“名”,传名。故选C。2.C 3.D 4.A 5.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6.(1)我想奉命赴京就职,但(祖母)刘氏的病一天比一天重;想姑且迁就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2)我自幼丧父,等到长大,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模样,只有依靠兄嫂抚养。【分析】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汝来省吾”意思是“你来探望我”。“省”,探望。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而”,连词,表顺承。A.“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B.“以”,连词,因为。/介词,按照,根据。C.“其”,代词,他的。/代词,它。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 “李密先颂扬圣朝,表明自己想效忠;再叙写朝廷征召之殷,感恩新朝对自己的重用……”错误,从文中来看,选文第一段“逮奉圣朝,沐浴清化……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是叙写朝廷征召之殷,感恩新朝对自己的重用,坦言进退两难之境;选文第二段“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岂敢盘桓,有所希冀”是颂扬圣朝,表明效忠之意,选项颠倒二者的顺序。故选A。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圈出名词代词,如“吾与汝”“少年”“京师”“斗斛之禄”“其”“此”“万乘之公相”等;圈出动词,如“以为”“相别”“处”“舍”“旅食”“求”“知”等。然后按照语法进行断句,如“吾与汝俱少年”主谓宾俱全,“少年”后断开;如“旅食京师”是省略句加状语后置句,“京师”是后置状语,后面断开;“求”的宾语是“斗斛之禄”,动宾后断开;“知”的宾语是“其如此”,“此”后断开;“吾不以……”中“吾”是主语,主语前断开。再按照文言文的句首发语词或句末语气词进行断句,如“故”意思是“所以”,一般放在开头。最后按照对称的句式进行断句,如“暂相别”和“久相与处”,语段含义为:当初,我和你都年轻,总以为虽然暂时分别,终究会长久在一起的。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假如真的知道会这样,即使让我做高官厚禄的公卿宰相,我也不愿因此离开你一天而去赴任啊!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奉诏”,奉命;“奔驰”,古今异义,赴京就职;“则”,但是;“日笃”,一点比一天厉害;“私情”,古今异义,内心的情感;“告诉”,报告申诉;“不许”,被动句,不被允许。(2)“少”,幼年;“孤独”,幼年丧父;“省”,知晓;“所怙”,父亲;“惟兄嫂是依”,宾语前置句,只有依靠兄嫂抚养。参考译文:陈情表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前任太守逵,考察后推举臣下为孝廉,后任刺史荣又推举臣下为优秀人才。臣下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承担,辞谢不接受任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太子洗马。像我这样出身微贱地位卑下的人,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逃避命令,有意拖延,态度傲慢。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赴京就职,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我是进退两难,十分狼狈。我俯伏思量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严重呢。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担任过郎官职务,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十分卑微浅陋,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而有非分的企求呢?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就没有今天的样子;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我们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的内心不愿废止奉养,远离祖母。祭十二郎文唉,我自幼丧父,等到大了,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模样,只有依靠兄嫂抚养。哥哥正当中年时就因与犯罪的宰相关系密切而受牵连被贬为韶州刺史,次年死于贬所 。我和你都还小,跟随嫂嫂把灵柩送回河阳老家安葬。随后又和你到江南谋生,孤苦伶仃,也未曾一天分开过。我上面本来有三个哥哥,都不幸早死。继承先父的后代,在孙子辈里只有你,在儿子辈里只有我。韩家子孙两代各剩一人,孤孤单单。嫂子曾经抚摸着你的头对我说:“韩氏两代,就只有你们两个了!”那时你比我更小,当然记不得了;我当时虽然能够记事,但也还不能体会她话中的悲凉啊!我十九岁时,初次来到京城参加考试。四年以后,才回去看你。又过了四年,我去河阳凭吊祖先的坟墓,碰上你护送嫂嫂的灵柩来安葬。又过了两年,我在汴州辅佐董丞相,你来探望我,留下住了一年,你请求回去接妻子儿女。第二年,董丞相去世,我离开汴州,你没能来成。这一年,我在徐州辅佐军务,派去接你的人刚动身,我就被免职,你又没来成。我想,你跟我在东边的汴州、徐州,也是客居,不可能久住;从长远考虑,还不如我回到家乡,等在那里安下家再接你来。唉!谁能料到你竟突然离我而死呢?当初,我和你都年轻,总以为虽然暂时分别,终究会长久在一起的。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假如真的知道会这样,即使让我做高官厚禄的公卿宰相,我也不愿因此离开你一天而去赴任啊!7. 聚集 停止 扶助 白白地【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学习文言文的根本途径在于平时大量的诵读和积累,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义项,平时要多巩固,多归纳,这样才能举一反三。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也可以根据词语的偏旁部首和在句子中的位置及所作的句子成分等进行分析。(1)萃:动词,聚集,现在有“荟萃”一词。(2) “断绝”,同义复词,词性是动词,意思是停止。(3)“济”,动词,扶助的意思,现在仍有“周济、救济”这样的词语。(4)空,副词,白白地、枉自的意思。【点睛】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1)依形推义法(2) 语境分析法(3)语法分析法(4)妙用修辞法(5)成语印证法(6)课文求义法(7)邻字借推法(8)联想推断法(9)代入检验法(10)古今对比法。8. miǎo miǎo fán zēng zhǐ chán yuán wǔ dié qiān tīng zhuó zhí zhú cí【详解】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和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此类题主要考查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生僻字的字音和字形。多音字要依照“据义定音,音随义转”的特点,区分一般词语与专用词语的读音、词性辨别读音等。平时要善于积累,同时要结合词义、词性、汉字“六书”等相关知识及技巧进行辨析。眇眇(miǎo miǎo)该词与“秒”的读音相同,不要读成“抄”。白薠(fán)不要读成“频”的音,且注意区别字形。 罾(zēng),鱼网的意思,类似的字有“罥”“罗”等。芷(zhǐ),一种植物,读音和“止”相同。潺湲(chán yuán),重点是第二个字,不要读成“缓缓”的音。庑(wǔ)是厢房的意思;褋(dié)与“蝶”“蹀”形似且读音同注意区别。搴( qiān)与“骞”字形近且读音相同,注意区别。汀(tīng),是沙洲,水中的小块陆地。酌酒(zhuó)要与“杓”等字区别;踯躅(zhí zhú)意思是彷徨、徘徊,类似的词语还有踟蹰等。祠堂(cí)是平舌音,更不要读成“司”的音。【点睛】字音题应注意“据义定音”的方法,要多积累总结、归类;要采取“记少不记多”的原则,多摸索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的场合等理解记忆。9.(1)也无风雨也无晴。(2)莫道不销魂。(3)抚孤松而盘桓。(4)声断衡阳之浦。(5)长使英雄泪满襟。(6)石破天惊逗秋雨。【详解】试题分析: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及容易漏掉的字。如:“晴”“销”“盘桓”“衡”“浦”“长”“襟”等。任选5句,每空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如全选,按前5题计分。考点: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10.AD 11.①对比手法。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山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再,年华空老。②用典明志,借古讽今。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颂古在于讽今。【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A项,“因为不知世事艰难,流露出一丝悔意”分析错误,诗人未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感慨英雄无用武之地。并未流露出悔意,诗人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几多郁愤。D项,“惭愧自己未能在诸葛亮麾下建功立业”分析错误。诗歌尾联,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故选AD。11.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这类题,首先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诗歌,借助诗歌注释及关键意象,充分理解诗歌内容及情感;继而在此基础之上,结合知识储备,具体分析作品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诗歌表现手法很多,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直抒胸臆、对比、反衬、烘托渲染、正侧面相结合等。学生要对每一种手法都了解掌握,才能够正确加以判断。整首诗歌,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通过对比和用典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这是把理想和现实凡在一起进行对比;诗人回想自己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这是诗人把自己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尾联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千载而下,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点睛】如何鉴赏诗歌:一、看类型。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①送别类。②怀古类。③思乡怀人类。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④战争或边塞类。⑤闲适类。⑥借景抒情类。⑦托物言志类。⑧爱情类。⑨民生类。 以上九种类弄,只要学生掌握住基本的阅读水平,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类型。二、定感情。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能够表现诗歌感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三、定主旨。即确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同时也是诗歌鉴赏的核心。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怀古伤今、反对战争、追求和平、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亲、别恨离愁等。四、找意象(典故)。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而古代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五、找技巧。一首诗歌写的好坏,与它所采用的表达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表达技巧又要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去分析。诗歌赏析:本诗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当英雄无用武之地 时,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 “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拒守,后金兵溃退。上句指此。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正在南郑参加王炎军幕事,诗人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遭遇战。下句指此。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何啻于泣血?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楼船”(雄伟的战舰)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呢?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何等悲怆?再想,这一结局,非我不尽志所致,非我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悲怆便为郁愤。 再看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千载而下,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 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 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12.D 13.C 14.《春夜喜雨》写出了春雨的善解人意,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欣喜之情,同时赞美了春雨默默润物、无私奉献的精神。《秋雨叹》极力描写秋雨之大,历时之长,对地里的庄稼和百姓生活造成的恶劣影响,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的关切与担忧。【解析】12.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的能力。考生首先要对诗歌内容的认真理解,然后将理解与选项进行对应比对分析。本题选项D,“城中百姓很高兴”理解有误。“城中斗米换衾裯”卢注言:“疗饥急,救寒缓也”,实已非斗米、衾裯的价值问题,而是道之毁的哲学问题:“相许宁论两相值?”世之失道,国之本失其位,民苦,贤哲居陋巷而佞者塞庙堂。少陵以此市井物价之疑问,抒苦道隐之惶然,亦叹现实自身命运之不甘矣。故答案选D。13.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手法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本题赏析和理解的是用典的手法,考生首先要弄清什么是用典,用典,也就是用事,是一种修辞手法。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题干:“去马来牛不复辨”属于用典;选项A,化用了“庄周梦蝶”的典故;选项B,化用了陈后主的典故;选项D,用了屈原和白居易的典故。故答案选C。14.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情感主旨赏析的能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不同,并且给出比较的范围,较为容易,结合诗歌作答即可。注意意境的概括和手法的分析。本题:《春夜喜雨》的理解,要注意扣住题目中的“喜”,是内心的高兴和欣喜之情。《秋雨叹》要抓住“叹”,叹息悲叹,根据内容“农夫田妇无消息”,体现了作者对百姓疾苦的悲叹和同情。【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总之,考生要认真研读诗句,然后将选项内容与诗句进行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了。15.《蜀相》中“映阶碧草”虽春色盎然,却独自泛绿而无人来赏,“隔叶黄鹂” 虽鸣声动听,却空自宛转而无人来听。“空”“自”写出了武侯祠的寂寥冷清,景中融情,流露了诗人形单影只、孤寂伤怀的独特感受。《书愤》中“空”“自”写出年华已老,却空留一腔守边御敌、收复失地的壮志,流露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16.《蜀相》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追慕、对其功业未就的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书愤》则以诸葛亮自况,表达了渴望北征复国,建立功业的壮志豪情。【解析】15.本题考查“空”“自”二字的意蕴。《蜀相》中的“空”“自”表现景物的特点,写出了美好的事物无人欣赏的冷清,借环境的寂寥来表现诗人的感受;《书愤》中的“空”“自”突出了诗人今昔的变化,过去意气风发,一腔豪情,而今衰鬓先斑,表达了诗人年华易老、壮志难酬的悲愤。将两个字植入具体诗句,分析其表达的情感韵味即可。16.解答此题,需弄清诗人描写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的意图。《蜀相》借诸葛亮来感伤自己壮志难酬的情怀,其中既有对诸葛亮所建功勋的仰慕,又有对其“出师未捷”的惋惜;《书愤》意在借诸葛亮自况,希望自己能像诸葛亮那样矢志北伐,建功立业。17.B 18.D 19.C【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本题,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一是重复赘余,“差一点”和“几乎”删去其―;二是不合逻辑,他一家八口不能载着乌篷船,应改为“载着他一家八口的乌篷船又得逃离是非之地”。A项没有改正第一处错误,C、D两项没有改正第二处错误。B项完全修改正确。故选B。1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偶尔:间或,有时候;偶然发生的。偶然:事理上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的,超出一般规律的(跟“必然”相对);偶尔。“偶尔”多用作副词,着眼于数量,指次数少。用在语境中非常合适。“偶然”既可作副词,也可作形容词。作副词时,意为“不是必然地”,指某种动作行为或者情况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表示出于意外。作形容词时,意为“不是必然的”,后边接名词,可见语法上不适合填入横线处。要恰当地使用这两个词,最简便的方法是记住这一点:“偶尔”与“经常”相对,“偶然”与“必然”相对。根据此题语境,只能用“偶尔”。凝视:聚精会神地看。窥视:窥探。横线后为“远方”,因此选“凝视”。声泪俱下:边诉说,边哭泣,形容极其悲恸。热泪盈眶:激动的泪水充满眼眶。形容心情非常激动。根据语境“全诗饱含深情的哀鸣”,此处强调此诗令后世学子心情激动,故选“热泪盈眶”。风雨如晦:风雨交加,白天如同黑夜一样昏暗。后用来形容局势动荡或社会黑暗。风雨如磐:形容天气恶劣,风雨极大。也形容社会黑暗势力压迫沉重。根据语境“风雨更大了”“夜晚”,此处形容天气恶劣,风雨极大,故选“风雨如磐”。故选D。19.本题考查学生语句复位的能力。本题,根据上下文,所填句子应该先强调杜甫心里有话说,然后强调“说心里话”的条件,即“还能握笔”,“必须”放在“趁”前更强调时间的紧迫性,和前文“他有一种预感,汨罗江就是他生命的最后一站”相照应。故选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