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心中的“110”》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内容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三年级上册《心中的“110”》64页~65页教材分析《不要上当受骗》是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安全护我成长”中的第9课《心中的“110”》第2课时。本单元共三课,第一课是《生命最宝贵》,第二课是《安全记心上》,第三课是《心中的“110”》,主要针对三年级小学生在安全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而编写的。本课编写依据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我的健康成长”第六条“体会生命来之不易,知道应该爱护自己的身体和健康,知道日常生活中有关安全的常识,有安全意识和基本的自护自救能力”,其核心主题是学会安全地生活。教材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不要轻信陌生人”,教材呈现的是吴华上当受骗的案例。在教学这部分要着重定位于引导学生提高警惕,具有安全防范意识,不要轻信陌生人或家庭成员以外的熟人,以免上当受骗。第二部分,“我该怎么办?”教材呈现了四种与陌生人接触的情景,学生分析四幅图中的主人公的做法是否合适。主要是引导学生明白既不能把所有的陌生人都当成坏人,也要时刻保持警惕性,在人际交往的时候有分寸、有技巧;右下图设计的是防止性侵的内容。生活中,侵犯者有可能是陌生人,也有可能是我们熟悉的人,比如亲戚、邻居、继养父母或者是朋友。此设计是让学生认识到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自己的隐私部位,不能被他人随意触摸,也不能看。同时也要引导学生不能随意触摸或看他人的隐私部位,这也是文明的表现。在这一部分,我们主要引导学生辨析升华,在乐于助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同时,提高警惕性,这是安全生活的需要。学情分析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接触的人员更为复杂,处在各种各样未知的环境当中,对周遭危险的认识不足,自我保护能力弱,容易受到来自外界的人身侵害。现实社会中,儿童受到不法分子侵害的案件屡有发生,如:拐骗、绑架、勒索、性侵等,一旦发生,对儿童和家庭会产生很大的伤害。因此非常有必要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进行这方面的安全教育,帮助他们有效识别人际交往中的骗术,防盗、防骗、防拐、防性侵,做到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学习目标1.通过具体的情境教育,初步认识社会的复杂性,提高分辨能力,学会自护自救。2.能够使用恰当的方式保护自己,能够对危险做出正确的判断。3.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危险时刻,能够沉着冷静的处理问题。教学重点通过具体的情境教育,初步认识社会的复杂性,提高分辨能力,学会自护自救。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分辨能力,在危险时刻,能够沉着冷静的处理问题,并学会自护自救。教学准备视频、音频、图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播放《被拐孩子的悲惨后果》视频。2.通过视频,我们发现小孩很容易就受骗,大家想知道怎样不上当受骗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寻找自护自救的方法吧!(板书)【设计意图:通过视觉的冲击,感受孩子被拐后的悲惨命运,促使学生产生自护自救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探究互动【案例判断】1.课件出示吴华的案例。2.思考与讨论:(1)吴华失去了哪些识破骗局,避免被骗的机会?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还有哪些细节,让你觉得是个骗局?(2)想一想,假如吴华上车以后,发现自己被骗了,怎样做才是最安全、最明智的?学生小组讨论汇报。3.课件出示虎口脱险的方法。4.教师小结:吴华因为一时着急没有多想,没有向老师和家里人确认情况,轻易相信陌生人的话,才会上当受骗。我们在生活中要保持警惕性。【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案例,引导学生不要轻信陌生人,提高警惕,以免上当受骗,并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如何做才是最明智的做法。这样,既解决了现实问题,又增强了学生们的辨析能力。】【情境判断】1.当陌生人来到我们身边,怎样的交往才更好,下面我们来看一组情境,请同学们想一想他们的做法合适吗?为什么?让我们一起来分辨一下吧。2.课件出示四种面对陌生人时可能发生的情境。情境1:公交车上,邻座的阿姨想免费请红红喝饮料。红红没吭声,保持沉默。情境2:夹着公文包的叔叔向东东问路,东东不但热心地为他指路,还帮着带路。情境3:贝贝在小区里玩,一位拿着平板电脑的阿姨说游戏可以让他玩个够。贝贝虽然心里痒痒的,但是扭头走开了。3.学生思考并回答。4.教师总结自我防护的小妙招(一)。情境4:校门口,一位陌生的爷爷夸赞文文长得漂亮,走上前想要亲亲她。文文觉得不能随意让陌生人亲密接触自己的身体,就有礼貌地拒绝了。5.学生思考并回答。6.教师总结自我防护的小妙招(二)。【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判断,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社会的复杂性,在生活中学会面对陌生人,提高分辨能力,既不能把陌生人都当成坏人,也要有一定的警惕性,有自我保护的意识。】【生活模拟】1.安全教育小视频。视频里的同学做法对吗?请说说你的理由?如果是你,你应该怎么做呢?学生思考并回答。2.教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获取更多的自护自救的方式。3.讨论:出门在外,难免遇到陌生人,刚才我们交流的情况都有可能遇上不怀好意的人。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陌生人都不能让人相信呢?我们又该相信哪些陌生人呢?学生思考并回答。温馨提示:我们要在生活中学会面对陌生人,既不能把陌生人都当成坏人,也要有一定的警惕性,有自我保护的意识。【设计意图:引入生活实例,丰富学生的认知,获取更多自护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参与社会活动的同时,遇到危险能够沉着冷静地处理问题,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安全防范意识。】三、内化迁移1.教师总结。2.布置作业:课后继续搜集类似的案例并和同学说一说。板书设计不要上当受骗遇事情 多动脑不轻信 多警惕求帮助 防受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