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我们小点儿声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我们小点儿声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12我们小点儿声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我们小点儿声》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单元主题《我们在公共场所》,都是教育孩子在公共场所应该注意的事项。前三课的内容分别讲述了爱护公共财物、讲究公共卫生和遵守公共秩序的内容,而本课《我们小点儿声》则是旨在教育孩子要有公共文明修养,这四个指向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文明、和谐的重要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课前调查及活动对比体验,感受在公共场所中保持合适的音量对营造舒适公共环境的意义,是基本的公共文明礼仪的表现。
2.在情境活动参与、思辨中学会在公共场所中做到心中有他人,学会根据场合调节自己的音量,并能相互提醒,保持公共场合舒适环境。
教学重难点
针对二年级孩子的特性,我将“自觉做到在公共场所低声说话”设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将“养成在公共场所低声说话习惯”定为本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难点,达成教学目标,我把观察法、视听结合法、情境体验法、活动法相结合。同时,我也注重学法的指导,放手让孩子们去发现、自主探究,让学生在玩中悟,动中思。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课题,分辨声音说感受
首先我播放两段音频,问孩子:听到这样的声音,你有什么感触呢?
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音频,让孩子们体会美好的声音让人舒适,而吵闹的噪声让人产生不愉快的感受,从而揭示课题《我们小点儿声》。
第二环节:场景再现,教室里面有点儿吵。播放课间学生活动吵闹视频,让学生发现不文明行为。并想办法如何制止、改正这些不文明行为。
通过“小记者在行动”的活动,让学生们自己发现学校里噪声的来源,唤醒学生关于吵闹环境的回忆,感知嘈杂环境对人的不良影响,以此引导学生懂得在教室、学校要小点儿声。
第三环节:奇思妙想,做个小小调音师
活动一:了解音量分级表
我出示音量分级表,说:“既然我们都不喜欢噪声,那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时候什么场合应该用多大的音量才让人舒适。”用口诀来说就是:独立做事不说话,两人谈话悄悄说,多人讨论小声说,发言汇报洪亮说,舞台表演大声说,运动比赛放声说。
活动二:我当小小调音师
在了解什么场合下我们应该用多大声后,我设计了“小小调音师”活动,让学生想一想,怎样做才能改善我们班吵闹的情况呢?得出了三种办法一是贴安静静示标志、二是同桌互相提醒、三是设立安静小组长。
活动三:做个小小设计师
接下来我说:“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降低噪音的好办法,真棒!为了让大家免受噪音的伤害,特意设立了静音日!你看,看到这样的标识牌挂在教室门口时,就知道我们小点声了!那你能设计一个静音标志来提醒大家要小点声么?”
第四环节:观察思辨,这里也要小点儿声
活动一:这种做法对吗?让学生辨析对错,明白要从我做起,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文明的小学生。
活动二:看图片,说一说接下来,我出示医院和影院的图片,问学生:“同学们,这里没有贴静音警示标志,我们能大声说话么?”你们知道这样的地方有哪些么?”学生结合教材49页的内容,想一想,说一说。有的说:图书馆、科技馆、公交车、博物馆……这些地方也就是我们说的——公共场所。
这一环节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视频给出的例子,留心生活,联系实际,发散思维,明白不管有没有静音警示标志,在公共场所,我们都要小点儿声。
第四环节:吟诵诗歌,体会安静的力量。
通过朗诵小诗,启迪学生如果每个人都能安静地聆听,用心地感受,就能走进文明,感受更多美好,进一步激发他们在公共场所乐意保持安静的情感。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要想改变一个人,必须先改变环境,环境改变了,人也就改变了。”所以,本节课我首先将学生置于喧闹和安静两种环境中,通过对比让学生亲身体会安静的环境和喧闹的环境给自己带来的不通体验,然后再组织五个有梯度的活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看看有哪些公共场所需要放低音量,想想用什么好办法可以帮助降低音量。通过这样的感知与实践,帮助学生养成低声说话的文明习惯。当然,习惯养成并非一日之功,我只是利用这节课充当了孩子习惯养成路上的引导者,接下来,我还需要做一个示范者,在与学生的相处过程中,自己做到在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不影响他人,那么学生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慢慢养成在公共场所小点儿声的好习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