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9课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9课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论点(中心论点与分论点),感受怀疑精神的内涵和对做学问的意义;
2.找出并分析文章关键语句,梳理本文论证结构和论证思路;
3.分析文章论证方法及作用,学习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把握文章的论点(中心论点与分论点),
2.找出并分析文章关键语句,梳理本文论证结构和论证思路;
3.分析文章论证方法及作用,学习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难点:
1.分析文章论证方法及作用,学习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2.感受怀疑精神的内涵和对做学问的意义;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一组名言警句导入
1.疑而能辨,斯为善学(方孝孺)
2.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刘开)
3.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巴尔扎克)
4.从来如此,便对么 (鲁迅)
观察一下,大家能够发现这组名言警句反映的共同内容么
(做学问或学习必须要有怀疑精神)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怀疑与学问的议论文。
二、展示预习成果
1.作者介绍
顾颉刚(1893—1980)(时),名诵坤,号颉刚,字铭坚(名),江苏苏州人(地),中国(地)现代(时)历史学家、民俗学家。他是我国“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学说,也是我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评)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三皇考》等(作品)。
2.写作背景
1922年,顾颉刚与胡适和钱玄同通过信件讨论群经辨伪问题,开始复兴历史上的疑辨运动,并把儒家的辨伪变成历史家的辨伪。后来还引起了一场古史大论战。
1926年,顾颉刚把论战双方的文章收集起来,编辑成册。《怀疑与学问》即为此段时间所作。
3.字音词义
(1)读准字音。
顾颉刚(jié) 程颐(yí) 虚妄(wàng) 步骤(zhòu)
懒惰(duò) 塾师(shú) 停滞(zhì) 折扣(zhé)
(2)理解词语。
①流俗: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②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它自己就破灭。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③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④盲从:盲目地附和随从。
⑤辨伪去妄:辨别虚假的并除去不合实际的。
⑥墨守:战国时墨子善于防守,因称善于守的人为墨守。后指固执拘泥,不会变通。
⑦停滞:指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4.搜集文章名言警句。
(1)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2)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4)我怀疑,所以我存在。——笛卡尔
二、明确文章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画出本文论证结构图。
过渡:以上来自于文中的四句名言,你认为可以作为文章中心论点是谁的话呢
1.明确中心论点
讨论:论点是一个表明作者明确的态度的陈述句,四个都符合,但是,再联系文章标题,要符合紧扣怀疑与学问关系的,所以,只能选择第(1)(2)句话。也可以概括为: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
所以,议论文的标题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论题型,如《怀疑与学问》,《敬业与乐业》;还有一种标题是论点型,如《学则须疑》
2.明确分论点
过渡:一篇文章只有一个分论点,有若干个分论点。那么本文的分论点是什么呢 或者说,作者从哪些方面论述怀疑与学问的关系的呢
(1)阅读本文第(3-6)段,边读边画出每段的中心句。
明确:
第3段: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
第4段: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第5段: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第6段: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以上中心句里,你能发现哪一句是本文承上启下的关键语句
明确: 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承上),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启下)。
(3)你能把这个关键语句拆成两句独立的句子吗
明确: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承上),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启下)。
(4)这两个句子分别放在哪一段的开头最合适呢
明确:前一句放在第三段开头;后一句放在第六段开头。
所以本文的分论点是: 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5)画出本文的论这个结构图(课本思考探究的第二题表格)。
明确:
三、研读课文,学习论证方法及作用。
再次研读课文,找出文章中作者运用的论证方法的句子,并在句子边上做批注,写出运用这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学生自由圈画论证方法,并在文旁作批注,写出其作用。)
示例:
(1)文章第一二节,
方法:运用了道理论证(引证法)。
作用:作者在开头引用这两句名言,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提出了论点,同时名言也作为道理证据,证明作者的观点,这使得论点的说服力增强。
(2)第4段
方法:作者运用举例论证的方。
作用:作者列举“三 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事例进行论证。论述了人们怎样以怀疑的精神做学问,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精神很有必要。
(3)课文第5段用了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两种方法。
作用:将有无怀疑精神对于学问的不同意义进行对比;从正反两面论证了“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这一观点;同时引用了孟子的话论证这个观点。这些论证方法的作用都是使作者的观点更深刻、更全面、更有说服。
(4)第六段
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名言)、正反对比论证。
作用:证明了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一分论点,近而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
四、梳理本文论证思路
首先,作者通过1、2段的两条名言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接着,作者在3-5段宗围绕“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这个分论点,通过列举“三皇五帝”“腐草为萤”等例子,并对学问的两种态度进行对比,以及引用孟子的话,使用多种论证方法展开论证。
然后,在第6段作者先提出“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通过列举大学问家的事例,引用名言以及正反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加以论证。
最后总结:从做学问到科学、哲学、美术等学术领域,人类文化进步都要求我们有怀疑精神。
(注意点:用首先、接着、然后等词连接;抓住中心论点、分论点、论证方法进行阐述。)
五、学习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结合书后积累拓展的第三题。)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1.开头的一切这个词是否太绝对了 你怎么看
2.文段中的四个以常常开头的短语,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整 为什么
明确:
1.“一切”强调了毫无例外,增强了论证的力度。
2.没有怀疑,就没有后面的辩论、评判、修正,所以怀疑是前提;辩论是指揭示对方的不足或错误之处;评判指作出评价和判断;修正指修改并使之改正。四个词语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顺序,不能调换。
六、学会怀疑,学以致用
文章第六节有这样一句话 “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你觉得作者说的对吗 你怀疑过吗 举例证明你的怀疑。
此句中的“都”字用的太绝对了,比如:许多科学发明都是在生活中受到生活现象的启发,偶然发现的,比如鲁班发明句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