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讲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讲义

资源简介

第一章 《机械运动》知 讲 练
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课时知 讲 练(含答案详解)
【知识点梳理】
1.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m)。
常用的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
它们之间的关系为 1km=103m 1m=10dm 1dm=10cm 1cm=10mm 1mm=103μm 1μm=103nm
比它们都大的长度单位还有光年,1光年=9.46×105m
(2)长度的测量工具: 刻度尺 。精确度比较高的测量工具:游标卡尺、螺旋测微仪。
(3)正确使用刻度尺:
①“看”看清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若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磨损,可以利用没有磨损的整刻度线作为零刻度线)
②“估”根据已有经验估计被测长度;
③“选”合适的刻度尺,看清刻度尺的量程和分度值;
④“放” 零刻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的一边要紧贴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保持平行。
⑤“读”读数看尺视线要正对刻度线(视线垂直于刻度面),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⑥“记”记录不但要有记录数值,还必须注明测量单位。(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两部分组成或由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三部分组成)
⑥“算”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2.时间的测量
(1)时间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问的单位是“ 秒 ”。
(2)时间的测量工具:日晷、沙漏、停表、时钟等。初中阶段常用的时间测量工具是停表。
(3)时间的估测:可以借助脉搏的跳动次数等对时间进行估测。
【典型例题选讲】
【例题一】下列长度的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
A.0.96mm=0.96×10-3μm=9.6×10-4μm B.9.6cm=9.6÷100m=0.096m
C.9.6cm=9.6×10mm=96mm D.9.6cm=9.6cm×10=96mm
【答案】C
【详解】
A.0.96mm=0.96×103μm=9.6×102μm,故A错误;
B.9.6cm=9.6×0.01m=0.096m,故B错误;
C.9.6cm=9.6×10mm=96mm,故C正确;
D.9.6cm=9.6×10mm=96mm,故D错误。
【例题二】在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B.测量时,必须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起
C.测量时,刻度尺不能歪斜 D.记录测量结果时,必须在数字后面注明单位
【答案】B
【详解】
A.刻度尺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故A正确,A不符合题意;
B.测量时,如果没有零刻度,也可以选定刻度尺上某一个刻度作为零刻度进行测量,故B错误,B符合题意;
C.测量时,刻度尺要与被测长度边缘一致,不能歪斜,否侧测量结果可能会偏大,故C正确,C不符合题意;
D.记录测量结果时,必须在数字后面注明单位,否则测量结果没有意义,故D正确,D不符合题意。
【例题三】下列有关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 B.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C.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 D.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消除误差
【答案】B
【详解】
A.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是不可以避免的,故A错误;
B.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故B正确;
C.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是不可以避免的;而错误是测量方法不当造成的,是可以避免的,故C错误;
D.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只能减小误差,不可以消除误差,故D错误。
【例题四】如图所示,是某班同学利用“累积法”测定金属线直径的办法,根据图示情况,细金属线的直径是______cm;若在绕线时匝与匝之间有间隙,则测量结果将偏______。
【答案】 0.17cm 大
【详解】
[1]细金属线的直径是
[2]若在绕线时匝与匝之间有间隙,l偏大,则测量结果将偏大。
【例题五】请同学们应用所学物理知识正确使用下列测量工具:
(1)如图所示,为了让读数更精确,应该选用______(选填“甲”或“乙”)刻度尺,所测物体的长度记为______cm;
(2)小明骑车去学校,借助停表记录了自己从家到学校的时间,如图所示,此时停表所表示的时间是______s。
【答案】 乙 2.74 307.5
【详解】
(1)[1]甲刻度尺,1cm之间有2个小格,其分度值为0.5cm;乙刻度尺,1cm之间有10个小格,其分度值为0.1cm,分度值更小,故使用乙刻度尺更精确。
[2]乙刻度尺,物体左侧与0刻度线对齐,右侧在2.70与2.80cm之间,所以物体的长度估读为2.74cm。
(2)[3]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5”和“6”之间,偏向“5”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5min,秒针读数前半分钟;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7.5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7.5s,即秒表的读数为5min7.5s,即307.5s。
【例题六】如图甲、乙所示:
(1)在测物体的长度时,两种使用方法中正确的是_____图,不正确的图对测量结果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_____cm,此笔的长度为_____m。
(2)用刻度尺测物理课本的长度需要多次测量,其目的是_____;若四次读数分别为25.98cm、26.00cm、26.02cm、26.42cm,其中错误的数据是_____,该物理课本的长度应为_____cm。
(3)若有一把由金属制成的刻度尺,且这种金属材料随温度的变化很明显,那么在严寒冬季用它测物体的长度时,其测量结果将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
【答案】 甲 偏大 0.1 0.0340 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26.42cm 26.00 偏大
【详解】
(1)[1][2][3][4]读图可知,乙图中刻度尺在读数时,视线并未与尺面末端刻度垂直,因此乙是错误的,乙图的读数偏大,甲是正确的;图甲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其示数为3.40cm=0.0340m。
(2)[5][6][7]用刻度尺测物理课本的长度需要多次测量,多次测量的目的是取平均值减小误差;四次读数中,26.42cm与其他数据相差较大,属错误数据,应去除,则物理课本的长度为
(3)[8]由于金属的热胀冷缩,严冬季节,尺子实际长度收缩变小,而刻度依然是原来标注的刻度,所以用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其测量结果会偏大。
【学科核心素养训练】
一、填空题
1.测量首先要有一个大家公认的比较标准,这个标准叫做______;另外,测量还需要选择合适的______。
2.使用任何测量工具时,都应先观察测量工具的_________、_________以及零刻度,测量工具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是由_________决定的.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_________.
3.实验室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是 ________,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 ________; 实验室测量时间的常用工具是 ________,国际单位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 ________.如图所示是停表的示意图,请观察后回答:
(1)停表的量程是________;(2)停表的分度值是________;(3)图中停表的示数是________
4.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________叫误差.误差________(填“能”或“不能”)避免,但应尽量减小.减小误差的方法: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
5.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1)5dm = ________cm (2)6.45km = ___________m
(3)24nm = ____mm (4)4.48m = _________mm
6.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错误:
(1)不遵守测量的操作规则会造成误差( )
(2)零刻线磨损的尺也可以使用( )
(3)测量中,误差和错误都是不允许的( )
(4)求平均值时,小数点后保留的位数越多越好( )
7.给下列长度填上合适的单位:
(1)某同学的身高是16.6______; (2)一支铅笔的长度是18________;
(3)一枚一角的硬币的厚度是2.4______; (4)教室每层楼高3______;
(5)旗杆的高度15__________.
8.如图所示,用最小刻度不同的刻度尺测量物体A的长度:
(1)图(a)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_;
(2)图(b)中,物体A长度为_________cm。
9.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___________;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_____________.课桌的高度是80___________;在用放大倍数为2×104倍的电子显微镜拍摄白鼠动物细胞结构的图片中,用刻度尺测得该细胞核直径约1.6cm,则该细胞核的实际直径约_________m.
10.小明用塑料卷尺测一张桌子的长度,他不怕麻烦测了五次,这是为了___________。五次测量记录分别是:75.1cm、75.2cm、75.1cm、77.2cm、75.3cm,但以上测量记录有一次记错了,是第___________次。剔除错误数据后,这一物体的长度应记作__________________。
11.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则木块长为_____________cm;秒表的读数为_____________。
12.如图所示,甲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_____;要更精确地测出物体的长度,应选_____________(选填“甲”或“乙”)图所示的刻度尺,物体的长度为_____________cm。
13.在“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实验中,如图所示,甲、乙两位同学用刻度尺测量同一木块的长度,如图甲、乙所示。
(1)所用刻度尺的量程是_____________cm;
(2)从刻度尺的放置而言,______同学的测量方法不正确;
(3)测得木块的长度为_____________cm。
(4)关于刻度尺的使用,你还要注意什么问题?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如图所示是某同学在实验中出现的错误的示意图,其中图(a)中的错误是_____;图(b)中的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c)中的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物理课本宽度的测量
测量方法 图中A是是小雨观观察读数时眼睛的位置.
分析 测量中的四个错误之处: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研究影响单摆摆动快慢的因素时,用卷尺测量摆线长,卷尺零刻度与摆线的一端对齐,摆线的另一端所对位置如图甲中虚线所示,则摆线长为 ______;用电子停表测量单摆摆动次时,记录的时间如图乙所示,则时间读数为______,摆动一次平均所需时间为 ______ (用题中字母表示),这样做与直接测量单摆摆动一次所用时间相比,可以有效减小时间的测量 ______ (选填“误差”、“单位”或“大小”)。
17.张凤和李凰用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测量过程与方法都正确,但是结果不同。张凤测量的结果是5.38cm;李凰的结果是5.4cm。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测量结果更精确,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
18.物体一般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一把钢尺在20时是准确的,如果在0时间用它测量物体的长度,则测得的长度数值比实际长度__________(填“小”或“大”).这个偏差属于测量中的________(填“错误”或“误差”).
19.同学用手中的mm刻度尺测物理课本长度5次,测得的5个结果是:,,,,请你对他的测量结果进行分析、评估:哪些数据是合理的,哪些数据是不合理的?分析不合理的原因,写出最后测得结果的计算过程,合理的数据:______.不合理的数据:______.分析不合理的原因:______.
20.有六名同学,使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作业本的长度,六次测量记录:L1=18.82 cm、L2=18.83 cm、L3=18.28 cm、L4=18.81 cm、L5=18.82 cm、L6=18.805 cm.
(1)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
(2)其中一位同学的记录结果错误的是_________;
(3)一位同学测量结果错误的是________;
(4)这本作业本长度是________.
二、单选题
21.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
A.“要消毒”:一张消毒湿巾的厚度约为20mm B.“戴口罩”:一只长方形口罩的面积约为180cm2
C.普通人的身高约为2.0m D.一本中学物理教科书的厚度约为5cm
22.以下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
A.100nm=100×10-6cm=1×10-4cm B.50kg=50kg×1000g=50000g
C.0.05L=0.05×10-3m3=5×10-5m3 D.0.2mg=0.2×10-3=2×10-4g
23.“估测”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以下估测合理的是(  )
A.一间普通教室内空气的质量约是25kg B.一支新的2B铅笔的长度约为18cm
C.小泉同学的脉搏约为72次/s D.普通手机屏幕的面积大约为8dm2
24.在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B.测量时,必须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起
C.测量时,刻度尺不能歪斜 D.记录测量结果时,必须在数字后面注明单位
25.下列测量长度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
A.测一张纸的厚度可以用刻度尺先测出几十张纸的厚度,然后再除以纸的总张数,即得出一张纸的厚度
B.只使用一个刻度尺不用其他工具就可以准确测出乒乓球的直径
C.测细金属丝的直径,可以把金属线无间隙地密绕在一根铅笔上若干圈,测出密绕部分的长度L和圈数N,则直径
D.测自行车通过的路程,可先记下车轮转过的圈数N,再乘以车轮的周长L
26.2021年1月,我国生物学家在浙江丽水发现两栖动物新物种—百山祖角蟾。由图可知,趴在成人大拇指上的百山祖角蟾体长约为(  )
A.3m B.3dm C.3cm D.3mm
27.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首的中国杂交水稻专家用野生水稻与普通水稻杂交,培育出了高产超级杂交水稻,这一成果在世界上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这种超级杂交稻未来株型高度将达到(  )
A.20mm左右 B.20cm左右 C.20dm 左右 D.20m左右
28.如图是用刻度尺测长度的实验,所记录的测量结果正确的是(  )
A.5.7cm B.5.65cm C.3.65cm D.3.6cm
29.下列对时间、长度的估测,其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A.初中女生800m跑的时间约为1.5min
B.普通家庭房间门的高度一般大于3m
C.教室中使用的普通日光灯管的长度约为3m
D.完整播放一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所需要的时间为50s
30.冰壶运动是冬奥会的比赛项目之一、请你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估测图中冰壶的高度。下列数据最接近实际的是(  )
A.42mm B.42cm C.11mm D.11cm
31.小强同学在一次测量某物体长度时,正确记录了四次测量结果,即18.12cm,18.13cm,18.11cm,18.14cm,则该物体的长度应为(  )
A.18.125cm B.18.1cm C.18.13cm D.18.12cm
32.下列测量方法合理的是(  )
甲.用两块三角尺和一把直尺按图示辅助测量硬币的直径
乙.硬币沿直尺边滚动一圈,硬币通过的距离,即为硬币的直径
丙.用直尺测出铅笔上紧密缠绕的n圈铜丝的总长度L,除以n,得到铜丝的直径
丁.测出书的总厚度(除开封面、封底),除以总页数(除开封面、封底),得到一页纸的厚度
A.甲、乙、丙、丁 B.甲、乙、丙 C.甲、丙 D.甲、丁
33.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分别用刻度尺对同一物体的边长进行测量并记录下数据。甲185.3mm、乙18.52cm、丙1.853dm、丁0.185m,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乙使用的刻度尺分度值为1cm B.甲比丙的测量结果精确度更高
C.丁在测量中一定出现了错误 D.乙和丙的测量结果略有不同是因为测量都存在误差
34.如图所示,用厚刻度尺测木块的长度,其中方法正确的是(  )
A.B.C.D.
35.如图是测量成人一拃的长度,下列正确的是(  )
A.视线乙的结果是19cm B.视线甲是错误的读法,与乙之间差异不叫误差
C.视线甲的结果比视线乙大,是测量误差 D.甲乙两种读数相差无几,都是正确的
36.如图所示,在使用刻度尺测量圆球的直径或木块的边长时,操作正确的是(  )
A. B. C. D.
37.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时,下列要求错误的是(  )
A.测量时,刻度尺沿着所测长度放好 B.测量时,必须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处量起
C.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D.记录测量结果时,必须在数字后面写上单位
38.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不正确的说法有(  )
A.首先要观察零刻度线在哪里 B.要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和分度值
C.必须要从刻度尺的0刻度量起 D.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9.下列有关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 B.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C.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 D.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消除误差
40.下列有关误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中的错误叫误差 B.误差是由于不遵守操作规则造成的
C.认真测量可以避免误差 D.选择精密仪器,改进实验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41.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认真细致的测量可以避免误差 B.测量时未遵守操作规则会引起误差
C.测量时的错误就是误差太大 D.测量中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三、实验题
42.如图为小亮在做“长度的测量”实验:
(1)图甲中圆的直径是______cm;
(2)一条纸带厚薄均匀,他把纸带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直至恰好能套进一个圆环中,如图乙所示,纸带环绕了圈,则纸带厚度是______(选填“A”或“B”)。
A.B.
43.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某同学为了测定物理课本内一张纸的厚度,采用了如下步骤:
a.量出一本书的厚度,记录L;
b.选用学生用三角尺并检查零刻度线是否磨损(设没有磨损);
c.翻看物理书最后一页的页码,记录n;
d.用表示物理书内每张纸的厚度,记录d;
①上述各措施中错误的步骤是______和______,应分别改为______和_____。
②实验措施改正后,正确的实验步骤应该为(填字母序号)______。
③下面是某同学设计的数据记录表格,表格第一行(实验序号所在行)的两空中应分别填写:______和_____________。
实验序号 一张纸的厚度/mm 平均值/mm



(2)在学会使用秒表的活动中,某同学测量某段时间后秒表指针的情况如图所示,则该同学记录的时间值应是______s。
44.如图所示,小明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1)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读数正确的是图中的_____(选填“甲”或“乙”),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_____cm,铅笔的长度为_____cm。
(2)用刻度尺测某课本的长度需要多次测量,多次测量的目的是_____。若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四次读数分别是25.98cm、26.00cm、26.02cm、26.42cm。其中错误的数据是_____cm,该课本的长度应为_____cm。
(3)有一把刻度尺是用金属材料制成,且这种金属材料受温度变化很明显,若在严冬季节用它测量物体长度时,其测量结果将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45.常用的卷筒纸是紧密地绕成筒状的,如图所示,小明同学想在不把纸放开的前提下,测量整卷纸的长度.他设计的方案如下:
(1)将同类纸折叠n层,用刻度尺测得总厚度为d,则单层纸的厚度为_____.设纸的宽度为s,整卷纸的长为L,则纸筒的体积可表示为V=_____.
(2)用刻度尺测得纸筒的外半径为R,内半径为r,则纸筒的体积可表示为V=_____.
(3)由以上两式可整理得纸卷纸的长度可表示为L=_____.
46.某同学欲测量一根长为L的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A、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L1;
B、用刻度尺测出圆铅笔杆上铜丝绕圈总长度L2;
C、用铜丝的长度L1除以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
D、将细铜丝紧密排绕在铅笔杆上;
E、数出排绕在铅笔杆上的细铜丝的圈数n
(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和错误的步骤分别是_____和_____
(2)错误的步骤应更正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同学共测三次,而每次都将铜丝重新绕过,并放在刻度尺上不同部位读数,结果三次读数都不同,产生误差的原因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
A.铜丝本身粗细不均匀 B.读数时由于粗心,小数点记错位置
C.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均匀 D.每次排绕的松紧程度不相同
四、简答题
47.甲、乙两卷粗细不同的细铜线,甲铜线标签上注明直径是,乙铜线的标签已经模糊不清了,身边只有铅笔,不用刻度尺,你用什么简易办法可以求出乙铜线的直径?(写出主要的实验步骤和乙铜线直径与的关系式)
48.用一把刻度尺、一根没有弹性的软棉线和笔,就可以从全国交通地图上测量并推算出合肥和阜阳之间铁路线的实际长度,写出做法 __________。
49.有一叠纸,怎样测得某中一张纸的厚度?
50.小霞的妈妈买了一盒新蚊香,蚊香盒上写着广告语“2014新款:加大圆盘”.小霞将其和该品牌的旧款蚊香(如图)做了比较.发现新款蚊香圆盘确实加大了,每盒仍然为4盘,蚊香条的粗细没有变化、但每盘蚊香的圈数减少了.给你一把刻度尺,请你再添加适当辅助器材设计实验来判断到底新款蚊香有没有加量,请写出方案.
51.你能想出多少种测量硬币的周长的方法?
参考答案:
1. 单位 测量工具
【详解】
[1][2]单位是大家公认的比较标准,为了测量的需要和方便,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2. 量程 分度值 最小分度值 刻度尺
【详解】
[1][2]根据物理测量工具使用的基本原则,使用前都应先观察测量工具的量程,分度值以及零刻度;
[3]测量工具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是由测量工具的最小刻度,即最小分度值决定;
[4]刻度尺是实验室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
3. 刻度尺 米 停表 秒 0-15min 0.1s 3min38.4s
【详解】
长度测量的常用工具是刻度尺,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时间测量的常用工具是停表,时间的国际单位是秒;
(1)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最大示数为“15”,所以秒表的量程为0~15min,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
(2)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即秒表的分度值为0.1s;
(3)在停表的中间表盘上,指针在“3”和“4”之间,偏向“4”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3min,在停表的大表盘上,指针在38.4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38.4s,即停表的读数为3min38.4s.
【分析】
在日常生活、物理实验和体育活动中经常使用刻度尺、停表等,要熟练掌握其使用和读数方法.
4. 差别 不能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 改进测量方法
【详解】
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误差.误差不能避免,但应尽量减小.减小误差的方法:①多次测量求平均值;②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③采用更科学的测量方法.
【分析】
物理实验离不开测量,由于仪器、实验条件、环境等因素的限制,测量不可能无限精确,因此误差不可避免,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5. 50 6.45×103 2.4×10-5 4.48×103
【分析】
根据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就可算出该题.
【详解】
(1)5dm=5×10cm=50cm;
(2)6.45km=6.45×103m;
(3)24nm=24×10-6mm=2.4×10-5mm;
(4)4.48m=4.48×103mm.
6. 错误 正确 错误 错误
【分析】
【详解】
(1)[1]不遵守测量的操作规则会造成错误,而不是误差。
(2)[2]零刻线磨损的尺也可以使用,只是在测量的时候,从其它的整数刻度测起。
(3)[3]测量中,错误都是不允许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4)[4]求平均值时,小数点后面的位数和测量值相同,多余的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舍,而不是越多越好。
7. dm cm mm m m
【分析】
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长度单位及其进率的认识,填上符合实际的单位.
【详解】
(1)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中学生的身高接近成年人,某同学的身高是166cm=16.6dm;
(2)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20cm,一支铅笔的长度略小于20cm,在18cm左右;
(3)4枚一角硬币叠放的高度在10mm左右,一枚一角硬币的厚度在2.4mm左右;
(4)三层楼的高度在10m左右,一层楼的高度在3m左右;
(5)旗杆的高度大约有5层楼高,所以它的高度约15m左右.
8. 1cm 2.40
【分析】
【详解】
(1)[1] 图(a)中,每一个格表示1c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
(2)[2]图(b)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左端与0刻度线对齐,右端与2.40cm处对齐,故物体A长度为2.40cm。
9. 米(m) 刻度尺 cm 8×10-7
【详解】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m);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课桌的高度约为0.8m=80cm;
细胞核的实际直径约=0.8×10 4cm=8×10 7m.
10. 减小误差 四 75.2cm
【分析】
【详解】
[1] 小明用塑料卷尺测一张桌子的长度,他不怕麻烦测了五次,这是为了减小误差。
[2] 77.2cm与其它四个测量结果比较,差别最大,所以此数值是错误的,应该舍去。
[3] 物体的长度为
11. 2.80 1min40.0s
【分析】
【详解】
[1]从左图可以看到,木块的左端对准3.00cm的位置,右端对准5.80cm的位置,那么木块长度
木块长度是2.80cm。
[2]从右图可以看到,秒表的小刻盘分度值代表30s,小刻盘的指针指在1与2之间中间的刻度往右,它代表了时间是1min30s至1min60s之间,再观察大刻盘,指针指在10刻度这个位置,但是它代表的不是10.0s,代表的是40.0s,所以秒表的读数为1min40.0s。
12. 0.5cm 乙 2.00
【分析】
【详解】
[1]由图可知:甲刻度尺上1cm之间有2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c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5cm。
[2]乙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要更精确地测出物体的长度,应选乙图所示的刻度尺。
[3]物体左侧与4.00cm刻度线对齐,右侧与6.00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
L=6.00cm﹣4.00cm=2.00cm
13. 0~10 乙 3.80 刻度线有磨损时应该以某一刻度线为零点 读数时要注意视线正对刻度尺并且与尺面垂直
【详解】
(1)[1]由图可知,所用刻度尺的量程是0~10cm。
(2)[2]刻度尺有刻度的一侧应紧贴物体,所以从刻度尺的放置而言,乙同学的测量方法不正确;
(3)[3]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即1mm,测得木块的长度为3.80cm。
(4)[4][5]关于刻度尺的使用,刻度尺应紧靠物体,刻度线有磨损时应该以某一刻度线为零点,读数时要注意视线正对刻度尺并且与尺面垂直。
14. 0刻度线没有与圆的左侧对齐,刻线没有过圆心 线圈之间存在缝隙 0刻度线没有与球体下端对齐
【详解】
[1]在测量圆形物体直径的过程中,0刻度线没有与圆的最左侧对齐,同时刻度线没有过圆心,导致测量结果偏小。
[2]线圈彼此之间没有紧密靠近,导致线圈宽度测量结果偏大,最终细线直径测量结果偏大。
[3]在测量球体直径过程中,0刻度线没有与球体最下端对齐,导致测量结果偏小。
15. 零刻度线磨损,应从其他整刻度线开始测量 刻度尺没有放正 有刻度线的一边没有紧靠被测物体 视线没有正对刻度线
【详解】
刻度尺要与被测部分对齐;让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面紧贴被测部分,测量的始端与0刻度线对齐,如果0刻度线磨损,可以与其它整格刻线对齐,测量结果要减去前面的数值;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数时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记录数据要写单位,所以测量中的四个错误之处:
[1] 零刻度线磨损,应从其他整刻度线开始测量;
[2] 刻度尺没有放正;
[3] 有刻度线的一边没有紧靠被测物体;
[4] 视线没有正对刻度线.
16. 97.80(之间) 57.90或57.9 误差
【详解】
[1]由图甲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摆线长为97.80cm。
[2]由图乙可知,时间为57.90s。
[3]单摆摆动一次所用时间为
[4]单摆摆动一次所用时间较短不易计时,产生误差较大,这样计量多次计算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17. 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不同 张凤 1mm
【详解】
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测量过程与方法都正确,但是结果不同,原因是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不同。张凤的刻度尺分度值为1mm,李凰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分度值越小的刻度尺越精密,所以张凤的测量结果更精确。
18. 大 误差
【详解】
[1][2]由于热胀冷缩,所以在0时钢尺收缩,长度变小,但上面的数字并没变,故测量值比实际值偏大.这个偏差属于测量中的误差.
19. 、、 、 属于读数错误
【详解】
(1)因为该刻度尺最小分度值为1mm,故数据中的25.9cm是准确值,故25.39cm与25.94cm、25.98cm、26.05cm这三个数相比,测量结果偏差大,属于读数错误,所以25.39cm是不合理的数据;其中26.0cm这一数据所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与题目不相符,故26.0cm这一数据属于读数错误,也是不合理的;(2)故合理的数据应该是:25.94cm、25.98cm、26.05cm这三个数据;(3)最后的测得结果==25.99cm.
【分析】
(1)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首先准确读出达到的刻度尺上最小刻度的值,这是准确值;长度测量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在记录结果中的倒数第二位是分度值所在的位数.(2)5个数据进行比较,偏差较大的数据和读数错误的数据都是不合理的;去掉偏差较大的,为减小误差取平均值算出结果,注意小数点后保留与原题中相同的位数.
20. 1 mm 18.805 cm 18.28 cm 18.82 cm
【详解】
(1)从L1=18.82cm;L2=18.83cm;L4=18.81cm;L5=18.82cm可以看出倒数第二位对应的单位是mm,所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2)L6=18.805cm的分度值是0.1mm,测量结果错误;(3)从六个测量结果看,L3=18.28cm与其它测量结果偏差太大,所以此数据是错误的记录,应该舍去;(4)为了减小误差,应该求4次测量的平均值,即这本作业本的长度为:L=18.82cm.
【分析】
1.分度值要看测量值的倒数第二位;2.测量值的最后一位是估读的,允许有差异,其余部分为准确值不能有差别;3.测量结果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不能多估读;4. 作业本长度应是去掉错误的和不合理的数据的平均值.
21.B
【分析】
【详解】
A.一张消毒湿巾的厚度约为0.1mm,没有20mm那么厚,故A不符合实际;
B.一只长方形口罩的长约为18cm,宽约为10cm,面积约为180cm2,故B符合实际。
C.普通人的身高约为1.7m左右,故C不符合题意;
D.一本中学物理教科书的厚度不到2cm;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2.C
【详解】
A.正确的换算过程为
100nm=100×10-7cm=1×10-5cm
故A错误;
B.正确的换算过程为
50kg=50×1000g=50000g
故B错误;
C.正确的换算过程为
0.05L=0.05×10-3m3=5×10-5m3
故C正确;
D.正确的换算过程为
0.2mg=0.2×10-3g=2×10-4g
故D错误。
故选C。
23.B
【详解】
A.空气的密度在1.3kg/m3左右.教室的长、宽、高分别在9m、8m、3.5m左右,教室中空气的质量在
m=ρV=1.3kg/m3×9m×8m×3.5m=327.6kg
左右,故A不符合题意;
B.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一拃)大约15cm,一支新的2B铅笔的长度略大于此数值,约为18cm。故B符合题意;
C.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1min跳动的次数在75次左右,跳动一次的时间接近1s,故C不符合题意;
D.普通手机屏幕的长宽分别在10cm、6cm左右,其面积大约为
S=ab=10cm×6cm=60cm2=0.6dm2
左右。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4.B
【分析】
【详解】
A.刻度尺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故A正确,A不符合题意;
B.测量时,如果没有零刻度,也可以选定刻度尺上某一个刻度作为零刻度进行测量,故B错误,B符合题意;
C.测量时,刻度尺要与被测长度边缘一致,不能歪斜,否侧测量结果可能会偏大,故C正确,C不符合题意;
D.记录测量结果时,必须在数字后面注明单位,否则测量结果没有意义,故D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5.B
【分析】
【详解】
A.一张纸的厚度太小甚至小于刻度尺的分度值,无法直接准确测量,所以测量纸的厚度时,可以用刻度尺先测出几十张纸的厚度,然后再除以纸的总张数,即得出一张纸的厚度,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刻度线要靠紧被测部分,所以无法仅利用刻度尺的测量乒乓球的直径,故B错误,符合题意;
C.细金属丝的直径太小,甚至小于刻度尺的分度值,无法直接准确测量,所以可以把金属线无间隙地密绕在一根铅笔上若干圈,测出密绕部分的长度L和圈数N,则直径
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自行车车轮可以测出,要测量自行车行驶的路程,可以先记下车轮转过的圈数N,再乘以车轮的周长L,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6.C
【分析】
【详解】
人指甲长度约1cm,所以百山祖角蟾体长约3cm,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27.C
【分析】
【详解】
A.20mm合计为2cm,两个大拇指的宽度,而超级杂交稻未来株型高度大约人的高度,故A不符合题意;
B.20cm合计为一支笔的长度,而超级杂交稻未来株型高度大约人的高度,故B不符合题意;
C.20dm 合计2m,即人的高度,故C符合题意;
D.20m差不多6层楼高,而超级杂交稻未来株型高度大约人的高度,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8.C
【分析】
【详解】
图中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从图中直接读数为5.65cm,因为不是用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故物体的长度
5.65cm-2.00cm=3.65cm
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29.D
【详解】
A.初中女生800m跑的时间约为3min30s左右,即3.5min,故A不符合题意;
B.普通家庭房间门的高度一般比成年人身高略大,约2m,故B不符合题意;
C.教室中使用的普通日光灯管的长度与双人课桌长度相当,约为1.2m,故C不符合题意;
D.完整播放一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时间不到1min,约为50s,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30.D
【分析】
【详解】
成年人拳头宽度约8cm,由图知,冰壶高度略大于此数值,所以在11cm左右,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31.C
【分析】
【详解】
该物体的长度应为
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32.C
【分析】
【详解】
甲:将三角板紧贴直尺,用两个直角边卡住硬币,硬币的直径为三角尺两个直角点之间的距离,故甲正确;
乙:硬币沿直尺滚动一圈,硬币通过的距离为硬币的周长,而不是直径,故乙错误;
丙:测量出铜丝的总长度L,输出缠绕的细铜丝的圈数n,则细铜丝的直径为 ,故丙正确;
丁:测量出书的总厚度,数出书的页数,则纸的张数为页数的一半,然后用总厚度除以张数,可以得到一页纸的厚度,故丁错误。
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33.D
【详解】
A.记录的数据需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乙使用的刻度尺分度值应为1mm,故A错误;
B.甲记录的数据185.3mm=18.53cm丙记录的数据1.853dm=18.53cm,分度值均为1mm,两人的测量结果精确度相同,故B错误;
C.丁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可能出现了误差,不一定是错误,故C错误;
D.乙和丙的测量结果略有不同是因为测量都存在误差,故D正确。
故选D。
34.D
【详解】
A.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未与被测物体的边缘对齐,故选项A错误;
B.刻度尺刻度线未与被测物体紧贴,故选项B错误;
C.刻度尺有刻度线的一侧未紧贴被测物体,故选项C错误;
D.刻度尺的零刻度线与被测物体的边缘对齐,且有刻度线的一侧未紧贴被测物体,故选项D正确。
故选D。
35.B
【详解】
A.刻度尺分度值为1cm,读数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则视线乙的结果是19.0cm,故A错误;
BCD.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视线甲是错误的读法,与乙之间差异不叫误差而是错误,错误可以避免而误差不可避免,故B正确、CD错误。
故选B。
36.B
【详解】
A.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未与被测物体的边缘对齐,故A错误;
B.刻度尺放置及读数方法正确,故B正确;
C.刻度尺的未与被测物体平行放置,故C错误;
D.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不要斜视,故D错误。
故选B。
37.B
【详解】
AB.刻度尺的刻度线紧靠被测长度且与被测长度平行,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或某一整数刻度线与被测长度起始端对齐,故A正确,A不符合题意,B错误,B符合题意;
CD.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尺且与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记录测量结果时,必须在数字后面写上单位,故CD正确,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8.C
【详解】
AB.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首先要观察0刻度是否磨损,若果被磨损了,要重新确定测量起点(即0刻度),同时还要根据测量要求,正确选用刻度尺的量程和分度值,故AB正确,AB不符合题意;
CD.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需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而且也只能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故C错误,D正确,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9.B
【详解】
A.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是不可以避免的,故A错误;
B.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故B正确;
C.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是不可以避免的;而错误是测量方法不当造成的,是可以避免的,故C错误;
D.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只能减小误差,不可以消除误差,故D错误。
故选B。
40.D
【分析】
【详解】
A.误差是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错误不叫误差,故A选项错误;
BC.误差是由于仪器精密度不够、试验方法不完善、观察者估读时的偏差引起的,是不可避免的;而错误是测量方法不当,读数不仔细等造成的,是可以避免的;故BC错误;
D.选择精密仪器,改进实验方法,可以减小误差等可以减小误差,故D选项正确。
故选D。
41.D
【详解】
A.误差是真实值与测量值的差异,误差是不可避免的,故A错误;
B.测量时未遵守操作规则会引起错误,故B错误;
C.错误不是误差,错误是可以避免的,故C错误;
D.测量中由于不遵守操作规则可能会引起错误,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只能减小误差,故D正确。
故选D。
42. 1.50 B
【分析】
【详解】
(1)[1]刻度尺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左侧与1.00 m对齐,右侧与2.50cm对齐,则圆的直径是
(2)[2]如图可知,纸带绕了n圈的厚度为,因此纸带厚度为。
43. a 量出一本书的厚度,记录L(不含书皮) d 用表示物理书内每张纸的厚度,记录d bacd 纸的张数 纸张的总厚度/mm 228.7
【分析】
【详解】
(1)①[1][2][3][4]因为书的封面和封底的厚度与内部的纸的厚度不同,所以在步骤a中应改为量出一本书的厚度,记录L(不含书皮);在步骤d中把纸的张数和页数混淆了,应当是除以张数,不是除以页数n;所以此步骤应改为用表示物理书内每张纸的厚度,记录d。
②[5]改正后正确的测量顺序应为:
b.选用学生用三角尺并检查零刻度线是否磨损(设:没有磨损);
a.量出一本书的厚度,记录L(不含书皮);
c.翻看物理书最后一页的页码,记录n;
d.用表示物理书内每张纸的厚度,记录d。
③[6][7]要测量一张纸的厚度,可以测量多张纸的总厚度L,数出纸的张数n,L与n之比是一张纸的厚度,所以表中第一个空代表纸的张数,第二个空代表纸张的总厚度。
(2)[8]秒表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3min和4min之间,偏过中线;大盘的分度值是0.1s,而大盘指针在48.7s,因此秒表的读数为
3min48.7s=228.7s
44. 甲 0.1 5.30 减小误差 26.42 26.00 偏大
【详解】
(1)[1]由于乙刻度尺在读数时,视线并未与尺面末端刻度垂直,所以,乙是错误的,甲是正确的。
[2]图甲中刻度尺,1cm分成10个小格,所以,分度值为
1mm=0.1cm
[3]由于铅笔左端与0刻度线对齐,右端对应的刻度是5.30cm,所以,铅笔的长度是5.30cm。
(2)[4]用刻度尺测物理课本的长度需要多次测量,多次测量的目的是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5]由于四个读数中,26.42cm与其他数据相差较大,所以,属错误数据,应去除去。
[6]物理课本的长度
(3)[7]由于金属的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所以,严冬季节,尺子实际长度收缩变小,而刻度依然是原来标注的刻度,所以用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其测量结果会偏大。
45. πs(R2 ﹣r2)
【详解】
(1)同类纸折叠n层,用刻度尺测得总厚度为d,则单层纸的厚度是:;
纸的宽度为s,整卷纸的长为L,则纸筒的体积可表示为;
(2)不可能把纸拉直再测量长度,但卷成筒状的纸的横截面积是由纸的厚度和长度叠加而成的;
则测出横截面积的大小为:;
故纸筒的体积是;
(3)两次体积相同,得:,
变形得,长度表示为:.
46. A C 用铜丝绕圈总长度L2除以细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 ACD
【详解】
(1)(2)正确测量方法:找一支圆铅笔,把细铜丝拉直,将金属丝在铅笔上依次紧密绕适当的圈数n,用有毫米刻度的刻度尺量出这个线圈的长度L2,再将线圈长除以圈数所得的商就是金属丝的直径d= .由以上可知,没有必要的步骤是A,错误的步骤是C,应改为:用细铜丝的线圈总长度L2除以细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直径d=.(3)在测量原理和方法一样的情况下,误差是由于测量者的人为客观原因及测量工具本身的准确程度引起的,例如: A. 铜丝自身可能粗细不够均匀,会导致误差的产生,故A符合题意.B. 读数时由于粗心,小数点记错位置,属于测量错误,故B不符合题意;C. 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均匀,在测量中会产生误差,故C符合题意;D. 人在绕线的时候,可能用力的大小不同,造成松紧程度不同,会产生误差,故D符合题意.故选ACD.
47.方法见解析,
【详解】
将两卷细铜线分别紧密地缠绕在圆铅笔上,缠绕相同的长度L后,数出甲铜线缠绕的圈数和乙铜线缠绕的圈数,因为,所以没有标签的乙铜线的直径约为.
48.见解析
【详解】
用棉线法测量地图上铁路线的长度,首先将细线摆在地图上,使线与地图铁路线重合,在两地的位置标上记号,然后将细线伸直,用刻度尺测量细线两点间的长度,最后根据地图上的比例尺计算两地间铁路线的长度。
49.一张纸的厚度一般约为几十微米,而常用的测量工具达不到这样的准确程度,不能直接测量,只能用积多求少法间接地测量.用刻度尺测出一叠纸(几张)的厚度为d,则一张纸的厚度为:L=.
【详解】
一张纸的厚度一般约为几十微米,而常用的测量工具达不到这样的准确程度,不能直接测量,只能用积多求少法间接地测量.用刻度尺测出一叠纸(几张)的厚度为d,则一张纸的厚度为:L=.
50.可以取易弯曲但无弹性的细棉线,使其与蚊香圆盘完全重合,然后量出这段棉线的长度,蚊香的长度就等于这段棉线的长度.
【详解】
蚊香圆盘不是线段,不能直接利用刻度尺测量其长度,可以取一根弹性不大的棉线,让棉线与蚊香完全重合,记下蚊香的两端在棉线上起点和终点的位置,将棉线拉直后用刻度尺测出其长度,即蚊香的长度.
51.(1)化曲为直法
用一条弹性不大的细线在硬币上绕一周,在起点和终点重合处作一个记号,将细线展开并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线的长度,也就是硬币的周长.
(2)滚动法
先在纸上画一条射线,将硬币放在射线端点处,并在硬币与端点重合处作一个记号A,让硬币沿射线滚动一周,记下记号再次与射线重合的位置B,用刻度尺量出AB的长度就是硬币的周长.(如图所示)
(3)配合法与公式法相结合
如图所示,先用刻度尺和三角尺测出硬币的直径d,然后根据圆的周长公式进行计算,求出硬币的周长L=πd.
【详解】
由于硬币的周长是曲线,所以应采用特殊测量方法,如化曲为直法、滚动法、配合法等等.
思路分析:根据学生掌握的几何知识或生活实践解答即可.但要注意总结归纳
试题分析:考查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根据已知方法求解难以测量的长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