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2.2声音的特性 讲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2.2声音的特性 讲义

资源简介

第二章 《声现象》知 讲 练
2.2《声音的特性》课时知 讲 练(含答案详解)
【知识点梳理】
1.音调:
①定义: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
②影响因素: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快慢)(频率:物体1s内振动的次数)。发声体振动频率越高(振动越快),音调越高;发声体振动频率越低(振动越慢),音调越低。如:歌曲《青藏高原》《左手指月》等等音调比较高。常见描述音调的词语:男高音、尖叫刺耳等等。
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划的快音调高,所以音调跟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系,频率高音调高;频率低音调越低。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频率的单位赫兹符号为Hz。
2.响度:
①定义: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强弱(或大小)。
②影响因素:响度跟振幅(振幅;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和人耳到发声体的距离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人耳离发声体越远响度越小(原因:声音传播越远,能量会越分散,也就是会衰减)。常见描述音调的词语:震耳欲聋、放声歌唱、引吭高歌、低声细语等等。
③增大响度的方法有:①减小声音的分散(如喇叭);②增大声源振幅;③减小人耳与发声体之间的距离。
3.音色:
①定义:声音的特色。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发声体(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②由物体材料、结构决定。常见描述音调的词语:歌声甜美、婉转动听等等。
4.乐器:
乐器类别 实例 发声原理 影响音调因素 响度
弦类乐器 小提琴、钢琴、吉他、琵琶 弦的振动 弦的松紧长短粗细 改变吹打弹唱的力度
管类乐器 号、笛、箫、喇叭、萨克斯 空气柱的振动 空气柱的长短粗细
打击类乐器 锣、鼓、 被打击面的振动 被打击面的大小厚薄松紧
5.声波图像解析
声音三要素 响度 音调 音色
波形特点 波形上下幅度 波形疏密 波形形状
如下图所示:响度相同的是甲乙丙且比丁大,音调相同的是甲乙丁且比丙高,音色相同的是甲丙丁。
【典型例题选讲】
【例题一】小刚在艺术节上用吉他伴奏优美的乐曲。演奏前先要调节振动琴弦的长短和松紧,这样做的目的是改变琴弦振动的______(选填“频率”或“幅度”),从而改变声音的______特性;更用力拨动同一琴弦可以使发出声音的______更大;在弹奏的过程中,小刚伴随拍子敲击吉他面板模仿鼓声,但观众能听出并不是真正的鼓声,这是因为吉他面板和鼓面发出声音的______不同。
【答案】 频率 音调 响度 音色
【详解】
[1][2]演奏前先要调节振动琴弦的长短和松紧,琴弦越短越紧,振动的越快,振动频率越高,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所以这样做的目的是改变琴弦振动的频率,从而改变声音的音调。
[3]同一琴弦振动频率相同,用更大的力拨动,振幅更大,发出声音的响度更大。
[4]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声音的音色就不同,在弹奏的过程中,小刚伴随拍子敲击吉他面板模仿鼓声,但观众能听出并不是真正的鼓声,这是因为吉他面板和鼓面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例题二】当声音的音调、响度或音色不同时,示波器上所显示的波形也会不同.下图为用力敲击256Hz的音叉后在示波器上所显示的波形.那么用更大的力敲同一音叉时发出更响亮的声音,在A、B、C、D四幅图中,示波器上所显示的是______图所对应的波形,_________图比上图中的声音的音调要高,四幅图中声音的音色__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
【答案】 A B 相同 【详解】
[1]如图可知,用更大的力敲同一音叉时,振幅增大.响度跟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故示波器上所显示的是A图所对应的波形;
[2]B图中相同时间内振动频率比上图的振动频率快,故B图比上图中的声音的音调要高;
[3]四幅图中波形相同,故音色相同;
【例题三】下面是探究声现象的四个实验情景,请回答相关问题:
(1)如图甲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这说明_______;图乙中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将小球弹起,如果此实验放在月球上做,将看到乒乓球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弹开。以上两个实验中用到的物理研究方法是_______(选填“控制变量法”或“转换法”)。图甲装置还可以探究______(选填序号);
①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②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2)如图丙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用相同大小的力再次拨动钢尺。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的_______(选填“频率”或“振幅”)和发声的_______(选填“音调”或“响度”)。若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振动,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______;
(3)如图丁所示,在8个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仔细调节水的高度。用相同大小的力向瓶内吹气,就可以发出“1、2、3、4、5、6、7、i”的声音中,音调最高的是______瓶(选填瓶子序号);若是敲击瓶子,发声体为_______(选填“空气柱”、“瓶和瓶内的水”)。
【答案】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不能 转换法 ① 频率 音调 发声频率低于人耳的可听频率 a 瓶和瓶内的水
【详解】
(1)[1]紧靠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多次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这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图乙中,敲击右边音叉,左边音叉将小球弹起,是因为右边音叉振动产生的声音通过空气传到左边,而传递来的声音具有能量,引起左边的音叉也振动了,而在月球中没有空气,无法将声音传播出去,那么左边的音叉无法振动,乒乓球不能弹开。
[3]甲、乙两个实验中乒乓球将音叉的振动放大,让人知道发声体正在振动,这是转换法。
[4]图甲装置中,用大小不同的力来敲击音叉,则音叉振动的幅度不同,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也会不同,而此时发声的响度会不同,所以可以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2)[5][6]用相同的力拨动伸出桌面长度不同的钢尺,则钢尺发出的声音音调会不同,那么应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的频率和发声的音调。
[7]在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过程中,拨动的力保持不变,钢尺伸出的长度越长,振动的频率会越低,当伸出的长度超过一定长度,其振动的频率太低了,低于人耳可听的频率范围,便听不到声音了。
(3)[8]由图丁知,向瓶内吹气,能发出声音是由于瓶内的空气柱振动产生的,而a瓶的空气最少,那么发声时振动频率最快,音调最高。
[9]敲击瓶子时,振动发声的是瓶和瓶内的水。
【学科核心素养训练】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震耳欲聋”主要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B.“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
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D.地震、台风等都伴有次声波
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C.“长啸一声,山鸣谷应”是指次声波传播很远
D.“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
3.医生在诊病时使用听诊器,听诊器(  )
A.能使心脏振动的振幅增加,响度增大 B.能改变心跳的频率,使音调变高
C.能改变心跳的音色,使声音好听些 D.能减小声音传播过程中的能量损耗
4.在一只玻璃杯中先后装入不同量的水,用细棒轻轻敲击,会听到不同频率的声音。与此类似,当医生给病人检查腹部是否有积水时,常会用手轻轻敲击患者腹部,细细倾听其发出的声音,此为“扣诊”。医生主要是根据(  )
A.音调判定患者腹部是否有积水 B.响度判定患者腹部是否有积水
C.音色判定患者腹部是否有积水 D.声音是否悦耳动听判定患者腹部是否有积水
5.要使小提琴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变低,可以采取的方法是(  )
A.拉紧弦线 B.增加发声部分弦的长度
C.缩短发声部分弦的长度 D.用更大的力弹拨弦线
6.在操场上上体育课,体育教师发出的口令,近处的学生听到了,而远处的学生没有听清楚。其原因是(  )
A.老师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好 B.远处学生听到的声音响度小
C.老师发出的声音频率较低 D.远处学生听到的声音振动幅度大
7.疫情期间为了保护自己与他人,出门必须要戴口罩,戴上口罩跟别人交流仍可以通过声音辨别对方是谁,这主要是根据声音的(  )
A.音调 B.频率 C.响度 D.音色
8.看电视时调节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传播速度
9.生活中经常用“高”“低”来形容声音,如“女高音”的“高”,是指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传播速度
10.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在课堂上“大声”回答问题,这里的“轻声”和“大声”是指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声速
11.在庆祝建党100周年歌咏比赛中,能辨别出二重唱男声和女声的依据是(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12.为庆祝建党100周年,激发爱党爱国热情,我市部分学校组织了“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大型合唱比赛,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歌声是空气的振动产生的 B.使用扩音器可以增大声速
C.男低音演员歌声的响度小 D.女高音演员歌声的音调高
13.为迎接建党一百周年,师生们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以抒发浓浓的爱党爱国之情。“高唱”中的“高”形容的是声音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速度
14.跳摆手舞时,很远处能听到鼓声,是因为鼓声(  )
A.响度大 B.音调高 C.音色独特 D.声速快
15.学校艺术节的合唱比赛中,同学们在乐队的伴奏下放声高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同学们的歌声是由振动产生的 B.现场观众听到的歌声可以在真空传播
C.“放声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D.观众能辨别不同的乐器声,是因为它们的响度不同
16.毛主席在《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中写道“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下列有关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莺的歌唱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B.流水声传入人耳不需要时间
C.清脆的鸟鸣声比低沉的流水声音调低 D.鸟鸣声和流水声的音色相同
17.下列成语中描述声音音调的是(  )
A.曲高和寡 B.震耳欲聋 C.悦耳动听 D.余音绕梁
18.小华拎起水壶向暖水瓶灌水,小刚提醒他:“快满了”小刚判断的依据(  )
A.水灌的越多,水面上方空气柱越短,空气柱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B.水灌的越多,水面上方空气柱越短,空气柱振动的频率越低,音调越高
C.水灌的越多,水面上方空气柱越短,空气柱振动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D.水灌的越多,水面上方空气柱越短,空气柱振动的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19.老奶奶在选购瓷碗时,总爱用轻轻敲打瓷碗,仔细听声的方式进行比较,以此来判断瓷碗是否有不易观察到的裂纹。这种辨别方法依据的是声音的(  )
A.响度和音色 B.音色和音调 C.音调和响度 D.响度、音调和音色
20.小明的发言声音太小,老师要他大声重复一次,老师是要求小明提高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响度和音色
二、填空题
21.课堂上老师使用的便携式扩音机,不仅要起到“扩音”的作用,而且应该有较高的“保真度”。从声学上讲,扩音是改变了声音的______ ,较高的“保真度”是要求较好地保持原声的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22.“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___________特征来辨别的;“女主音歌唱家”中的“高音”提的是声音的___________高。
23.如图,甲、乙、丙是几种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其中音调相同的是_____;响度相同的是_____,图丁所示两种声音的_____不同。
24.音乐小组的几位同学自己动手制作了各自的乐器,乐器发声的波形图如下图所示:
根据波形图可以知道:三种乐器具有相同的 _________ ,不同的 _________ .(填“音色”或“音调”)
25.声音的音调或响度改变时,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也会改变.两列波A和B在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图如图所示,则_________波的音调高,_________波的响度大.
26.如图所示为同一示波器显示的几种声波的波形图,其中音调最低的是________,响度最小的是________,音色与其它不同的是________.
27.______指声音的高低,音调高低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发声体1s振动的次数叫______,单位为赫兹,符号为Hz。
28.______指声音的强弱,响度与发声体的______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与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
29.下面是生活中对声音特性的一些形容:①细声细语;②尖叫;③高声呼救;④低沉语调;⑤大喊大叫;⑥引吭高歌;⑦男高音;③说话像蚊子叫;④震耳欲聋.其中形容声音音调的是________(填序号).
30.归纳总结知识的方法多种多样,如图所示的思维导图就是其中一种。请填写出对应的内容: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
31.日常生活中声音的“高”与“低”,其物理意义是不同的,有时指音调,有时指响度,例如:一名男低音歌手正在放声高歌,这是的“低”指的是________;“高”指的是________.成语“震耳欲聋”,从声音的特性分析,描述的是________的大小.
32.乐音具有三要素,反映声音高低特性的是________,反映声音大小特性的是________,人们能把不同的乐音区分开,是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_________人们通常说女子的声音比较尖,是指声音的 高.
三、实验题
33.如图甲所示,在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体积不等的水,水面的高度不同。
(1)若用相同的力依次敲击水瓶,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此时声源是______ (空气柱/瓶和水),瓶中盛水越多,敲击时发出声音的音调就越______ (高/低);
(2)若用嘴依次吹水瓶瓶口,发出声音的音调也不同,此时声源是______ (空气柱/瓶和水),瓶中盛水越多,吹瓶口发出声音的音调就越______ (高/低);
(3)在某课外活动中,几位同学也在做这个实验。如图乙,他们从左至右依次敲击3个瓶子,发出的声音为“1(do)”、“3(mi)”、“5(sol)”,发现音调逐渐变高,请分别用直线画出图中另外两个瓶子中水位线的大致位置。______
34.在学习“声现象”的知识时有以下几个实验:如图甲所示,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盛有水的水槽中,会看到“水花四溅”;如图乙,拨动同一把钢尺,在保证其振幅相同的情况下,改变其伸出桌边的长度,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出声音的变化。
(1)图甲实验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产生的,水花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2)图乙实验是在探究声音的音调跟__________的关系;实验时发现,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越长,其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调越______________。当钢尺伸出桌边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度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这是因为钢尺振动频率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丙中__________(选填“a”或“b”)显示的声音属于噪声,可以看出噪声发声体的振动是_________(选填“规则的”“无规则的”)。
35.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对此进行了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他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找到了下表所列8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
编号 材料 长度/ 横截面积 编号 材料 长度/ 横截面积
A 铜 60 0.76 E 铜 100 0.76
B 铜 60 0.89 F 钢 80 1.02
C 铜 60 1.02 G 尼龙 80 1.02
D 铜 80 0.76 H ____ ______ 1.02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
(2)为了验证猜想三,表中应填上的数据分别是_______ 、 _________。
(3)随着实验的进行,小华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可能还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必须进行的操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图所示,小丽与小刚选用以上琴弦和盛可乐饮料的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①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间的轻声通话,这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说话,如果用细铜金属丝连接,则比尼龙琴弦连接时听到的声音要大些,根据这一实验现象,我们可以提出一个探究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如果使用“土电话”时,另一位同学用手捏住琴弦的某一部分,则听的那一位同学__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对方的说话声。
36.用尺子来探究音调和响度分别与什么有关时,小明做了以下实验:
(1)实验时,手应按在图中的_____处.(选填“A”、 “B”)
(2)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其振动图像如图甲,增加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则振动图像可能是_______.当尺子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较大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______.
37.如图所示,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
(1)本实验中应该听的声音是_____(选填“A”或“B”).
A.钢尺伸出桌面部分振动发出的 B.钢尺拍打桌面发出的
(2)验时,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_____(选填“大”或“小”),振动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_____,说明:音调的高低与_____有关.
(3)实验时,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改变拨动力度,则是研究声音的_____与_____的关系.
(4)小华同学发现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太长时,可以明显看到钢尺在振动,但却听不到声音,可能是刻度尺的发出了振动频率低于_____Hz的_____.
38.声音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为了认识声音,某中学的初二物理实践活动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对声音进行探究.
实验一、使正在发声音叉接触水盆里的水,发现溅起水花.
实验二、用细线系一个小铃铛悬挂在软木塞的下端,并放置在烧瓶中,轻轻摇一摇瓶子,会听到清晰的“叮当”声;然后取下软木塞,将点燃的酒精棉球放入瓶中,待火熄灭后,迅速塞紧木塞,再摇瓶子,听到瓶子里的声音比原来小多了.
实验三、把钢尺的一端压紧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拨动钢尺使它振动;改变伸出的长度,再次使它振动.仔细听两次的声音.
以上三个实验,实验______表明声音在振动;另外两个实验分别表明: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小明和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细棉线换成细金属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捏住棉线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潜艇失事时,艇员用硬物连续敲击潜艇钢板,三声短,三声长,再三声短(这是国际求救信号SOS的电报码).救援人员如在附近,就可以知道潜艇中还有人在,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详解】
A.“震耳欲聋”主要说明声音的强度即响度大,故A错误,A符合题意;
B.墙是固体,“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故B正确,B不符合题意;
C.音色是指不同声音表现在波形方面总是有与众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物体振动都有不同的特点,“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根据音色来判断的,故C正确,C不符合题意;
D.地震、火山喷发、台风等都伴有次声波,故D正确,D不符合题意。
2.D
【详解】
A.我们能“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因为不同的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A错误;
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响度的大小,故B错误;
C.次声波是我们的耳朵所听不到的声音,故C错误;
D.固体、气体、液体都能传播声音,“隔墙有耳”说明固体可以传播声音,故D正确。
3.D
【详解】
A.心脏的振幅是不变,振幅影响声音的响度,听诊器不能改变心脏的振幅,不能改变心脏的响度,故A不符合题意;
B.心脏的频率是不变的,频率影响声音的音调,听诊器不能改变心脏的频率,不能改变心脏的音调,故B不符合题意;
C.心脏的材料和结构是不变,材料和结构影响声音的音色,听诊器不能改变心脏的结构和材料,不能改变心脏的音色,故C不符合题意;
D.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有一部分能量损失,使用听诊器可以减小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的能量损耗,减少了声音分散,提高声音的响度,故D符合题意。
4.A
【详解】
一只玻璃杯中先后装入不同量的水,用细棒轻轻敲击,会听到不同频率的声音,振动频率不同,发声的音调则不同;与此类似,当病人腹部有积水时,敲击患者腹部,振动频率会发生变化,音调就不同,则可以根据音调判断患者腹部是否有积水。故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5.B
【详解】
通过改变琴弦的松紧可以改变琴弦振动的快慢,所以要使小提琴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变低,可以将琴弦变松弛一些,也可以改变增加琴弦发声部分长度,这样可以让琴弦振动减慢,音调就会变低。故选B。
6.B
【详解】
体育老师发出指令声音后,由于近处的同学听到的声音响度大,所以听得清楚些;而远处的同学听得的声音响度小,所以听的不清楚。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7.D
【详解】
不同人的声带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可以通过声音辨别对方是谁,这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8.A
【详解】
A.调节音量时改变了声音的大小,喇叭的振幅发生了改变,物理学中用响度来描述声音的这一特征,故A符合题意;
B.音调表示声音的高低,振动频率快音调高,振动慢音调低,故B不符合题意;
C.音色是声音的特色,用来辨别不同的声音,故C不符合题意;
D.传播速度是指声音传播的快慢,故D不符合题意。
9.A
【详解】
声音的三特性为:音调、响度、音色。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女高音”的“高”,是指声音的频率高,即音调高。
10.B
【详解】
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在课堂上“大声”回答问题,这里的“轻声”和“大声”是指声音的大小,即声音的响度。
11.C
【详解】
男声和女声,声音的音色不同,我们根据声音的音色来辨别二重唱的男声和女声。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详解】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歌声是由歌唱者声带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使用扩音器是为了增大声音的响度,故B错误;
C.男低音演员的歌声音调低响度大,故C错误;
D.女高音演员的歌声音调高响度小,故D正确。
13.A
【详解】
A.“高唱”中的“高”形容的是声音的大小,即响度,故A正确;
B.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频率有关,故B错误;
C.音色是指声音的特色,与发声体的材料有关,故C错误;
D.速度是指运动快慢,与高唱无关,故D错误。
14.A
【详解】
在很远的地方都能听到跳摆手舞时的鼓声,是因为鼓声的响度大,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15.A
【详解】
A.声音是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现场观众听到的歌声可以在空气传播,不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故B错误;
C.“放声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高,故C错误;
D.观众能辨别不同的乐器声,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故D错误。
16.A
【详解】
A.莺的歌唱声是通过空气这种介质传入人耳的,故A正确;
B.流水声传入人耳需要时间,故B错误;
C.清脆的鸟鸣声比低沉的流水声音调高,故C错误;
D.鸟鸣声和流水声,发声体的材料不同,故音色不同,故D错误。
17.A
【详解】
A.曲高和寡是指音调宽广的高雅音乐难以得到大众的理解,故A符合题意;
B.震耳欲聋是指声音的响度很大,故B不符合题意;
C.悦耳动听是指声音的音色很美,故C不符合题意;
D.余音绕梁是指声音的回音还在萦绕,故D不符合题意。
18.A
【详解】
当往暖水瓶中倒水时,水面上方的空气柱振动发出声音,灌的越多,水面上方空气柱越短,空气柱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跟响度没有关系。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19.B
【详解】
假如有裂纹,声音传导受到阻碍,音色变得破裂而因为裂纹吸收声音的能量,振动较快;反之,没有的话,音色圆润而且振动较慢;故可以通过音色和音调辨别瓷碗是否有裂纹。
20.B
【详解】
老师觉得小明的发言声音太小,即想让他说话声音大一些,故老师是要求小明提高声音的响度。
21. 响度 音色
【详解】
[1]扩音是使声音变强,即增大了声音的响度。
[2]较高的“保真度”是使扩大后的声音还能被听出是什么发声体发出的,所以是要求较好地保持原声的音色。
22. 音色 音调
【详解】
[1]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银色不同,“闻其声而知其人”根据音色不同辨别发声体。
[2]“女高音歌唱家”高音指歌唱家声带振动的频率快,音调高。
23. 甲乙 甲丙 音色
【详解】
[1]从甲、乙、丙三幅图可以看出,甲和乙在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是相同的,因此它们的振动频率是相同的,所以甲和乙的音调是相同的。
[2]甲和丙两种波形的振幅是相同的,因此它们的响度是相同的。
[3]图丁中的波形是不同的,所以图丁所示两种声音的音色不同。
24. 音调和响度 音色
【详解】
[1][2]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音色与发声体有关.由图知道,甲乙丙的振动的频率相同,所以音调相同;甲乙丙的波形是不同的,即乐器发声的音色不同;甲乙丙的振幅相同,所以乐器发声的响度相同.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声音的特征的了解与掌握,解题的关键是能够区分音色、音调和声音的响度及影响它们的因素.
25. A A
【详解】
(1)频率是1s物体振动的次数,相同时间内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2)振幅是物体振动时偏离原位置的大小,偏离原位置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跟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如图,相同时间内,A振动4次,B经过1次,A比B振动的快,A的音调高;A比B偏离原位置大,A的振幅大,A的响度大.
分析:(1)频率是1s物体振动的次数,相同时间内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2)振幅是物体振动时偏离原位置的大小,偏离原位置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跟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6. 丙 丁 乙
【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相同时间内,丙图振动的次数最小,频率最小,所以丙的音调最低;
甲、乙、丙振动的幅度相同,只有丁振动的幅度小,所以响度最小;
甲、丙、丁波形相同,故音色相同,乙波形的形状与甲、丙、丁不同,说明乙与它们的音色不同.
27. 音调 频率
【详解】
[1]声音的高低是声音的音调。
[2]频率是指发声体1s内振动的次数。
28. 响度 振幅
【详解】
[1][2]响度是声音的一种特性,指声音的强弱,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动幅度有关:振动幅越度大,响度越大。响度还与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
29.①②④⑦
【详解】
根据乐音特性进行区分,
①细声细气指音调高;
②尖叫指音调高;
③高声呼救指响度大;
④低沉语调指音调低;
⑤大喊大叫指响度大;
⑥引吭高歌指响度大;
⑦男高音歌唱家指音调高;
⑧说话像蚊子叫指说话声音的响度小;
⑨震耳欲聋指响度很大
其中形容声音音调的是①②④⑦
30. 响度 音调 频率
【详解】
[1][2][3]声音的三要素是:音调、响度和音色;与振幅有关的是声音的响度,所以①是响度;②是声音的一个要素叫音调,影响音调高低的是物体振动的频率,故③是频率。
31. 音调 响度 响度
【详解】
乐音有三大特性,分别是指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音色指的是声音的品质;因此当男低音歌手放声高歌时,“低”指的是歌手的音调低,“高”指的是歌手唱歌的响度大;“震耳欲聋”表示的是声音的响度大.
32. 音调 响度 音色 音调
【详解】
乐音具有三要素,反映声音高低特性的是音调,反映声音大小特性的是响度,人们能把不同的乐音区分开,是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音色,人们通常说女子的声音比较尖,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33. 瓶和水 低 空气柱 高
【详解】
(1)[1][2]当用相同的力敲击瓶子时,振动的物体是瓶和水,瓶中盛水越多,瓶子和水的质量越大,越难振动,音调越低。
(2)[3][4]当用嘴依次吹瓶口,振动的物体是空气柱,瓶中盛水越多,空气柱越短,越容易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3)[5]当敲击瓶子时,是瓶子和水在振动发声,随着瓶内水位的升高,瓶子与水越难振动,振动的频率越来越低,因此音调也会越来越低,故在敲击不同水瓶时改变发出声音的音调;3个瓶子,依次发出的声音为“1(do)”、“3(mi)”、“5(sol)”,音调越来越高,瓶子的水应该越来越少,如图所示
34. 振动 将微小振动放大 频率 低 低于20Hz b 无规则的
【详解】
(1)[1][2]图甲实验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因为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让水花四溅,是音叉的振动引起的。所以水花的作用是将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
(2)[3]图乙实验中,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拨动钢尺,其振动的快慢不同,发出的声音也不同,这可以探究声音的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4]实验时,用相同的力拨动钢尺,其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其振动就越慢,则音调越低。
[5]当钢尺伸出的长度超过一定程度时,即使用相同的力拨动钢尺,也听不到声音,这是因为钢尺振动的频率太低了,低于20Hz,于是人便听不到了。
(3)[6][7]丙图中的a,其波形图是有规则的,而b的波形图是无规则的,那么b显示的声音属于噪声。
35. A、B、C 80 1.02 使用同一种琴弦,且控制拨弦的力相同、弦的松紧程度不同 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金属丝传播声音的效果比尼龙绳要好得多 不能
【详解】
(1)[1]当研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时,控制材料和长度相同,应选用表格中编号为A、B、C的琴弦进行实验。
(2)[2][3]当研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材料的关系时,控制横截面积和长度不变,故表格中G、H的长度、横截面积相同,则所缺数据为80、1.02。
(3)[4]探究琴弦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松紧程度的关系时,需要使用同一种琴弦,且控制拨弦的力相同、弦的松紧程度不同,来研究音调高低和琴弦的松紧程度的关系。
(4)①[5]声音可以通过“土电话”的琴弦传播,也就是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②[6]声音通过细铜丝传播时比通过尼龙绳传播时声音大,也就是说金属丝传播声音的效果比尼龙绳要好得多。
③[7]当用手捏住琴弦时,它就不能振动了,所以就不能发声了。
36. A 丁 振动频率低于20Hz
【详解】
(1)[1]为保证实验时伸出桌面部分振动,手应按在A处;
(2)[2]增加伸出桌面钢尺的长度后,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则振动幅度不变,但频率会降低,图示丁符合要求;
[3]当伸出一定长度时,听不见声音是由于振动频率太低,低于20Hz,此时为次声波,低于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最低频率,因此听不到声音.
37. A 小 高 频率 响度 振幅 20 次声波
【详解】
(1)[1]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钢尺伸出桌面的部分振动而发出声音;故A项符合题意;
(2)[2][3]实验时,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小,越容易振动,所以振动越快,振动的频率越高,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4]钢尺振动越快,音调越高,说明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
(3)[5][6]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改变拨动力度,钢尺振动的幅度改变,响度改变,是研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动幅度的关系;
(4)[7][8]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很难振动,频率小于20Hz,是次声波,人耳感觉不到.
38. 一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音调的高低和振动频率的关系 固体能够传声 金属丝的传声性能比棉线的好 不能 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固体(钢板),液体(海水)、空气可以传声
【详解】
实验一、使正在发声音叉接触水盆里的水,发现溅起水花,表明发声物体在振动;实验二、用细线系一个小铃铛悬挂在软木塞的下端,并放置在烧瓶中,轻轻摇一摇瓶子,会听到清晰的“叮当”声;然后取下软木塞,将点燃的酒精棉球放入瓶中,待火熄灭后,迅速塞紧木塞,再摇瓶子,听到瓶子里的声音比原来小多了,表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实验三、把钢尺的一端压紧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拨动钢尺使它振动;改变伸出的长度,再次使它振动.仔细听两次的声音,表明音调的高低和振动频率的有关;(1)细棉线是固体,能实现通话,说明固体也是传声的一种介质;(2)因为相距同样远,且说话的响度也相同,但改用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听到的声音大,原因是金属丝的传声性能比棉线的好;(3)说话声引起棉线振动,棉线把这种振动由近及远的传到远方,如果用手捏住棉线的某一部分,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被阻断,则振动就会停止,也就听不到声音了;(4)艇员用硬物连续敲击潜艇钢板,救援人员如在附近,就可以知道潜艇中还有人在,说明声音可以在固体(钢板),液体(海水)、空气中传播.
【分析】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声音的音调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1)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2)用金属丝听到的声音大,说明金属丝传声效果比棉线好;(3)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