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考试复习(人教版)期中考试检测试题(二)(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考试复习(人教版)期中考试检测试题(二)(含解析)

资源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考试检测试题(二)(含答案详解)
(内容: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二、三章内容 时限:90分钟 总分:100分)
一、单选题(共36分)
1.(本题3分)小明对生活中的几个物理量做了如下估测,其中与实际相符的是(  )
A.课桌高度约为
B.他上学步行平均速度约为
C.人体感觉舒适的温度是
D.人距离障碍物喊话时,回声可以与原声分开
2.(本题3分)某同学5次测量一块金属片的长度分别是:2.12cm、2.14cm、2.15cm、2.15cm、2.33cm,则物体的长度为(  )
A.2.14cm B.2.135cm C.2.13cm D.2.15cm
3.(本题3分)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辆汽车,通过的路程之比是5∶6,两车速度之比为2∶3,则甲、乙两辆汽车所用时间比值为(  )
A.5∶4 B.9∶10 C.4∶3 D.4∶5
4.(本题3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加油机在空中给受油机加油时,它们是相对静止的
B.闻到花香,说明花香分子在空气中不停的运动
C.测量物体长度时,需要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是为了避免误差
D.测量仪器使用前,一般先把指针调整到零刻度,这个过程叫做调零
5.(本题3分)今年“十一”学校组织同学们乘车去参观“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小平故居”时,甲车上的同学看见公路两旁的树木向东运动,乙车上的同学看到甲车向东运动,若以地面为参照物,应当是(  )
A.甲车一定向西运动 B.乙车一定向东运动
C.甲车可能向东运动 D.乙车可能向东运动或向西运动或静止
6.(本题3分)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波在气体、液体和真空中均可以传播
B.声音的响度越大在空气中传播的越快
C.安装隔音玻璃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人耳听不见次声波,是因为次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7.(本题3分)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均是340m/s
B.“说学逗唱”为相声的基本功,“绕口令”属于“说”,练习统口令时越说越快,是改变了音调
C.艺术节合唱比赛,初一(15)班声音洪亮,这里的“洪亮”主要是指声音的音色
D.在封闭的室内,不一定能清晰的分辨出“原声”和“回声”
8.(本题3分)如图有关声现象的实验中,能用来探究决定响度大小的因素的是(  )
A. 敲鼓时,用大小不同的力
B. 室内音响放音乐时,音响前方的烛焰摇晃
C. 响铃时,不断抽出瓶内的空气
D. 拨动钢锯条发声,改变伸出桌子边沿的锯条长度
9.(本题3分)以下读数正确的是(  )
A.秒表5min37.5s B.温度计读数是4℃
C.噪声测量仪读数为98.4μm D.学校路段机动车限速10m/s
10.(本题3分)常消毒、勤洗手、戴口罩、测体温,是防疫新冠肺炎的有效措施。在救护病人时,医生、护士所采取的措施和用到的器材中,包含着许多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听诊器诊断病人的心跳声和呼吸声,是利用声音能传递能量
B.喷洒消毒液后,湿润的地面一会儿就干了,是因为消毒液发生了升华现象
C.体温计和实验室温度计在测温度前都应该用力甩几下
D.护士会在高烧病人额头擦酒精为病人降温,说明酒精蒸发时吸热
11.(本题3分)关于温度计的使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应紧贴容器的壁和底
B.温度计的玻璃泡进入被测热水后可以立即读数
C.在使用体温计和实验室温度计测量温度时,都可以离开被测物体读数
D.读数时视线如图所示,则所测热水温度偏高
12.(本题3分)中华诗词蕴藏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对古诗词中涉及的物态变化解释正确的是(  )
A.“山明水净夜来霜”——霜是凝固现象
B.“欲渡黄河冰塞川”——冰是凝华现象
C.“露似真珠月似弓”——露是液化现象
D.“天接云涛连晓雾”——雾是汽化现象
二、填空题(共25分)
13.(本题4分)如图甲所示,该机械停表的示数为 ___________s,如图乙所示,该温度计的示数为 ___________℃,如图丙所示,测得该物体长为 ___________cm,如图丁所示,该体温计的示数为 ___________℃。
14.(本题3分)小明安静地坐在一列从扬州开往启东的动车上,看到窗外的树向后退,他是以___________为参照物的。小明想测动车的速度。在路上动车通过一座大桥,已知大桥长1000m,小明从上桥到离开桥的时间是20s,则动车速度是___________m/s,小明相对于地面的速度是___________km/h。
15.(本题3分)跳广场舞已经成为人们健身的一项运动,优美的舞曲是由于扬声器纸盆的___________产生的,是通过___________传入人耳的;如图是几种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其中音调相同的是___________。
16.(本题3分)生活中常用“引吭高歌”、“低声慢语”来形容声音,这里的“高”、“低”描述的是 _____;俗话说:“闻其声知其人”,这句话是指即使未看到人,也能分辨出熟人的声音,这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_____;为迎接歌咏比赛,音乐教师将班内的学生分为“高音声部”和“低音声部”进行排练。这里“高”和“低”是指声音的 _____(填“音调”或“音色”或“响度”)。
17.(本题3分)上课铃响了,同学们迅速回到教室,这是利用声音可以传递 _____;医生利用超声波击碎病人体内的结石,这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 _____。课堂上有的教师利用扩音器上课,这是为了增加声音的 _____。
18.(本题3分)噪声会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因此控制噪声十分重要。公路两旁的隔音墙是在_________(选填“声源处”、“传播途中”或“人耳处”)减弱噪声;在城区步行街上安装了如图所示的噪声监测装置,该装置显示了噪声的___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此时的噪声是64.8_________。(填写单位)
19.(本题3分)寒冷的冬天,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内,游客的嘴里不断呼出“白气”,这是 _____现象;随后“白气”消失,这是 _____现象;冰雕作品会一点点变小,这是 _____现象。
20.(本题3分)今年冬天极寒的天气,学校要求早上暂停拖地。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水发生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避免同学们摔倒受伤。晚上外面气温骤降,早上小明看到窗户上会结上一层冰花,这层冰花出现在窗户玻璃的_______(选填“内”或“外”)侧,当他走到室外,眼镜上_______(选填“会”或“不会”)会蒙上一层水雾。
三、实验题(共21分)
21.(本题6分)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
(1)该实验原理是 ___________;
(2)实验中,应使斜面保持 ___________(选填“较大”或“较小”)的坡度,以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如图,路程sAB的距离为 ___________cm;
(3)若小车在运动过程中,经过路程sAC中点时的速度为v1,经过路程sAB中点时的速度为v2,则v1___________v2(选填“>”、“<”或“=”);
(4)请根据实验探究目的设计实验表格,“?”一栏里应填写的内容是 ___________;
路程s/m 时间t/s ?
AB段
BC段
AC段
(5)图中能够准确反应小车从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运动情况的是 ___________。
A. B. C. D.
22.(本题9分)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观察水的沸腾。
(1)①组装器材时,应先固定图甲中的______(选填“A”或“B”);
调整好器材,用酒精灯加热,在水温升高到90oC后,小明每隔1min观察1次温度计的示数,记录在表中,直至水沸腾,如此持续3min后停止读数;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oC 90 92 94 96 98 98 98 98 98
②小明观察到:第6min时,水中气泡的情形为图丙中______图(选填“C”或“D”);
③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图丁所示的坐标系中画出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______;
④由水的沸点,可判断出当时的大气压______(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1标准大气压;
(2)当水沸腾时,水的温度______(填“上升”、“不变”或“下降”)。水中产生大量的气泡,气泡内是______(选填“空气”或“水蒸气”或二氧化碳);
(3)水沸腾后,水面上出现大量“白气”如果突然停止加热,水面上出现“白气”相对______(“多”或“少”)一些。水停止沸腾后用橡皮塞塞住烧瓶口并将其倒置,如图戊所示,结果发现水又重新沸腾了,这是因为瓶内气压减小,水的沸点会_____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4)星期天,小华在家烧水煮饺子.当水烧开准备下饺子时,妈妈提醒他锅里的水量少了点,于是小华又往锅里迅速加了一大碗水(水量比锅里少),用同样大的火直至将水再次烧开。下面能反映小华整个烧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是______。
23.(本题6分)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实验:
(1)如图1,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这个实验说明发声的物体都在 _____,这种研究方法叫做 _____(选填“等效法”、“转换法”或“类比法”);
(2)如图2,抽去玻璃罩内空气的过程中,铃声逐渐减小,说明声音的传播依赖于介质,真空不能 _____,而现实生活中,绝对真空达不到,通过这个实验得到的结论是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 _____得到的;
(3)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如图3,这个实验是为了声音能够传递 _____。我们用相同的力敲击材料相同、大小不同的音叉,音叉发出声音的 _____(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不同。
四、计算题(共18分)
24.(本题6分)下表是福沪线G1632次列车时刻表,如果你乘坐该次列车从福州站出发前往上海旅游。求:
站次 站名 到达时间 开车时间 停留时间 里程
1 福州 始发站 08∶00 0km
2 南平北 08∶33 08∶35 2min 120km
3 建瓯西 08∶53 08∶55 2min 174km
4 武夷山东 09∶11 09∶14 2min 225km
12 上海 12∶45 终点站 855km
(1)该次列车从南平北发车运行至上海的平均速度为多少km/h?
(2)假如该列车长度是100m,用180km/h匀速通过一个长2400m的隧道,则该列车穿过隧道需要时间是多少s?该列车全部在隧道行驶的时间是多少s?
25.(本题6分)如图所示,是小丽开车即将到达隧道口时所发现的交通标志牌。
(1)请你解释两标志牌上数字的含义;
(2)请算出通过该隧道至少需要多少时间?
(3)若匀速通过该隧道所用的时间为3min,请你用两种不同的方法,通过计算判断小丽开车是否超速。
26.(本题6分)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正对山崖以一定的速度匀速直线行驶,汽车在离山崖700m的A处鸣笛,当汽车行驶至离山崖660m的B处时刚好听到山崖对鸣笛的回声,请结合图示,通过计算回答:(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取340m/s)
(1)汽车从鸣笛到听到回声,笛声传播的距离是多少米?
(2)汽车从鸣笛到听到回声,所用的时间为多少秒?
(3)汽车行驶的速度为多少米/秒?
参考答案:
1.A
【详解】A.中学生的身高在左右,课桌的高度大约是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在左右,故A符合题意;
B.中学生正常步行速度左右,不符合实际,故B不符合题意;
C.人体感觉舒适的温度为,不符合实际,故C不符合题意;
D.要区分原声与回声,两者的时间间隔不小于,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在左右,所以要区分回声和原声,人离障碍物的距离不小于
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A
【详解】分析五次测量数据可以发现,2.33cm这个数据与其他四个相差太大,应该是一个错误数据;所以其它四次测量的平均值为
故A不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A
【详解】由可知,甲、乙两辆汽车所用时间比值为
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C
【详解】A.加油机在空中给受油机加油时,加油机相对于受油机没有发生位置的变化,受油机相对于加油机也没有发生位置的变化,所以说它们是相对静止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花香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我们能闻到花香,这是一种扩散现象。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测量物体长度,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减小误差,误差不能避免。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测量仪器使用前,为使读数更方便,测量更准确,应先把指针归零,这个过程叫做调零。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A
【详解】AC.甲车上的同学看见公路两旁的树木向东运动,是以甲车为参照物,说明以地面为参照物,甲车向西运动,故A符合题意,C不符合题意;
BD.乙车上的同学看到甲车向东运动,是以乙车为参照物,此时乙车一定向西运动,并且乙车的速度大于甲车的速度,故B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C
【详解】A.声波能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真空中不可以传播,故A错误;
B.声音的响度越大说明声波的振幅大,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与响度无关,故B错误;
C.减弱噪声的途径有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安装隔音玻璃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正确;
D.次声波的频率不在人耳能听见的声波频率的范围内,所以听不到,不是因为次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故D错误。
故选C。
7.D
【详解】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在15℃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速度更快,故A错误;
B.音调是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的,练习统口令时越说越快,是改变了语速,并没有改变发出每个字时声带振动的快慢,所以并没有改变音调,故B错误;
C.校园里传出阵阵“洪亮”的歌声,这里的“洪亮”指的是声音的大小,指响度大,故C错误;
D.要区分原声和人回声:回声与原声进入人耳的时间间隔大于0.1s,距离大于17米,封闭的室内,回声与原声进入人耳的时间间隔可能小于0.1s,人耳不一定能区分回声和原声,故D正确。
故选D。
8.A
【详解】A.敲鼓时,用大小不同的力,用力越大,鼓面的振动幅度越大,响度就越大,是探究声音的响度,故A符合题意;
B.室内音响放音时,音响前方烛焰摇晃,表明声音能够传递能量,故B不合题意;
C.响铃时,不断抽出瓶内的空气;是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的实验,故C不合题意;
D.改变钢锯条伸出桌面的长度,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实验发现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因此此实验用于探究声音的音调与频率之间的关系,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9.A
【详解】A.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5”和“6”之间,偏向“6”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5min;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37.5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37.5s,即秒表的读数为5min37.5s,故A正确。
B.由图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液面在0℃以下,故图中温度计读数为-4℃,故B错误。
C.图中噪声监测仪的读数为98.4分贝(dB),“μm”是长度单位,故C错误。
D.该图为限速标志,表示学校路段机动车限速10km/h,故D错误。
故选A。
10.D
【详解】A.用听诊器诊断病人的心跳声和呼吸声,可以得到病人的身体健康情况的信息,这是利用声音能传递信息,故A错误;
B.喷洒消毒液后,湿润的地面一会儿就干了,是因为消毒液由液态变为气态,发生了汽化现象,故B错误;
C.体温计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结构就是在它靠近液泡的上方有一个小的缩口,它的作用是使上方的水银无法自行回到液泡中,从而使体温计的示数不经过甩动不会下降,使用其他温度计时不必甩,故C错误;
D.护士会在高烧病人额头擦酒精为病人降温,这是因为酒精蒸发时吸热,以此降低病人体温,故D正确。
故选D。
11.D
【详解】A.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故A错误;
B.温度计的玻璃泡进入被测热水后,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故B错误;
C.实验室温度计测量温度时,不可以离开被测物体读数,故C错误;
D.如图所示,俯视读数,则所测热水温度偏高,故D正确。
故选D。
12.C
【详解】A.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故A错误;
B.冰是水凝固形成的,故B错误;
C.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故C正确;
D.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故D错误。
故选C。
13. 337.5 -6 2.20 37.5
【详解】[1]由图甲可知,停表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5”和“6”之间,偏向6min;大盘的分度值是0.1s,而大盘指针在37.5s,因此秒表读数为5min37.5s=337.5s。
[2]由图乙可知,在温度计上,每一个大格代表10℃,所以每一个小格代表1℃,即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液面在零刻度的下方,示数是-6℃。
[3]由图丙可知,A刻度尺1cm之间有10个小格,每一个小格为0.1cm,所以其分度值为0.1cm,物体左侧与1.00cm对齐,右侧与3.20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
L=3.20cm-1.00cm=2.20cm
[4]由图丁可知,体温计上1℃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是0.1℃,即此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此时的温度为37.5℃。
14. 动车 50 180
【详解】[1]小明以自己(或动车)为参照物时,车窗外的树木与自己(或动车)之间的相对位置是不断变化的,所以他看到窗外的树向后退。
[2]小明从上桥到离开桥时,动车通过的路程等于桥的长度,则动车的速度为
[3]小明相对于地面的速度是为50m/s,因为1m/s=3.6km/h,所以明相对于地面的速度是
50m/s=50×3.6km/h=180km/h
15. 振动 空气 甲、乙
【详解】[1]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优美的舞曲是由于扬声器纸盆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人与扬声器之间隔着空气,所以优美的舞曲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3]从甲、乙、丙三幅图可以看出,甲和乙在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是相同的,因此它们的振动频率是相同的,即甲、乙的音调是相同的。
16. 响度 音色 音调
【详解】[1] “引吭高歌”“低声细语”,高声唱歌,低声说话,这里的“高”“低”描述的是声音响度。
[2]不同人的音色不同,“闻其声知其人”,这句话是指即使未看到人,也能分辨出熟人的声音,这主要是依据声音的音色。
[3]“女高音”歌手中的“高”是指声音很尖,声音的音调高。
17. 信息 能量 响度
【详解】[1]上课铃响了,同学们迅速回到教室,这是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2]医生利用超声波击碎病人体内的结石,这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3]声音经过扩音器后响度变大,所以课堂上有的教师利用扩音器上课,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
18. 传播途中 响度 dB##分贝
【详解】[1]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个,即声源处、传播途径中和人耳处,公路两旁的隔音墙是在传播途中减弱噪声。
[2]该装置是用来监测噪声强弱的仪器,故其测的是当时环境声音的响度。
[3]声音的强弱的单位常用分贝(dB)表示,据图所示的噪声监测器显示屏显示的数字是64.8,可知此时的噪声是64.8分贝(dB)。
19. 液化 汽化 升华
【详解】[1]冬天,嘴里呼出的“白气”,是由嘴中呼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
[2]“白气”消失,是从液态变为了气态,是汽化现象。
[3]寒冷的冬天,冰雕作品的质量会一天天减少,这说明由冰直接变成了水蒸气,所以是升华现象。
20. 凝固 内 不会
【详解】[1]极寒的天气温度很低,如果拖地,地面会有水,液态水会凝固成冰,同学们走在地面上会摔倒受伤,所以暂停拖地,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水发生凝固。
[2]晚上外面气温骤降,早上小明看到窗户上会结上一层冰花,这是因为室内的气温高,室外的气温低,高温的气体遇上低温的玻璃窗,会放热,直接凝华成冰花,而冰花是在室内的。
[3]当他从室内走到室外,眼镜的温度是较高的,室外的空气温度较低,室外的空气接触眼镜时,吸收热量,但是不会发生物态变化,那么眼镜上不会蒙上一层水雾。
21. 较小 40.0 > 速度v/(m/s) C
【详解】(1)[1]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
(2)[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运动越快,计时会越困难;为了便于测量时间,减小测量误差,斜面坡度应小一些。
[3]小车运动距离
sAB=80.0cm﹣40.0cm=40.0cm
(3)[4]小车从A位置由静止滑下时,做匀加速运动,即小车在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所以前一半路程所用的时间大于总时间的,则经过路程sAC中点时的速度大于经过路程sAB中点时的速度,即v1>v2。
(4)[5]本实验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所以测量出路程和时间,根据求出平均速度,所以“?”一栏里应填写的内容是:速度v/(m/s)。
(5)[6]小车下滑过程做加速运动;
A.由图知,在s﹣t图像上,s不随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则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故A不符合题意;
B.由图知,路程s与时间t成正比,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
C.由图知,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逐渐增加,即变大,说明物体做加速运动,故C符合题意;
D.由图知,在v﹣t图像上,速度v不发生变化,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2. B C C 不变 水蒸气 多 降低 C
【详解】(1)①[1]由于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需先根据酒精灯固定B的高度。
②[2]从第4分钟开始,水的温度保持98℃不变,所以水的沸点是98℃,故水在第6分钟时,处于沸腾状态;而C图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不断增大,所以是沸腾时的现象。D图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减小,所以是沸腾前的现象。
③[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描点并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图象如下
④[4]根据实验数据知道,水的沸点低于100℃,说明此时外界的大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
(2)[5] [6]沸腾是一种剧烈的汽化方式,当水沸腾时,水的温度保持不变,水中产生大量的气泡,气泡内是水蒸气。
(3)[7]沸腾是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水沸腾时产生大量的水蒸气,但水蒸气是看不见的。当水蒸气上升后遇冷液化形成“白气”。由于停火后水面上方的温度明显低于水蒸气的温度,热的水蒸气遇冷从而发生液化形成大量的小水珠,形成“白气”,因此水面上出现“白气”相对多一些。
[8]水停止沸腾后用橡皮塞塞住烧瓶口并将其倒置,水重新沸腾起来,是因为瓶内温度降低,水蒸气液化,气体压强减小,则水的沸点由于气压的减小而降低。
(4)[9]水沸腾之后,温度保持不变,当向锅里迅速加了一大碗水后,锅内水的温度降低,然后在加热过程中,水吸热温度上升,达到沸点继续沸腾,在此过程中,水面上的气压不变,所以水的沸点与原来相同,据此分析知道;C图象符合题意, B图象的沸点与原来不同,不符合题意;AD图象中水的温度不可能直接从很低的温度达到沸点,应该有一个升温过程。
故选C。
23. 振动 转换法 传声 推理 能量 音调
【详解】(1)[1][2]正在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多次被弹开,用乒乓球的振动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从而说明声音是由音叉的振动产生的,这种研究方法叫做转换法。
(2)[3]门铃振动会发出声音,抽去玻璃罩内空气的过程中,铃声逐渐减小,说明这里空气对传声有影响,进而推理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4]在现实生活中,绝对真空是达不到的,通过这个实验得到的结论是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概括推理得出的。
(3)[5]敲击右边的音叉,音叉的能量通过空气传递给左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开始振动,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6]我们用相同的力敲击材料相同、大小不同的音叉,音叉振动的频率不同,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小的音叉振动快,音调高;大的音叉振动慢,音调低。
24.(1)176.4km/h;(3)50s,46s。
【详解】解:(1)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从南平北发车运行至上海的总路程为
s=855km-120km=735km
从南平北发车运行至上海的时间为
t=12∶45-08∶35=4h10min
根据可得,该次列车从南平北发车运行至上海的平均速度为
(2)由题意可知,列车的速度为
v1=180km/h=50m/s
由题意可得,该列车穿过隧道的路程为
s1=2400m+100m=2500m
根据可得,该列车穿过隧道需要时间是
该列车全部在隧道的路程为
s2=2400m-100m=2300m
根据可得,该列车穿过隧道需要时间是
答:(1)该次列车从南平北发车运行至上海的平均速度为176.4km/h。
(2)该列车穿过隧道需要时间是50 s,该列车全部在隧道行驶的时间是46s。
25.(1)见解析;(2)2.7min;(3)没有超速
【详解】解:(1)“80”为限速标志,是指该路段最高车速为80km/h;“3600m”为长度标志,是指该隧道长为3600m。
(2)小丽开车通过该隧道需要的最短时间
(3)①小丽的车速
小丽的车速小于80km/h。
②假设小丽的车速是80km/h,3min行驶的路程是
按限速,3min行驶的路程大于3600m。
即第一种方法,计算出小丽的车速小于限速,说明小丽没有超速;第二种方法,在达到限速的情况下,3min运动的距离是4000m,大于隧道长度,也说明小丽没有超速。
答:(1)“80”是指该路段最高车速为80km/h;“3600m”是指该隧道长为3600m;
(2)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小丽开车通过该隧道最快需要2.7min;
(3)小丽开车没有超速。
26.(1)1360m;(2)4s;(3)10m/s
【详解】解:(1)声音传播的路程
(2)由可得,声音传播的时间(即车行驶的时间)
(3)汽车行驶的距离
汽车行驶速度
答:(1)汽车从鸣笛到听到回声,笛声传播的距离是1360m;
(2)汽车从鸣笛到听到回声,所用的时间为4s;
(3)汽车行驶的速度为10m/s。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