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作文主题训练独乐乐,众乐乐(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作文主题训练独乐乐,众乐乐(含解析)

资源简介

作文主题训练-------独乐乐,众乐乐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鲁迅《自嘲》)
(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yuè欣赏音乐)乐(lè),孰乐?”(齐宣王)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孟子》)
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说说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果戈里说:如果有一天,我能够对我们的公共利益有所贡献,我就会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村上春树说:没有小确幸的人生,不过是干巴巴的沙漠罢了。
所谓“小确幸”,就是个人自我的那种微小而确实的幸福。若个人的小确幸为“独乐乐”,对公共利益有所贡献的幸福是“众乐乐”,则孰乐?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联系目前抗疫时期的那些生命摆渡人的事迹,写一篇论述文。
【注意】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作家说:“独乐,是一个人独处时也能欢喜,有心灵与生命的充实;独醒,是不为众乐所迷惑,众人都认为应该过的生活方式,往往不一定适合我们。”
巴尔扎克说:“在各种孤独中间,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独。单独一个人可能灭亡的地方,两个人在一起可能得救。”
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角度,文体自定,标题自拟。要求: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孟子》)
②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
③乐人之乐,人亦乐其乐;忧人之忧,人亦忧其忧。(白居易)
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伸淹)
⑤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严复)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五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
1.例文:
独乐诚可贵,众乐价更高
独乐像一杯香醇浓郁的咖啡,给我们漫长的平淡生活中带来美好的享受;而众乐就像一杯甘甜的泉水,总是比咖啡更能沁入我们的心田,滋养我们幸福而又美好的生活。
齐宣王说,“不若与众”,其实独乐亦有价值。“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此语固然为鲁迅先生愤激之语,然而当今社会确应有拒绝外界喧嚣,决然固守一己之乐者,是为耐得寂寞。君且看,大国工匠,一把锉刀一盏孤灯,方能成就器物的极致之美。个人乐趣非亲历不能得。我辈青年求学之中,当学会此种独乐,方能有所作为。
一个不懂得独乐的人,不但自己不能有所作为,恐怕也不会让众人感到快乐与幸福。
人生中的独乐总是有很多,重点在于你是否能发觉出生活中点滴的乐。读一本书,听一首歌,看看天上的云,做做喜欢的事。乐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可随处可得。正如村上春树所言:“没有小确幸的人生,不过是干巴巴的沙漠罢了。”试想,一个都不懂得让自己幸福快乐的人,如何知道让众人感到快乐?幸福可以自己来定义,有时平平淡淡才是真,有时轰轰烈烈才是幸福快乐的源泉。只有千千万万的小家幸福,国家才可幸福和谐;同样,只社会里的每一份子快快乐乐,整个社会岂不都和谐快乐?有独乐才能众乐,只有小家安才能有国家安。
众乐也并非轻而易举,实现众乐的旅程必然艰辛,但最终的风景一定会刻骨铭心。
路遥曾说:“哭和笑都是因为快乐。但哭的人知道而笑的人却不知道,这欢乐是用多少痛苦换来的。人世艰难,你能熬过多少至暗时刻,就能走多远。”实现众乐亦是如此。林觉民与妻子伉俪情深,他完全可以独乐,但他为何要选择抛下妻子孩子,去为别人争取快乐?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想,众乐胜于独乐的思想自古就在中国有识之士中成为共识,否则又何来当今中国“共同富裕”的追求?
个体的幸福可以很简单,拥有小确幸的人不在少数,可感到自己不幸的也大有人在。该如何让这些感到幸福的人去用自己的快乐感染那些不快乐的人,用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他人快乐?这也许是一道难题。但我相信,难题终会被解决,世人终会懂得,众乐的价值,将远高于独乐,因为很多优秀前辈已经给我们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正所谓独乐乐才能众乐乐,独乐造就众乐,众乐影响独乐。二者相互依存,不可或缺。
独乐易,众乐难。愿我辈青年不仅懂得独乐,更要争取众乐,因为:独乐诚可贵,众乐价更高。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鲁迅的《自嘲》诗全文为:“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全诗主要表达对当时国民党统治下政治环境的蔑视和憎恨。后两句的意思为“横眉怒对那些各路来的敌人的指责,俯下身子甘愿为老百姓做孺子牛。坚守自己的志向和立场永不改变,不管外面的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表明作者甘于寂寞的个人坚守,以及决心为革命坚持不懈的斗争。
《孟子》“独乐乐”句主旨为:“一个人欣赏音乐不如和大家一起欣赏音乐快乐。”孟子借此劝齐宣王“施行仁政,与民同乐”。
综合两则材料,可讨论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社会责任与个人幸福、出世与入世的关系。
写作时应分析,独乐与众乐均有其道理,具体论述何种情况下独乐,何种情况下众乐。从长远的角度而言,只有融入社会、建设社会,才能真正让个人获得快乐。还可以分情况讨论:既有与人同乐、融入社会的志趣,又要有甘于寂寞的勇气和坚守。
立意:
1.融入社会享众乐,甘于寂寞获独乐。
2.个人幸福以社会幸福为依托。
3.众乐之下才能更好独乐。
2.例文:
“众乐乐”带来国家的强大
有句古话说得好,“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涉世未深的我们或许很难真切体会到这种感觉——始终觉得,每个人只是一个小个体,有份小确幸就不错了,而又何来真正的“众乐乐”?但如今,一种病毒,两个多月的假期,数十万人的悉心救治,千百万人的逆行“我来”,让我们认识到“众乐乐”的力量是如此强大。一场疫情,让我们认识了身边许多平凡的英雄,更让我们见识到了奉献的力量,并且有幸见证“众乐乐”带来国家的强大。
“众乐乐”是国家有难时的一句句“我来”。武汉的医护人员担负的救治任务重,人员不够,来自祖国各地的医护人员挺身而出说“我来”,他们离开安逸的环境,带上行李,告别亲人,离别父母,义无反顾地奔向前线。“众乐乐”的他们只想守护住大家共同的家园。
当湖北缺乏防护物资,祖国各地的制衣厂制袜厂纷纷说“我来”。他们召回放了年假的工人,加装生产线,没日没夜地工作,只为能让那些为我们大家而“拼命”的医护人员少一点被感染的风险。
句句“我来”汇成了一条大河,滋润人心,这便是“众乐乐”的力量。
“众乐乐”的人们具有舍小家为大家的勇气。疫情刚爆发时,所有人都手足无措时,钟南山院士和李兰娟院士站出来。他们深入疫情中心,虽然也有家人也有子女,却依旧冒着风险,毅然踏上了去武汉的路。那条路没有点灯,他们自己便是那个提灯的人。
在武汉火神山医院建设中,亦有无数建设工人从天南地北赶来。他们是英雄,却也是普通人,有的甚至是家中的顶梁柱,但他们不怕,不悔,而是心中充满自豪骄傲。那是“众乐乐”给予他们的勇气和自信。
舍小家为大家从来不像嘴上说得那般容易,只有“众乐乐”才能带给他们这样的勇气与力量。
“众乐乐”也是疫情期间作为普通民众的我们的行动的准则。我们不会治病救人,也不会建房子、制口罩,但我们可以不出门、少出门,我们可以为身在武汉的人送上一句“加油”“晚安”,我们能用自己的绵薄之力来支持那些“逆行”的人。我们能做的不多,但那也会让我们感到一种幸福,一种“众乐乐”带给我们的幸福。
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说过:“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那些最勇敢的人就是无数“众乐乐”的中国人,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国家有难时伸出援手,以尽绵薄之力,他们就是鲁迅所说的中国人的脊梁,在最崎岖艰险处接引我们大家渡过苦海。由无数这样的“众乐乐”的中国人组成的我们的国家,又怎能不强大呢?
【详解】本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审题】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给出的是果戈里和村上春树的两则名言。我们首先要厘清材料的内容,把握其中涉及的对象以及命题者的思想倾向。材料中,果戈里的名言主张“为公共利益有所贡献的幸福”,也就是“众乐乐”,村上春树的名言主张“个人的自我的微小的幸福”,也就是“独乐乐”。因此,我们必须对“个人的自我的微小的幸福”和“为公共利益有所贡献的幸福”两者做出判断,表明自己的立场。文章的论点可以赞成“个人的自我的微小的幸福”,也可以颂扬“为公共利益有所贡献的幸福”;或者把两种见解兼而取之,将“实现个人的微小的幸福”和“为公共利益贡献的幸福”两者相结合。确定两者相结合这样的立意,具体成文写作时,既可以抑此扬彼,反对只为满足个人自我的幸福观;也可以反对为了集体利益牺牲自我幸福,在不损害集体利益的前提下,保护个人利益。其次,要熟练运用材料作文的写作策略。恰当地引用材料,由材料推开去,联系现实生活,摆事实,讲道理。多角度多侧面地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总结全文时,应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精炼有力。
【立意】“众乐乐”带来国家的强大;奉献是最大的幸福;传承集体主义精神,没有旁观者;“独乐乐”与“众乐乐”等等。
【结构】在认真解读作文题目所给的材料基础上,先拟写一个切合题意的标题,比如“‘众乐乐’带来国家的强大”,“众乐乐”这一价值取向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我们国家强大的重要原因,所以文章开头引入以“众乐乐”带来国家的强大为中心论点,接着援引疫情期间的活生生的事实,比如:武汉的医护人员担负的救治任务重,人员不够,来自祖国各地的医护人员挺身而出说“我来”,句句“我来”汇成了一条大河,滋润人心,这便是“众乐乐”的力量。“众乐乐”的人们具有舍小家为大家的勇气。通过阐述并论证了“众乐乐”带来国家的强大的三个理由。文章最后指出,正是那些最勇敢的人就是无数“众乐乐”的中国人,尽绵薄之力,成为中国人的脊梁。
【素材】1.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译:独自一人欣赏音乐快乐,与和他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个更快乐?)。独乐乐:独自欣赏音乐的快乐。前一个乐是名词用如动词,是欣赏音乐的意思,后一个乐是名词,意思是快乐,乐趣。现在意思一般是独自享受(事、物)快乐。与人乐乐:原文:和他人一起欣赏音乐的快乐。现在意思是与别人分享(事、物)的快乐。熟乐:哪个更快乐(独自欣赏音乐的快乐、与别人分享音乐的快乐)。
2.萧瑟秋风遮不住文成公主那俊俏的面庞,她永远珍藏在吐蕃人民的心中。文成公主出嫁吐蕃,带去许多书籍和谷物、蔬菜种子,还带去大批手工业工匠。随公主入藏的工匠把中原地区的农具制造、纺织、建筑、造纸、酿酒、制陶、碾磨、冶金等生产技术传入西藏。公主和她的侍女还把纺织、刺绣技术传授给吐蕃妇女。我想只有那凛冽的寒风才能读懂公主那最真的心声,只有那冰冷的山川才能见证公主艰辛的步伐,只有那灼热的太阳才能看清公主那伟大的身影后的辛酸。文成公主把自己的所有奉献给大家,终于把脚底那贫瘠的土地化为‘冶金’的‘锅炉’。吐蕃人民永远记住了她,记住她俊俏的面庞,记住她艰辛的步伐,记住她伟大的身影。
3.有个企业家的同班同学,家庭环境不错,上大学的时候,他每个礼拜都会带6个苹果到学校吃。同宿舍的人原以为他会每人分一个苹果,可没想到他竟是自己每天吃一个。可正因为这件极其微小甚至微不足道的小事,那个同学给同窗学友留下一个自私的印象。后来这个企业家的事业蒸蒸日上,而那个独自吃苹果的人却一事无成,就想到自己的同学----这个企业家的公司找份工作做,但这个企业家却没有接受。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那个‘自私的苹果’,所有的人都拒绝他加盟。这个同学的自私直接引出最后的结果。他的同学除了记住了他的自私,在心里什么都没有留下。分个苹果给别人,这看似极其微小甚至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影响一个人一生。懂得分享,就获得了一条爱的彩虹;懂得分享,就获得了一声声爱的歌颂;懂得分享,就获得了一条爱的道路。
【点睛】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3.例文:
独自花开
在花柳繁华的阶前,点燃一柱沉香,让历史的余温带着千年的才情熬成的芬芳慢慢地潜入心底,生命在这一刻闪光。寂寞与辉煌,究竟何为人心追慕的隽永,何为人生恋求的星光。历史的天空回响着一个声音——只有真正的孤独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辉煌,只有真正的孤独才能定格住真正的辉煌。
有的人在孤独中消沉,有的人在孤独中崛起。也许是因为孤独了,李时珍耐不住寂寞,所以《本草纲目》;也许孤独的日子里太单调乏味了,所以莫扎特才谱写了那怡人耳目的乐章;也许是因为母亲离开了,毛不易将孤独写进《消愁》,把思念谱成《一荤一素》,用略带低沉和着孤独的情绪唱进人心深处,感动数万粉丝。
曹雪芹,一个从清风明月间走出的旷世才子,一段在殷殷血泪中演绎的悲情人生。他的生前是孤独的,孤独得近乎苍凉,孤独得让后来人不忍回顾。没有锦衣旺族的显贵,没有封官赐爵的荣耀,有的只是漫天飞雪中一个破落的庭院和几声杜鹃啼血的哀鸣。然而,就是这凄苦而寂寞的生活,给了曹雪芹无尽的灵感与遐思,终于,“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红楼梦》问世,千百年来,这一阙为中华儿女谱就的潇湘水云曲让多少人泪洒西风,传唱不已——独自花开,那是真正的辉煌!
梵高的人生也是短暂而孤独的,绘画的天才不被庸俗的世人所承认,精心创作的《葡萄园》落满了尘埃。然而,梵高没有惧怕孤独,他以一颗炙热的心浇灌着心底的艺术之花,终于,他成功了,《向日葵》以高价在巴黎博物馆拍出,他赢得了生前无以想象的辉煌与赞誉。
而以一部《围城》享誉海内外,筑就中国“文化长城”的钱锺书先生,本已取得了惊世的辉煌,他却为自己选择了宁静淡泊的生活,晚年谢绝一切传媒的采访。他留住了孤独,也留住了自我,没有尘世的纷纷扰扰,没有名利的追逐倾轧,留在千万人心目中的钱锺书更突现出一种清澈明朗的智慧与美的形象。那是不含一丝杂质的臻达人生完满的艺术境界!
独自花开,辉煌在一刻闪烁出恒久的光彩,抚看历史,惜风流人物总被雨打风吹去;遍阅今朝,守住孤独,守住辉煌就成了人人心中亘古不变的追求。望者那块铅色的天空,飘零的云朵,流泻的星辰,还有沉淀的夜,孤独不断地造就成功,成功也不断地演绎孤独。
我们应该铭记,真正的辉煌只缘于那些甘于寂寞的心性与乐于平凡的思想,呵护你心中的孤独,让它开出最绚美的色彩吧!
【详解】本题考查审题和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到多则材料作文。这类题首先审核每一则材料,运用抓关键件词句或者由果溯因等常见的审题方法确定话题或者写作中心,然后综合来看,有交集取交集,无交集取并集,确定一个可以涵盖、旨向每一则材料的中心论点,即最佳立意。本题中第一则材料内容是“一位作家说:‘独乐,是一个人独处时也能欢喜,有心灵与生命的充实;独醒,是不为众乐所迷惑,众人都认为应该过的生活方式,往往不一定适合我们。’”这位作家的言论分两方面,一个是独处的好处,一个是独醒的必要性,言外之意是“独”,也快乐,“独”独让人清醒,肯定“独处”之妙。第二则材料是名家巴尔扎克说:“在各种孤独中间,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独。单独一个人可能灭亡的地方,两个人在一起可能得救。”显然,与第一则材料的观点和站位是截然相反的,巴尔扎克在强调孤独的弊端,人生需要朋友,需要帮助。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确定两则材料有交集,那就是“孤独”,只不过一个肯定,一个否定而已,最后综合立意为,关于孤独,我们怎么看待。可以辩证而论,可以单向立意,肯否都可以。
写作:下笔的时候能够抓住其中一个方面立意并言之成理即可,注意应重在精神层面,比如思想独立、人格独立或志同道合、守望相助等。因为孤独一词是抽象的,行文过程中尽量多摆事实,通过形象生动的例子,功成名就的典型,以化抽象为具体,变陌生为熟悉,融复杂为简单。深入浅出,说服力会更强;正反对比突出观点,让思想深刻起来,细致的详写和铺排的略写相映成趣,不仅丰富文本内容还可以让行文富有变化,语言表达既娓娓道来细致入微,又酣畅淋漓富有气势。当然若拟人、比喻、反问等各种修辞融合为一炉,文采和表现力会更强,亮点会更鲜明突出,高分也是不请自来。
立意参考:
(1)正面角度:
①按自己的意愿生活,不随波逐流,坚持自己的原则和方向,不盲目从众。
②提倡独立思考,内心充实,以某种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让自己内心充实。
③生活中人们应该志同道合,在陷入困境时相互守望。
(2)反面角度:
①“独乐”不如“与人乐”,分享快乐能获得加倍的快乐,给别人带来快乐才是最大的快乐。
②“独醒”不如“醒众”,唤醒民众,才能化解清醒的痛苦,才能摆脱自我的清高。
(3)综合角度:
①精神的孤独既可能让人灭亡,也可能让人升华;而两个人的陪伴既可能消除孤独,也可能带来沉沦。
②和而不同,既保持独立人格,又能做到团队协作,是我们走向成功的保证。
可用素材:
1当我们捧读一本书,徜徉在字里行间时,我们与文本对话,与书中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这时我们需要环境的清幽。嘈杂的环境固然也能读进去,但很难走出来。阅读需要一个宁静温馨的氛围,一个无人打扰的“世外桃源”。曾记否,夜深人静、细雨如丝的夜晚,我们坐在椅上,品一杯香茗,与书相拥,思绪在文字间游走,情感在文字间跌宕,这样的夜晚是何等惬意!曾记否,在孤灯相伴的夜晚,读孔孟言、悟李杜诗、品刘墉文、赏清玄章,积智慧之沙建文学之宝塔,感悟文学之纯美,悟得人生之真谛的思路过程! 孤独能让我们沉心于阅读,未尝不是好事。  
2.“宁静致远”是一种大境界。阅读,同样需要一种境界,那就是心理上的孤独。所谓心理上的孤独,并不是说心理上的孤僻,而是阅读时需要达到的一种境界。祛除芜杂的思想,净化心灵的空间,是阅读需要的一种境界。不管是浏览,还是精读,都要有一种心理孤独的境界。这样,才能真正咀嚼文字的魅力,才能真正走进作者给我们营建的思想空间。阅读让孤独的人心灵不孤寂。      
3.古今中外,凡是成大事者,无一不是精神上的强者。阅读,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渠道,是一种丰厚人生积淀的好方法。书籍是人类的精神朋友,是至高无上的朋友。人世间,很多事情都是得失参半,当你得到其中的一部分时,同时也意味着失去了一些东西。阅读也是这样,当你在享受读书带给你的快乐时,你也失去了与朋友觥筹交错、推杯换盏的时刻。但作为一个真正读书的人,不因失去这样的机会而惋惜,而是更加庆幸失去了这样的机会,因为他们深知阅读是一种精神上的孤独,没有精神上的孤独,也就不是真正的阅读,只有在精神领域全方位地阅读,才是阅读的真正要义。阅读是一种精神上的孤独。阅读是一种环境、心理、精神上的孤独,这样的孤独是大智慧的孤独,我喜欢这样的孤独!阅读就是孤独!但在孤独的时候,我懂得了阅读!
4.有一种鸟,为使自己的歌声比夜莺动听,一生奔波寻找荆棘树,将自己钉在树上,以一瞬的痛苦换取永恒的辉煌。有一颗星,为使自己的美丽得以炫耀,努力积聚能量,瞬间释放,以一瞬的辉煌换取了永久的沉寂。同样是为梦想打拼,同样的付出努力,为何结局却截然相反呢 是态度!是获取成功后的态度。选择寂寞,也许会使人生更加辉煌;选择辉煌,也许人生会因此走向寂寞。因为选择寂寞,居里夫人面对荣誉不骄不傲,将珍贵的奖章给孩子当玩具,教育其说,荣誉只能玩玩而已,正是由于这种态度,才使她登上科学颠峰,在人们心中留下了真正永恒的辉煌。因为选择寂寞,三毛选择了与别人不同的方式生活,“躲”进撒哈拉,以蓝天为棚,以沙漠为床,以明净的海水为乐园,写出了不少经典之作,甚至因为厌恶被追捧,以死亡为之抗衡,虽然她选择了寂寞,但因为那些真实的文字,有人落泪,有人遐想,她的人生终将辉煌。还有那许多选择寂寞的人,战场上那冲锋陷阵的无名英雄,医疗战线中,救死扶伤的无名天使;教育战线上那些兢兢业业的无名园丁,乃至在国际竞争的科技战场上,为祖国腾飞贡献青春的无名科学家们。虽然他们选择寂寞,但是他们人性中的闪光,点燃了人生的辉煌。
5.面对成功选择辉煌的人比比皆是,但能坚持到最后的又有几个 因为选择辉煌,瓦特在发明蒸汽机后整天忙于各种应酬,而荒废人生,再也没有其他发明造福人类,他的人生最终寂寞。因为选择辉煌,曾经显赫文坛一时的大仲马,在写了《三个火枪手》和《基督山伯爵》后躺在荣誉造就的黑色坟墓中,终于寂寞余生。因为选择辉煌,繁华一时的大秦王朝最终走向灭亡;因为选择辉煌,有多少奥运健儿睡在荣誉上,而走向平凡;诚然,面对荣誉有不同的处理方式,选择寂寞并不代表你放弃了辉煌,正如钱锺书所说“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非得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 ”甘于寂寞,造就辉煌!
行文结构:
首先拟定一个论点式题目“独自花开”,这里“花开”喻指成功。正文开头“在花柳繁华的阶前,点燃一柱沉香,让历史的余温带着千年的才情熬成的芬芳慢慢地潜入心底,生命在这一刻闪光。孤独与辉煌,究竟何为人心追慕的隽永,何为人生恋求的星光”。照应题目引出话题,并明确中心论点“历史的天空回响着一个声音——只有真正的孤独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辉煌,只有真正的孤独才能定格住真正的辉煌”。
主体部分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充分证明观点,事例典型新颖,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多角度多侧面举例,内容丰富,论证有力。结尾部分“独自花开,辉煌在一刻闪烁出恒久的光彩,抚看历史,惜风流人物总被雨打风吹去;遍阅今朝,守住孤独,守住辉煌就成了人人心中亘古不变的追求。望者那块铅色的天空,飘零的云朵,流泻的星辰,还有沉淀的夜,孤独不断地造就成功,成功也不断地演绎孤独”。与题目和开头遥相辉映,结构严谨完整,条理清晰逻辑性强,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文采。最后“我们应该铭记,真正的辉煌只缘于那些甘于寂寞的心性与乐于平凡的思想,呵护你心中的孤独,让它开出最绚美的色彩吧!”总结全文明确论点,发出号召,简洁干脆,中心突出。
点睛:这是一道多则材料作文,首先要分析材料的性质是相同或相反,如果相同,就从同一的角度立意,如果相反,首先首先提炼观点,可以选取其中的一个进行立意,最好是对事物的两个方面进行辩证的分析,进行辩证的立意,这样文章会显得深刻、全面,能够一分为二的看问题。立意时首先抓住材料中的词语,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这道作文题属于相同的,注意从“慎独”的角度立意。
4.例文:
分享,让生命更快乐
白云飘过蓝天,微风轻拂树叶。无论何时何地,请记住,只要带上分享的阳光,就会让生命收获真正的快乐。“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孟子》里的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分享带来的快乐。
分享,源于广阔的胸怀。如果将自己因于一尺之地,如果让自己贪得一时之欢,如果不懂得与他人分享,那么,拥有再多的阳光,自己也不会感到快乐。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此乃分享之喜悦,“微笑向暖,安之若素”。快乐是件奇怪的东西,不会因为你分给了别人而减少;相反,有时你给别人分享的越多,自己享受到的也越多。
分享的本质是奉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因其家国情怀而名垂青史。历史上,文人进谏体现的并不是能力之外的社会情怀,而是以宽广的胸怀容纳百川,尽忠于国家,尽责于百姓。看一看那些在全国人民吃着年夜饭时仍坚守在岗位上的奉献者,体会他们“累并快乐着”的精神境界,看着他们与他人分享自己情怀的人格魅力,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快乐。
奉献体现的是生命智慧。将卓越作为一种目标,富兰克林曾用警言告诉后人何为伟人之责任。他集科学家、政治家于一身,穷其一生奉献于人类文明的传承,最终完成美国宪法的制定。这是一种生命的大境界、大情怀,是大乐。然而,当我们热火朝天地讨论明星与科学家的价值时,何不反观历史,感受文明呢?真正的大家,往往乐于内心,乐于尽责与贡献,而不在乎那些虚名浮利,更不质于那些无聊话题。唯其如此,方能收获从容与秦然,方能成就人生的大智慧、大快乐。
当今社会,共享经济成为时尚,人们在分享的过程中感受到的是一种快乐。“忽如一夜春风来”,共享单车一下子闯入人们的视野。扫一扫二维码,使可使用小黄、小橙、小绿……共享单车遍布大街小巷,骑车的畅快怎可辜负?最喜欢伴着午后绿荫下的斑驳,听着耳旁的阵阵风声,在城市的街道上驶过的感觉。还有共享雨伞、共享车位、共享导游……这不,整个时代都在共享的氛围里感受方便与快捷。这是生活的快乐,也是生命的快乐。当然了,在共事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有些人会窃取他人的个人信息等。不过,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这些漏洞也一定会被补上。
懂得分享,将心的“口袋”填满,我们一定能够感受到最大的生命快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
材料所提供的是五则名句,审题时要先对这些名句进行分析。孟子的名句阐明与人共享的必要性;荀子的名句重点论述文明与礼仪的关系;白居易的名句说明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范仲淹的名句主要说一个人应心忧天下,心系苍生;严复的名句是说创新与传承的重要性。在弄清楚材料中名句内容的前提下,考生便可以灵活组合。比如结合时代特点,考生可以选择①④谈当今社会的“共享”问题。写作时考生要以“共享”为出发点,直击现实,结合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以全面的观点来看待事物,并注重思辨和哲理,这样才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使文章具有启发性。
参考立意:
1.分享让快乐加倍;
2.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3.传承与创新并重;
4.奋斗以恒,心系苍生。
参考素材:
1.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之所以屡遭挫折而不衰,历经失败而不竭,数遭磨难而不馁,常逢泪水而不泄,是因为从古至今在国家危难之时有着一些本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主义者勇敢得肩负起了国家、民族生与死的责任,正是这些有着忧国忧民思想的炎黄子孙,我们中国才越挫越勇。
2.自古以来,有许许多多的仁义之士为天下之危而忧,乃至洒热血以扶大厦。宋朝著名抗金将领岳飞舍其身而扶天下之大业,从小把“精忠报国”四字刻在背上,以用来时刻警醒自己。而文天祥更是为了国家与人民,面对敌国的侮辱和虐待誓死不屈,并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光辉。在抗日战争时期为我国捐躯者更是欲咏无数,一位位革命先烈也都是有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心中伟大的理想,用生命以解天下之动乱。
3.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乐人之乐,人亦乐其乐;忧人之忧,人亦忧其忧。”当代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家帮助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伟大的科学巨人爱因斯坦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苏联无产阶级文学奠基人高尔基说:“给予永远要比向别人索取快乐得多。”
4.中国古代有三部最著名的礼典:《周礼》《仪礼》和《礼记》,总称“三礼”,是关于各种礼制的百科全书。其中《周礼》偏重政治制度,《仪礼》偏重行为规范,而《礼记》则偏重对礼的各个分支做出符合统治阶级需要的理论说明。由这“三礼”所涉及的各种礼制的总和,也就是礼的全部内涵。
正所谓为人之道,择善而从,养浩然正气,树松柏节操,不可蔑弃廉耻,媚世随俗。可见礼仪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至关大要。它是指引我们说话办事的行为准则,也是折射出当今社会状态的一面镜子。一个人综合素质如何,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程度如何,都可以用“礼仪”作为标准来衡量。
中华民族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我想这是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大的赞美与褒扬。孔子曾经说过:“不学礼,则无以立。”早在三千年前人们就提倡尊重师长,仁者爱人的重礼思想。可见中华民族对礼仪的推崇与重视源远流长。所以我们必须汲取其中的智慧与精髓,将这种优秀的传统继承和弘扬。
结构层次:
这篇文章开篇起兴,然后从孟子的名言””独乐了不如众乐乐””切入,谈分享带来的人生快乐。主体部分,先对话题进行解释说明,然后通过范仲淹的名言和富兰克林的事迹进一步引申话题,突出分享与奉献、奉献与智慧的关系,深化了文章主旨。接着再拓展思维,以共享单车为切入点,兼顾其他共享现象,对当前共享经济进行分析,拓展写作思路。结尾点题,照应全文。整篇文章的思路层次感强,且在表达上体现出成熟风格。本文理论论据、事实论据交叉运用,材料丰富、论据充实。且能透过各类现象,解释事件的内在联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