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兰亭集序》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1《兰亭集序》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10.1《兰亭集序》同步练习(含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三月三日兰亭诗序
(东晋)孙绰
古人以水喻性,有旨哉斯谈。非以停之则清,混之则浊邪?情因所习而迁移,物触所遇而兴感。故振辔于朝市,则充屈之心生;闲步于林野,则辽落之志兴。仰瞻羲唐邈已远矣近咏台阁顾深增怀为复于暧昧之中思萦拂之道屡借山水以化其郁结。永一日之足,当百年之溢。
以暮春之始,禊于南涧之滨。高岭千寻,长湖万顷,隆屈澄汪之势,可为壮矣。乃席芳草,镜清流,览卉木,观鱼鸟,具物同荣,资生咸畅。于是和以醇醪,齐以达观,决然兀矣,焉复觉鹏鷃之二物哉?耀灵纵辔,急景西迈,乐与时去,悲亦系之。往复推移,新故相换,今日之迹,明复陈矣。原诗人之致兴,谅歌咏之有由。
1.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期:注定。
B.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修:修长。
C.耀灵纵辔,急景西迈 西:西边。
D.原诗人之致兴 原:推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不知老之将至 谅歌咏之有由
B.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以暮春之始
C.当其欣于所遇 闲步于林野
D.或因寄所托 情因所习而迁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文都抒写了乐和悲,王文临悲希望有所作为;孙文则用吟咏台阁、寄情山水的方式来化解悲。
B.两文都写景抒情,王文借俯仰天地美景而生乐情,孙文则全身心融入大自然而后感恩天地所赐。
C.两文在结构上有类似之处,分为写景叙事和阐述道理两部分,王文先描写后议论,孙文则反之。
D.两文语言清新而自然,写出了兰亭山水之优美;骈散句结合,顿挫有致、洒脱流畅且音韵和谐。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仰瞻羲唐邈已远矣近咏台阁顾深增怀为复于暧昧之中思萦拂之道屡借山水以化其郁结
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2)乃席芳草,镜清流,览卉木,观鱼鸟,具物同荣,资生咸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羲之传(节选)
王羲之起家秘书郎。复授护军将军。羲之既拜护军,又苦求宣城郡,不许,乃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其任率如此。尝诣门生家,见乘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甘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羲之书初不胜庾翼、郗愔,及其暮年方妙。尝以章草答庾亮,而翼深叹伏,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那,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牵当以乐死。”谢安尝谓羲之曰:“中年以来,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顷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朝廷以其誓苦,亦不复征之。
(节选自《晋书 王羲之传》,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B.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C.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D.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秘书郎,官名,魏时始置,属于中书省,掌管图书经籍,或称“秘书郎中”。
B.护军是中国古代高级军事长官的官名,掌管禁军,主持选拔武官,监督管制诸武将。
C.章草,是早期的草书,始于秦汉年间,是由草隶演变而成的标准草书。
D.桑榆,指桑树与榆树,因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指日暮,比喻晚年。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羲之热衷仕途,求职并非一帆风顺。王羲之担任秘书郎后,又被任命为护军将军,此后他苦苦请求出任宣城郡,却未得到准许。
B.王羲之直率任性,生性对鹅情有独钟。王羲之对老妇烧煮善于鸣叫的鹅非常惋惜,道士让他书写《道德经》换群鹅时,他欣然提笔。
C.王羲之擅长书法,书法深得世人看重。王羲之在门生家几案上写的字被误刮,门生懊恼了多日;给老妇的竹扇上写了字后,人们竞相购买。
D.王羲之非常自负,常与钟繇、张芝相比。王羲之认为自己的书法可以与钟繇比肩,并说如果自己也像张芝一样沉迷练习,造诣未必在张芝之下。
9.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诣门生家,见茉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
(2)羲之书初不胜庾翼、郗愔,及其暮年方妙。尝以章草答庾亮。
10.王羲之晚年钟情于游山赏水,追求人生乐趣。试比较分析本文与《兰亭集序》中分别是采用什么方式表现这种情趣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因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性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侯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晋书·王羲之传》)
1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侯己辄/洒扫而待之。
B.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侯己/辄洒扫而待之/
C.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侯/己辄洒扫而待之/
D.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侯己/辄洒扫而待之/
12.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子在唐以前指父亲兄弟之孙,唐宋时人开始将亲兄弟之子称作从子。
B.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
C.厢即厢房,等级低于正房,传统民居以左为尊,故东厢房的等级高于西厢房。
D.真草是草书的一种体式,对应的还有行草和狂草,《兰亭集序》即为行书。
1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尉郗鉴派媒人前来选择女婿时,王氏诸少“咸自矜持”,只有王羲之表现与众不同,因而被郗鉴选中成为女婿。
B.王羲之曾经与当时的文人雅士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并写下著名的《兰亭序》来抒发自己的人生感受。
C.在听闻王羲之向会稽孤居老姥求买鹅而不得后,山阴一位道士主动提出条件,让王羲之替他抄一遍《道德经》来换群鹅。
D.王羲之书法精湛,不但擅长楷书和草书,而且主张学习书法应该全身心地投入,言谈之间常常把自己与钟繇、张芝相提并论。
14.把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①晋王羲之,字逸少,旷子也,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于父枕中,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 ”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用笔法 ”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幼令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期月,书便大进。
卫夫人④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⑤,工人削之,入木三分。三十三,书《兰亭序》,三十七,书《黄庭经》。书讫,空中有语:“卿书感我而况人乎!吾是天台丈人”。自言真胜钟繇。羲之书多不一体。
(节选自唐朝·张怀瓘《书断·王羲之》)
②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 。年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游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 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
王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③王右军【注】年减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恒值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剔吐污面褥,诈孰眠。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纵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于时称其有智。
(选自《世说新语·假谲》)
【注】:王羲之。
15.下列语句中“信”字解释为“实在”的一项是
A.然闻信至(《晋书·王羲之传》)
B.信其实孰眠(《世说新语·假谲》)
C.信可乐也(《兰亭集序》)
D.信誓旦旦(《氓》)
16.下列语句中的加点字与例句“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与”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遂与之
B.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
C.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D.相与大惊曰
17.选文①中卫夫人所说王羲之“有老成之智”指的是
A.王羲之的书法技艺成熟。
B.王羲之虽然年少,但是很有思想志向。
C.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
D.王羲之处世的智慧,善于机变。
18.结合选文②中的“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下列对王羲之的“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淡泊名利 B.成为书圣
C.远离仕途 D.寄情山水
二、情景默写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亦足以畅叙幽情。
(2)仰观宇宙之大, 。
(3)或取诸怀抱, ;或因寄所托, 。
(4)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文笔洗练,自然有致。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 , ”写水,短短16个字就将兰亭周围之景描绘出来。
(5)在《兰亭集序》中,王羲之用“ , ”两句否定了生死等同的虚妄之说,这是作者超越了人生无常之痛的理性思考。
三、选择题
20.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抬头观望辽阔的宇宙,低头品察地上繁多的万物,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足够用来极尽视听的乐趣,实在是值得快乐啊。
B.俯仰一世。——很慢地度过一生。
C.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D.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等到他们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也随着产生了。
2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虚诞(dàn) 癸丑(kuí) 万殊(shū) 峻岭(jùn)
B.彭殇(shāng) 会稽(jī) 形骸(hái) 晤言(wù)
C.哀悼(dǎo) 修禊(xì) 骋怀(chěng) 契约(qì)
D.嗟悼(jiē) 流觞(shāng) 激湍(tuān) 曲水(qǔ)
22.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段从时间、地点、缘由、人物、环境,以及人物的心情等方面较具体地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
B.面对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作者没有沉浸其中,而是从中引出了对生死的联想,肯定了庄子对于生死的看法。
C.“死生亦大矣”,是作者的基本观点,作为书序,以此来概括一篇之意,这正是本文作者见解高远之处。
D.综观全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而变化,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
四、微写作
23.根据《兰亭集序》第1段的内容,写一段写景抒情的文字。要求: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熔叙事、写景、抒情于炉,描绘出当时的情景,不要单纯翻译原文;不少于200字。
古今对译
永和九年①,岁在癸丑②,暮春之初③,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④,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⑤以为流觞曲水,列坐⑥其次⑦。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⑧。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⑨之盛,所以⑩游目骋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 ,信 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 ,俯仰一世。或取诸 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 寄所托 ,放浪 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 ,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 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 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 之由,若合一契 ,未尝不临文嗟悼 ,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永和九年,这一年是癸丑年,阴历三月初,(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会聚在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一起。这里有高耸的山、陡峻的岭、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还有清澈、激荡的水流,辉映围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清流激湍)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大家)列坐在曲水之旁。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以尽情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舒爽。抬头观望辽阔的宇宙,低头品察地上繁多的万物,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足够用来极尽视听的乐趣,实在是值得快乐啊。
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把自己的胸怀抱负,面对面在室内畅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自由放纵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取舍各不相同,安静与躁动的性情有别,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就会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不知道老年将要到来;等到他们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也随着产生了。先前感到高兴的事物,转眼之间,已成为旧迹,还不能不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何况人的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是一件大事。”这怎不叫人悲痛呢!
每当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原因,(我们)就会有相同的感触,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文章,就为此悲伤感叹,也说不出什么原因。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将长寿与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代的人看今天的人,也如今天的人看过去的人一样,这是多么可悲啊!所以我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抄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纵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是人们因死生而产生感慨,这种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生发无穷的感慨。
①永和九年:公元353年。永和,东晋穆帝年号。②岁在癸(guǐ)丑:这年是癸丑年。③暮春之初:阴历三月初。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④修竹:高高的竹子。修,高、长。⑤引:引导,疏导。⑥列坐:排列而坐。⑦次:旁边。⑧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⑨品类:自然界的万物。⑩所以:这里是“用来”的意思。 游目骋怀:纵展眼力,开畅胸怀。 娱:乐趣。 信:实在。 相与:相交往。 取诸:从……中取得。 因:依、随着。 所托:所爱好的事物。 放浪:放纵、无拘束。 快然自足:感到高兴和满足。 之:往、到达。 向:过去,以前。 以之兴怀: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以,因。 兴感:发生感慨。 若合一契:像符契那样相合(意思是感触相同)。契,用木或竹刻成,分为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 嗟悼:叹息哀伤。 其致也: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参考答案:
1.C 2.A 3.B 4.仰瞻羲唐/邈已远矣/近咏台阁/顾深增怀/为复于暧昧之中/思萦拂之道/屡借山水/以化其郁结。 5.(1)虽然没有盛大的管弦音乐,但喝着酒作着诗,也足够来畅快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2)于是我们以碧绿的芳草为席,以清澈的溪流为镜,观看花草树木,欣赏飞鸟游鱼,与万物共同欣欣向荣,心情全都十分舒畅。
6.D 7.A 8.D 9.(1)他曾经到门生家去,看见棐木做的几案非常光滑洁净,便在上面书写起来,真书、草书各占一半。
(2)王羲之的书法最初比不上庾翼、郗愔,到了晚年,他的书法才精妙无比。他曾经用章草的书体给庾亮写回信。 10.本文:①客观叙述。王羲之弃官后与东方各郡的人士尽情游山赏水,以渔猎为乐;与道士一起采用服食丹药养生之法,不惜到千里之外收集药石。②引用王羲之的个人感喟。文章通过引述王羲之的话语表达其追求人生乐趣的愿望。
《兰享集序》:①借景言志。文章详细描绘了兰亭集会的热闹场面、兰亭周围的美景和当日的天气状况,表达了王羲之“信可乐”的雅致。②直接抒怀。通过批评“一死生”“齐彭殇”的生死观,表达自己活着就要尽享乐趣的观点和主张。
11.B 12.D 13.C 14.后来那位学生的父亲无意中把这些字给刮去了,他的学生懊悔了好几天。他的书法注当时被世人所推崇,就像这样啊!
15.C 16.B 17.A 18.B
19. 一觞一咏 俯察品类之盛 悟言一室之内 放浪形骸之外 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20.B
21.B
22.B
23.永和九年,阳春三月,江南已是春暖花开,草长莺飞了。会稽山阴的兰亭边,许多修长的翠竹,或夹道成荫,或东一丛西一簇,微风吹来,竹姿曼妙,显得格外清幽秀美。远处,山峰耸立,峻岭逶迤,傲岸的松柏挺立在崖际山巅。脚下,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玉带一般环绕在兰亭周围。溪水淙淙作响,一群文人墨客在溪水边洗濯嬉游,祈福消灾。之后,他们在水边席地而坐,把酒杯放入溪水中,任其顺流而下。酒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即兴赋诗,好不欢畅!这里没有琴瑟箫笛合奏的盛大场面,有的只是把酒临风、畅叙幽情的快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