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第3节 汽化与液化 1课时一、教学目标知道汽化的定义,知道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不同点和相同点。会做水的沸腾实验并能分析水沸腾的特点及条件,知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知道常见的汽化现象,知道汽化(蒸发)吸热。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液体沸腾时的特点难点:掌握汽化吸热的应用三、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实验导入]老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装有几滴酒精的塑料袋的变化[提出问题] 你看到什么变化?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过一会儿又有什么变化?怎样解释这些变化?学了这节内容,问题便会迎刃而解。板书课题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第3节 第一课时 汽化 。【新知探究】(一)沸腾[课件展示][提出问题]雨后的地面,一会就干了。装有水的水缸,时间长了会变干这些水都去了哪里?[交流讨论]小组之间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水变成了水蒸气[归纳总结]像水变水蒸气那样,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让学生思考一杯水敞开口,过一段时间水面将有什么变化?同样一杯水用酒精灯烧开,一段时间后水面有没有变化?它们降低的快慢一样吗?[教师引导]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板书--沸腾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液体的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课件展示](二)水沸腾的特点[提出问题]水在什么情况下会沸腾?在沸腾过程中,温度如何变化呢?[过渡]想一想平常烧茶水,需要怎么做?猜想与假设:一定要加热水才会沸腾,水沸腾时时温度可能也是不断上升的。[实验器材]温度计,中间带孔的杯盖,烧杯,石棉网,酒精灯,停表,铁架台,火柴。[提问]那么我们如何安装这些实验器材呢?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呢?教师演示如何安装,学生分组动手安装实验器材。学生实验得出:由下往上安装[解释原因]1.酒精灯要用外焰加热。2.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完全浸入在水中,不能接触烧杯的底部和侧壁。[提示]实验中为避免加热时间过长选择加热适量的温水;使用中间带孔的杯盖可以减少热量的损失;在加热过程中,每隔相等时间记录一下温度计示数和烧杯中水的状态。[进行实验]学生按照设计的实验思路进行分组实验实验步骤:1.按实验装置图安装实验仪器.2.用酒精灯给水加热并观察.3.每隔1min 记录一次温度,并观察水的沸腾现象.4.完成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引导:学生记录数据(水沸腾时)[特别提醒]水沸腾前后气泡是如何变化的呢?(水沸腾前)[议一议]1.沸腾前,对水加热,水温如何变化?你还发现了其他什么现象吗?2.沸腾时,继续加热,水温如何变化?发生的现象如何?3.停止加热,水温度又如何变化?此时水能否沸腾?[得出结论]水在沸腾前,气泡_较小,沸腾时较大(在上升过程中不断变大)水的声音在沸腾前较大沸腾时变小。在沸腾前对水加热,水的温度不断上升沸腾时,继续对水加热,水的温度保持不变。停止对水加热,水不能沸腾。可见沸腾需要吸热。[提出问题]液体沸腾前,气泡在上升时为什么由大变小?[展示课件]答案:在液体沸腾前,上面的水温低,下面的水汽化成水蒸气上升的过程中遇到上面低温的水又液化成水,所以气泡由大变小;水沸腾后,上下的水温相同,上下的水均汽化成水蒸气,所以气泡由小变大。[提出问题]水沸腾时不断吸热,为什么温度却保持不变?[展示课件]答案:水沸腾时,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分子间距变大。吸收的外界的热量仅仅能使物质的分子间距变大,让分子挣脱周围分子的引力而飞出,而无多余能量使液体温度升高。[总结]沸腾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温度达到沸点(2)继续吸热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与大气压强有关)。沸腾的现象:(1)是剧烈的汽化现象(2)在液体的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3)沸腾过程要吸热,温度保持不变[特别提醒]温度观察课本一些物质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总结不同液体的沸腾时的温度是不同的。(三)蒸发[提出问题]在日常生活中,除了沸腾属于汽化现象,还有一种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这种现象叫做蒸发[课件展示][提出问题]观察图景,你能说出有哪些因素影响蒸发快慢吗?[课件展示][分析原因]1.现象:阳光下衣服干得快。原因:阳光下温度高,水蒸发快2.现象:展开的衣服干得快原因:展开的衣服表面积大,水蒸发快3.现象:通风处的衣服干得快。原因:通风处空气的流速大,水蒸发快[讨论总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师生结论](1)液体的温度。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2)液体的表面积。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3)液体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速度。液体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速度越 大,蒸发越快。(4)液体蒸发的快慢还与液体的种类有关(5)液体蒸发的快慢跟周围空气的湿度也有关【课堂小结】汽化的两种形式沸腾:在一定温度下液体的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蒸发:在任何温度下液体的表面发生的缓慢汽化现象二、水沸腾的特点水沸腾时,持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三、蒸发的影响因素液体的温度 液体的表面积 液体表面空气流速【课堂训练】1.(2021秋·海州区期末)放在燃气灶上的一锅水在加热时慢慢变少,因为水发生了( B )A.熔化B.汽化C.液化D.升华2.(2022 滨州一模)如图甲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图乙是描绘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A.加热过程中,水含有的热量增加B.沸腾过程中,水吸收热量,温度不变C.烧杯上方加盖纸板可以增大烧杯内的气压D.水的沸点是99℃,此时大气压高于标准大气压3.(2021秋 商河县期末)下列各措施中为了减缓蒸发的是( B )①老师做演示实验,酒精灯不用时盖上灯帽②林业部门植树时剪除大量枝叶③农村地膜种植花生④将洗过的衣服晾在向阳通风处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4.(2022·内黄县模拟)为加强疫情防控,进入校门后,师生要在自动感应免洗手装置前洗手(如图所示)。洗手液中含有一定浓度的酒精,倒在手中的洗手液一下子“消失不见”了,这是( B )A.熔化现象B.汽化现象C.升华现象D.凝华现象5.(2021秋 崇川区期末)如图所示,烧杯内盛有适量水并用酒精灯加热(1个标准大气压下)。甲试管盛有水,乙试管盛有酒精(沸点为78℃),当烧杯中的水沸腾时,甲、乙两试管中的液体( D )A.都会沸腾B.都不会沸腾C.水会沸腾,酒精不会沸腾D.水不会沸腾,酒精会沸腾【布置作业】【板书设计】第十二章 物态变化与温度计第3节 汽化与液化 1课时【教学反思】一、案例的“亮点”1.本节课的引入我是用棉纱蘸些酒精在黑板是写几个字,不一会儿,字迹不见了,引起同学们的思考。然后演示:在一个透明塑料袋里滴几滴酒精,系紧袋口放到热水里,过一会再拿出来。让学生观察到塑料袋有什么变化,这两个变化的过程就是《汽化和液化》。自认为导入新课过程合理,以演示实验能够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并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新课。2.为了确保实验效果我事先做了充足的准备,例如怎样让酒精汽化又液化的实验我在家里做了七八次,选用了不同的塑料袋,用不同量的酒精,以及不同的水温。最后取定用那种很薄的保鲜袋,酒精最好4——5滴,多了汽化不明显,少了液化不明显,以及水温一定要高,最好是刚刚烧开的。我第一次在学校一个班上做失败的原因就是水温不够,还有做沸腾实验时用的烧杯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约50ml的效果最好,大了烧水时间太长沸腾现象不明显,小了看不到气泡上升变大的过程。二、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虽然这两种物态变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常见,但学生了解的不是很具体,特别是沸腾现象,只知道水烧开时有很多白气,但不知道白气是怎样产生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