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学期第十二章第2节熔化与凝固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学期第十二章第2节熔化与凝固 教案

资源简介

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
熔化与凝固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熔化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知道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2.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3.通过对比,了解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方法。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知用图像法研究物理量变化的优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晶体、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
【难点】通过实验观察、总结出变化规律,并能用图象表示出来。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情境导入]课件展示图片
[提出问题] 春天到了,冰雪消融;寒冬来了,河水结冰。生活中这样的现象非常多,物质可以在固态和液态之间发生相互转化。请同学们说一说有哪些类似的现象?
学生讨论回答:蜡烛、白糖、水可以在液态和固态之间发生相互转化。
物理学中,把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称为什么?;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称
为什么?以及在什么条件下,物体才能熔化?物体熔化时温度如何变化?熔化时有什么规律?不同物质熔化的规律是否相同?学习本节课来解决这些问题。板书课题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第2节熔化和凝固。
【新知探究】
(一)物质的熔化
[课件展示]
物理学中,把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
把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固。
[学生活动]用火柴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的状态变化
[提出问题]熔化与溶化有什么不同?
[交流讨论]小组之间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熔化指的是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溶化是生活中的糖溶解于水,盐溶解于水,某一固体溶解到液体当中。
[归纳总结]“熔化”指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一般都需要加热。如:点燃的蜡烛变成蜡油。
“溶化”是指固体溶解,此过程不需要加热,但必须有液体。如:把糖放在水中溶化成为糖水。
(二)温度
[提出问题]1.冰在什么情况下由固体变成液体?
2.冰的熔化过程中与其他固体(如石蜡)在熔化过程中的温度变 化相同吗?
[学生猜想]熔化过程中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也是不断上升的。
[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分别加热碎冰和石蜡,多次测量其加热过程中的温度,比较其温度变化规律。
实验方案:为了用酒精灯外焰加热,应按由下向上的顺序组装器材;为避免加热时间过长,应选用适量的冰和石蜡;在烧杯底部放置石棉网可以让烧杯均匀受热;加热过程中用搅拌器不断搅拌可以让物质均匀受热;实验中每隔1min记录冰和石蜡的温度和状态。
[思考]为什么把盛冰和石蜡的试管放在装有水的大烧杯中加热,而不直接加热试管?
教师板书温度的定义。[板书]人们引入温度(t)这一概念来准确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学生讨论]这样可以受热均匀
[总结结论]这种加热方法叫“水浴法”。它的优点是:1.试管内冰升温慢,熔化过程长,温度计示数变化平稳,便于读取温度。2.盛冰和石蜡的试管部分漫没在水中,可以使物质受热均匀,记录的温度更准确。
[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同学们按照设计的实验进行实验并且记录实验数据
时间t/min
冰的温度t/℃
冰的状态
石蜡的温度t/℃
石蜡的状态
引导:记录数据并且坐标纸上描出对应的点
[分析与论证]① AB 段曲线对应的一段时间内,冰是什么状态?温度怎样变化?② 在曲线上的哪一点冰开始熔化?
③ BC 段对应的时间内,冰的状态如何?温度是否变化?这段时间是否对冰加热?
④ CD 段对应的时间段内冰是什么状态?温度如何变化?
⑤ 石蜡在整个过程中温度怎样变化?
[总结结论]
1.海波有一定的熔化温度;(达到48℃)
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2.石蜡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提出问题]自然界有些物质像冰一样,有些物质像石蜡一样,我们按照他们的这样的特性归类为哪两大类,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展示课件]晶体:像冰那样,在熔化过程中尽管外界不断加热,但其温度仍保持不变,这类固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
非晶体:有些固体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而是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由硬变软,最后变成液体,在熔化过程中,外界不断加热,其温度会持续上升,这类固体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称为非晶体。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总结并板书]晶体有确定的熔点。
例如:金属、钻石、冰、食盐、石墨、海波等是晶体。
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
例如:石蜡、玻璃、塑料、橡胶、松香、沥青、蜂蜡等是非晶体。
[特别提醒]
当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但若停止加热,熔化过程就会停止,这是为什么呢?
(1)晶体分子排列规则,分子间作用力大,每个分子在其平衡位置做无规则振动。
(2)晶体被加热,温度升高,分子振动加剧,分子间作用力减小。
(3)温度达到熔点,部分分子变得可以“自由游动”。所以:晶体熔化时,所吸收的热都用来减小分子间的作用力,不能使温度升高。
[学生讨论]
学生查看晶体熔点表,讨论并回答如下问题:
(1)海波的熔点为48℃,当温度为48℃,海波的状态可能有哪些?
(2)能否用铝锅来熔化铁?
[交流与合作]
(1)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列表加以对比。
固体分类 举例 熔化过程
是否吸热 温度变化情况 有无熔点
晶体
非晶体
(2)晶体熔化的条件有哪些?
(3)你的实验结果如有偏差,你能分析出其中的原因吗?
凝固
[提出问题]生活中我们会见到如图这种景象,是如何形成的呢?
[学生讨论]将当温度低于零摄氏度的时候,水会结成冰。
[师生总结]晶体的形成也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凝固点。凝固是熔化的相反过程。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
[提出问题]北方冬季贮菜,人们常在地窖放几桶水,以防止地窖的菜被冻坏(如图)。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解答]因为当气温下降至0℃以下时,桶里的水会凝固成冰,在凝固过程中,水会放出热量,该热量可使地窖的温度不至于降得太低,从而避免蔬菜被冻坏。
[动手实验]自制玩具
先用泥土或沙子做一个玩具模子,然后加热石蜡,使其熔化,并将熔化的石蜡倒入模子。待冷却后,便得到了你设计的玩具。(制作玩具过程中,请注意安全)
【课堂小结】
一、概念
物理学中,把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
把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固。
二、晶体熔化特点
晶体熔化时吸热,但温度不变(有熔点)
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三、非晶体熔化特点
没有熔点 熔化时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课堂训练】
1.(2022 吉林模拟)下列固体中属于非晶体的是( C )
A.海波、蜡 B.冰、沥青 C.松香、玻璃 D.铁、铜
2.(2021秋 定兴县期末)以下给出的物质属于晶体的是( D )
A.陶瓷 B.沥青 C.玻璃 D.冰
3.(2022 宁波模拟)科学探究是科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下是“探究冰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
A.安装温度计时玻璃泡接触到试管底部,此时应适当将M处向下进行调整
B.温度处于0℃时,其状态是可能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
C.由图可知,冰的比热容比水的比热容小
D.实验中,利用水浴加热是为了使冰块受热均匀
4.(2022 杭州模拟)2022年北京冬奥会首个比赛项目是冰壶。冰壶比赛充满着科学知识,比如:比赛的冰面是非常特殊的,在一块平整的大冰面之上,由制冰师①撒上均匀的小水珠,形成了直径为0.3毫米的小冰珠。比赛者在擦冰时,②摩擦生热,小冰珠变成水,摩擦力减小,冰壶的速度会增大。下列关于①②中涉及的物态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D )
A.①中小水珠变小冰珠属于熔化
B.②中小冰珠变水属于凝华
C.①中小水珠变小冰珠需要吸热
D.②中小冰珠变水需要吸热
5.(2022 河南模拟)第24届冬奥会于2022年2月4日在北京开幕!部分场馆采用人工造雪的方式建造赛场。人工造雪是将水注入一个专用喷嘴或喷枪,水接触到高压空气被分割成微小的粒子并喷入寒冷的外部空气中,在落到地面以前形成小冰晶,从而实现降雪。人工造雪中的“雪”的形成是( B )
A.熔化现象 B.凝固现象 C.凝华现象 D.升华现象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第十二章 物态变化与温度计
第2节 熔化与凝固
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熔化要吸热。
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3、晶体与非晶体:
(1)晶体: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这类固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如:冰、海波、各种金属。
(2)非晶体: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如:蜡、松香、玻璃、沥青。
4.熔化图像
【教学反思】
一、案例的“亮点”
1.开始让学生通过观察蜡烛燃烧的活动,了解熔化的物态变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后面与生活中的溶化来进行区别认识
2.晶体非晶体的熔化探究实验,学生动手操作,安装顺序,如何均匀受热,小组合作进行试验,通过记录的数据,进行讨论总结冰和石蜡熔化过程的状态变化,以及描绘曲线。对学生来说属于难点,也是考察学生动手能力和小组合作的能力。
3.在教学凝固的时候,教师提前利用石蜡和自制玩具,上课给同学们演示冰奖励给优秀的同学,然后鼓励同学回家自己设计一个喜欢的玩具。
二、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
在自制玩具的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以免烫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