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2哲学的基本问题【学习目标】1.知道哲学的基本问题,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根源所在。2.能够结合实例阐述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能够列举不同的哲学家对思维和存在关系不同的理论表达,学会用哲学基本问题的观点分析问题。3.通过对本框内容的学习,了解哲学发展的历史,深刻领会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不同认知会形成不同的哲学观点,自觉做到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自主学习】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和 的关系问题,也就是 和 的关系问题。它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 的问题,这是划分 和 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 的问题,即 能否正确认识 的问题,这是划分 和 的标准。2.哲学的不同表达①不同 和不同 有不同的哲学;(中国古代天和人、形与神、知与行等关系问题。)②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的 ,其表达哲学 的概念和方式也不尽相同。(西方古代哲学关注第一方面内容,近代哲学侧重点关注第二方面问题)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 和 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避免的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 发展的始终,是一切哲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3.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 和 ,决定着它们对其他问题的回答。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 和 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区别:①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是本原的, 是派生的,先有 后有 , 决定 。②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 是本原的, 依赖 ,不是 决定 ,而是 决定 。注:在哲学史上曾出现所谓的“二元论”,认为思维与存在是平行的,都是世界的本元,二元论最终都会滑向唯心主义。2.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① 唯物主义。观点:从某些具体的 出发来说明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几种 ,如水、气、火、土等。进步性: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不能说其基本观点是对的。局限性:把 混同于 ,带有朴素和直观色彩。(把个性等同于共性。)举例子:气者,理之依也。② 唯物主义。 把自然中 、 如原子看作世界的本原。评价:发展性:客服了原先的 和 ,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局限性:A.把自然科学的 直接混同于 ;B.把 属性等同于物质属性;C.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受力学支配的机械运用,因而具有 性、 性和历史观上的 等局限。举例子: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③ 和 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A.物质是不依赖于 ,并能为人的意识所 的 ;B. 是物质的唯一特性;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 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或那些不可再分的物质结构。3.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①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世界的本原是 (人的目的、一直、感觉、经验、心灵等),认为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 。(我:第一人称决定万事万物)举例子:心外无物 存在即被感知②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世界的本原是 (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 。(它:第三人称决定万事万物)举例子: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注:唯心主义虽然华而不实,但它的长期存在及其与唯物主义哲学的长期斗争,在客观上推动了哲学的历史发展。就起局部作用而言,唯心主义哲学也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着或多或少的借鉴意义。思考:唯物主义一定正确,唯心主义一定错误吗?4.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两大阵营”:P11①两个对子: 、②两大阵营(两个派别): 、【互动探究】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小题。材料一 陆九渊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程颢,程颐兄弟认为,“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万事皆出于理”,“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材料二 “气一元论”,简称气论,是我国古代哲学理论范畴,早在西周已经产生,其核心思想是用一元论来认识世界。“气一元论”的哲学思想认为,其一,气是物质,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元素);其二,气的运动是物质世界存在的基本形式,由气的运动变化而形成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西晋时期哲学家杨泉提出:“所以立天地者,水也;成天地者,气也。水土之气,升而为天。”(1)材料一中两位哲学家的说法分别属于什么观点?(2)材料二集中体现了什么观点?(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各自的根本观点是什么?(选择一个做答)根本分歧是什么?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近年来,一些教育题材的影视剧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共鸣与热议,掀起一波接一波的亲子教育反思潮。有一种孩子,叫别人家的孩子。而且“别人家的孩子”还天生自带多才多艺与超级刻苦的属性,钢琴、体育、语数英等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但无数事实都证明,试图把别人家孩子的成功历程复制到自己子女身上的做法大多以失败告终,相反,只有作出符合自己子女自身实际的正确选择,才能实现凤凰涅槃。运用“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知识,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子女教育问题的认识。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五行”原指“五材”,即金、木、水、火、土。早期的“五行”反映了人们对事物多样性及世界本原的认识。西周末年,史伯提出了“以土与金、水、木、火杂,以成百物”的观点。材料二 霍尔巴赫是18世纪的一位著名哲学家。他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及其属性都是不变的,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不同性质的事物和现象都是原子的结合和分离在空间位置的变化所造成的。材料三 恩格斯说,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当我们把各种有形地存在着的事物概括在物质这一概念下的时候,我们是把它们的质的差异撇开了。因此,物质本身和各种特定的、实在的物质不同,它不是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上述材料的三种观点共同体现了什么样的哲学世界观 请对以上三种观点做出简要评价。【体系构建】【易混辨析】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2.唯物主义一定是正确的,唯心主义一定是错的。( )3.“吾心即是宇宙”,这一观点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是客观精神的外化及表现。( )4.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相同的。( )5.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在实际生活中就是客观与主观的关系。( )6.哲学的一切问题都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7.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标准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8.“取实予名,以实察名”回答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9.“理生万物”与“我思故我在”的分歧就在于物质与意识谁是本原。( )10.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和虚空是世界的本原。这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11.赫拉克利特“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的观点,坚持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12.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存在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13.“万物独化,物各自生,独生而无所资借。”包含着辩证法思想。( )【当堂达标】1.古时候,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都被视作神的行为。每逢大旱,老百姓就宰杀牲畜,送上祭坛,磕头求神,听命道士呼风唤雨。这种现象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B.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表现 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表现2.“社交小龙虾”是一个谐音梗,意思是指在社交时候表现得又“聋”又“瞎”,看似高冷的人,所以被称作社交小龙虾(聋瞎) 。出现这种现象的最大可能是该人选择性“小龙虾”,目的是刻意回避与人社交。下列观点与此现象蕴含哲理一致的是( )①存在即被感知 ②物是观念的集合 ③气者,理之依也 ④形存神存,形谢神灭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3.《张子正蒙》是北宋思想家张载的代表著作,其原文是“循天下之理之谓道,得天下之理之谓德。”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的《张子正蒙注》:“理者,物之固然,事之以然也。”从世界观角度看,下列说法与张载观点一致的是( )①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②理者,气之依也③未有此气,先有其理④气者,理之依也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4.在物质与意识第一性、第二性之分的问题上,如果将精神视为第一性和本源,那么精神的产生就是不可理解的。精神的产生必须有本有源,它的存在必须有物质的载体。这句话意在强调( )A.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B.哲学的基本问题就在于研究人的精神从何而来C.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D.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5.2023年7月10日,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发布消息称,该所生态系统格局与过程团队研究发现,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乔木春季生长发育提前,种间竞争优势随之增加,促进了高山树线向更高海拔爬升。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是对存在的反映②存在先于思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③思维活动具有能动创造性,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④思维和存在不可分割,思维是对存在的能动反映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6.“我不去检测,我就没有感染”。面对汹涌的新冠肺炎疫情,美国某些政客这么回答,甚至下令停止卫生机构进行新冠肺炎疫情检测。下列观点与这种“掩耳盗铃”式的“抗疫”体现的哲理构成“哲学史上的对子”的是( )①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②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④天地成于元气,万物成于天地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7.2023年9月2日,今年最强台风“苏拉”登陆广东,成为今年以来登陆我国的最强台风。受此影响,多地中小学延迟开学。近年来,台风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随着科技的发展,气象部门可以对台风进行准确预测,尽量使台风产生的灾害最小化。从哲学的基本问题角度看,这主要体现了( )A.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B.人类思维是世界的本原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相对立 D.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影响8.“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下列与本观点一致的是( )①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②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③未有此物,而已有此理④原子和虚空是世界的本原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9.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深刻总结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实践,既看到了我国科技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也指出了我国科技事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我国对科技事业发展的认识( )①坚持了唯物辩证法,反对了形而上学②集中反映了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③表明思维对存在具有能动的决定作用④体现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哲学基本问题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0.近日,由中国科学院等单位科研人员组成的中国脉冲星测时阵列研究团队利用中国天眼FAST,探测到纳赫兹引力波存在的关键性证据。在此次研究中,科研团队利用中国天眼对银河系中的57颗毫秒脉冲星进行了长期系统性监测,最终获得了突破性研究成果。这佐证了(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②思维对存在具有反作用③思维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④存在是本原,存在决定思维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参考答案【互动探究】1.(1)陆九渊把人的主观精神当成第一性的东西,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程颢,程颐兄弟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其说法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2)材料二中的观点认为“气”是万物之源,把物质的具体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这一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3)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根本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2.①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②在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上,凡是试图把别人家孩子的成功历程复制到自己子女身上的做法,都没有做到存在决定思维,相反,只有作出体无完肤自己子女自身实际的正确选择,才是做到了存在决定思维。③在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上,家长们积极反思自己从而作出正确的选择,说明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3.材料一的观点观点属于古代朴素物主义的形态。它把世界的本原看作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从本质上讲是正确的,但这一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的具体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材料二的观点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形态。这种观点虽然把世界的本原看作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但这一观点是在结合自然科学的基础上提出的,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猜测性。然而,该观点又把世界的物质属性等同于原子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材料三属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态。恩格斯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万事万物的共性“物质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易混辨析】1.错误【详解】本题是判断题,根据教材内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故题中观点错误。2.错误【详解】本题是判断题,根据教材内容,不能认为唯物主义就一定是正确的,因为旧唯物主义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也不能认为唯心主义就一定是错误的,因为唯心主义的某些观点对人们认识世界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故题中观点错误。3.错误【详解】“吾心即是宇宙”是主观唯心主义,这一观点认为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故该观点错误。4.错误【详解】本题是判断题,根据教材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或者说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只涉及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也就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的内容。如果认为存在决定思维,就是唯物主义,反之则是唯心主义。故本题观点错误。5.错误【详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在实际生活中就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而不是客观与主观的关系。故题中观点错误。6.错误【详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故该观点表述不准确,错误。7.错误【详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是思维和存在谁是世界的本原,由此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由此可分划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所以原题说法是错误的。8.正确【详解】本题是判断题,根据教材内容,“取实予名,以实察名”是指要根据事物的客观实际,发展变化赖来确定事物的名称,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认识事物,不能凭主观想象。强调客观实际是第一性的,所以回答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所以回答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故本题观点正确。9.错误【详解】“理生万物”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我思故我在”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二者都属于唯心主义,在世界本原问题上二者没有分歧,故本题错误。10.错误【详解】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和虚空是世界的本原。这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故题中观点错误。11.正确【详解】“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火,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而且“活火”看到了事物的运动和变化,蕴含着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故题中观点正确。12.错误【详解】客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形式之一。它认为在物质世界和人类产生之前就独立存在着一种客观精神(理念、理、绝对精神、绝对观念等),认为物质世界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客观精神才是世界的主宰和本原,故原命题错误。13.错误【详解】本题为判断题,意思是天地万物的生成和变化都是彼此独立、互不相关的,这蕴含的是形而上学思想,故本观点错误。【当堂达标】1.B【详解】B: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作为世界的主宰和本原,求神拜佛,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B正确。ACD: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理解为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科学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的物质结构如原子看作世界的本原,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受力学支配的机械运动,AC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2.B【详解】“社交小龙虾”形容那些刻意回避与人社交的群体,有掩耳盗铃的意味,属于唯心主义思想。①:“存在即被感知”,强调人的感觉经验,一个事物的存在不是因为它存在着,而是因为你感觉到了它。换句话说,你没感觉到的东西,它就不存在,属于唯心主义,故①符合题意。②:“物是观念的集合”这种观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感觉”,是典型的唯心主义思想,故②符合题意。③:“气者,理之依也”,以为“气“是本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故③不符合题意。④:“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意思是身体和精神是对立的统一体,精神(灵魂)从属于身体,身体存在就有精神(灵魂),人死了,精神(灵魂)也就随之消灭,属于唯物主义,故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3.B【详解】①④:张载的观点认为理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遵循这个理就是道,得到这个理就是德。这体现了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和“气者,理之依也”也体现了唯物主义的世界观,①④正确。②③:“理者,气之依也”和“未有此气,先有其理”体现了唯心主义的世界观,②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4.C【详解】A:材料强调的是世界的物质性,而不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A不符合题意。B: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错误。C:“精神的产生必须有本有源,它的存在必须有物质的载体”,这句话意在强调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C符合题意。D:材料强调的是世界的物质性,而不是哲学的起源,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5.A【详解】①③:研究发现,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乔木春季生长发育提前,种间竞争优势随之增加,促进了高山树线向更高海拔爬升,体现的是可知论,佐证了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是对存在的反映,也说明思维活动具有能动创造性,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①③符合题意。②:题目体现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而不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②排除。④:存在可以离开思维,思维离不开存在,④排除。故本题选A。6.D【详解】“我不去检测,我就没有感染”体现的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与之形成对子的是唯物主义观点。①:“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指人的命运是由天决定的,体现客观唯心主义观点,①不符合题意。②:“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强调以自我的心灵作为本原,体现主观唯心主义观点,②不符合题意。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比喻缺少必要的条件,再能干的人也很难做成事,体现唯物主义的观点,③符合题意。④:“天地成于元气,万物成于天地”强调以“气”作为世界的本原,体现唯物主义观点,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7.A【详解】A:随着科技的发展,气象部门可以对台风进行准确预测,说明思维可以正确认识存在,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A符合题意。B:物质是世界的本原,B错误。C: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相对立不属于哲学的基本问题,C不符合题意。D: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二者不是相互影响的关系,D排除。故本题选A。8.C【详解】“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的观点认为人的肉体出现问题,所以产生鬼神观念,属于唯物主义观点。①:“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认为人的“心”决定世界万物,属于唯心主义观点,①不符合题意。②:“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认为人的肉体是精神存在的依据,属于唯物主义观点,②符合题意。③:“未有此物,而已有此理”认为“理”为世界本原,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③不符合题意。④:“原子和虚空是世界的本原”的观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属于唯物主义,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9.A【详解】①②:材料既看到了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也看到了取得的成绩,坚持了辩证法;反映了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①②正确。③:思维对存在具有能动的决定作用属于唯心主义观点,材料中我国对科技事业发展的认识是对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实践的正确反映,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③排除。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物质决定意识,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其中一个方面,④排除。故本题选A。10.B【详解】①④:我国科学家近期利用“中国天眼”首次在射电波段观测到黑洞“脉搏”,这说明世界是可知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存在是本原,物质决定意识,①④正确。②:思维对存在具有反作用指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而材料强调世界是可知的,②错误。③:正确的思维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③错误。故本题选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