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3.《背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2.品味课文独具特色的语言,体会朴实语言所饱含的丰富情感。3.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学重点:有感情诵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教学难点:品味课文独具特色的语言,体会朴实语言所饱含的丰富情感。课时: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音乐《父亲》(低声地),渲染气氛。在音乐的节奏声中,教师深情导入:父亲是一颗星,陪我放飞童年的梦想;父亲是一把伞,为我撑起无雨的晴空;父亲是一池湖水,包容我的无知和娇嗔;父亲是一座桥,渡我从悲伤飞向快乐。有一个著名的作家,把父亲送他上学时的“背影”写下来,一下子激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八十多年来感动了无数读者。他就是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那篇感人至深的散文是《背影》。二、简介作者,激发兴趣。1.学生交流作者资料。(1)认识散文。散文是和小说、戏曲、诗歌并列的文学体裁,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散文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2)本单元是散文单元,学习这个单元,要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并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背影》是回忆性叙事散文。2.师生共同交流所搜集的作者资料。朱自清,中国散文家,诗人。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1948年8月拒绝接受美国救济粮,贫病交加在北平逝世。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3.学生齐读“作者简介”。三、整体感知,感受亲情。三、学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回答两个问题。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回答:父子浦口送别。2.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表达了什么中心?回答:四写背影。“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分别为:⑴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第一次是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⑵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父亲胖胖的身躯,步履艰难,蹒跚的走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⑶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⑷别后思念,再现背影。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表达的中心:父疼子,子爱父,──父子情深。4.分析第6段可知,本文的重点是通过父亲的“背影”来表达父子之情,那么作者为何要写与“背影”无关的第2~5段呢?请你做简要分析。5.作者写完父子分别的内容,文章似乎就可以结束了,但作者又接着写了一段,写了别后思念,泪光中再见父亲的“背影”,这一段有何作用?6.文章以《背影》为标题有什么作用?四、再读课文,梳理内容1、课文写了父亲为“我”做了哪些事?明确:亲自送行,照看行李,讲定价钱,送子上车,拣定座位,叮嘱儿子,嘱咐茶房,为子买橘。表现了父亲爱子情深。2、课文写了四次背影,最感动你的是那一次?请概括出来,并说明理由。明确:是车站送别买橘子的那一次。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去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刻画父亲背影的?(1)父亲的穿戴:黑、深青──家境不好,心情忧伤(黑色给人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2)走路的姿势:蹒跚──年纪较大,腿脚不便,(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3)爬月台动作:探、攀、缩、倾──行动不便,步履艰难(动作描写,“探”,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从以上分析可见,父亲为了儿子,不顾自己年老体衰,行动不便,爬上爬下,为儿子买橘子,这样的爱子之情,怎不让人感动万分?再联想到当时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道中落,父亲在如此惨淡的情况下依然一如既往地爱护着自己的儿子,不让儿子受一点委屈。当朱自清理解到父亲的苦心,看到父亲远去的背影,自然情不自禁潸然泪下了。五、赏析精彩语段,掌握散文阅读及答题技巧。1、课文以“背影”为题,有什么作用?2、本文以“背影”为线索展开叙述,请在下列方框里依次填写相关的情节。(怀念父亲,惦记背影) ——( ) —— ( )—— (别后思念,再现背影 )3、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语言。(1)、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从人物描写的角度)(2)、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从修辞手法的角度)4、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文中第一段的作用。六、课堂小结本文以“背影”为线索,追忆了作者几年前和父亲在浦口火车站分别的情景,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慈父形象,表达了真挚深沉的父子之情,抒发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思念之情。七、作业布置课文第5段中,作者两次写到自己“聪明过分”的行为,你怎么理解这里的“过分”?在长辈面前,你也有过类似的表现吗?读完这篇文章,你对自己的“聪明”和长辈的“迂”有什么新的体会?说出来与大家交流。六、拓展延伸结合学生答题情况,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家庭伦理,关爱老人,弘扬社会正能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