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6张PPT)2023七律二首 送瘟神目录引言第一首七律第二首七律两首七律的对比瘟神的意象如何欣赏七律引言01创作背景血吸虫病曾一度肆虐于我国南方广大地区给当地民众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威胁。这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在20世纪50年代依然存在,成为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毛泽东一直关心人民的身体健康,对消灭血吸虫病尤为重视,在1955年发出了“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精心部署了消灭血吸虫病的斗争。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第一面红旗一记江西余江县根本消灭血吸虫病的经过》,报道了当地消灭血吸虫病的消息。读罢报道,毛泽东激动不已,彻夜难眠,写下《七律二首送瘟神》。作品结构第一首主要表达对疫情中牺牲者的缅怀和敬意,第二首则着重表达对医护人员的感激之情。两首诗都采用了七言律诗的格式,每句七个字,共十六句,押韵方式相同。这组诗共两首,每首四个八句,总共十六句,每句七个字。第一首七律02诗句1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诗句分析诗句2诗句3诗句4以“送瘟神”为题,表达对人民疾苦的关注和同情。主题思想表达对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的赞美。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神医华佗的典故,暗示人民的疾苦和医生的无能为力。艺术手法运用律诗的押韵和对仗技巧,使诗歌呈现出和谐、优美的节奏感。通过生动的意象和鲜明的形象,表达深刻的社会现实问题。采用典故和传统文化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010203第二首七律03诗句4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诗句分析诗句1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诗句2千村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句3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主题思想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对人民改造自然、战胜瘟神的赞颂。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缅怀和追思,表达对人民力量的歌颂。以“送瘟神”为题,表达对人民疾苦的关注和同情。对比手法通过将古代和现代、西方和东方、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对比,突出人民改造自然、战胜瘟神的主题。寓情于景将思想感情融入到自然景象的描绘之中,使景物与情感相互交融。用典在诗句中运用了古代典故和民间传说中的形象,使诗歌更加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艺术手法两首七律的对比04描述方式的对比两首七律一首以“送瘟神”为题材,另一首以“迎瘟神”为题材,从不同的角度和场景进行描述。场景设置的对比一首设置在人民送瘟神的场景中,另一首则设置在瘟神被驱逐后的场景中。人物形象的对比一首以人民送瘟神的形象为主,另一首则以瘟神被驱逐的形象为主。内容上的对比艺术上的对比要点三语言的对比一首运用了生动的描写和形象的语言,另一首则运用了更加抽象和概括的语言。要点一要点二结构的对比一首采用分段式结构,将场景和情节分段呈现,另一首则采用连贯式结构,将场景和情节连贯起来。技法的对比一首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另一首则更加注重整体感和韵律感。要点三思想上的对比社会观念的对比一首表现了当时社会对瘟神的迷信和恐惧,另一首则表现了对科学和理性的呼唤和推崇。人类情感的对比一首表现出人们对瘟神的无奈和悲痛之情,另一首则表现出人们对瘟神被驱逐的喜悦和振奋之情。价值观念的对比一首表现了当时社会的迷信和消极情绪,另一首则表现了对科学、理性和进步的追求和倡导。010203瘟神的意象051瘟神的起源23瘟神在古代的神话和民间传说中经常出现,被视为带来瘟疫和灾难的神祇。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瘟神在古代宗教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视为惩罚人类和降下灾难的工具。古代宗教信仰瘟神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也时有出现,被用来描述社会动荡和灾难的情景。古代文学作品03天神形象瘟神有时也被描绘成天神形象,这些天神被视为能够掌控自然现象和生命的存在。瘟神的形象01动物形象瘟神常常被描绘成动物的形象,如蛇、鸡、鼠等,这些动物被视为具有神秘力量和邪恶属性。02恶鬼形象瘟神也被描绘成恶鬼的形象,这些恶鬼被视为能够附身于人类并导致疾病和灾难的存在。疾病传播:瘟神被认为能够传播疾病,使人们感染病毒和细菌,导致大规模的死亡和灾难。瘟神的危害如何欣赏七律061理解诗意23七言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形式,每首八句,每句七个字。七律二首《送瘟神》的作者是毛泽东,诗歌内容与人民公社和血吸虫病有关。欣赏七律的第一步是理解诗意,需要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的经历以及诗歌所表达的含义。VS《送瘟神》表达了毛泽东对人民公社的关心和担忧,以及对血吸虫病的痛恨。通过诗歌,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农村生活的熟悉。感受诗情03欣赏七律,需要体味诗艺,从诗歌的语言、韵律、结构等方面入手,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魅力。体味诗艺01七律二首《送瘟神》在语言上对仗工整,声韵和谐。02毛泽东在诗歌中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