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单元复习专题 课件(共44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单元复习专题 课件(共44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44张PPT)
单元专题
第三单元
叙述视角
典型人物
小说创作
环境描写
心灵画像
语言艺术
找出本单元四篇课文中的标志性语句,辨识四部小说所采用的多重叙述视角(以申丹教授的分类为参考),并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
篇目 标志性语句 叙述视角 视角效果
《大卫·科波菲尔》
《复活》
《老人与海》
《百年孤独》
诚如热奈特所言,“视角的本质,是对信息的限制”。不同的叙述视角,影响着事件的展示与隐藏,从而创造了情节的突转、冲突、悬念、跌宕等艺术特色。
梳理探究:梳理、辨析四篇课文中的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并列表填写。
课文 扁平人物 圆形人物
《大卫·科波菲尔》
《复活》
《老人与海》
《百年孤独》
扁平人物:性格简单,具有“容易辨认”“容易为读者所记忆”的鲜明性特征。其片面性使得多重品质的扁平人物维持“扁平”,在主题表达上具有独特的优势。
圆形人物:按生活的本来面目刻画人物形象,更能揭示人性的复杂性,让故事随人物而产生情节起伏变化,使读者在阅读中充满惊奇,充满期待。圆形人物性格的复杂多变也让小说更真实,内涵更加丰富。
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描写,分析本单元小说中的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典型意义,并以表格形式呈现出来。
篇名 人物 性格特点 典型意义
《大卫·科波菲尔》 米考伯先生
《复活》 玛丝洛娃
聂赫留朵夫
《老人与海》 圣地亚哥
《百年孤独》 布恩迪亚
阅读本单元四篇课文,分析其中的环境描写,理解其复杂意蕴。
篇目 环境类型 意蕴与作用
《大卫·科波菲尔》
《复活》
《老人与海》
《百年孤独》
梳理本单元课文中的心理描写(内心独白、心理分析、动作暗示、环境衬托、幻觉展现),想一想,不同作品中心理描写的方法及作用有哪些异同?
篇目 心理描写句子 描写手法 作用
《大卫·科波菲尔》
《复活》
《老人与海》
《百年孤独》
阅读下面从本单元四篇课文中摘录出来的精彩片段,赏析各自的表达效果,在此基础上,总结每篇小说的语言特点。
课文 语段 表达效果 语言特点
《大卫·科波菲尔》 ①那儿还有一个胖墩墩的中年男子……这只是用作装饰的。 ②我的印象是……简而言之……以便让你知道一条最为便捷的路径。 ③真是又伤心,又羞愧…………摆出比平时更加高贵的架势,走出门去了。
《复活》 ①A.玛丝洛娃转过身……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 B.局部的细描:5次斜睨、3次妖媚。 ②“对……我在认罪。”聂赫留朵夫想……免得哭出声来。 ③“您”——“你”——“您”三次转变。
《老人与海》 ①当那一大片暗沉沉的血渐渐下沉……豁然出现在太阳底下。 ②鲨鱼成群结队地游了过来……鱼肉在水面下闪着亮光。 ③“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现在倒霉的时候就要来了……也许只不过是我的武器比它的强。
《百年孤独》 ①布恩迪亚先在家中实行……可得牛奶咖啡。 ②释放从建村伊始就以歌声欢快报时的群鸟……同时奏响整曲华尔兹。 ③布恩迪亚意识到失眠症已经侵入镇子…已是老练的失眠者,并借此掌握了高超的金银器工艺。
叙述视角
板块一
视角模式 模式特点
全知视角 可从任何角度观察事件,透视任何人物的内心。
选择性全知视角 限制观察范围,仅揭示一位主要人物的内心
戏剧式或摄像式视角 故事外的第三人称叙述者客观记录人物的言行。
第一人称主人公叙述中的回顾性视角 第一人称叙述者从自已目前的角度观察往事。
第一人称叙述中见证人的旁观视角 第一人称叙述者只是旁观者。
第一人称叙述中的体验性视角 采用当初正在体验事件时的眼光来聚焦。
固定式人物有限视角 用故事内一个固定人物的视角来观察。
变换式人物有限视角 采用不同的人物来聚焦不同的事件。
多重式人物有限视角 采用几个不同人物的眼光来反复观察同一事件。
——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
找出本单元四篇课文中的标志性语句,辨识四部小说所采用的多重叙述视角(以申丹教授的分类为参考),并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
篇目 标志性语句 叙述视角 视角效果
《大卫·科波菲尔》
《复活》
《老人与海》
《百年孤独》
诚如热奈特所言,“视角的本质,是对信息的限制”。不同的叙述视角,影响着事件的展示与隐藏,从而创造了情节的突转、冲突、悬念、跌宕等艺术特色。
参考提示:
篇目 标志性语句 叙述视角 视角效果
《大卫·科波菲尔》 如今,我对世事已有足够了解,因而几乎对任何事物都不再引以为怪了。 第一人称主人公叙述中的回顾性视角 ①通过小大卫的儿童视角(第一人称叙述中的体验性视角)看周围的环境、人物,表达了对人世间善良、宽厚、仁爱等美德的赞美,也蕴含着对当时社会的批判。
②当主人公大卫以回顾性视角叙述时,会对叙事进行干预,发表成人大卫对当时所发生的事情或者人物的看法。
③第一人称“我”有强烈的主观性,“我”的叙述聚焦和“我”的内心感受影响着读者的判断。
“这位是米考伯先生。”昆宁先生对我介绍道。“啊哈!”陌生人说,“这是我的姓。” 第一人称叙述中的体验性视角 篇目 标志性语句 叙述视角 视角效果
《复活》 ①“你别跟我啰嗦了。”他旁边那个衣衫褴褛的男人叫道。 ②“对你说:你去管闲事干什么……”这边有人喝道。 ③马斯洛娃看到聂赫留朵夫激动的神气,认出他来了。 ④“天哪!你帮助我,教教我该怎么办!”聂赫留朵夫望着他那张变丑的脸,暗自说。 (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视点可以任意转移,超越时空,可以深入每一个人物的心灵,洞悉他们的思想、情感、愿望等。
①视角转换自然灵活。如:聂赫留朵夫视角下的玛丝洛娃,玛丝洛娃眼中的聂赫留朵夫,自由切换的叙述视角使叙事真实而富于变化。
②视角广阔,深入心灵。课文节选部分多次以叙述的方式展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以居高临下的广阔视角,准确真实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篇目 标志性语句 叙述视角 视角效果
《老人与海》 他们航行得很顺利,老人把双手浸在海水里,尽量保持头脑清醒。天空中的积云堆叠得很高…… 全知视角 ①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叙述聚焦和叙述省略,体现了作者的价值取向。
②以摄像式视角客观呈现搏斗场景中一个个富有活力的细节,使小说充满内在张力,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③采用三种视角聚焦老人的内心活动,直接影响着读者的伦理判断。
④以老人的视角来感知大海、鲨鱼,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人生的看法。
他一面注视着鲨鱼游到近前,一面准备好渔叉,系紧绳子。 戏剧式或摄像式视角 老人看着它张开了嘴,看着它那怪异的眼睛……… 固定式人物有限视角 篇目 标志性语句 叙述视角 视角效果
《百年孤独》 ①然而,据那些周游各地的旅人说,梅尔基亚德斯的部落由于逾越了人类知识的界限,已从大地上被抹去。 ②青绿色的皮肤,圆滚紧绷如一面裹着肚子,都显示出她体弱多病、忍饥挨饿的历史甚至要比自身的年龄更久远,然而食物端上来的时候,她却任凭盘子搁在腿上,尝也不尝。 ③她在那双眼睛里认出了威胁他们的疫病,正是这种疫病逼得她和兄弟背井离乡,永远抛下了他们古老的王国,抛下了公主与王子的尊贵身份。 (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这篇小说基本保持了一种全知型的追忆视角,即作家从现在的角度来俯视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然后向人们讲述一个已经过去的故事。
①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叙述聚焦和叙述省略,体现了作者的价值取向。
②增加了小说的容量,拓宽了读者的思维空间,让人领悟到小说深广的意蕴,既认识到小说的历史意识,也感受到小说的现实意义。
视角类型 特点 优点 不足
零聚焦叙述(全知视角/上帝视角) 叙述者>人物; 适用传统视角:第三人称。 (1)视野无限开阔,时空变换自由,能表现时空延展度大,矛盾复杂,人物众多的题材。(2)便于全方位(内、外,正、侧,虚、实,动、静)描述人物和事件。(3)可以在局部灵活地暂时改变、转移观察或叙述角度,既有助于增加作品的可信性,又使叙事形态显出变化,强化其表现力。(4)叙事朴素明晰,阅读轻松。 (1)叙事的真实可信性易受挑剔怀疑。(2)叙事形态封闭,结构较呆板,基本按照时空自然时序延伸扩展或改变,缺少腾挪迭宕。(3)“全知”叙事,会使读者被动地跟着叙事跑,留给读者再创造的空间有限。
外聚焦叙述(外视角) 叙述者<人物适用传统视角:第三人称。 (1)极富戏剧性和客观演示性;(2)叙事直观、生动,使作品更具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3)增强神秘感,既富有悬念又耐人寻味;(4)读者面临许多空白和未定点,有利于调动读者的参与意识,最大限度发挥读者的审美再创造力。 (1)很难进入人物内心,最多只能靠暗示,不利于全面刻画人物形象;(2)言而不尽,作者难以直接介入进行议论抒情。
内聚焦叙述(内视角) 叙述者=人物适用传统视角 第一人称。 叙述者进入故事和场景,一身二任,或讲述亲历或转叙见闻,叙事话语的可信性、亲切性比全知视角强。 只能描写某一人物的所见所闻所感,无法提供人物之外的其他信息,无法对叙述内容进行解释。
小结:叙述视角类型及其作用
注意:内视角叙述既可以始终采用一个人物的视角(主人公视角或见证人视角),也可以在叙事中轮流采用几个人物的角度来表现事件的不同发展阶段,甚或采用多重视角,即采用各种人物的视角来反复表现某一事件。
内视角通常可分以下两种:
1.主人公视角:由故事主人公叙述自己的事情
优点:更具亲切感和真实感,便于揭示主人公自己的深层心理。
不足:(1)易造成主人公情况与其叙事话语格调、口吻及其所叙题材的错位,影响可信度;
(2)难以描写主人公的外部形象;
(3)难以用来叙述背景复杂事件重大的题材。
2.见证人视角:由次要人物(一般是线索人物)叙述的视角。
优点:(1)作为目击者、见证人,其叙述对塑造主要人物的完整形象更客观更有效;
(2)叙述者可以对所叙人物和事件做出感情反映和道德评价,便于进行议论抒情;
(3)可以通过叙述者倾听别人的转述,灵活地暂时改变叙事角度,以突破他本人在见闻方面的限制;
(4)见证人在叙述主要人物故事时,可以反映人物之间的映衬、矛盾、对话关系,加强作品表现人物和主题的力度,还可推动情节发展。
不足:某些事情的真相及主要人物内心深处的心理活动,只能靠主人公自己的话语来揭示,若话语过长可能冲淡基本情节,造成叙事呆板。
典型人物
板块二
梳理探究:梳理、辨析四篇课文中的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并列表填写。
课文 扁平人物 圆形人物
《大卫·科波菲尔》
《复活》
《老人与海》
《百年孤独》
扁平人物:性格简单,具有“容易辨认”“容易为读者所记忆”的鲜明性特征。其片面性使得多重品质的扁平人物维持“扁平”,在主题表达上具有独特的优势。
圆形人物:按生活的本来面目刻画人物形象,更能揭示人性的复杂性,让故事随人物而产生情节起伏变化,使读者在阅读中充满惊奇,充满期待。圆形人物性格的复杂多变也让小说更真实,内涵更加丰富。
米考伯夫妇
大卫·科波菲尔
副典狱长
聂赫留朵夫、玛丝洛娃
圣地亚哥
卡塔乌雷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乌尔苏拉、丽贝卡
塑造小说人物的方法 角度向 正面描写 语言 包括对话和独白
动作 指作家对人物富有性格特征的动作所作的生动、具体的描绘和刻画。
心理 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
外貌 包括人物的容貌服饰等
神态 包括人物神情、姿态、风度等
侧面描写 次要人物 正衬/对比反衬主要人物
主要物象 衬托/暗示人物形象
典型环境 烘托人物状态/暗示人物命运
程度向 白描 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不借助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勾勒出画面,表现了性格、主题。 细节描写 指对人物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所作的具体、深入的描写,能更细腻地展示人物的某一特征。 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描写,分析本单元小说中的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典型意义,并以表格形式呈现出来。
篇名 人物 性格特点 典型意义
《大卫·科波菲尔》 米考伯先生
《复活》 玛丝洛娃
聂赫留朵夫
《老人与海》 圣地亚哥
《百年孤独》 布恩迪亚
生活困顿;爱慕虚荣;热情善良;盲目乐观。
揭示了下层百姓生活的悲惨及善良乐观的特点。
原先纯真善良,后走向人性堕落。
被侮辱、被损害的下层百姓的典型代表;借此批判了当时黑暗的社会。
为自己的罪过忏悔
“忏悔贵族”的代表;既是贵族阶级罪恶的代表者,又是贵族阶级罪恶的批判者。
年老,贫穷;不服输,勇敢;坚韧。
“硬汉”形象;赞美人在大自然面前不退缩的尊严。
富有创新和冒险精神;好幻想;有孤独感。
拉丁美洲具有开拓精神的孤独的老一代人物代表;反映了拉丁美洲沧桑而孤独的历史。
环境描写
板块三
一、环境描写手法
(一)感官角度: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描绘形、声、色、味。
示例:《荷花淀》中“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作者调动视觉、嗅觉等多种感官,营造了一幅恬淡自然的乡村风景画。
(二)观察角度:上下左右、远近高低、写景有层次。
定点观察是选择一个立足点对四周景物按照一定顺序进行观察描写,如《祝福》开头的描写。
移步换景是随着立足点的变化对周围景物进行不同方位的描写。如《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通感、借代、排比、对比、反复、设问、反问、对偶、引用、双关等。
(四)四个结合:动静、点面、正侧、虚实。
(五)描写详略:“白描”(简笔勾勒,突出特征);“工笔”(用精细的笔墨对环境进行描写,使整个场景熠熠生辉)。
备注:描写达到的抒情效果,可分为“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两种技巧。
(1)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主要作用是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心理、烘托人物形象、象征社会环境、烘托思想感情等。
示例:《哦,香雪》中“它和它的十几户乡亲,一心一意掩藏在大山那深深的皱褶里,从春到夏,从秋到冬,默默地接受着大山任意给予的温存和粗暴。”这段景观描写,已不仅仅是对故事发生背景的简单构拟,而是在描绘中寄寓着着作者深切的情感观照,即:作品对于山乡丰富人情的表达,显然是一种多维度的情感存在。既有基于现代文明立场对贫困的忧思,也有基于人性立场对于远离功利社会的自然生态的神往。
(2)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主要作用是是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示例:《老人与海》中海洋是人类社会的象征,大马林鱼为人类人生目标的象征,鲨鱼为破坏性势力的象征;《荷花淀》中荷花淀象征着和平宁静的生活;《边城》中茶峒象征着单纯美好的桃源世界等。
二、分析环境特点与作用
(一)自然环境
1.概括方法
(1)找出描写自然环境的具体内容,也就是要勾画出描写的是哪些景物,
(2)分析自然环境的特点,可以利用揭示景物特点的形容词概括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特征,最后,关注描写手法,或隐喻,或象征,结合小说背景和主旨判定其寓意。
2.环境特点
(1)美景:
宁静清幽、安适恬静、宁静祥和(突出静的特点)如《荷花淀》
生机勃勃、春意盎然、万物复苏(突出动的特点)如《哦,香雪》
清新明丽、清新脱俗、绚丽多彩(突出丽的特点)如《百合花》《边城》
宏伟壮丽、雄浑壮阔、气势磅礴(突出壮的特点)如《老人与海》
(2)哀景:
凄凉、萧瑟、寒冷、凄美(突出天气寒冷、心境悲凉)如《祝福》
凋零、稀疏、单调、萧条(突出环境破败衰微)如《党费》
凝重、沉郁、压抑、阴森(突出气氛沉重、心理压抑)如《复活》
3.作用
(1)环境: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渲染气氛。
示例:《老人与海》中以云朵变化暗示天气变化。
(2)形象:烘托人物性格,或揭示某种心理。
示例:《祝福》中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觉得沉寂”, 烘托祥林嫂死的凄惨悲凉,也衬托当时“我”深夜神伤的孤寂悲愤。《老人与海》第72段,以环境的黑暗孤寂、苍凉危险,表现圣地亚哥无助的悲凉,反衬他的勇敢和坚强。
(3)情节:展开、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伏笔。
示例:《祝福》中“微雪点点的下来了。”这其实是暗示柳妈的话即将带给祥林嫂带来巨大的心理阴影,起到暗示情节发展的作用。
(4)主题:深化主题。象征(或暗示)主题。
示例:《祝福》中“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爆竹声联绵不断……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文末再次描写雪的大而猛,寄托作者对亡灵最沉重的哀悼,将其最大的哀痛显示于读者面前,这种感情与祝福时家家户户的欢乐喜庆格格不入,强烈的反差带给读者强烈的艺术震撼,深化了文章的悲剧主题。
(二)社会环境
1.概括方法
(1)时:指时间。时代背景如“抗战”“专制时代”“解放”“改革开放”。
(2)地:指地点。“场所”“场合”“地域”等呈现出黑暗肮脏、闭塞阴沉等。
(3)人:指人物。理清人际关系,如团结友善、紧张冷漠、凉薄纯真、孤独迷茫等。
(4)事:从情节发展过程中、生活工作状态中分析概括,如祥林嫂的悲惨境遇。
(5)景:指从景的“形、声、色”等角度分析概括环境特点。
(6)俗:指从风俗习惯、社会风气等分析概括,如尊卑有序、三从四德、淳朴厚道等。
2.环境特点
(1)美好: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国家层面概括)如《小二黑结婚》
和谐、和平、安定、光明(从社会层面概括)如《边城》
自由、温馨、浪漫、充满生机和希望(从个体层面概括)如《荷花淀》
(2)不美好:
贫穷、闭塞(从经济状况概括)如《哦,香雪》《百年孤独》《大卫·科波菲尔》
愚昧、落后(从文明程度概括)如《百年孤独》《小二黑结婚》《阿Q正传》
动荡、黑暗(从社会状况概括)如《党费》《复活》《装在套子里的人》
冷漠、凄凉、看不到希望和出路(从人际关系角度概括)如《祝福》《变形记》
3.作用
(1)交代背景: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交代时代背景; ③渲染特定氛围。如《装在套子里的人》《复活》等。
(2)显示关系:①显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②展现人与自然的关系;③表现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④揭示社会关系。如《哦,香雪》《百合花》《小二黑结婚》《复活》等。
(3)表现人物:①引导人物出场;②交代人物身份;③揭示人物心理;④揭示人物性格。如《大卫·科波菲尔》。
(4)揭示主题:①揭示社会本质特征;②凸显主题。如《祝福》《复活》等。
阅读本单元四篇课文,分析其中的环境描写,理解其复杂意蕴。
篇目 环境类型 意蕴与作用
《大卫·科波菲尔》
《复活》
《老人与海》
《百年孤独》
社会环境:马孔多
表现马孔多居民与马孔多之外世界的关系,突出了马孔多的闭塞与落后,展示了一种“孤独”,揭示社会环境特点。
篇目 环境类型 意蕴与作用
《大卫·科波菲尔》 社会环境: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 环境:货行环境的恶劣——脏、乱、差。
情节:交代了“我”当时工作的地方环境恶劣。
人物:衬托了“我”当时灰暗的心境。
主题:展现了当时英国的社会风貌,表现了作者对人道主义的强烈呼唤。
社会环境:米考伯家 环境:“破破烂烂”“全都空空的”突出了米考伯先生一家生活的窘迫;
情节: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米考伯先生被追债与入狱做了铺垫;
人物:侧面突出了米考伯夫妇二人爱慕虚荣的人物形象。
社会环境:监狱 环境:突出了监狱的简陋;
人物:米考伯先生入狱,“我”前去探监,突出了““我”的善良和对友情的珍惜。
主题:讴歌和赞扬了建立在善良正直的人性光辉之上的人道主义,强调“仁爱”的复归,大卫便是作者人道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
篇目 环境类型 意蕴与作用
《复活》 社会环境:监狱 环境: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为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第一次见面提供了背景。监狱混乱、嘈杂的环境特点,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当时俄国社会的混乱。
形象:以环境的混乱、嘈杂衬托聂赫留诺夫与玛丝洛娃精神的慌乱不安。
情节:推动了情节发展,因为这一吵闹的场面使得玛丝洛娃听不清聂赫留朵夫的讲话内容,才有了下文两人近距离的谈话。
主题:作者以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对当时的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反动官吏的残暴昏庸、毫无人性,进行了激烈的抨击。
篇目 环境类型 意蕴与作用
《老人与海》 自然环境:第一段 环境:简洁地交代了海上的天气情况。用积云的堆叠预示着气候的变化,暗示着圣地亚哥的处境将变得很严峻,营造了紧张的氛围。
形象:老人由云朵变化的情况判断出“这风会刮上整整一夜”,说明老人的航海经验十分丰富,突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
情节:为下文老人遭遇鲨鱼,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硬汉精神”一次次击退鲨鱼的进攻做了铺垫。
自然环境:第二十九段 环境:运用白描手法描绘了大海的辽阔无垠和空旷单调,渲染了苍茫、悲壮的氛围。
形象:展现了主人公孤立无援、孤单寂寞的境遇,烘托了其坚忍、勇敢、顽强的形象特点。
自然环境:第七十二段 环境:写出了海面的黑暗孤寂。
形象:烘托了老人对接近陆地、发现希望的渴盼;“只有风在吹”“船帆稳稳地把小船拖向前去”烘托了老人心中的焦虑。
自然环境:第八十段 环境:此处写海岸上的灯火从依稀可辨到清晰的过程,写出了光亮的温暖与美好。
形象:反映了老人内心对希望的渴盼。
心灵画像
板块四
梳理本单元课文中的心理描写(内心独白、心理分析、动作暗示、环境衬托、幻觉展现),想一想,不同作品中心理描写的方法及作用有哪些异同?
篇目 心理描写句子 描写手法 作用
《大卫·科波菲尔》
《复活》
《老人与海》
《百年孤独》
课文 心理描写句子 描写手法 作用
《大卫·科波菲尔》 第15段:我朝他鞠了一躬。 动作暗示 “我”刚到货行当童工,内心正痛苦,但仍能做出“鞠躬”这一礼貌举动,显示了“我”的善良、友爱。
第34段:每当我四处溜达时,老是想起…… 自由联想 “由于我们各自的处境…可笑”交代了“我”与米考伯夫妇成为忘年交;“我从来没有接受过他们的邀请,白吃白喝过他们的东西”表现了“我”的宽厚、仁爱与自尊。
第51段:带着这几件家具……不过我觉得已经很久了。 环境烘托 借环境烘托“我”跟米考伯一家患难与共时的艰难和辛酸。
课文 心理描写句子 描写手法 作用
《复活》 第4段,……说话的声音并不比平时高。 第5段,第17段,……音调平得像背书一样” 第18段,于是他高声说下去…… 语言暗示 语言变化中展现聂赫留朵夫的悔恨之情,但内心也有犹豫、挣扎、退缩。
第18段,感到害臊,往四下里张望了一下。 第21段,竭力忍住翻腾着的泪水,不让自己哭出声来 第36段,感到脸红了 第43段,她忽然瞟了他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 神态暗示 聂赫留朵夫内心经历:犹豫挣扎——激动不已,真诚悔过——羞耻内疚。
玛丝洛娃对聂赫留朵夫的嫌恶,却又想利用他弄到些好处。
第12段,他用手指抓住铁栅栏 第20段,一动不动,盯住不放 动作暗示 聂赫留朵夫内心的激动。
玛丝洛娃的错愕与怨恨。
第62段,他的精神世界这会儿仿佛搁在不稳定的天平上,只要稍稍加一点儿力气,就会向这边或者那边倾斜。 第67段,这种情况不仅没能使他疏远她,反而产生一种特殊时新的力量。 全知视角下的心理分析 聂赫留朵夫的惶恐挣扎到觉醒。
课文 心理描写句子 描写手法 作用
《老人与海》 他想&他说 内心独白 消极的退缩与积极的激励,展现人物内心的动摇,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更真实,使主题表达更鲜明:面对困境,内心彷徨犹豫痛苦失落是人之常情,而真正的强者会直面并战胜自己的恐惧。
《复活》 第7段,还会哼唱音乐钟奏出的华尔兹舞曲配上滑稽的自编歌词。 动作暗示 既表现了丽贝卡改掉食土症后的快乐心境,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语言艺术
板块五
阅读下面从本单元四篇课文中摘录出来的精彩片段,赏析各自的表达效果,在此基础上,总结每篇小说的语言特点。
课文 语段 表达效果 语言特点
《大卫·科波菲尔》 ①那儿还有一个胖墩墩的中年男子……这只是用作装饰的。 ②我的印象是……简而言之……以便让你知道一条最为便捷的路径。 ③真是又伤心,又羞愧…………摆出比平时更加高贵的架势,走出门去了。
《复活》 ①A.玛丝洛娃转过身……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 B.局部的细描:5次斜睨、3次妖媚。 ②“对……我在认罪。”聂赫留朵夫想……免得哭出声来。 ③“您”——“你”——“您”三次转变。
《老人与海》 ①当那一大片暗沉沉的血渐渐下沉……豁然出现在太阳底下。 ②鲨鱼成群结队地游了过来……鱼肉在水面下闪着亮光。 ③“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现在倒霉的时候就要来了……也许只不过是我的武器比它的强。
《百年孤独》 ①布恩迪亚先在家中实行……可得牛奶咖啡。 ②释放从建村伊始就以歌声欢快报时的群鸟……同时奏响整曲华尔兹。 ③布恩迪亚意识到失眠症已经侵入镇子…已是老练的失眠者,并借此掌握了高超的金银器工艺。
课文 语段 表达效果 语言特点
《大卫·科波菲尔》 ①那儿还有一个胖墩墩的中年男子……这只是用作装饰的。 ②我的印象是……简而言之……以便让你知道一条最为便捷的路径。 ③真是又伤心,又羞愧…………摆出比平时更加高贵的架势,走出门去了。 ①刻画细致,塑造了生活拮据却极力掩饰、爱慕虚荣、死要面子的米考伯先生的形象。 ②“简而言之”,在短短的交流中就出现了三次,张嘴就是“游历”“巴比伦”“乐于前来”,可说话对象却是一个孩子,米考伯先生的滑稽可笑和热心善良,立体可感。 ③尽管生活窘迫,但債多不愁,乐天知命。善意的揶揄是对米考伯先生的温和讽刺,饱含同情,让读者含泪而笑。 ①多长句,喜修饰,连续铺排,意象密集。
②喜重复,多破折号,语气舒缓,语意连贯。
③谈谐夸张,对比反差,饱含感情。
整体特点:绵密深情,幽默诙谐。
课文 语段 表达效果 语言特点
《复活》 ①A.玛丝洛娃转过身……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 B.局部的细描:5次斜睨、3次妖媚。 ②“对……我在认罪。”聂赫留朵夫想……免得哭出声来。 ③“您”——“你”——“您”三次转变。 精彩的动作、神态,最是那双一看出对方是有钱人就“嫣然一笑”的眼睛以及多次出现的妖媚的笑,活化出习惯了妓女身份、想献媚于有钱男人的心态。“斜睨”的常态化也刻画出长期的不幸的生活使她形成了冷漠、敌视的心理。 ②写出聂赫留朵夫的失态、痛苦内疚及矛盾纠结,生动细膩。 ③细膩地刻画出不知如何面对的犹豫、难堪——想拉近距离得到理解宽恕——忏悔和赎罪的想法不被理解和接受、感觉赎罪之路还很遥远的心理。 ①喜修饰,从整体到局部,再到特写,细节传神。
②精描细摹,多角度,全方位,语言描写性。
③细节精妙,称呼多换,语调多变。
整体特点:生动形象,细腻感人。
课文 语段 表达效果 语言特点
《老人与海》 ①当那一大片暗沉沉的血渐渐下沉……豁然出现在太阳底下。 ②鲨鱼成群结队地游了过来……鱼肉在水面下闪着亮光。 ③“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现在倒霉的时候就要来了……也许只不过是我的武器比它的强。 ①动词精准,“冲”“划破”“豁然出现”写出了鲨鱼的凶猛快捷,冲击力强,使读者顿生紧迫感,“啊呀”的惊呼仿佛就要脱口。 ②老人勇斗群鲨,“猛扭,紧攥,猛砸”,尽管力量悬殊,却无丝毫的迟疑与退缩,动作干脆利落,场面惊心动魄。 ③“说”是“想”的外化,内心世界直接透明:永不言败!同时,老人并不一直是“狮子”,也有弱和软的一面。塑造了一个血肉丰满的老人,而不是神仙都怕的“超人”。 ①多短句,快节奏,动词精准,极具张力。
②叙述冷静客观,呈线性结构,语言如新闻报道,言简意丰,有张力。
③删繁就简,内心独白,直接透明。
整体特点:简洁凝练,充满张力。
课文 语段 表达效果 语言特点
《百年孤独》 ①布恩迪亚先在家中实行……可得牛奶咖啡。 ②释放从建村伊始就以歌声欢快报时的群鸟……同时奏响整曲华尔兹。 ③布恩迪亚意识到失眠症已经侵入镇子…已是老练的失眠者,并借此掌握了高超的金银器工艺。 ①无任何心理描写,但与失忆斗争的决心无处不显。 ②全镇同一时间奏响的欢快和弦,给读者的感官带来强烈的冲击,自觉地沉浸在美妙的音乐盛典。 ③严防死堵,防疫工作紧张、有序。可转眼就视为常态,更有“老练”的失眠者借此提高了工艺。这种前后的矛盾和冲突产生了一种摇曳多姿的动态美和戏剧美,让人读来忍俊不禁。 ①名词密集,少修饰,叙述有序推进,结构紧凑。
②意象诗意,用词华丽,画面感强。
③摇曳多姿,叙述语气多次变换,语意多次跳跃。
整体特点:时而简洁紧凑,时而奇丽诗意,时而严肃庄严,时而轻松幽默,揺曳多姿,充满了张力。
小说创作
板块六
撰写短评
小说创作评价体系支架:
评价角度 优秀呈现 不足体现
作品主题 主题明确、能够反映时代特点、具有教育教化意义、引人深思等。 主题飘忽不定、不符合主流价值观、具有不良善的导向倾向等。
情节结构 结构完整、合乎逻辑、跌宕起伏等。 结构散乱;故事发展没头没尾;情节莫名其妙等。
人物形象 扁平人物具有深刻性、圆形人物具有变化性,立体感等。 形象单薄片面、形象转变突兀生硬等。
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的有效性、适度性、技术性。 不利于人物刻画,描写冗长。
艺术手法 善于运用,合理利用,运用巧妙等。 不会运用、一味滥用、生搬套用等
其他 ...... ......
《面试》这篇小小说不足800字,但语言精炼,结构紧凑,情节完整有起伏,揭露了当今时代部分公司企业一味追求利益,罔顾诚信与道德底线的丑陋嘴脸。小说创作采用全知视角叙事,全面客观,冷静自持,围绕主人公“夏”的面试经过一一参加复试、接受考验、放弃工作,情节突转中,使得“扁平人物”如商场老板、被辞女职工形象更为鲜明,“圆形人物”如面试官、夏的形象更为丰满。环境描写中的“灿烂阳光”“云彩”,细节描写中“面试官的笑”“商场老板的笑”“被辞女员工的笑”等,颇具象征隐喻,给读者留下很多的解读空间,颇具海明威所推崇的“冰山理论”风格:简洁的叙述表面之下掩藏了许多深层的意蕴。
论及此篇小说不足之处,在于结尾部分的情节安排,通过被辞女员工的“愤懑式”的善意提醒,直接实现小说情节的反转以达小说主题的揭示,稍显理想主义甚至生硬,若能从公司主管或者老员工入手,或许更能具有说服力与感染力。
撰写短评
小说短评示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