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预防犯罪 课件(共22张PPT+视频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 预防犯罪 课件(共22张PPT+视频素材)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看视频,交流感受。
5.2 预防犯罪
学习重点
1、刑法的含义和作用
2、犯罪的定义
3、犯罪的基本特征
4、刑罚的含义和分类
5、如何预防犯罪
了解罪与罚
内容: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刑 法
作用: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了解罪与罚
思考:下列案例中同样是殴打他人,定性为什么不相同?
提示:试从危害程度、违反法律、法律后果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殴打他人,致人死亡,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范某被判有期徒刑十四年,并处罚金20万元。
殴打他人,致轻微疼痛。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学生罗某处以行政拘留5日并处罚200元的行政处罚。
犯罪(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犯罪是一种怎样的行为?
了解罪与罚
犯 罪
根据刑法规定,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
(最本质的特征)
01
严重社会危害性
(法律标志)
02
刑事违法性
(必然法律后果)
03
应受刑罚处罚性
犯罪的基本特征
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
刑罚又称为刑事处分、刑事处罚,是犯罪的法律后果,是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法律制裁方法。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
刑罚
拘役
管制
有期徒刑
无期徒刑
死刑
罚金
剥夺政治权利
没收财产
驱逐出境
刑罚
附加刑
主刑
1.区分“拘役”与“拘留”
拘役是刑事处罚,适用于犯罪分子,期限为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拘留不属于刑罚,拘留分为三种。刑事拘留、行政拘留和司法拘留。
期限不得超过37日。被拘留的,不一定是罪犯。
2.区分“罚金”与“罚款”
罚金属于刑事处罚,而罚款属于行政处罚。
3、区分“刑法”与“刑罚”
刑法是是法律名称,它包含刑罚,而刑罚是强制方法,它由刑法规定。
温馨提示
我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即使犯罪也不受处罚。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杭州保姆纵火案判决书
2018年2月9日9时30分,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在本院第二法庭公开宣判被告人莫焕晶放火、盗窃一案,以放火罪判处被告人莫焕晶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以盗窃罪判处其有期徒刑五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一万元,二罪并罚,决定执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罚金人民币一万元
想一想:法院的判决中,哪些是主刑?
哪些是附加刑?
当堂检测
我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即使犯罪也不受刑罚处罚
年龄小不受刑法处罚的说法是错误的。犯罪与年龄无关。
小明的观点正确吗 为什么?
①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
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3:陈某的经历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阅读P55陈某的案例-合作探究
1.结合案例,绘制出陈某走上犯罪道路的路线图,这说明了什么?(要求:限时3分钟,作好记录,选出发言人)
2:陈某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有哪些?
请绘制出陈某走上犯罪道路的路线图,这说明了什么?(要求:限时3分钟,作好记录,选出发言人)
旷课
偷东西、打骂同学
偷窃财物
抢劫
交损友
犯罪
不良行为
严重不良行为
一般违法行为
不良行为和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这说明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很容易发展成为违法犯罪行为。
②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对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作了明确的规定,给我们划清了明确的是非界限,标示了生活中的“雷区”。
区分不良行为与严重不良行为
不良行为 严重不良行为(已属于违法行为) 区别
旷课、夜不归宿 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
携带管制刀具;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 区别于屡教不改
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多次拦截欧打他人或强行索要他人财物 区别于多次
偷窃、故意损坏财物 多次偷窃 区别于多次
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 参与赌博,屡教不改 区别于屡教不改
收听、观看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传播淫秽等音像制品;进行淫乱或色情、卖淫等活动 收听、观看属于不良;传播属于严重不良
抽烟
有的同学认为,上面的行为都是一些小事,没什么大不了的,你怎么看?
打架斗殴
校园霸凌
探究与分享:
③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④预防犯罪,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范于未然。
③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④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②杜绝不良行为。
①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笔记区
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小洞不补,大洞吃苦。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品味名言
随堂演练
1 .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最本质的区别在于( )
A.社会危害性不同
B.违反的法律不同
C.受到的处罚不同
D.处罚的机关不同
A
随堂演练
2.刘某因贩毒、抢劫被人民法院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罚金6万元。对此下列观点有误的是( )
A.死刑和罚金属于主刑
B.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C.说明我国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D.剥夺政治权利和罚金是附加刑
A
随堂演练
3.“小时偷针,大时偷金”,这句俗话告诉我们( )
A.不良行为就是违法,违法就是犯罪
B.小错必然铸成大错,违法必然走向犯罪
C.勿以恶小而为之,远离不良行为,塑造良好品行
D.偷针和偷金都具有相同的社会危害性
C
随堂演练
4.材料分析题
未满18周岁的学生小光等三人,因父母工作忙,疏于管教,平时在校不认真学习,常与社会上的闲散青年交往,沉迷网络游戏。为了获得上网的费用,他们在某茶庄附近多次对路过行人持刀抢劫。最终,人民法院依据刑法分别判处三人有期徒刑二年三个月,并处罚金2000元。
(1)小光等三人的持刀抢劫行为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 请结合材料写出你的判断理由。
(2)为避免类似案件的发生,请你向同龄人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