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8张PPT)第四单元山乡牧童同学们,你们喜欢钢琴吗?钢琴有多少个琴键?音色有什么特点?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作品就是由钢琴独奏的,它的名字叫作《牧童短笛》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作曲背景,〈牧童短笛》是我国著名音乐家贺绿汀创作的钢琴独奏曲。此曲作于1934年,在作曲家亚历山大 齐尔品举办的“征求有中国风味之钢琴曲”评选中,荣获一等奖。曲名原为《牧童之笛》,后作者根据“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的古诗意境,更名为《牧童短笛》。《牧童短笛》结构严谨,是带再现的三部曲式。接下来,我们聆听音乐,通过聆听判断这段旋律给你什么感受?你们的眼前出现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作品短小精致,形象鲜明,旋律优美生动,富有田园风味和浓郁的江南地方色彩。下面我们欣赏第一乐段,感受第一乐段的旋律、速度、节奏有什么特点?第一乐段,乐曲速度徐缓,旋律宁静悠扬。上下两个声部旋律采用对比式的复调手法写成,使旋律此起彼伏、连续不断,犹如牧童骑在牛背上,信口吹奏,悠扬动人,构成一幅田园牧歌式的优美、抒情画面。右手的主旋律采用重复、发展的手法,节奏多变,旋律富有流动性;左手弹奏的对位旋律风格统一,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句尾的呼应性旋律有时在低音区采用不同的节奏,与高音区的主旋律遥相呼应,显得生动活泼;有时与主旋律音区接近,音色融合,显得宁静抒情。下面我们用“啦”模唱这段旋律接下来我们聆听第二乐段,感受这一乐段和第一乐段在速度、调式、旋律、情绪有什么变化?第二乐段,由C调转为G调,四二拍,采用主调和声的写法,活泼欢愉,具有传统民间舞蹈风格,与第一乐段形成鲜明对比。右手是活泼、流畅的旋律,左手是跳跃、半分解和弦的伴奏,通过模进、转调的方法,将乐曲推向高潮,酣畅淋漓地表现了牧童天真烂漫的形象和快乐的心情。其中,装饰音的运用更加突出了牧童欢快、活泼的情绪,仿佛是天真的牧童在田野里追逐、嬉戏。下面我们边听音乐边用肢体伴奏接下来我们欣赏第三乐段,说一说这段音乐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和之前的乐段由什么异同?第三乐段采用我国民间音乐“加花变奏”的手法,再现第一乐段主题,旋律显得格外流畅。乐曲的末尾渐慢渐弱,音区上升,在富有民族风味的和弦上结束全曲,给人以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的感觉。下面我们用“啦”模唱这段旋律精彩演绎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音乐家“贺绿汀”的故事看完视频,你有什么感受和想法?第三节同学们,再见!感谢观看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课堂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山乡牧童》第2课《牧童短笛》【教材分析】《牧童短笛》是四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山乡牧童》第2课欣赏课。〈牧童短笛》是我国著名音乐家贺绿汀创作的钢琴独奏曲。这首作品短小精致,形象鲜明,旋律优美生动,富有田园风味和浓郁的江南地方色彩。此曲作于1934年,在作曲家亚历山大 齐尔品举办的“征求有中国风味之钢琴曲”评选中,荣获一等奖。曲名原为《牧童之笛》,后作者根据“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的古诗意境,更名为《牧童短笛》。《牧童短笛》结构严谨,是带再现的三部曲式。这首钢琴小品以清新、流畅的线条,呼应、对答式的二声部复调旋律,成功模仿了中国民间乐器笛子的特色,为听众描绘了一幅传统的中国水墨画。作者贺绿汀曾说:“我所写的《牧童短笛》,有人说是这个民歌或那个民歌,其实什么都不是,但它是地地道道的中国民间风格.*.由于你知道的民歌太多了,流露出来的自然就有民间风格。”可以说这是作者童年生活的自我写照。《牧童短笛》是我国近代钢琴音乐创作上一个具有创造性的范例。【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是整个小学段的中间阶段,对于音乐知识也处在萌芽的好奇阶段,对音乐课充满了兴趣,乐于参与课堂教学和音乐表现活动,但是,音乐鉴赏能力相对较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即要科学的引导,又要充分发挥学生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的能力,同时课堂的耐心程度不高,容易激动,因此在教学中应加强对这学生兴趣的培养,利用生动活泼、富于艺术魅力的形式,鼓励他们参与到音乐活动中,以此来激发、培养、发展他们的兴趣。【教学目标】以2022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新颁布的课程目标为依据,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注重体现课程性质,重点反映课程理念,我们确立本节课的目标:(一)审美感知通过聆听作品感受旋律的优美和中国民族音乐以及“一领众和”的特色(二)艺术表现能用优美动听的声音哼唱主题音乐。(三)创意实践能用乐器、肢体语言简单的表演唱歌曲。(四)文化理解通过聆听音乐了解民乐合奏,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对中国少数民族节日的喜爱之情。【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能用优美的声音哼唱主题音乐。2、了解“一领众和”特点。(二)教学难点:1、能通过作品的速度、力度、情感等方面以及演奏乐器分析作品2、能用乐器肢体动作表现音乐【教学准备】多媒体、钢琴【教学过程】提问导入教师: 同学们,你们喜欢钢琴吗?预设:回答问题教师:钢琴有多少个琴键?音色有什么特点?预设:回答问题教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作品就是由钢琴独奏的,它的名字叫作《牧童短笛》(书写板书《牧童短笛》)【设计意图:通过教师提问,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后续引出主题奠定基础】二、师生互动,学唱歌曲教师: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作曲背景,〈牧童短笛》是我国著名音乐家贺绿汀创作的钢琴独奏曲。此曲作于1934年,在作曲家亚历山大 齐尔品举办的“征求有中国风味之钢琴曲”评选中,荣获一等奖。曲名原为《牧童之笛》,后作者根据“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的古诗意境,更名为《牧童短笛》。《牧童短笛》结构严谨,是带再现的三部曲式。接下来,我们聆听音乐,通过聆听判断这段旋律给你什么感受?你们的眼前出现一幅怎样的画面?(播放音乐)预设:回答问题教师:这首作品短小精致,形象鲜明,旋律优美生动,富有田园风味和浓郁的江南地方色彩。下面我们欣赏第一乐段,感受第一乐段的旋律、速度、节奏有什么特点?预设:(播放音乐)预设:回答问题教师:第一乐段,乐曲速度徐缓,旋律宁静悠扬。上下两个声部旋律采用对比式的复调手法写成,使旋律此起彼伏、连续不断,犹如牧童骑在牛背上,信口吹奏,悠扬动人,构成一幅田园牧歌式的优美、抒情画面。右手的主旋律采用重复、发展的手法,节奏多变,旋律富有流动性;左手弹奏的对位旋律风格统一,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句尾的呼应性旋律有时在低音区采用不同的节奏,与高音区的主旋律遥相呼应,显得生动活泼;有时与主旋律音区接近,音色融合,显得宁静抒情。下面我们用“啦”模唱这段旋律(播放音乐)预设:跟音乐模唱教师:接下来我们聆听第二乐段,感受这一乐段和第一乐段在速度、调式、旋律、情绪有什么变化?(播放音乐)预设:聆听音乐回答问题教师:第二乐段,由C调转为G调,四二拍,采用主调和声的写法,活泼欢愉,具有传统民间舞蹈风格,与第一乐段形成鲜明对比。右手是活泼、流畅的旋律,左手是跳跃、半分解和弦的伴奏,通过模进、转调的方法,将乐曲推向高潮,酣畅淋漓地表现了牧童天真烂漫的形象和快乐的心情。其中,装饰音的运用更加突出了牧童欢快、活泼的情绪,仿佛是天真的牧童在田野里追逐、嬉戏。下面我们边听音乐边用肢体伴奏(播放音乐)预设:表演教师:接下来我们欣赏第三乐段,说一说这段音乐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和之前的乐段由什么异同?(播放音乐)预设:聆听音乐回答问题教师:第三乐段采用我国民间音乐“加花变奏”的手法,再现第一乐段主题,旋律显得格外流畅。乐曲的末尾渐慢渐弱,音区上升,在富有民族风味的和弦上结束全曲,给人以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的感觉。下面我们用“啦”模唱这段旋律(播放音乐)预设:表现【教学建议:《牧童短笛》是一首钢琴小品,欣赏时建议采用整一分一整的方式,即先完整聆听乐曲,感受乐曲的情绪,把握乐曲的结构,再分段聆听,关注每乐段音乐的表现特征,熟悉并能辨别音乐主题。完整玲听乐曲可以分不同的层次,以问题引导聆听的方式进行。第一遍完整聆听设问:乐曲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 是独奏还是合奏 说一说乐曲带给你们的整体情绪体验。第二遍完整聆听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乐曲的结构。分段聆听可以采取乐段对比聆听欣赏的方式进行。最后的完整玲听可以设计参与表现的活动。如第一乐段和第三乐段用“啦”哼唱主题旋律,第二乐段设计声势参与表现音乐。音乐家的故事可以放在欣赏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之后介绍。可以采取先让学生自行阅读教材内容再回答相关问题的方式进行。】三、精彩演绎,自由发挥教师:下面老师整体表现作品,第一乐段哼唱主旋律,第二乐段用肢体伴奏,第三乐段下面我们用“啦”模唱这段旋律表现音乐预设:上台表演唱【设计意图:通过上台表演,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同学们体会舞台的乐趣,让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让歌声、语言、动作充分融入到歌曲当中,让音乐教学面对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当中来。】四、拓展思路,开阔视野教师: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音乐家“贺绿汀”的故事(播放视频)预设:欣赏视频教师:看完视频,你有什么感受和想法?预设:回答问题【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并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五、结语教师引导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总结。【板书设计】《牧童短笛》A+B+A'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03203001.mp3 03203002.mp3 03203003.mp3 03203004.mp3 97f445448aa2433c15f342c28a5db3d3.mp4 【2022年新课标】人教版音乐四年级上册-《牧童短笛》+《音乐故事》教案.docx 【2022年新课标】人教版音乐四年级上册-《牧童短笛》+《音乐故事》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