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课件(共31张PPT) 选择性必修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课件(共31张PPT) 选择性必修二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唯物史观 认识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大交流具有必然性和重大历史影响,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了解新航路开辟后物种大交流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通过绘制马铃薯在中国传播的途径,理解这是世界各大洲各地区彼此隔绝的状态被打破的重要表现。
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探究近代美洲物种外传及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运用所提供的史料,解释以马铃薯为代表的农作物的交流影响了人类的历史。
家国情怀 通过学习了解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的历史,认识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感受物种入侵的危害,培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美洲物种的外传
16世纪 16世纪中叶 16世纪末 17世纪 18世纪中叶
辣椒传入英国等欧洲国家。玉米、马铃薯、甘薯传入中国并推广
玉米在南欧地区广泛种植
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小麦、水稻对美洲影响大
马铃薯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
玉米传遍欧洲各国
番茄在欧洲开始作为食用作物栽培
水稻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
时空坐标
今天,农作物名称中带有“胡”“番”“洋”“西”这几个字的,很多都是外来物种,而且名字中有些规律:胡桃(核桃)、胡豆(蚕豆)、胡瓜(黄瓜)、胡麻和胡萝卜等带“胡”字的大多是两汉、南北朝时期,由西域的“胡人”从西北陆路引入,番茄(西红柿)、番薯(红薯)、番石榴等带“番”字的多在南宋至元明时期,由“番舶”(外国船只)从南方带入。洋葱、洋柿子(西红柿)、西葫芦、西芹等带“洋”或“西”字的主要是明清两代由西方“洋人”引入中国。鸦片战争以后,来自欧美的西方人多是漂洋过海乘船来到中国,被称为“洋人”。机器磨制的小麦面粉取名“洋面粉”,包装面粉的白色布袋就叫“洋面袋”。
——崔凯《谷物的故事:读解大国文明的生存密码》
新课导入
新航路开辟以前,食物物种交流主要在彼此邻近的地区或各大洲内部进行,也有一些跨洲的食物物种交流。公元前 6000 年左右,西亚的小麦、大麦等进入了欧洲。公元前2 世纪到公元 2 世纪间,通过丝绸之路,葡萄、苜蓿等传到中国,樱桃、杏等也从亚洲传到罗马。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概括新航路开辟前物种交流的特点和原因?
特点:①传播时间长;②交流范围有限,集中在大陆内部及邻近地区;③交流路径以陆路为主;④交流物种较少。
原因:①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低下;②交通运输业的落后;③食物保鲜技术的落后
一、美洲物种的外传
1、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食物物种交流的背景:
(1)新航路的开辟;(2)欧洲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3)世界市场的出现及逐渐扩展;
(4)美洲作物(玉米、甘薯)自身的优势。
时间和路线: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洲。
一、美洲物种的外传
类型 物种 传入地
欧洲
粮食作物 玉米 ①最初
②16世纪中叶,在 广泛种植,成为当地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之一
③17世纪,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
马铃薯
甘薯
蔬菜作物 番茄 ①最初只是
②18世纪末, 传回美洲
辣椒
只是种植在庭院,供人们观赏
南欧地区
16世纪末,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
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
作为观赏植物,18世纪中叶在欧洲开始栽培
经过欧洲培育的番茄新品种
①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②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
2.外传概况
玉蜀黍重出西土,种者亦罕。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玉蜀黍……田家园也多种之。——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宁河县志》
五谷……收番麦则多矣。——嘉庆元年(1796年)《华亭县志》
玉麦……则处处产之。——道光十二年(1832年)《兰州府志》
材料所讲的是何种作物?随时间推移,其种植有何特点?
玉米;由很少种植到遍布全国。
类型 物种 传入地
亚洲中国
粮食作物 玉米 ①传播路径:明朝时传入中国
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地区,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地区,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
②种植情况:
先是在丘陵山地种植,后来逐渐扩展到平原地区。
清朝前期,在全国各地多有种植;乾隆、嘉庆年间,得到大规模推广;到鸦片战争前夕,遍布全国
马铃薯 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甘薯 一、美洲物种的外传
2.外传概况
蕃柿:一名六月柿,茎似蒿,高四五尺,叶似艾,花似榴,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一树二三十实,缚作架,最堪观。火伞火珠,未足为喻。草本也,来自西蕃,故名。
——王象晋《二如亭群芳谱》
番椒:丛生,白花。子俨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子种。 ——高濂《遵生八笺》
辣椒…大量传入则是康熙二十二年(1683)大开海禁之后…值得一提的是,长江流域的江西、湖南和四川数省民众都以嗜椒著称。
——摘编自戴雄泽《漫话辣椒的起源和传播》
类型 物种 传入地
亚洲中国
蔬菜作物 番茄
辣椒
①明朝万历年间,引入中国,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
②清朝光绪年间,番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
明朝时,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
一、美洲物种的外传 2.外传概况
材料一 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硗确之地遍形栽播。 ——陈世元《金薯传习录》
材料二 万历庚辰,客有泛舟之安南者,公偕往。比至,酋长延礼宾馆,每宴会,辄飨土产曰薯者,味甘美。公觊其种,贿于酋奴,获之。……未几伺间遁归。……壬午夏,乃抵家焉。……初,公至自安南也,以薯非等闲物,栽植花坞,冤白日,实已蕃滋,掘啖益美,念来自酋,因名“番薯”云。 ——《凤冈陈氏族谱》
知识拓展: 甘薯是如何传入中国的(路径和原因)
陈益从越南引种番薯至广东东莞
陈振龙从菲律宾引种番薯到福州长乐县
路径:明朝万历年间,通过菲律宾和越南传入中国。
原因:①新航路开辟;
②耐旱、高产,可有效缓解饥荒;
③华侨华人的积极引入和推广。
十六世纪,英国俄罗达拉的公爵在南美洲旅游,如获至宝第把把番茄带回英国,献给情人伊丽莎白女王以表达爱意,从此,番茄以"爱情果"、"情人果"之名广为流传。但人们都把番茄种在庄园里,并作为象征爱情的礼品赠送给爱人;一代又一代,没人敢吃。十七世纪,一位法国画家抵挡不住番茄的诱惑,冒着生命危险吃了一个,觉得甜甜酸酸的,然后,躺到床上等死神光临。不久,番茄无毒的新闻迅速传遍世界。
番茄:爱情的模样
类型 物种 传入欧洲 传入中国
粮食作物 玉米
马铃薯
甘薯 蔬菜作物 番茄
辣椒
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
观赏→食用栽培→农艺家改良品质
①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
②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
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明万历年间引入,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
清光绪年间,开始作为食用蔬菜种植
明朝时,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
传播途径: 明朝时传入(三路并进)
丘陵山地→平原地区
清朝前期,各地多有种植;乾隆、嘉庆年间,大规模推广;鸦片战争前夕,遍布全国
庭院种植→推广南欧 →传遍欧洲
16世纪中叶起 17世纪
供观赏 主粮和饲料 仅次于小麦
的粮食作物
归纳总结:物种传入欧洲和中国的情况
16世纪末,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
欧洲推广
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类别 物种
粮食类
水果类
蔬菜类
经济类
小麦和水稻对美洲人的社会生活影响最大
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最初仅供富人享用,后来被迅速推广,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
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18世纪中期,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
小麦、大麦、水稻
苹果、葡萄、甜橙、柠檬
黄瓜、甜瓜、豌豆
甘蔗等
2.禽类的推广
用途 物种 影响
用于役畜 牛、驴、骡 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用于食用 猪、羊、鸡 1.农作物的推广
1.绘制咖啡在世界各地传播的路线图。
2.从这一传播过程来看,你如何认识不同地区的物种交流?
3.谈谈咖啡的传播产生了哪些影响
非洲 阿拉伯 欧洲 美洲
物种交流既是经济交流,也是文化交流的载体。
①改变了欧美等地的社会生活习惯;
②咖啡馆成了社会的重要场所,形成了各地特有的咖啡文化;
③丰富了物质生活,有利于世界文化交流融合。
趣味历史:咖啡与咖啡店
咖啡原产于非洲,6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酒”。17世纪中叶,荷兰人将咖啡移植到锡兰岛,后传到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18世纪初,咖啡传入拉丁美洲,这里成了日后世界咖啡的主产区。
17世纪初,威尼斯商人开设了欧洲第一家咖啡馆。此后,英国的牛津、伦敦,法国的巴黎、马赛等地也相继开设咖啡馆。17世纪末18世纪初,咖啡馆在欧洲各个城市纷纷出现,并推广到北美的波士顿、纽约、费城。从此,欧洲和北美的社会生活中有了喝咖啡的习惯。人们在咖啡馆休闲聊天,咖啡馆成了社交的重要场所。
1.提高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材料一  土豆耐寒,落地就生根,入土必出芽,饱腹感更明显。公元1679年,康熙十八年。福建松溪县发布劝农文告,点名要求当地农民大力种植“马铃薯”。在清朝,有玉米参加轮作复种的土地,比没有玉米轮作的土地增产四分之一,水稻亩产超过千斤是近几十年才实现的事,而甘薯亩产千斤在清代时就能轻松做到。
三、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
(1)非洲:玉米使干旱的非洲有了可靠的食物来源。
(2)中国:玉米丰富了粮食种类,扩大了种植面积。
(3)欧洲:马铃薯提高了抗饥荒能力,加速了人口增长。
材料二
——据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统计
(一)积极:
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可以推测辣椒传入中国应该是明末清初,但起初只是作为观赏作物和药物。大量传入则是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大开海禁之后。值得一提的是,长江流域的江西、湖南和四川数省民众都以嗜椒著称。人们常不无戏谑地说江西人是“辣不怕”,湖南人是“怕不辣”,四川人“不怕辣”。
——摘编自戴雄泽《漫话辣椒的起源和传播》
美洲的农作物,如烟草、玉米、马铃薯,甜菊、花生、西红柿传到欧洲、亚洲和非洲,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的饮食结构,欧洲的家畜,如马、牛、山羊则影响和改变北美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美洲的烟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欧洲人和土耳其人的生活习惯。
——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2.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1)马铃薯改变了欧洲人的食物结构。(2)小麦丰富了北美人民的饮食种类。(3)玉米、马铃薯、甘薯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
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大宗烟草、玉米、橡胶等新物产出现于欧洲市场,原来在近东贸易中数量极少的商品如香料、茶叶、大米、蔗糖等成为大宗商品,进出口量骤增…… 许多昔日的奢侈品成为大众日用品。
——李吟枫《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历史作用》
包谷:岁共出万余石,苗乡自食并缩酒卖甚众,贫民做耙卖,村市熬糖做粉卖,每石十大官斗,现价易制钱一十二文,较米每石十大官斗现价少易制钱四千六百文。
——宣统元年湖南《永绥直隶厅志》
3.推进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1)北美:水稻主要用于出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2)中国:玉米、马铃薯、甘薯增加了粮食总量,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何炳棣、陈树平
1.美洲:
(1)马牛羊繁殖数量远超土地承载能力;
(2)大量种植农作物,导致原始森林被滥伐,地表植被遭到破坏。
2.明清:
引进推广玉米、甘薯等,扩大了耕地面积,但过度垦荒造田,也导致水土流失。
物种交流引发生态问题,对当地环境产生影响
(二)消极:
材料:(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的交换并来停止,依然在进行。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合作探究: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有什么特点?
特点:欧洲主导; 范围广泛(全球性);双向交流(互补性);种类丰富; 结果双重性(积极和消极);时间长期性。
提示:内容、 范围、 时间、 交流、结果方面
归纳总结:美洲作物在中国迅速传播的影响。
(1)生产活动:玉米、甘薯等作物大规模种植,拓展了土地利用的时间和空间
(荒漠、滩涂等),提高了农业集约经营的水平,增加了中国粮食作物的种类和产量。
(2)人口问题:粮食作物产量的提高,满足了人口日益增长的需要,促进了人口增长和流动。
(3)日常生活:促进了动植物(物种)的多样化,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增添了人们对食物营养的需求和饮食兴趣。
(4)商业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经济生活,推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
(5)带来的问题
①烟草的泛滥导致吸烟人数逐年增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②导致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造成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
水葫芦泛滥
◎鳄雀鳝入侵
【知识拓展】外来物种的侵袭
生物入侵:指生物由原生存地经自然的或人为的途径侵入 到另一个新的环境,对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农林牧渔业生产以及人类健康造成经济损失或生态灾难的过程。
应对:
成立国际组织,制定国际公约、协议;
国家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投入大量财政;
组织专家开展防治技术攻关……
失控的澳洲兔子
农作物(粮食、水果、蔬菜等)
禽畜(鸡、牛、驴、马、猪、羊等)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美洲物种的外传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甘薯)
蔬菜作物(番茄、辣椒)
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新物种的引进对当地生态环境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食物物种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不同物种的交流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课堂小结
1(2023·海南卷)原产于美洲的可可豆被西班牙殖民者误称为巧克力豆,因物以稀为贵,在中美洲部分地区一度被当作货币使用。16世纪后传播到欧洲。随着可可树被广泛引种,以及可可豆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不断改进,19世纪后半叶,巧克力成为大众化商品。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 B.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变化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 D.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
1.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19世纪(欧洲)。根据材料“16世纪后传播到欧洲。随着可可树被广泛引种,以及可可豆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不断改进,19世纪后半叶,巧克力成为大众化商品。”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可可树被广泛引种,而后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可可豆由奢侈品逐渐成为大众化商品,综上可知,这一变化是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下的结果,C项正确;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是一方面原因,但非根本原因,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欧洲商业格局发生变化,与材料信息中引起的变化关系不大,排除B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对点训练
2.咖啡进入意大利时受到来自教会的抵制。后来人们发现咖啡具有令人清醒的特征,这与基督教的一些理念有某些吻合之处,加之教皇品尝后发现其气味芳香,又能令人从躁动激烈中冷静下来,于是欣然接受并大力推广,将其定性为基督教会认可的饮料。这说明(  )
A.新物种的传播具有曲折性 B.咖啡传播只取决于教皇认可
C.宗教因素阻碍物种的传播 D.物种传播推动了宗教发展
2.A【详解】 材料说明新物种的传播具有曲折性,故选A项;咖啡是否得到认可并不仅仅是“教皇”单一因素,排除B项;咖啡后来得到教皇的认可说明宗教因素并没有阻碍新物种的传播,排除C项;题干内容述及的是宗教对新物种传播的影响,而不是“物种传播推动了宗教发展”,排除D项。
3.15世纪末,哥伦布第二次远航美洲时,将水稻等作物带到美洲的海地、波多黎各等地。在随后的一两个世纪内,水稻种植逐渐扩展到美洲的其他地区。18世纪以后,北美的水稻种植业进入黄金时期,稻米成为纯粹的经济作物。由此可见,水稻在北美的播种(  )
A.为北美农业发展注入了活力 B.提高了北美农业的集约化水平
C.拓展了北美居民的饮食习惯 D.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3.A【详解】 小麦和水稻对美洲人的社会生活影响最大,故选A项;题干未提及集约化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题干未提及北美居民在水稻传入前后饮食结构的变化,排除C项;仅仅是水稻的传播无法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排除D项。
4.某历史学家在考察某一经济作物的传播史后,认为该作物富有全球史意义。它最初可能从印度、波斯传到埃及;中世纪时,穆斯林将其引入地中海地区和伊比利亚半岛;16世纪起,西班牙与葡萄牙在中南美洲殖民地,利用非洲奴工大量种植,再将加工产品运回欧洲。这种经济作物应是( )
A.棉花 B.甘蔗 C.胡椒 D.烟草
4.B【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它最初可能从印度、波斯传到埃及;中世纪时,穆斯林将其引入地中海地区和伊比利亚半岛;16世纪起,西班牙与葡萄牙在中南美洲殖民地,利用非洲奴工大量种植,再将加工产品运回欧洲”信息可知该作物应该是甘蔗,B项正确;古今中外,人们驯化栽培的棉花有亚洲树棉、非洲草棉、中美洲陆地棉和南美洲海岛棉,棉花的种植条件及其使用价值影响了棉花的向外传播,排除A项;一般认为胡椒原产地在东南亚热带地区,其生长所需的温湿度及阳光制约着其传播,排除C项;烟草的原产地在美洲,排除D项。故选B项。
5.17世纪初,威尼斯商人开设了欧洲第一家咖啡馆。此后,英国的牛津、伦敦,法国的巴黎、马赛,北美的纽约、费城等地也开设咖啡馆。由此可见(  )
A.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B.咖啡馆成为主要社交场所
C.欧美国家饮食结构逐渐趋同
D.世界物种交流范围逐步扩大
5.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咖啡原产于非洲,17世纪初,世界已经连为一体,随着物种交流,咖啡在欧洲流行开来,D项正确;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叶,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咖啡馆的社交媒介功能,排除B项;饮食结构趋同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6.杰里·本特利在《简明新全球史》一书中指出,1500年,亚欧大陆从黑死病的折磨中复苏,人口约为4.25亿。到1600年,人口达到5.45亿,1800年人口突破9亿,人口的增加大部分要归功于由全球交流带来的饮食营养的改善。材料反映了( )
A.工业革命推动人口增加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全球贸易体系有序发展 D.物种交流推动社会进步
6.D【详解】根据材料“1500年……人口约为4.25亿。到1600年,人口达到5.45亿,1800年人口突破9亿,人口的增加大部分要归功于由全球交流带来的饮食营养的改善。”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促进全球间的物种交换和人口的迁移,世界各大洲之间的物种的交流,提高了人们的饮食和营养,推动人口的增加,D项正确;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后期,排除A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B项;全球贸易体系是在20世纪40年代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
7.(2023·浙江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写出马铃薯的洲际传播路径。结合所学,概括马铃薯成功跨洋传播的必备条件。
(2)参考材料一二三,自选一个角度,运用18和19世纪的相关史实,围绕文明互鉴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料二 在16-18世纪繁荣的中欧贸易中,瓷器、漆器、织物、壁纸、家具和玩具等各式各样的中国特产涌入欧洲,饮茶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丝绸与瓷器的魅力促使欧洲人致力于将其生产本土化。
1753年7月24日,瑞典王后收到国王赠送的一件特殊生日礼物:一座木结构的中国屋。她描述道:“我的长子穿得像个中国王子一样在入口处恭候,随侍的王室侍从则扮成中国文官的模样……里面有一个令人赏心悦目的印度风格装饰成的大房间,四角各有一只大瓷花瓶。……欣赏过所有东西之后,国王陛下下令演出一场配土耳其音乐的中国芭蕾。”
——摘编自张国刚《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材料三 为加强对印度的统治,1853年,英国议会通过一个新特许状法案,规定印度文官应向全体英国臣民开放,实行公开竞争考试。但印度人进入印度文官殿堂的大门非常狭窄。……印度成为主权共和国后,肯定了当时已存在的印度行政官等系统,并根据宪法有关规出定制定了全印文官法。文官分为全印文官、邦文官和中央文官。
——整理自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等
【答案】
(1)路径:从美洲到欧洲,再到亚洲等洲。条件:新航路的开辟;人口跨洋迁移;马铃薯适应性强;
(2)举例:论题:东西方经济联系促进文化交流。
论述:随着新航路开辟之后,世界市场逐渐形成,东西方的经济联系也得到进一步加强,作为东方商品之一的茶叶在西方的传播也得到逐渐加强。 17 世纪上半叶茶传入英国,此时饮茶仅局限于社会上层,消费量较为有限;至 18 世纪中叶,英国东印度公司茶叶进口量猛增,其影响范围从17世纪的社会上层扩展至18世纪的几乎所有家庭,逐渐形成了英式饮茶的习惯性做法。“下午茶”也在英国社会日渐流行起来。此后,饮茶逐渐发展成为英国人的生活习惯之一,形成英国自身的茶文化特点。这说明随着经济联系的加强,东方文化随之传播到西方,并逐渐与西方本土文化结合,从而呈现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局面。
综上,世界经济的联系对文化的发展会产生推动作用,推动文化多元化的形成和发展。
【详解】
(1)路径:根据材料一地图马铃薯原产于美洲,欧洲殖民者到美洲后把马铃薯运输到欧洲,再带到亚洲。条件:结合所学从新航路的开辟、人口跨洋迁移、马铃薯适应性强角度分析。
(2)此问是开放式问题。论题:根据材料一从物种交流分析。根据材料二“瓷器、漆器、织物、壁纸、家具和玩具等各式各样的中国特产”可知产品交流;根据材料二“饮茶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丝绸与瓷器的魅力促使欧洲人致力于将其生产本土化”可知茶文化丝绸、瓷器本土化的文化交流互鉴。根据材料三“印度成为主权共和国后,肯定了当时已存在的印度行政官等系统,并根据宪法有关规出定制定了全印文官法”可知,制度的交流互鉴。综上材料分析,可从物质、思想文化和制度三个方面来拟定东西方的交流。论述:史料举例:物质类:如马铃薯、茶叶等。思想文化类:如茶文化、印度风格等。制度类:如文官制度、《拿破仑法典》等。阐述角度:结合物质类史料、思想文化类史料和制度类史料来阐述文明互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