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9张PPT)第四节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实验探究:小车沿斜面滑下速度的变化环节一:提出问题小车沿斜面下滑时,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环节二:猜想与假设小车在斜面下滑时的速度可能越来越大环节三: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环节三:设计实验怎样取相等的两段路程? 从起点线开始,用刻度尺测出相等的两段距离,并做好标记A、B、C。2.方法:取相等的路程, 测出每段路程运动的时间,进行比较.讨论一:3.器材:长木板、小木块、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1.原理:怎样测小车运动的时间?(2)上半段路程的时间怎样测?(3)下半段路程的时间怎样测?(1)秒表的使用方法方法:t1 = tB方法:t2 = tC -tB讨论二:复位计时讨论三:实验中应记录哪些数据?S1、S2、tB 、tC、 t1 、t2 、v1、v2思考:能让小车从B点开始运动吗?能让小车运动到B点时开始计时吗?环节三:设计实验4.步骤(1)在斜面上用刻度尺将路程分为相等的两段S1和S2,并标记A、B、C ;(2)将金属片放在B点,测出小车从A点滑到B点的时间tB,则t1 = tB ;(3)将金属片放在C点,测出小车从A点滑至C点的时间tC ,则 t2 = tC -tB ;(4)计算出S1、S2两段的速度v1、v2 。环节三:设计实验路程 (m) 运动时间(s) 速度(m/s)上半段 S1= t1= v1=下半段 S2= t2= v2=5.设计实验数据表格环节三:设计实验1.调整斜面的高度适中,使小车刚好从斜面上滑下,不能太快。2.练习停表的操作:启动、停表、回表、读数。注意事项:准备工作:1.小车的前端对齐起始线,静止释放2、计时开始与小车释放应该是同时的发生碰撞时马上停表。必须专人操作。正式实验前应该练习几次,熟练之后会使测量的数据更准确。环节四:进行实验金属片金属片120100806040200cm金属片实验时注意观察停表的示数金属片金属片上半段路程实验时注意观察表的示数金属片结论:小车在斜坡下滑时的速度越来越( )。路程 (m) 运动时间(s) 速度(m/s)上半段 S1= t1= v1=下半段 S2= t2= v2=实验数据大环节五:收集数据环节六:分析与论证分析实验数据问题(1)为什么实验得到的两个速度v1,v2不一样大?两者是二倍关系吗?小车越走越快,下半段更快,因此全程速度大于上半段速度,但不是二倍关系(v2(2) 该实验误差主要来自哪几个方面?①受工具精度所限;②测量者反应速度和读数误差;③装置光滑度不均匀带来误差。(3) 要减小误差,应注意什么?a.安装置时,斜面倾角要小一点,但不能过小,过小则小车不动,稍大就会使小车过快,计时不准。起止点距离适当大一点好。b.测时间时释放小车与开始计时要尽量同步。c.对刻度尺和停表读数要规范准确。课堂小结如何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如何分析实验数据尊重测量结果、客观分析123[练一练]D. 小车通过s2的平均速度小于通过s的平均速度解析:小车沿斜面做加速直线运动,所以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最小,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最大,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居中,所以选 B.B1.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运动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示意图,让小车从静止开始沿斜面向下运动,关于小车通过前半段路程s1、后半段路程s2和全程s的平均速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小车通过s1的平均速度最大B. 小车通过s2的平均速度最大C. 小车通过s1的平均速度大于通过s的平均速度SS1S2刻度尺停表时间变速大2.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2)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是为了减小测量_______(选填“路程”或“时间”)时造成的误差;(3)实验时观察到,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是________ (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4)实验中若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s1的平均速度偏_________(选填“大”或“小”)A(1)该实验原理是 ;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__和_______;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