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4.1《促织》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含答案)一、选择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操童子业,久不售 售:买B.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 爽:差错C.成益愕,急逐趁之 趁:追逐D.抚军亦厚赉成 赉:赏赐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他退休在家,一下子从紧张工作中_____________出来,反而感到无所事事,百无聊赖,很不适应。②经过几天的_____________,又和病人家属作了充分沟通,吴医生最终否定了治疗小组提出的保守治疗方案。③真理是随着社会的前进而发展变化的,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什么_____________、永远不变的事物或理论。④这项工程预算十多个亿,我们在设计上必须一丝不苟,否则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后果_____________。A.摆脱 深思熟虑 理所当然 不可思议B.解脱 深思熟虑 天经地义 不堪设想C.解脱 深谋远虑 天经地义 不可思议D.摆脱 深谋远虑 理所当然 不堪设想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扁舟(piān) 忖度(duó) 站岗(gāng) 人才济济(jǐ)B.更换(gēng) 供给(jǐ) 烙印(lào) 转弯抹角(mò)C.什锦(shí) 威吓(hè) 监考(jiān) 鲜为人知(xiān)D.称心(chèn) 屏息(bǐng) 稳当(dang) 自怨自艾(ài)二、情景默写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进一步劝说朋友不要因为离别而伤感的诗句是:“ , 。”(2)生活中,有才能的人比比皆是,但是能慧眼识人才的人并不多;可见,世上不是缺人才,而是缺乏能发现人才、识别人才的人。这正如韩愈在《马说》中所说的:“世有伯乐, 。 , 。”三、文言文阅读阅读并回答问题。促织 蒲松龄①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令以责之里正。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②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不终岁,薄产累尽。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妻曰:“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成然之。早出暮归,提竹筒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转侧床头,惟思自尽。……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因出己虫,纳比笼中。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因合纳斗盆。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少年又大笑。试以猪鬣毛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成大喜。方共瞻玩,一鸡瞥来,径进以啄。成骇立愕呼,幸啄不中,虫跃去尺有咫。鸡健进,逐逼之,虫已在爪下矣。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成益惊喜,掇置笼中。……异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5.解释加点字。(1)靡计不施( ) (2)虽连城拱璧不啻也 ( ) (3)无毫发爽( )(4) 虫翘然矜鸣( ) (5)试与他虫斗,虫尽靡 ( ) (6)问者爇香于鼎,再拜( )(7)又嘱学使俾入邑庠( ) (8)少年固强之( ) (9)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吾属今为之虏矣B.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C.各各竦立以听 董之以严刑D.青麻头伏焉 盘盘焉,囷囷焉7.与例句“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句式相同的一项( )A.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B.掭以尖草,不出C.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 D.戍卒叫,函谷举8.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早出暮归,提竹筒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2)覆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9.最后一段填入“□”处最恰当的虚词是( )A.焉 乎 B.矣 哉 C.也 哉 D.焉 耶10.以下关于《促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促织的得失这一主要线索,讲述成名一家的遭遇,情节动人心弦。B.小说多处使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形成极大反差,增强了戏剧性,引人入胜。C.小说虽凭空虚构,却反映了人不如虫的悲惨现实,具有强烈的讽刺意义。D.小说的语言具有简洁凝练、片言传神的特点,多连用四字短句,斩截有力。阅读下文(课文一、二自然段),完成下面问题。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①征民间。此物故②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贵常供(1)。令以责之里正。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2)。里胥猾黠,假此科③敛丁口,每贵一头,辄倾④数家之产。邑有成名者,操⑤童子业,久不售⑥。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3),百计营谋不能脱。不终岁,薄产累尽。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妻曰:“死何裨益 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成然⑦之。早出暮归,提竹简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宰严限追比,旬余,杖⑧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⑨,并虫亦不能行捉矣。转侧床头,惟思自尽。1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①岁: ②故: ③科:④倾: ⑤操: ⑥售:⑦然: ⑧杖: ⑨流离:1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2)(3)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促织祸患起于宫廷,为满足宫中斗蟋蟀之乐而“岁征民间”,一头促织会带来“辄倾数家之产”的后果。B.第1段围绕着征集促织,充分地表现了官府的贪鄙“游侠儿”的居奇、里胥的刁猾。C.面对征促织,成名既“不敢敛户口”,又“无所赔偿”,形势逼迫下,只好自行捕捉,又无所得,苦受杖刑,只有“转侧床头,惟思自尽”D.第1段是故事的开端,为全文做了铺垫;第2段点出成名因“征促织”而遭受的苦难,是故事的发展。14.第2段写成名因“征促织”而遭受的苦难,表现了成名什么性格特点 四、选择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促织》一文“促织”为线索,叙述清晰,又曲折动人。它的情节可以概括如下:征虫—觅虫—求虫—得虫—失虫—化虫—斗虫—献虫。其中“征虫—觅虫”可看成故事的开端,“求虫一得虫”是故事的发展,“失虫—化虫—斗虫”是故事的高潮,“献虫”是故事的结局。这样,全文的情节已经_____。但本文的曲折性还体现在每一个发展过程中:成名初次觅虫不得,转侧床头,惟思自尽,可谓山穷水尽,是为一波;而巫婆的适时出现,让成名能按图索骥,于村东大佛阁后得虫,可谓柳暗花明,又为一波;刚刚得虫,举家庆贺,不料成子好奇,“窃发盆”,虫得而复失,再起一波;成名归,“怒索儿”,却不料儿子已跳井自尽,人、物两空,祸不单行,是为“推波助澜”;其后,成子竟然“半夜复苏”,又身化促织,令人_____,而成名的人生也从此柳暗花明;此后,( ),斗虫,斗鸡,无不胜,又能“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写得引人入胜, _____;最后的大团圆结局,人们于紧张之后,可以长舒一口气,但不由得掩卷三思后还会淡然一笑。全文起承转合, _____,结构完整。1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览无余、匪夷所思、沁人心脾、前呼后拥B.—目了然、匪夷所思、扣人心弦、前呼后应C.一目了然、想入非非、扣人心弦、前呼后拥D.—览无余、想入非非、沁人心脾、前呼后应16.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促织”的奇异功能被极力突显出来,以它的其貌不扬反衬出它的轻捷善斗B.“小促织”的其貌不扬被刻画了出来,来反衬它的轻捷善斗,突出其奇异功能C.小说极力以“小促织”的其貌不扬来反衬它的轻捷善斗,突出其奇异功能D.小说极力以“小促织”的其貌不扬突出其奇异功能,来反衬它的轻捷善斗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最后以大团圆结局,人们于紧张之后,可以长舒一口气,但不由得掩卷三思后还会淡然一笑。B.最后的大团圆结局,人们于紧张之后,可以长舒一口气,但淡然一笑后还会不由得掩卷三思。C.最后的大团圆结局,让人们于紧张之后,可以长舒一口气,但不由得掩卷三思后还会淡然一笑。D.最后的大团圆结局,让人们于紧张之后,可以长舒一口气,但淡然一笑后还会不由得掩卷三思。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聊斋志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著的短篇小说集。蒲松龄一生勤奋好学,但自19岁“弁冕童科”之后,屡试不第,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家乡过着清贫的生活,跟底层劳动人民和民间传说有较深的① ,集腋成裘,以数十年时间,完成此部小说集。他通过谈狐说鬼,揭露了当时社会、政治的黑暗。小说语言精美,情节② ,熔铸了蒲松龄毕生的心血,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瑰宝。18.文中①处应该填写的词语是( )A.掌握 B.来往 C.接近 D.接触19.文中②处应该填写的词语是( )A.生动 B.灵活 C.形象 D.活泼参考答案:1.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售:买”错误,“售”,原意是卖卖物出手,这里指考取。句意:正在读书,长期没有考中秀才。故选A。2.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摆脱,脱离(牵制、束缚、困难、不良的情况等)。解脱,解除烦恼,摆脱束缚,从而获得身心自由。①指从紧张的工作中脱出身来,应用“解脱”。深思熟虑,意思是反复深入细致地考虑。深谋远虑,指计划得很周密,考虑得很长远。褒义词。②强调经过几天的认真思考,应用“深思熟虑”。理所当然,意为情理之中发生的,合乎情理的,不容怀疑。天经地义,指天地间历久不变的常道。指理所当然,不容置疑的问题。也指理所当然的事。③语境侧重于“事物或理论”的不容置疑,语气重,应用“天经地义”。不可思议,现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不堪设想,指对即将要发生的事不敢想象,指预料事情会发展到很坏的地步。④句子是说如果设计出问题会产生严重后果,应用“不堪设想”。故选B。3.B【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要求找出“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通过音义结合的方法进行判断。A项,“站岗”的“岗”应读“gǎng”;C项,“鲜为人知”的“鲜”应读“xiǎn”;D项,“自怨自艾”的“艾”应读“yì”。故此题答案为B项。4.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歧”“常”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5. 没有 比得上 差错 骄傲 被打倒,被打败 二次 使,让 坚持,坚决 但是 6.A 7.C 8.(1)(成名)从早上出门到晚上回家,提着竹筒丝笼,在破败墙头和草丛深处,探寻石缝,挖掘洞穴,没有计策不使用的,最终都没有成功。(2)(他)用手掌覆盖(捂住)促织,手里空空感觉没有东西,手刚刚举起,然而则又超乎寻常而一跃跳起来。 9.C 10.C【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各种办法都用尽了。靡:没有。(2)即使价值连城的拱璧也比不上。啻:比得上。(3)没有什么差错。爽:差错。(4)蟋蟀昂首挺立振起翅膀得意地鸣叫着。矜:骄傲。(5)试着和别的蟋蟀搏斗,所有的都被斗败了。靡:被打倒,被打败。(6)求问的人在香炉里点燃香,拜两次。再:二次。(7)又嘱咐主考官,让成名中了秀才。俾:使,让。(8)少年坚持要斗。固:坚持,坚决。(9)但是成名心想养着这样低劣的东西,终究没有什么用处。顾:但是。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为:介词,被。句意:就被刁诈的小吏报到县里,叫他担任里正的差事。/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B.而:通“尔”,你的/连词,表并列。句意:你的父亲回来,自然会跟你算账。/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C.以:连词,表修饰/介词,用。句意:每个人都恭敬地站着听。/用严刑来监督他们。D.焉:兼词,于此/助词,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句意:一只青麻头蟋蟀伏在那里。/盘结交错,曲折回旋。故选A。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例句句式是定语后置,“好事者”修饰“少年”。句意:村里一个喜欢多事的年轻人,养着一只蟋蟀。A.省略句,“岁征(于)民间”。句意:皇室里盛行斗蟋蟀的赌博,每年都要向民间征收。B.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以尖草掭”。句意:他用细草撩拨,蟋蟀不出来。C.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百顷田”“万椽楼阁”“各千计牛羊蹄躈”。句意:(他的财富就达到了)数百顷的田地、数以万计的楼阁、数以千计的牛和羊。D.被动句,语义被动。句意:戍边的陈涉、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 。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败堵”破败的墙;“发”,挖掘;“靡”,无,没有;“迄”,最终;“济”,成功。(2)“覆之以掌”,状语后置;“虚”,空;“裁”,通“才”。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句意:所以皇帝的一举一动,都关系着老百姓的性命,不可忽视啊!这里虚词用于感叹句尾,增强感叹语气。“焉”没有感叹语气,排除AD;“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句意:当他充当里正,受到责打时,哪里想到他会有这种境遇呢?虚词用于句尾,表达反问语气,而“矣”没有反问语气,排除B。故选C。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表现手法的能力。C.“凭空虚构”错误,《促织》是蒲松龄受到吕毖的《明朝小史》记载以及冯梦龙《济颠罗汉净慈寺显圣记》中济公火化促织的故事的影响,经过艺术加工而作。并不是凭空虚构。故选C。参考译文:在明朝宣德年间,皇室爱好斗蟋蟀的游戏,每年都要向民间征收蟋蟀。这东西本来不是陕西出产的。有个华阴县的县官,想巴结上司,把一只蟋蟀献上去,上司试着让它斗了一下,显出了勇敢善斗的才能,上级于是责令他经常供应。县官又把供应的差事派给各乡的里正。于是市上的那些游手好闲的年轻人,捉到好的蟋蟀就用竹笼装着喂养它,抬高它的价格;储存起来,当作珍奇的货物一样等待高价出售。乡里的差役们狡猾刁诈,借这个机会向老百姓摊派费用,每摊派一只蟋蟀,就常常使好几户人家破产。县里有个叫成名的人,是个念书人,长期没有考中秀才。为人拘谨,不善说话,就被刁诈的小吏报到县里,叫他担任里正的差事,他想尽方法还是摆脱不掉任里正这差事。不到一年,微薄的家产都受牵累赔光了。正好又碰上征收蟋蟀,成名不敢勒索老百姓,但又没有抵偿的钱,忧愁苦闷,想要寻死。他妻子说:“死有什么益处呢?不如自己去寻找,希望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捉到一只。”成名认为这些话很对。就早出晚归,提着竹筒丝笼,在破墙脚下。荒草丛里,挖石头,掏大洞,各种办法都用尽了,最终没有成功。即使捉到二、三只,也是又弱又小,款式上不符合。县官严定限期,催促追逼,成名在十几天中被打了上百板子,两条腿脓血淋漓,连蟋蟀也不能去捉了,在床上翻来覆去只想自杀。……村里一个喜欢多事的年轻人,养着一只蟋蟀,给它取名叫“蟹壳青”,他每日跟其他少年斗蟋蟀没有一次不胜的。他想留着它居为奇货来牟取暴利,便抬高价格,但是也没有人买。有一天少年直接上门来找成名,看到成名所养的蟋蟀,只是掩着口笑,接着取出自己的蟋蟀,放进并放着的笼子里。成名一看对方那只蟋蟀又长又大,自己越发羞愧,不敢拿自己的小蟋蟀跟少年的“蟹壳青”较量。少年坚持要斗,但成名心想养着这样低劣的东西,终究没有什么用处,不如让它斗一斗,换得一笑了事。因而把两个蟋蟀放在一个斗盆里。小蟋蟀趴着不动,呆呆地像个木鸡,少年又大笑。接着试着用猪鬣毛撩拨小蟋蟀的触须,小蟋蟀仍然不动,少年又大笑。撩拨了它好几次,成名的蟋蟀突然大怒,直往前冲,于是互相斗起来,腾身举足,彼此相扑,振翅叫唤。一会儿,只见小蟋蟀跳起来,张开尾,竖起须,一口直咬着对方的脖颈。少年大惊,急忙分开,使它们停止扑斗。小蟋蟀抬着头振起翅膀得意地鸣叫着,好像给主人报捷一样。成名大喜,两人正在观赏,突然来了一只鸡,直向小蟋蟀啄去。成名吓得站在那里惊叫起来,幸喜没有啄中,小蟋蟀一跳有一尺多远。鸡强健有力,又大步地追逼过去,小蟋蟀已被压在鸡爪下了。成名吓得惊慌失措,不知怎么救它,急得直跺脚,脸色都变了。忽然又见鸡伸长脖子扭摆着头,到跟前仔细一看,原来小蟋蟀已蹲在鸡冠上用力叮着不放。成名越发惊喜,捉下放在笼中。……异史氏说:“皇帝偶尔使用一件东西,未必不是用过它就忘记了;然而下面执行的人却把它作为一成不变的惯例。加上官吏贪婪暴虐,老百姓一年到头抵押妻子卖掉孩子,还是没完没了。所以皇帝的一举一动,都关系着老百姓的性命,不可忽视啊!只有成名这人因官吏的侵害而贫穷,又因为进贡蟋蟀而致富,穿上名贵的皮衣,坐上豪华的车马,得意洋洋。当他充当里正,受到责打时,哪里想到他会有这种境遇呢!老天要用这酬报那些老实忠厚的人,就连巡抚、县官都受到蟋蟀的恩惠了。听说‘一人得道成仙,连鸡狗都可以上天。’这话真是一点不假啊!”11.①名词作状语,每年。②本来。③征收,征集。④使……倾尽,竭尽。⑤从事。⑥卖出。这里指考取秀才。⑦动词,以为然,认为……对。⑧名词作动词,用杖打。⑨形容液体湿淋淋地往下滴的样子。 12. 上司试着让它斗了一下,显出了勇敢善斗的才能,上级于是责令他经常供应。 抬高它的价钱,储存起来,当作珍奇的货物一样等待高价出售。 为人迂拙而又不善于言辞,就被刁诈的小吏报到县里,叫他担任里正的差事。 13.D 14.表现了他“迂讷”,忠厚的性格。【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①“岁”,名词作状语,每年;②“故”,本来;③“科”,征收,征集;④“倾”,使……倾尽,竭尽;⑤“操”,从事;⑥“售”,卖出。这里指考取秀才;⑦“然”,意动用法,以为然,认为……对;⑧“杖”,名词作动词,用杖打;⑨“流离”,形容液体湿淋淋地往下滴的样子。12.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中,“才”,名词活用作动词,有才能,这里指勇敢善斗;“因”,于是;“责”,要求。(2)中,“昂”,抬高;“直”,通“值”,价值;“居”,储存;“为”,当作。(3)中,“迂”,迂拙;“讷”,不善于言辞;第二个“为”,被动用法,被;“猾胥”,刁诈的小吏。1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D.“第1段是故事的开端,为全文做了铺垫;第2段点出成名因‘征促织’”而遭受的苦难,是故事的发展”错误,第1段写朝廷征促织,是故事的背景,第2段写成名被摊派交纳促织,是故事的开端。故选D。14.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性格特点分析的能力。文中“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可见是个迂讷的人,成名为人迂拙而又不善于言辞;“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意思是正好又碰上征收蟋蟀,成名不敢勒索老百姓,可见成名还是个忠厚之人。【点睛】参考译文:明朝宣德年间,皇室里盛行斗蟋蟀的游戏,每年都要向民间征收。这东西本来不是陕西出产的。有个华阴县的县官,想巴结上司,把一只蟋蟀献上去,上司试着让它斗了一下,显出了勇敢善斗的才能,上级于是责令他经常供应。县官又把供应的差事派给各乡的里正。于是市上的那些游手好闲的年轻人,捉到好的蟋蟀就用竹笼装着喂养它,抬高它的价格;储存起来,当作珍奇的货物一样等待高价出售。乡里的差役们狡猾刁诈,借这个机会向老百姓摊派费用,每摊派一只蟋蟀,就常常使好几户人家破产。 县里有个叫成名的人,是个念书人,长期未考中秀才。为人拘谨,不善说话,就被刁诈的小吏报到县里,叫他担任里正的差事。他想尽方法还是摆脱不掉(任里正这差事)。不到一年,微薄的家产都受牵累赔光了。正好又碰上征收蟋蟀,成名不敢勒索老百姓,但又没有抵偿的钱,忧愁苦闷,想要寻死。他妻子说:“死有什么益处呢?不如自己去寻找,也许还有万一找到的希望。”成名认为这些话很对。就早出晚归,提着竹筒丝笼,在破墙脚下。荒草丛里,挖石头,掏大洞,各种办法都用尽了,最终没有成功。即使捉到二、三只,也是又弱又小,不合规格。县官定了限期,严厉追逼,成名在十几天中被打了上百板子,两条腿脓血淋漓,连蟋蟀也不能去捉了,在床上翻来覆去只想自杀。15.B 16.C 17.D【解析】15.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词语(包括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第一处,—览无余:形容事物简单,一下子全可以看清。也形容视野开阔,一切景物尽收眼底。一目了然:一眼就能看清楚。这里说的是经过对情节的概括和梳理,全文的情节特征能看清楚,应选“一目了然”;第二处,匪夷所思:指事物怪异或人的言行离奇,不是一般人按照常理所能想象的。想入非非:思想进入虚幻境界,完全脱离实际;胡思乱想。这里说的是情节发展超出常理,应用“匪夷所思”;第三处,沁人心脾:指呼吸到新鲜空气或喝了清凉饮料使人感到舒适。现也用来形容欣赏了美好的诗文、乐曲等给人以清新、爽朗的感觉。扣人心弦:形容诗文、表演等有感染力,使人心情激动。这里是形容文章内容有感染力,应用“扣人心弦”;第四处,前呼后拥:前面的人吆喝着开道,后面的人簇拥着保护。旧时常用以形容达官贵人出行时随从多,排场大。也形容前后族拥的人很多。前呼后应:前面的人在呼喊,后面的人在应答。现多用来比喻写文章首尾呼应。根据语境,应选“前呼后应”。故选B。16.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本题,仔细阅读括号所在的语段,AB项,根据后面的“写得引人入胜”可知,此处的主语应是“小说”,排除A、B两项;D项,从括号后面的内容来看,突出的应是“小促织”的奇异功能,D项是说反了,排除D项。故选C。17.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本题,划线句子“最后的大团圆结局,人们于紧张之后,可以长舒一口气,但不由得掩卷三思后还会淡然一笑”有两种语病:一是结构混乱,以“大团圆结局”为主语还没有阐述完,后面的陈述对象就换成了“人们”;二是语序不当,长舒一口气后,应是先淡然一笑再掩卷三思,即“但淡然一笑后还会不由得掩卷三思”。只有D项完全修改正确。故选D。【点睛】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18.D 19.A【解析】18.本题考查理解词意、运用词语的能力。解答这题,要将选项中词语的意义与具体语境对照,看是否与语境相符。考生可以从感彩、词意轻重、结构搭配等角度思考。掌握:拥有,控制,主持。来往:交际往来;来和去。接近:离得近;靠近,相距不远。接触:碰面、遇上、挨上;牵涉;指人们间的接近交往;联络。句中指蒲松林在家乡,跟底层劳动人民和民间传说有较深的交往和联络,所以能集腋成裘,以数十年时间,完成小说创作。从搭配对象和词意来看,用“接触”更符合语境。故选D。19.本题考查辨析词语的能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生动:具有活力能使人感动的、有活力能起积极作用的。 灵活:敏捷;不呆板、善于随机应变。形象:形状样子;偶像塑像;具体生动的。活泼:富有生气活力;灵活不呆板;生动自然;气氛活跃热烈;使具有生气和活力;使灵活;手头宽裕。依据“”语言精美”“熔铸了蒲松龄毕生的心血,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可知,此处要与“情节”搭配,且赞美情节,故用“生动”,故选A。【点睛】正确使用词语的题目,有实词和熟语,有时还考核虚词。实词注意从词语的含义、感情 色彩、固定搭配、程度的轻重、运用的范围等角区分,虚词注意分析连接的句子之间的关系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是否相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