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2.5《我的家在这里》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三年级下册2.5《我的家在这里》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5《我的家在这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居住地的设施环境、社区活动中人和事的了解,以及对社区感兴趣问题的进一步调查,激发对社区的关注和喜爱之情,增强对自己的居住地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2.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居住地的了解,能够为居住地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提升对社区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自己生活的地方并且能简单介绍给大家。
难点:了解自己生活的地方,热爱自己的家。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教学课件、音频资料等
学生准备
1.实地参观采访党支部、居委会、村委会、小区物业等,并录制视频资料。
2.搜集整理自己居住地的相关资料,或文字或照片。
教学过程:
活动一:欣赏歌曲
1.欣赏视频
师:请大家欣赏视频感受生活之美,家乡之美。
(1)教师提问:你知道这是哪里吗?这里有哪些景物吗?看了你有何感受呢?
(2)学生自由谈认识。
2.学生交流
(1)教师提问:你的家在哪里?那里都有些什么景物?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小结,揭示课题家,是一个美好温馨的港湾,我们自由生长,快乐生活,这里有我们成长的足迹,有我们的欢声笑语。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我的家在这里》。
教师板书课题:我的家在这里设计意图:此环节,用欣赏歌曲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营造温馨美好的气氛,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现实生活,进行积极表达,点燃对家乡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活动二:对话家乡
1.老师话家乡
师:(课件出示自己生活的小区图片)同学们,我们袁桥镇有一条减河,每到春夏季她碧波荡漾、风景如画、游人如织,在她的东岸,有一个美丽的小区,他的名字叫“龙溪香岸”,我在这里生活已七年了,这里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管理规范、店铺林立、交通便利......我最喜欢这里的喷泉(板书:喜欢)。
2.学生话家乡
(1)在你生活的地方,你最喜欢哪里 说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吧。
(2)同学们,通过观看三二班孙英博、三四班学生进党群服务中心听工作介绍视频,你知道了什么呢
生 1:我知道了我们小区的党支部工作繁杂,事务很多。
生 2:我还知道了我们小区所在的村委会还会组织一些娱乐活动,人们的精神生活丰富多彩。......
4.引导学生针对自己的居住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1)尽管我们熟悉这里,但也有同学提出了一些令人困惑的问题。请看教材第 30页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吧。
(2)出示问题:为什么我们村叫王家村呢?你居住的村庄或社区叫什么名字?你知道这个名字的由来吗(板书:疑惑)?播放三一班学生张佳瑶与徐曼妮录制的视频资料,分享一下自己村庄字名背后的故事。
生 1:我居住的村子是庄科村。据本村八十多岁老人讲述,庄科村建于明初洪武年间,即公元 1368年--1398年间。部分姓氏村民属山西洪洞县移民。因庞姓人家望后人科举致仕,故起村名庞家庄科。后因庞姓乏嗣,苗姓居多,后又改苗家庄科,简称庄科。如今全体村民已经搬迁上楼,在耿庄社区居住。
生 2:我居住的村子是土桥徐庄村。相传我的家乡是从古战乱时期由山西大槐树搬迁而来,她的西面与北面都环绕着小溪,像是一条大龙环抱着我们的村庄,村庄的南面是一片片的农田,每年都会给村庄里的家人带来丰收的喜悦。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我的村庄由土泥路变成了柏油路,家乡的人也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当然,我们也有着从古至今从未改变的村训,那就是孝老爱亲,互帮互助。这就是我生活了十年的地方。我想说:“我爱我的国,我爱我的家乡。”
补充材料:
1.杨庄村名由来。我家所在的村子叫杨庄村。据八九十岁的老年人讲,大杨庄原名杨庄、姜庄、马庄,三庄合并成大杨庄。相传,明朝永乐年间,杨姓、姜姓、马姓先祖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迁至此处首居。杨姓在东边建村称杨庄,姜姓在西边建村称姜庄,马姓在南边建村,称马庄,素有前马后杨西姜庄之称。后因人口逐渐增多村庄扩大,三村将近连接在一起,由于杨姓繁衍较快,人口最多,多数人皆称三庄为杨庄,又因往西 6公里处有小杨庄,为便于区分,故人们皆称大杨庄。如今全体村民已经搬迁上楼,在耿庄社区居住。
2.孝攒店村名由来。关于“孝攒店”这个村名,我一直有些疑惑。小的时候都说是“孝三店村”,邻村或本村的庄乡爷们为了省事,也有简称“孝三”的,现在仍然有这种叫法。我还记得曾经看过“山东省陵县袁桥公社孝三店大队民兵连”的木板牌子。应该已经约定俗成,成为官方认可的村名了。大概在一九八三年左右,陵县地名办公室要求各个村立地名石碑,并请原陵县文化馆馆长李孝祖老师亲自撰写。为此,县乡两级的文化人召集村里的老人讲村名的由来,并把掌故编辑成文,刻在石碑上,从那以后,村名就成了“孝攒店”。
碑文写到:位于乡政府袁桥南四公里,五百多人,耕地一千三百余亩,相传村建于明永乐年间(公元一四零三至一四二四年)村中有一媳妇,礼尽孝道,勤俭持家,凡每餐节攒一把粮米,年复日久,聚少成多。后逢灾年,颗粒无收,而此家生活却依然如故,老人得知事迹原委,甚为兴喜,并舍粮开店,解救灾民。后人为念其勤俭、孝攒之美德,而誉称“孝攒店”,久之村名,随之呼为孝攒店。有据可考的《德县志》上记载:乾隆三十六年知州石之珂所定之六乡三十四保,正东乡一保大兴乡依人一里,计二十六村,孝攒店位列其一。
在比较近的《德州市志》中记载:1944年(民国 33年)2月,德县二区队副队长刘吉祥回家养病,途径孝赞店与伪军八、九两个中队遭遇,刘吉祥突围时负伤被俘,壮烈牺牲。孝攒店原属德县(民国元年后开始称谓)即现在德州市(原县级建制)和陵县的前身,1964年 12月隶属袁桥人民公社划归陵县。可见“孝攒店“在抗日战争时期一直沿用。《德州市志》上记录的孝赞店应为孝攒店的笔误或者不被认知另一称谓。但孝三店也确实有此叫法:陵县志记载:1921年(民国十年)(此处记载和《德县志》有出入),德县于孝三店村设第四高等小学。可见这种称谓也是由来已久。之所以从地方志中查找这几个村名称谓,是想让孝攒店的后世子孙们不再稀里糊涂,甚至以讹传讹。因为这两个村名确实都有出处,都曾经在官方文件中出现,而“孝三店”或“孝三”应该是老百姓写或称呼起来方便省事而出现的近音叫法,更多的已经被现在的村民接受了。而陵县地名委员会确认后的“孝攒店”,是近年来又重新被官方认可和民间约定俗成的村名,已经重新还原历史并继续使用官方文件中。
“孝攒店”这个村名,既有嘉义,又承接历史,是一个很好的名称。我们应该感谢老祖宗,他们聪明睿智,送给了后人受用不尽“孝”“攒”二字箴言,不动声色地倡导了立村之本、持家之本、做人之本。孝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的基本伦理,也是评判人格、品德的重要标准。有所谓“百善以孝为先,忠臣出于孝子之门”的说法。节俭是致富的秘诀,是德行的试金石。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品德修养从提倡勤俭开始。“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孝”与“攒”两个字结合起来,就是劝谕后世子孙们尊老敬长、和睦共处、克勤克俭、戒骄戒奢。我们及后世子孙们应该把“孝”和“攒”作为村风村训、家风家训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诚如是,此乃福荫子孙的功德之举......
5.老师小结: 通过交流分享,我们知道部分村庄历史悠久,她们都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穷到富的变化过程,我们感受到新农村日新月异的变化,同时,我们在这里快乐地成长,留下了无数的欢声笑语,让我们倍感欣喜与欣慰。设计意图:通过介绍自己家乡的人、事、物、环境等,感受生活巨大变迁,加深对居住地的了解,激发参与家乡建设与管理的热情,培养身为家乡人的自豪感、归属感和认同感,增强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意识,铭记家乡水土的养育恩情。
活动三:领悟深情请大家阅读教材第 31页《井深情更深》。
1. 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请大家思考:村里家家户户有
了自来水,人们为什么还喜欢到井边来呢
2.请大家自由交流,分享感悟。
3.教师小结: 同学们说得很好,分析得也很对。即便家家户户都有了自来水,人们还是到井边来,是因为这里聚集着全村人的心,那清清的井水,流淌着村民之间亲切的情意。在这个美好的大家庭里,处处有温暖,处处有真情,大家都能和睦相处(板书:感动)。
设计意图:使学生感受到邻里之情的温暖与可贵,引导学生珍惜邻里之情,与邻居和睦友好相处。
活动四:小试牛刀
1.我们生活的社区是( )。
A.一成不变的 B.在发展变化的 C.止步不前的
2.对于社区的公共设施,我们应该( )。
A.爱护使用 B.不管不用 C.只用不管
3.对于社区中的工作人员,下列哪项认识是正确的()。
A.他们挣着工资,为我们服务是应该的
B.在社区工作很轻松,他们一点儿也不辛苦
C.他们为我们的社区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我们应该尊重他们
4.我们生活的社区需要( )参与。
A.大人 B.专人 C.所有人 D.政府领导
设计意图: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处理,了解一下学生对本节课相关知识的学习掌握等情况,进一步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家乡人的情感,强化主人翁精神,从小培养对家乡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活动五:拓展延伸
师:大家对自己生活的地方已经很熟悉了,那么请你想一想,为了进一步提升生活质量,对小区的建设你有什么更好的建议呢?例如:提议在小区里建一个喷泉、周末义工打扫小区的卫生......
生: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引导孩子们一起思考一起行动,共同努力,为建设美好家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活动六:归航拾贝
师:通过学习,大家一定收获很多,请来分享一下吧。
生:谈收获......
师:引领点拨。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总结提炼,培养学生对家乡、对家乡人民的深厚感情,懂得感恩,珍惜当下美好幸福的生活,只争朝夕,不负历史、不负家乡、不负时代。
教师寄语:在歌曲《可爱的家》音乐声中,教师吟诵寄语,结束学习。“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我们在这里长大,我们要热爱自己生活的地方,爱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用我们的真情与行动,把我们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设计意图:
通过诵读艾青的诗句,激发学生对家乡这片沃土的热爱赞美之情,在内心深处烙下故土情深的印记,始终不忘家乡,不忘本,长大后回报家乡、建设家乡,把家乡建设的更加美丽,让家乡人生活得更加幸福美满。
板书设计:先黑板上方写上“我的家在这里”作为课题,在标题下方贴上一个大大的“家”字,在授课过程中分别写上喜欢、熟悉、疑惑、感动四个词语。
设计意图:围绕一个“家”字展开,突出“家”的中心地位,按照授课过程依次理解、感受“喜欢、熟悉、疑惑、感动”四方面的内涵,层层深入凝聚对家乡的深情,这样的设计主题突出,脉络清晰,重点突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