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望海潮》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望海潮》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4.1《望海潮》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与“异日图将好景,归去风池夸”中运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 B.自胡马窥江去后
C.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D.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堑(qiàn) 堤沙(dī) 千骑(qí) 都门(dōu)
B.凝噎(yē) 暮霭(ǎi) 老叟(sōu) 罗绮(qǐ)
C.重湖(chóng) 叠 (yǎn) 嬉嬉(xī) 骤雨(zhòu)
D.箫鼓(xiāo) 珠玑(jī) 参差(cān) 羌管(qiāng)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委婉说法。
二、情景默写
4.补写出下列句子空缺部分。
(1)苏轼《定风波》中,“ , ”两句写了作者遇到突如其来的风雨漫步长啸吟诗,显示了从容不迫,悠然自在的神态。
(2)柳永《望海潮》中运用数量词具体描写杭州美景的名句是:“ , 。”
(3)辛弃疾《青玉案 元夕》中描写女子盛装观灯情态的句子是“ , 。”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项王自度不得脱,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乡。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赞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全,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刻而死。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材料二:
太史公曰:羽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扬子《法言》:或问:“楚败核下,方死,曰‘天也!’谅乎?”曰:“汉屈群策,群策屈群力;楚憞群策而自屈其力。屈人者克,自屈者负,天曷故焉!”
(节选自《资治通鉴》)
5.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江东虽小A地B方C千里D众数十万E人F亦足G王也。
6.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指方向,与《过秦论》“非及乡时之士”的“乡”词义不同。
B.东,向东,“顺流而东也”的“东”也表示向东,两者用法相同。
C.亭长,官职名,职责是掌治安,捕盗贼,理民事,监管停留旅客。
D.矜,指自骄、自傲,与成语“不矜名节”中的“矜”字意思不同。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被汉军包围,为了突围,他命令骑兵向四方奔驰而下,约定冲到山的东面分三个地点会合。于是项羽就呼喊着奔驰而下,汉军都被杀得散乱后退。
B.楚军在不同地方会和,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之处,于是兵分三路,重新包围楚军,于是项王奔驰在汉军中,杀了数十上百个汉军士卒,仅放走两个骑兵。
C.项羽认为是上天要灭亡他,且无颜以对江东弟子,故不愿渡江,把爱马赠给亭长后,下马与汉军交战,杀死了几百个汉军士卒,自己也身受十余处伤。
D.司马迁既高度赞扬项羽,认为项羽的功业近古以来不曾有过;同时也批评项羽一味逞个人聪明而不效法古人,身死东城时,还不知反省,却归咎于天。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2)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
9.在扬雄(扬子)看来,刘邦、项羽成败的原因是什么?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柳永的《望海潮》和下面这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龙吟·西湖怀古
陈德武
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丽。临堤台榭,画船楼阁,游人歌吹。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四山晴翠。使百年南渡,一时豪杰,都忘却、平生志。
可惜天旋时异,藉何人、雪当年耻。登临形胜,感伤今古,发挥英气。力士推山,天吴移水,作农桑地。借钱塘潮汐,为君洗尽,岳将军泪。
【注】①天吴:古代中国神话故事中的水神。
10.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词上片描写杭州风光与繁华,下片描写西湖,展现杭州的生活景象。
B.柳词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白描式地勾勒出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
C.陈词上片先写西湖的“佳丽”,结以“都忘却,平生志”,以美景映哀情。
D.陈词下片通过重重幻想,层层转折,将充满郁愤的爱国哀思表达得委婉深刻。
11.“十里荷花”和“三秋桂子”在这两首词中的作用一样吗?请结合两首词的词意简要分析。
阅读《望海潮》这首词,完成题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 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呤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风池夸。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首“形胜”“繁华”四字是点睛之笔,一开头便以鸟瞰式镜头摄下杭州全貌,自“烟柳”开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和“繁华”。
B.上片用“怒涛、霜雪、天堑”等色彩鲜明有气势的词,展现大潮劈面奔涌而来的气势;下片用“清嘉”等优美舒缓的词语,突出西湖清幽的美景。
C.作者善于运用数字组成的词组,如“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千骑拥高牙”,或为实写,或为虚指,均带有夸张的语气,表现了柳永词婉约的特点。
D.本词全篇构思匠心独运,上片写杭州,下片写西湖,以点带面,明暗交叉,形容得体,极力铺叙描写,体现了柳永词慢词的特点。
13.本词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14.全词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诗句能够看出来?本词的诗眼是什么?
15.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试作赏析。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望海潮·东南形胜
(宋)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 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水龙吟·西湖怀古
(宋)陈德武
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丽。临堤台榭,画船楼阁,游人歌吹。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四山晴翠。使百年南渡,一时豪杰,都忘却、平生志。
可惜天旋时异,藉何人、雪当年耻。登临形胜,感伤今古,发挥英气。力士推山,天吴(1)移水,作农桑地。借钱塘潮汐,为君洗尽,岳将军泪。
注释:(1)天吴:古代中国神话故事中的水神。
16.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词上片先写西湖的“佳丽”,结以“都忘却,平生志”,以美景映哀情。
B.陈词下片通过重重幻想,层层转折,将充满郁愤的爱国哀思表达得委婉深刻。
C.柳词上片描写杭州风光与繁华,下片描写西湖,展现杭州宁静的生活景象。
D.柳词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白描式地勾勒出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
17.清刘熙载《艺概》说“词有点,有染。”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它既有抽象的评点,又有具体的描述,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下列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
A.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李煜《浪淘沙令》
B.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C.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柳永《望海潮》
D.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辛弃疾《摸鱼儿》
18.“十里荷花”和“三秋桂子”在这两首词中的作用一样吗?请结合两首词的词意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新城道中(其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我欲山行,写春风吹断了积雨,新颖别致,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婉转清丽的基调。
B.颔联描写春晨山村晴景,“披絮帽”与“挂铜证”是从形的角度比喻晴云、初日,较为贴切、形象、生动。
C.尾联由自然景物的描写转入对农人及其生活的反映。雨过天晴,西山人家又是煮芹,又是烧笋,忙着春耕。
D.全诗紧扣“乐”字,将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与诗人欢快的心情融汇交织一起,赞美了山村人家的劳动生活。
20.全诗写景颇有特色,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颈联。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例句中,“凤池”,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凤池即凤凰池,原指禁苑中的池沼,代指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
A.“霜雪”,比喻。用白色的霜雪比喻卷起的浪涛,以静写动。
B.“胡马”,借代。句中代指金兵。
C.“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夸张,写出秦蜀之间崇山叠岭、不可逾越。
D.“护田”“排闼”“送青”用拟人手法,将“一水”“两山”拟人化,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
故选B。
2.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能力。
A.“都”应读dū;
B.“叟”应读sǒu;
D.“参”应读cēn。
故选C。
3.C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C项,“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说法错误,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故选C。
4.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有)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如“啸”“蛾”“缕”“盈”。
5.ADF 6.B 7.B 8.(1)我听说汉王出资千金悬赏我的头颅,封万户侯,我给你这个恩惠吧。
(2)项羽就率领着五个诸侯国灭亡了秦国,分割天下而分封王侯,政令由项羽发布。 9.①刘邦发挥、利用众人的计谋与力量,故而成功。②项羽憎恶采用众人的计谋与力量,只发挥个人的力量,故而失败。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江东地区虽然小,土地纵横有千里,民众有几十万,也足够让您称王了。
“江东虽小”为主谓结构句,句子结构完整,其后断开,即A处;
“地方千里”中,“地”是主语,“方千里”是谓语,句子结构完整,“千里”后断开,即D处。
“数十万人”是“众”的谓语部分,句子结构完整,“人”后断开,即F处。
故在ADF三处断句。
6.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方向;从前,以前。句意:分别向四个方向突围。/比不上从前的士人。
B.错误。名词作状语,向东;名词作动词,东进,东下。句意:于是项王就想要向东渡过乌江。/顺着江流东进。
C.正确。
D.正确。自骄,自傲;看重,推崇。句意:还自我夸耀战功。/不想顾惜名誉与节操。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仅放走两个骑兵”曲解文意。“亡其两骑耳”的意思是仅损失两名骑兵罢了。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购”,悬赏购求;“若”,你;“德”,恩惠。
(2)“将”,率领;“分裂”,分割;“出”,发布。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汉屈群策,群策屈群力……屈人者克”可知,刘邦发挥、利用众人的计谋与力量,故而成功。
②由原文“楚憞群策而自屈其力……自屈者负”可知,项羽憎恶采用众人的计谋与力量,只发挥个人的力量,故而失败。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项王自己估计不能脱身了,于是把他的骑兵划分成四队,分别向四个方向突围。汉军把他们包围了好几层。项王对他的骑兵说:“我为你们取汉军一将。”他命令骑兵向四方奔驰而下,约定冲到山的东面,分三个地点会合。于是项王大声呼喊着,奔驰而下,汉军都被杀得散乱后退,于是斩杀了一员汉军将领。这个时候,赤泉侯作为骑兵将领,追击项王,项王瞪着眼睛向他怒吼,赤泉侯连人带马都受了惊吓,躲避出好几里。项王就和他的骑兵会聚成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之处,于是就兵分三路,重新包围了楚军。项王奔驰在汉军中,又斩杀了汉军的一名都尉,杀了几十上百名汉军士卒,又重新聚集起他的骑兵,仅损失了两名骑兵。于是对他的骑兵们说:“你们看怎么样?”骑兵们都敬服地说:“果真像大王说的那样。”于是项王就想要向东渡过乌江。乌江亭长把船划靠到岸边等候项王,对项王说:“江东地区虽然小,土地纵横有千里,民众有几十万,也足够让您称王了。希望大王能够立即渡江。现在只有我有渡船,汉军到达,就不能渡过去了。”项王大笑说道:“是上天要使我灭亡。我为什么还要渡江呢!并且我项籍曾和八千名江东子弟兵渡江向西,如今没有一人能够回还,纵然江东父兄可怜我而拥立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什么,难道我项籍就不在心中惭愧吗?”于是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一位长者。我骑着这匹马有五年了,所向无敌,曾经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就把它赏赐给您吧。”于是命令骑兵全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小的兵器和汉军交战。项籍一个人独自杀死的汉军士卒有几百人。项王身上也有十几处伤,他回头看见汉军骑兵中的司马吕马童,说:“你难道不是我的故人吗?”吕马童看着他,指着他对王翳说:“这个人就是项王。”项王就说:“我听说汉王出资千金悬赏我的头颅,封万户侯,我给你这个恩惠吧。”于是就自刎而死。
材料二:
太史公说:项羽兴起于田野民间,才三年,就率领着五个诸侯国灭亡了秦国,分割天下而分封王侯,政令由项羽发布;他的王位虽然未善终,却也是近古以来所不曾有过的了!等到项羽背弃关中而怀恋楚国故土,放逐义帝而自立为王;怨恨诸侯王背叛自己,这样想要成就大事就难了!还自我夸耀战功,一味逞个人小聪明而不效法古人,认为霸王的功业,就是要用武力征伐来经营治理天下。结果只五年的时间,终于失掉了自己的国家,自身死在东城,却还不觉悟、不责备自己,反倒以“上天要灭亡我,而并非我用兵的过错”为借口,这难道不是荒谬吗!扬雄《法言》曰:有人问:“楚王兵败垓下,将要死的时候说道:‘是上天亡我!’可以相信这种说法吗?”回答说:“汉王刘邦尽量发挥、利用众人的计谋,这些计谋调动了众人的力量。楚王项羽憎恶采用众人的计谋,只发挥个人的能力。善于利用众人力量的人能胜利,凭一己之力的人会失败,与上天有什么关系呢!”
10.B 11.不一样。柳词中,它以“有”字带起,用铺陈的手法,表现湖山之间美丽的景色;而陈词中在突出湖山景色之美、展现西湖的“佳丽”外,更以乐衬哀,表达了对豪杰们沉溺享乐、消磨志气、不图奋进的悲慨与沉痛。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白描式地勾勒”错误。柳词“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柳词“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秋天桂花飘香,夏季十里荷花。写山上的桂子、湖中的荷花。这两种花也是代表杭州的典型景物。“有”字领起两句,是一种铺陈的手法,描写了不同季节的两种花,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表现湖山之间美丽的景色。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陈词“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映日娇艳似火,三秋桂子飘香沁人心脾。上片用柳永《望海潮 东南形胜》词意,描写西湖的繁华秀丽,从而过渡到慨叹南宋王朝一百多年妥协屈辱的历史。虽然优美的湖光山色可供人游赏,使人快乐,感情受到陶冶,却使无数英雄豪杰沉溺在这种繁华、“佳丽”的欢乐之中,意志消沉,不图奋进,平生的豪情壮志,早已消磨在享乐之中,最后导致被元人灭亡的悲惨结局。此句以乐衬哀,表达了对豪杰们沉溺享乐、消磨志气、不图奋进的悲慨与沉痛。
12.C 13.地理位置、历史传统、自然景观、市井面貌、百姓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和艳羡之情。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C项,“表现了柳永词婉约的特点”分析错误。此组数字用夸张的手法,体现了豪放的特点。《望海潮》是一首体现柳永豪放词风的词。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和对诗歌情感的评价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认真审题,然后到文本中找到相关的句子进行筛选概括。情感分析方面,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答题时注意先答出诗句的意思,然后分析情感。
本题,第一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是说杭州的地理位置优越。“钱塘自古繁华”是从历史传统方面点出杭州的繁华。“烟柳画桥”“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等是从自然景观方面描画出杭州的美丽。“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这是从市井面貌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这是从百姓生活方面写出杭州的繁华。
第二问:词人将从地理位置、历史传统、自然景观、市井面貌、百姓生活等方面写出了杭州的繁华和美丽,以乐景衬乐情,写出了词人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和艳羡之情。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4.全词主要写思乡怀人之感,从“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和“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可以看出。本词的诗眼是“愁”。 15.本词上阕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词人登楼远望,景色苍茫辽阔、萧瑟凄凉,抒发了词人的悲秋之情,为下文的思乡怀人作铺垫。下阕运用虚实结合(联想、想象)的手法,词人自己思归心切,因而联想到故乡的妻子也一定是同样地盼望自己回家,进而想象佳人妆楼颙望,误识归舟的情形,从而加倍写出作者对佳人的怀念。
【解析】14.本题主要考查概括诗歌内容并把握诗眼的能力。概括诗歌内容,可以从诗歌题目、诗中关键词句去把握,也可以依据诗歌题目、作者、写作背景来把握。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它往往是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以一字为工,或者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
《八声甘州》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此词抒写了作者漂泊江湖的愁思和仕途失意的悲慨。上片描绘了雨后清秋的傍晚,关河冷落夕阳斜照的凄凉之景,为下片抒发思乡怀人之情作铺垫;下片抒写词人长久客居他乡思乡怀人之情,因此,本词的主要内容是思乡怀人之感,从下阕“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和“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可以看出。全词语浅而情深,融写景、抒情为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写出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典型感受,因而“愁”字是本词的诗眼。
15.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和表现手法的能力。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直抒胸臆、对比、卒章显志、想象、联想、照应、反衬、烘托等。
词的上片主要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写作者登高临远,景物描写中融注着悲凉之感。首先总写秋景,雨后江天,澄澈如洗,勾画出词人正面对着一幅暮秋傍晚的秋江雨景,然后连用三个排句“渐霜风凄惨,关何冷落,残照妆楼”进一步烘托凄凉、萧索的气氛,所写的每一个景色里,都渗透着作者深沉的感情。“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这两句写低处所见,到处花落叶败,万物都在凋零,更引起作者不可排解的悲哀;最后,作者借无语东流的长江水,寄托了韶华易逝的感慨。
词的下片由景转入情,“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实际上这是全词中心;“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这两句向自己发问,流露出不得已而淹留他乡的凄苦之情,回顾自己落魄江湖,四处漂泊的经历;“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又从对方写来,与自己倚楼凝望对照,进一步写出两地想念之苦,并与上片寂寞凄清之景象照应.虽说是自己思乡,这里却设想着故乡家人正盼望自己归来.佳人怀念自己,处于想象.本来是虚写,但词人却用“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这样的细节来表达怀念之情,仿佛实有其事,见人映己,运虚于实,情思更为悱侧动人。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译文:
伫立江边面对着潇潇暮雨,暮雨仿佛在洗涤清冷的残秋.渐渐地雨散云收秋风逐渐紧,山河冷落落日余晖映照江楼。满目的凄凉到处是花残叶凋,那些美好的景色都已经歇休。有长江水默默地向东流淌。
其实我实在不忍心登高眺望,想到故乡遥远不可及之处,一颗归乡的心迫切难以自抑。叹息这几年来四处奔波流浪,究竟是什么苦苦到处滞留?佳人一定天天登上江边画楼,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我回家的船?你可知道我正在倚高楼眺望,心中充满了思念家乡的忧愁苦闷?
16.D 17.A 18.不一样。柳词中,它以“有”字带起,用铺陈的手法,表现湖山之间美丽的景色;而本词中在突出湖山景色之美、展现西湖的“佳丽”外,更以乐衬哀,表达了对豪杰们沉溺享乐、消磨志气、不图奋进的悲慨与沉痛。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D.“白描式地勾勒”错误。柳词全词以点带面,明暗交叉,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故“白描”的说法是错误的。故选D。
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所谓点,就是点明,将所要抒写的情感、道理,一语点明,使读者了然于胸;所谓染,就是渲染、烘托,即以具体的事物、景物将所点明的情感、道理烘托出来,以便读者对其能更具体、更生动地把握。但必须强调的是,点染之间不能“有他语相隔”,只能是一气而下。A.没有运用点染手法。“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运用倒叙手法,先写梦醒再写梦中。“梦里”两句,回过来追忆梦中情事,睡梦里好象忘记自己身为俘虏,似乎还在故国华美的宫殿里,贪恋着片刻的欢娱,可是梦醒以后,回到现实,却加倍地感到痛苦。B.先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点出情感,再用“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些想象的别后景象进行渲染。 C.先以“钱塘自古繁华”点出“繁华”这一特点,再用“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这些具体景象“染”。 D.先以“闲愁最苦”点出情感,再用“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这些景象烘托渲染。故选A。
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先看柳词。词下阕写西湖美景——“重湖叠 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一景物描写以“有”字带起,运用铺陈的艺术手法,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如重湖,如叠 ,如山上的桂子、湖中的荷花,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再看陈词。“十里荷花,三秋桂子”,目的是以荷花面积之广,桂花香味之浓,来突出湖山景色之美。人为的与自然界的景物相结合和映村,极富地方特色地描绘出西湖的热闹景象和诱人的风光,真是名不虚传的游览胜地。以此为衬笔,引出下文的感慨之辞,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对豪杰们沉溺享乐、消磨志气、不图奋进的悲慨与沉痛之情以及自己内心的不满。所以它们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19.A 20.①拟人。写桃花含“笑”,赋予“桃花”以人的心理、神态,使“桃花”著上了人的感彩。②动静结合。“竹禽短”“沙水清”,静景清新秀丽;“野桃含笑”“溪柳自摇”,动景活泼自在。动静结合,突出山村自然景物的美好怡人。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的能力。
A.“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婉转清丽的基调”错。应是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
故选A。
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①颈联“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的意思是:矮矮竹篱旁野桃花点头含笑,清清的沙溪边柳条轻舞多情。“野桃含笑”,赋予“桃花”以人的心理、神态。这拟人化的诗语形象生动地反映出野生的桃树鲜花绽开,赋予“桃花”以人的感彩,形象生动。鲜艳的桃花,矮矮的竹篱,袅娜的垂柳,清澈的小溪,再加上那正在田地里忙于春耕的农民,有物有人,有动有静,有红有绿,构成了一幅画面生动、色调和谐的农家春景图。
②动静结合。“竹篱短”“沙水清”,静景清新秀丽,以“野桃含笑”“溪柳自摇”这拟人化的诗语形象生动地反映出野生的桃树鲜花绽开;而以“竹篱短”三字侧面烘托“野桃”高过竹篱。“野桃含笑”“溪柳自摇”,动景活泼自在。后者写溪边柳的枝条在春风吹拂下摇曳多姿、翩翩起舞,写活了“野桃”“溪柳”使山村自然景物充满了勃勃生机,洋溢着欢快的气氛。动静结合,突出山村自然景物的美好怡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