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光的色散一、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1)知道光的色散现象和原因,初步了解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组成的;(2)知道光的三原色,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形成丰富的色彩;(3)了解可见光谱,以及红外线、紫外线的应用;2.科学思维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有关物理知识的实例与实验现象,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3.科学探究通过实践和探究,让学生感觉科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观。4.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白光的色散、光的三原色教学难点:探究色光的混合过程三、教学分析本节课是在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等内容基础之上展开的,对于学生来说,已基本掌握了光路图的画法、对光的反射、折射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色散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现象还不清楚,更是不明白其本质是什么,对于红外线、紫外线也只是停留在书本层面上的认识。四、教学过程(一)新课讲解导入新课问题导入通过观看学生实践作业的视频,观察生活中的色散现象,思考彩虹的成因。我们生活在五彩斑斓的世界中,我们看到的美丽的彩虹是什么形成的?一、光的色散1.色散概念的建立问题(1):你能否将彩虹带到教室?问题(2):白光经过三棱镜后分解成哪些颜色?2.回归生活,解释现象问题(3):生活中的色散是如何发生的?二、光的混合1.建立光的混合概念问题(1):通过白光的分解过程逆向思维色光是否能够混合?问题(2):色光在混合过程中有哪些发现,能否总结出规律?2.回归生活,解释现象问题(3):电视机、电脑、手机显示屏幕上艳丽的画面是如何形成的?小组探究活动:通过能够发出红、绿、蓝三种色光的实验器材进行色光混合实验,不断改变三种色光的比例进行现象记录,最终引导学生得出光的混合概念和混合规律。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光的三基色,尝试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三、物体的颜色问题(1):通过对比生鲜灯下的鲜肉的颜色与实际颜色,思考物体颜色受什么影响?问题(2):我们所能看到的不能发光的物体可以如何分类?他们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3.回归生活,解释现象问题(3):透过不同颜色的玻璃片为什么看到的字是不同的?问题(4):不同颜色的灯光照到彩色兔子上,兔子会是什么颜色?问题(5):根据抽签的内容,尝试解释生活中的光学现象。小组讨论:生鲜灯与普通照明灯的区别,不颜色的光是如何影响物体颜色的。不能发光的物体可以分为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两大类。小组探究活动:(1)用白光投到不同颜色的透明玻璃片上,观察透过光的颜色。(2)用不同颜色的光投到不同颜色的透明玻璃片上,观察透过光的颜色。得出结论: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透过光的颜色决定的。小组讨论:我们如何看到不透明物体的?我们之所以看到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因为它反射了我们看到的色光,进一步分析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得出结论: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反射光的颜色决定的。小组活动:用不同颜色的玻璃片看屏幕上不同颜色的字,分析原因。小组活动:分析在不同色光下的物体的颜色。解释更多生活现象。练习:1.白光可以分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种颜色的光。2.自然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颜色的光被称为光的“三基色”。其他颜色的光都可以通过红、绿、蓝光的而得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