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课件(共57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课件(共57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简介

(共57张PPT)
高中政治学什么
-2023年秋季开学季
初高中政治学科的差异
生活化、形象化
专业性、实用性
学会为人处世,了解社会生活
掌握学科知识,分析现实问题
高中课程的特点:
1.知识量大、内容丰富
2.理论性、系统性、抽象性强
3.更侧重逻辑思维,更强调能力
4.对重要的原理、观点必须背诵
5.侧重理解,构建起络体系
6.回归生活,灵活运用书本的观点描述现象和问题
初高中政治课差异
02
03
.高中政治的课程结构
必修
选择性必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经济与社会》
《政治与法治》
《哲学与文化》
《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
《法律与生活》
《逻辑与思维》
合格性考试、高考
高考
必修
选择性必修
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框架
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与实践
人类社会发展形态
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第二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站起来)
第三课《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发展中国》(富起来)
第四课《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强起来)
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1.1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0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人类社会的五种基本社会形态:
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
——习近平
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
——习近平
加工
利用
劳动者
生产工具
劳动对象
生产力
决定性因素
生产力水平的标志
人类利用自然
与改造自然的能力
谁来改造
怎么改造
改造什么
人的因素
物的因素




(石器—铁器—机器—机器人 )
分析社会形态的特征,我们要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入手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产品的分配关系
生产关系
决定作用
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公有制、私有制
平均分配、按资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按劳分配、按需分配
雇佣剥削、平等互助
生产资料所有制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产品如何分配
劳动者
生产工具
劳动对象
生产力
决定
反作用
决定性因素
生产力水平的标志
决定作用
利用
生产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反作用
决定
上层建筑
(可理解为当时的政治、文化、思想等)
加工
总和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02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一)原始社会——人类的漫长童年
(二)奴隶社会——迈入文明时代的门槛
1. 石器时代属于什么社会形态?
2. 原始人如何获取食物?主要是以什么食物为主
3. 原始人的生活遭遇哪些困难
4. 在那个时代一个人能生存吗?
采摘天然食物 食不裹腹,使用石器,生活在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
严寒酷暑、环境恶劣、颠沛流离、 居无定所、野兽出没、常遭袭击、部落战争、经常发生、没有医疗、高死亡率
原始社会
思考:
1、原始社会的地位与发展阶段
(1)地位:
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最低阶段\人类的童年。
(2)两个阶段:
①旧石器时代
(约170万年前)
②新石器时代
(距今约1万年前)
---打制石器
以采集天然食物为生(P1)
---磨制石器
原始畜牧业和农业
(种植业)开始出现。
2、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
生产力低下
一、原始社会
达尔文在环球考察中记叙过这样一件事:一个欧洲人来到美洲的火地岛,送给岛上的居民一条被子。不料接受赠物的居民把被子撕成一块块的布片,分给了当地的每一个人,好端端的被子顷刻间变成了用处不大的布料,这使来访的欧洲人大惑不解。其实,这样的举动反映了当地居民仍然保持着平均分配的原始习俗。
联系上述故事,说明原始人平均分配劳动产品的原因?
生产力低下,个人难以在自然中生存
生产关系
生产力
探究与分享 P2
(3) (产品的分配关系)
3、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特点
(2)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关系)
4、原始社会的管理(上层建筑)
(1)制度与管理:氏族制度与氏族议事会
①氏族议事会:是氏族全体成年人行使平等表决权的民主集会。
②氏族长和军事首领由选举产生:
(2)原始社会基本单位:按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
(3)氏族的发展:氏族--部落--部落联盟。
(1) (生产资料所有制):
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共同劳动、平等互助
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有人说:“原始社会人人平等、平均分配是人类的理想社会。”你觉得呢?
环境恶劣
居无定所
野兽出没
食不果腹
部落战争
没有医疗
生产力极低
原始社会必然解体
生产工具改进
生产力发展
个体劳动盛行
个体劳动代替
集体劳动
生产资料转为家庭私有
私有制确立
(土地私有)
贫富差距拉大
成员地位不平等
原始社会解体
形成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 ,建立奴隶制国家,进入奴隶社会
生产力发展
生产关系变革
上层建筑变革
5.原始社会的解体和私有制的产生
公有制
贫富差距
剥削压迫
私有制
平均分配
平等互助
原始社会生产关系
原始社会解体
私有制产生
你如何看待以下观点?阐述理由
私有制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不可避免
探究与分享P3
私有观念的存在,是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
私有观念是人所固有的,所以私有制天然合理,会永远存在。
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原始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私有观念的产生是由于私有制的存在。
私有观念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私有制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存在的,而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也只存在于一定阶段之中。
你如何看待以下观点?阐述理由
私有制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不可避免
原始社会后期,以生产工具的进步,即金属工具的出现为标志,生产力有了新的发展。手工业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畜群分散到各个家庭饲养,土地分配给各个家庭去耕种,以个体家庭劳动为单位的个体劳动取代了以氏族公社为单位的共同劳动。个体劳动在客观上要求生产资料归个体家庭私有。因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劳动开始盛行,私有制逐渐形成并发展。
探究与分享
私有观念的存在,是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
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正是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原始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私有观念的产生是由于私有制的存在。
探究与分享
你如何看待以下观点?阐述理由
私有观念是人所固有的,所以私有制天然合理,会永远存在。
在原始社会,人们在长期的共同劳动、共同生活中,自然把自己的全部生活同氏族连在一起,逐渐养成了爱护本氏族、部落成员,服从集体抗议,维护公共利益,为本氏族、部落英勇作战等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代代相传,便形成原始人朴素的道德观念。原始人这种朴素的道德观念,对调整、巩固氏族组织起到积极的作用,这证明了私有观念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私有制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存在的,而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也只存在于一定阶段之中。
探究与分享
二、奴隶社会
生产力水平较原始社会有了显著提升
(金石并用、青铜技术)
2、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
1、奴隶社会生产力水平:
(1)(所有制)
(2)(地位与关系)
(3)(产品分配)
3、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
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
奴隶毫无人身自由,被强制下劳动;
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保留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人类社会最早形成的两大对立阶级
4.国家的产生
奴隶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必然遭到奴隶的反抗。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建立了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这样,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一一奴隶制国家产生了。
只有阶级形成后,当两个对立的阶级的矛盾达到不可调和时才出现了国家。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1)先有阶级,后有国家。只有阶级形成后,当两个对立的阶级的矛盾达到不可调和时才出现了国家。
(2)阶级和国家都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注意
那么,奴隶社会矛盾如此激化,究竟是社会的进步还是社会的退步??
二、奴隶社会
5、迈入文明时代的门槛
①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是历史的进步。
二、奴隶社会
②P70 由此可见,一种社会形态替代另一种社会形态,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判断的主要标志,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午测9.6)奴隶社会最早出现于埃及、西亚和印度,继而在希腊和意大利等地产生。最早的奴隶主是原始社会内部分化出来的氏族贵族,最早的奴隶是氏族部落战争中俘虏的外族人。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氏族部落内部贫富分化不断加剧,富裕的氏族贵族对贫困的氏族成员的奴役也日益加深,其主要形式是债务奴役,无力还债的贫困氏族成员往往被债主卖到其他氏族部落充当奴隶。此外,惩罚罪犯、海盗掠夺、拐卖人口、奴隶买卖、家生奴隶等也是奴隶的重要来源。两千多年前,罗马是奴隶制国家的典型。罗马人征服别的国家,就把当地的居民变成奴隶。奴隶被称为“会说话的工具”,他们是主人的财产和商品,没有任何权利,连子女也属于主人。奴隶不受法律保护,奴隶主可以任意宰杀自己的奴隶。 有人认为:“奴隶社会的产生伴随着残酷的剥削,所以奴隶社会的出现是一种历史的倒退。”请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价。
21.①奴隶社会,奴隶主完全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奴隶主可任意处置奴隶,并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从这点来说是残酷的;
②但判断一种制度是不是进步应看其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而不是存在剥削与否。而奴隶制生产关系顺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奴隶社会的建立,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社会分工,出现了城市和文字;
③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了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是社会历史的进步。综上,材料中的观点是片面的。
阶级:
阶级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的地位的集团。阶级实质上是经济范畴。
在一个社会中,会存在不同阶级。其中一个阶级由于经济上有主导地位从而有社会地位,因而位居其他阶级之上,被称为统治阶级;其他阶级则被统称为被统治阶级。
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阶级矛盾就是阶级社会的主要矛盾。
知识拓展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区别 生产资料归属
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和地位
产品分配方式
政治
文化
相同点
突破提升: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异同点
二、奴隶社会
生产资料氏族全体成员共同所有
(原始公有制)
奴隶和生产资料全部归奴隶主所有
(私有制)
共同劳动,
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
奴隶毫无人身自由,
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
平均分配
奴隶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氏族议事会
国家产生,城市出现
原始文化
文字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工,人类摆脱愚昧野蛮,进入文明时代。
虽然奴隶社会进入青铜器时代,生产力水平有所提升,
但是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而言都不是特别高。
1.考古专家在贵州贵安新区招果洞遗址发现了一万多年前的通体磨光石器和用火遗存,研究发现该遗址文化堆积跨越了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整个新石器时代。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该遗址中的遗存见证了
①私有制确立和贫富分化加剧
②生产资料由公有转化为私有
③全体成员共同决定氏族大事
④用铁制弓箭进行的狩猎活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对点练习
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一切大事都在议事会上由全氏族成年人共同讨论决定。
A
2.据载,原始人类在生产劳动中创造了语商和象形文字,这极大地促进了人的知识积累和扩大文化也随之发展,从而创造了最早的绘画、音乐和舞蹈:但由于自身能力和认识的限制,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交织在-起,构成了原始的宗教。以下关于原始社会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最低阶段 ②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是原始人生活的基本单位③原始社会是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是理想的“黄金时代” ④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阶级社会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A
对点练习
3.奴隶社会后期出现一些新式生产工具,但是奴隶主害怕奴隶破坏生产工具,只是把一些粗笨的、不易破坏的工具交给奴隶使用,使新式的生产工具得不到推广和使用。这表明
A.奴隶没有科学文化知识,不懂得使用新式生产工具
B.当时的奴隶制生产关系已经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C.奴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已经高度发达
D.奴隶社会的生产力已经严重阻碍了生产关系的发展
B
02
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
(一)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时代
(二)资本主义社会——最好或最坏的时代
议一议:奴隶制生产关系与封建制生产关系有什么异同?
探究与分享
在古罗马,奴隶主把生产工具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会说话的工具”,即奴隶;第二种是“有声的工具”或“哞哞叫的工具”,指耕牛一类;第三种是“无声的工具”,如大车等。在奴隶主眼里,奴隶和牲畜、工具一样,是可以任意转让、出租、赠送、买卖甚至杀死的。
我国两汉时期,租种豪强地主土地的佃农和为豪强地主耕作的雇农数量有了明显增加。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战乱使更多的农民被豪强地主所控制,他们不仅要为地主耕种土地,缴纳地租,而且要服劳役,战乱时则被武装为私兵。他们不单立户口,而附于主家户籍,世代相袭,非自赎或主人放免不得脱籍。但是,他们又都有自己的财产,并且不像奴隶那样可以被买卖。
奴隶没有人身自由,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
农民有一定人身自由、有自己的财产,且不能随意被买卖
铁制农具得到广泛使用和推广
耕作技术显着进步
采用休耕、轮作、选种等技术。
小贴士:土豆和玉米约16-17世纪传入中国。
京杭大运河
水利事业有了较大发展
手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冶铁业成为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
商业和城市逐渐发展起来
古代繁荣长安城
具体表现:
三、封建社会
1、生产力状况
铁制农具得到广泛使用和推广,手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等,生产力发展到新的水平。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
②(人与人的地位、关系)
③(产品如何分配)
2、生产关系:
(1)特点:
(2)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
(收取地租为主要剥削方式)
三、封建社会
青铜器
铁器
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农民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
农民依附于地主有一定的人身自由
地主向农民收取地租、徭役、高利贷、苛捐杂税,农民占有部分劳动成果。
(1)显著特征:
(2)文化上:
4、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1)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
(2)矛盾的外在表现:
小规模的抗租抗税运动;
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或农民战争。
3、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政治与文化)
君主专制、等级森严(政治上)
传播封建迷信、道德、君权神授
5、奴隶制生产关系和封建制生产关系的异同: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异 生产资料归谁所有
劳动中人们的地位和关系如何
产品如何分配

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
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农民可以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
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
相对于奴隶,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
奴隶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大部分劳动成果用来缴纳地租,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
生产资料均掌握在统治阶级手里;都存在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
1.“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苗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与这首古代民歌所反映的社会形态相符合的是
①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级剥削农民的基础
②地主通过收取地租占有农民的全部劳动成果
③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④君主专制、等级森严是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对点练习
B
2.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兔子有多子多孙、健康长寿的美好寓意,古人常将兔的形象融入生活中,希望为自己带来福气,帝王公侯也不例外。在山西省晋国博物馆内,陈列着4件青铜兔尊,出土于约3000年前的晋国晋穆侯墓。在晋国晋穆侯时期( )
①土地逐渐变成私有财产,私有制确立起来
②存在着人类社会最早形成的两大对立阶级
③金属工具得到广泛使用,推动生产力发展
④收取地租是剥削阶级剥削被剥削阶级的主要方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C
3.唐代诗人白居易作品《观刈麦》写到“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对诗歌中描述的社会现象,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①农民被逼迫屈从于地主阶级的奴役和剥削
②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被强迫用来缴纳地租
③农民完全没有土地是导致其日益贫困的根本原因
④生产社会化与土地地主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4.“在新的设防城市的周围屹立着高峻的墙壁并非无故:它们的堑壕成了氏族制度的墓穴,而它们的城楼已经高耸入文明时代了,”在恩格斯所描述的这个时代中①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状态,进入文明时代
②阶级矛盾不可调和,暴力机关开始出现③统治阶级以收取地租为主要的剥削方式
④被统治阶级已有了一定程度的人身自由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四、资本主义社会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1)建立的基本条件:
一是: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
二是:大量货币当作资本。(通过暴力、掠夺实现)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
②(人与人之间的地位与关系)
③(产品如何分配)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特点:
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
劳动者有人身自由,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
资本家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2、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1)方式:
(2)标志:
(3)评价: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带来了生产力巨大飞跃、促进了人类思想解放、使科学、教育、文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提出“自由、平等、博爱”口号,利用劳动人民的力量,发动资产阶级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开始。
一个寒冷的冬夜,小明被冻醒了。
小明说:“妈妈,为什么不生火取暖?”
妈妈说:“因为你爸爸失业了,我们买不起煤。”
小明问:“爸爸不是煤矿工人吗,为什么会失业呢?”
妈妈回答:“因为煤太多了”。
时 间 经济危机
1825年 英国爆发了第一次全国性经济危机
1836年、 1847年 波及欧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1929-1933年 最深刻、最严重的一次危机,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20世纪70年代 美国经济“滞涨”
1997年 东南亚金融危机
2008年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国际金融危机
四、资本主义社会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结合材料,思考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表现和原因是什么?
四、资本主义社会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基本特征:
2.主要表现:
3.直接原因:
4.根本原因:
生产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
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被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②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经济表现
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经济危机
供需矛盾
(企业的供给>个人的需求)
(生产力>购买力)
部分与整体的矛盾
(整个生产的盲目性和无计划性)
重难点突破
基本矛盾(根本原因)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它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
(1)内容: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劳动者共同占有
生产资料:
少数资本家私人占用
生产过程:
分工协作,根据社会需要管理、调节和控制
追求最大利润的私人资本家管理
产品交换:
满足社会需要
少数资本家私人占用,支配
四、资本主义社会
4.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它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它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
只有消灭资本主义制度才能消灭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四、资本主义社会
4.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在阶级关系上的表现: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3)地位: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
(4)发展趋势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
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对应 社会形态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社会
决定
决定
构成
小结:四种不同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
新旧石器
金属工具
铁器农耕
机器生产
自动化
所有制: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人的关系:平等互助的关系
分配制度:平均分配
所有制:奴隶主占有生资并完全占有奴隶
人的关系:奴隶毫无人身自由,被强制劳动
分配制度: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保障
所有制: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
人的关系:农民依附于地主,有一定人身自由
分配制度:地主向农民收取地租、徭役、高利贷、苛捐杂税,农民占有部分劳动成果
所有制: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
人的关系:劳动者有人身自由,受雇于资本家
分配制度:资本家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所有制: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人的关系:平等互助的关系
分配制度:按劳分配
氏族制度
阶级、国家产生
奴隶主专制
封建君主专制、森严的等级制度。封建迷信、道德,君权神授等思想
自由平等博爱
民主政治制度
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随着2020年的疫情影响,很多国家都受到了不同程度上的经济影响,哪怕对于防治工作做的十分到位的我国也仍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复产复工才得以恢复,对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来言可能造成了更大的经济损失,面对这些经济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就可能导致经济危机。下面关于经济危机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其本质特征是生产过剩,但这种过剩是绝对过剩 ②主要表现为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批生产企业破产③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瘤疾 ④根本原因在于生产私有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C
2.历史犹如一面镜子,每一种生产关系都带有所属时代的鲜明印记。下列对不同生产关系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A.原始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B.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的大部分劳动产品C.封建社会:地主占有土地,并占有农民全部劳动成果D.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占有剩余价值
D
3.在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时期,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狄更斯的《雾都孤儿》、《大卫·科波菲尔》等作品,都无情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贪婪、凶残,描写了下层民众的悲慘处境,反映了劳苦大众的抗争。这从侧面反映( )
①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
②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决不是一个田园诗般的过程
③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使新兴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显示出很大的优势
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4.马克思指出:“吃穿好一些,待遇高一些,持有财产多一些,不会消除奴隶的从属关系和对他们的剥削,同样也不会消除雇佣工人的从属关系和对他们的剥削……雇佣工人为自己铸造的金属锁链已经够长够重,容许把它略微放松一点。”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
①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②生产资料资本家私有占有是雇佣工人从属关系的根源
③资本家支付高工资是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为前提的
④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关系和奴隶社会的并无本质差别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B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生产力:旧石器天然食物→新石器原始畜牧业
生产关系:公有、平均分配、平等
上层建筑:氏族、部落管理
解体:生产力发展→个体劳动盛行→生产资料家庭私有(确立的标志:土地变成私有财产)
生产力:金属工具;生产关系:奴隶主占有全部
上层建筑:国家产生(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的意义:金属工具、城市出现、文字发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主要矛盾
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经济危机的特征、表现、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
思维导图
1.原始社会末期,随着文字的出现,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
纠正: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
2.生产资料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是私有制确立的标志。
纠正:土地变成私有财产是私有制确立的标志。
3.奴隶有一定的财产和人身自由,奴隶主占有奴隶大部分劳动成果。
纠正:奴隶没有财产和人身自由,奴隶主完全占有奴隶劳动成果。
4.国家是缓和阶级矛盾的工具。
纠正: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易错矫正
5.封建等级制度是农民与地主贫富不均的总根源。
纠正: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农民与地主贫富不均的总根源。
6.农民没有人身自由和生产资料。
纠正:奴隶没有人身自由和生产资料;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农民能够比较自主地劳动。
7.失去生产资料的农民不得不受雇于地主阶级。
纠正: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
易错矫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