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知识清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知识清单)

资源简介

统编版二上第六单元基础复习
【知识梳理】
第六单元基础知识梳理
一、易读错的字
斗争(zhēng) 年代(dài) 腊(là)月 文章(zhāng)
握(wò)着 凝视(shì) 察(chá)觉 油(yóu)灯
降临(lín) 八角楼(lóu) 同志(zhì) 敌(dí)人
心疼(téng) 敬(jìng)爱 打仗(zhàng) 队(duì)伍(wǔ)
难(nán)忘 泼(pō)水节 驶(shǐ)过 祝(zhù)福
二、易写错的字
士:“士”的两横上长下短,区别于“土”。
泼:右部是“发”,区别于“波”。
令:一共有两点,区别于“今”,比“今”多一个点。
轻:右上部是“”。
军:上面是秃宝盖,不要加一点。
战:“戈”斜钩从竖中线起笔,写至右下格。
穿:上宽下窄,“牙”稍长,横画伸展。
忘::上半部分最后不要加点。
被:左边是“衤”,不要写成“礻”。
三、一字组多词。
楼(lóu):高楼 楼上 八角楼 年(nián):年代 新年 年级
夜(yè):深夜 夜里 夜晚 披(pī):披着 披上 披散
轻(qīng):轻巧 年轻 轻快 利(lì):胜利 利用 利息
扁(biǎn):扁豆 扁担 扁圆 担(dàn):担子 重担 一担水
志(zhì):志向 同志 志气 伍(wǔ):入伍 队伍 伍分
师(shī):老师 师长 师范 军(jūn):军人 军队 红军
战(zhàn):战斗 战士 战机 士(shì):士兵 士气 护士
忘(wàng):忘记 忘怀 忘却 泼(pō):活泼 泼水 泼洒
度(dù):温度 度数 年度 龙(lóng):龙灯 龙头 龙船
炮(pào):炮弹 火炮 炮兵 穿(chuān):穿针 穿插 穿衣
始(shǐ):开始 起始 始末 令(lìng):司令 口令 命令
于(yú):由于 于是 终于 刘(liú):姓刘 刘氏
民(mín):民众 人民 民族 反(fǎn):反对 相反 正反
村(cūn):村子 乡村 村民 被(bèi):被害 被动 被子
关(guān):关押 关闭 关门 道(dào):知道 难道 道路
兵(bīng):民兵 官兵 当兵
四、多音字。
铺 盛 血
降 薄 担
五、形近字和同音字。
战(战士) 被(被子) 士(士兵) 龙(龙头) 认(认真)
站(站立) 披(披上) 土(土地) 尤(尤其) 让(让步)
披(披着) 利(胜利) 炮(鞭炮) 泼(活泼) 令(口令)
被(被子) 俐(伶俐) 抱(拥抱) 拔(拔河) 今(今天)
坡(山坡) 梨(雪梨)
六、重点词语
1.必须掌握的词
八角楼 深夜 沉思 胜利 扁担 同志 带领 队伍 会师
红军 来回 战士 白天 起来 难忘 泼水节 龙船 花炮 欢呼
人群 欢乐 开始 柏树枝 多么 年轻 北风
2.四字词语
艰苦斗争 夜幕降临 星星之火 不好意思 火红火红 健康长寿
3.成语
一年一度 四面八方 笑容满面 恼羞成怒 青云之志 安居乐业
七、近义词
艰苦~艰难 年代~时代 降临~来临 凝视~注视 沉思~深思
察觉~发觉 带领~率领 会师~会合 研究~钻研 心疼~疼爱
越发~更加 敬爱~敬仰 欢迎~迎接 光荣~荣耀 牺牲~献身
欢乐~欢快 祝福~祝愿 健康~健壮 消息~信息 动摇~摇摆
幸福~美满 难忘~铭记 包围~合围 年轻~年少 收买~拉拢
威胁~胁迫 愤怒~恼怒 笑容满面~喜笑颜开
四面八方~五湖四海 恼羞成怒~气急败坏
八、反义词
薄→厚 光辉→暗淡 胜利→失败 带领→跟随 足够→缺乏
穿→脱 常常→偶尔 不料→果真 敬爱→痛恨 特别→一般
难→易 愤怒→平和 欢乐→悲伤 健康→虚弱 幸福→痛苦
清→浊 难忘→健忘 包围→突围 年轻→苍老 出卖→收买
威胁→安抚 动摇→坚定 光荣→可耻 恼羞成怒→喜形于色
笑容满面→愁眉苦脸
九、有趣的字
巴:把 吧 爸 芭 方:放 房 防 坊
马:妈 吗 骂 码 包:抱 饱 泡 苞
十、词语解释
一年一度:一年一次。
四面八方:指各个地方。
笑容满面:形容高兴的样子。
安居乐业:安定地居住,愉快地生活。
恢复:变成原来的样子。
教训:从错误或失败中获得的知识。
十一、词语积累。
①ABAB式的词语:整夜整夜
类似的词语:打扫打扫 商量商量 研究研究 休息休息
②AABC式的词语:星星之火
类似的词语:历历在目 念念不忘 恋恋不舍 心心相印
③量词
一根扁担 一条龙船 一串花炮 一条头巾 一只象脚鼓
④带有数字的词语:四面八方
类似的词语:七上八下 九牛一毛 一年一度
⑤动词
穿着草鞋 戴着斗笠 挑起粮食
⑥修饰词
胜利的道路 难忘的泼水节 欢乐的鼓点
鲜红的地毯 血淋淋的铡刀 整夜整夜地研究
十二、句子积累。
1.优美句
为了欢迎周总理,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凤凰花的花瓣比作地毯,说明地上的花瓣很厚。
2.比喻句。
(1)天阴沉沉的,寒风吹到脸上像刀割一样。
(2)刘胡兰像钢铁铸成似的,一点儿也不动摇。
(3)为了欢迎周总理,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
3.含有关联词的句子。
(1)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周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2)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八角楼上的灯就亮了。
4.标点。
(1)一阵秋风吹过,树叶轻轻地飘落下来。
(2)春天的景色真美啊!
(3)这个人怎么了
6.精彩句
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
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展现了朱德同志和战士们共同挑粮的情景,突出了朱德同志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
7.含义深刻的句子
凝视着这星星之火,毛主席在沉思,连毯子滑落下来也没有察觉到。
这句话表明毛主席在为中国革命全神贯注地思索着。凝视着明亮的灯火,毛主席可能在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井冈山的红旗就是明灯,就是火种,它一定会燃烧到全国。他越想信心越足,全神贯注,连毯子滑落下来也没有察觉到。
十三、课文回顾。
15.《八角楼上》这篇课文,描述了在井冈山年代的一个寒夜,毛主席在八角楼上,在清油灯下写文章的情景,赞扬了毛主席为指导中国革命,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的精神。
16.《朱德的扁担》讲述了朱德和战士们为了坚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一起到山高路陡、距离遥远的茅坪挑粮的故事,表现了朱德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也表现了战士们对朱德的关心和敬爱。
17.《难忘的泼水节》讲述的是1961年敬爱的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故事,体现了周总理亲民、爱民,和人民心连心的情怀,也表达了人民对周总理的崇敬与爱戴。
18.《刘胡兰》这篇课文记叙了由于叛徒的出卖,共产党员刘胡兰被捕,遭受了敌人的威胁、拷打,她一点儿也不动摇,最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毛主席为她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十四、日积月累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十四、单元复习要点
1.《八角楼上》要能通过“夜幕降临、寒冬腊月”等词语体会毛主席忘我工作的精神。
2.《朱德的扁担》要能感受朱德同志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
3.《难忘的泼水节》要能描述周总理与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
4.《刘胡兰》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收买、威胁、牺牲”等词语的意思。
十五、“1+X”阅读
推荐篇目:[加拿大]菲比·吉尔曼《爷爷一定有办法》
推荐理由:这是一本当代经典的图画书,写的是一个充满智慧、爱孙子的老爷爷,他用巧思妙想把孙子心爱的破毯子变成了外套、背心、领带、手帕、纽扣。这原本是一个流传已久的故事,作者用重复而富有节奏的文字来叙述,既温馨又朗朗上口。
阅读方法:这本书非常有趣,孩子们可以独立阅读。
十六、素养与能力
1.引导学生学习伟人的优秀品质,传承他们的革命传统。
2.《八角楼上》借助描写环境、人物、神态的词句,想象画面,了解课文内容。根据提示讲故事。
3.《朱德的扁担》借助图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词句。体会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4.《难忘的泼水节》根据词语提示,讲述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故事。感悟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5.《刘胡兰》借助关键词句,了解故事内容。多元认字。用自己的话说说从哪里看出刘胡兰在敌人面前绝不屈服。
6.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7.结合语境识记生字,通过读读说说了解各种交通工具的作用。发现声旁和形旁的关系。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在此基础上了解这些名句的意思。阅读《大禹治水》,感受大禹的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
单元课文知识梳理
第15课:《八角楼上》
1.课题解读
课文写了在井冈山艰苦斗争的年代,在一个寒冬腊月的深夜,毛主席在茅坪村的八角楼上写文章的事情。这是一篇富有教育意义的文章,展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在井冈山艰苦斗争的年代,不畏寒冷,在深夜忘我工作,指导革命的动人情景。
2.课文重点理解
(1)在井冈山艰苦斗争的年代,毛主席住在茅坪村的八角楼。
介绍了事情发生的年代和地点。
(2)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八角楼上的灯就亮了。
理解:夜:夜晚。幕:大幕。因为在夜间景物像被一幅大幕罩住一样,因此叫夜幕。降临:来到。夜幕降临就是黑夜到来。这句话在全文起着启下的作用。下面是说在并冈山斗争的年代的无数个夜晚中的一个寒夜,毛主席在八角楼上,在清油灯下写文章的情形。说明毛主席是在夜以继日地工作着。“每当”强调毛主席每天都是这样工作的,不是一天两天,而是天天如此。
(3)这是个寒冬腊月的深夜,毛主席穿着单军衣,披着薄毯子,坐在竹椅上写文章。
理解:“冬腊月”:寒冬,指很冷的冬天;腊月,指阴历十二月。是指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寒冬腊月的深夜”点明了天气很冷。“薄”指的是毛主席的毯子很薄,进一步点明了条件艰苦。“单军衣”说明冬天穿不上棉衣,生活条件相当艰苦,毛主席和红军战士同甘共苦。“薄毯子”指的是红军当被子盖的很薄的毯子,披在身,上也不暖和,进一步点明条件很艰苦。全句是说毛主席在非常艰苦的环境里写文章,为中国革命忘我地工作,辛勤地操劳
(4)他右手握着笔,左手轻轻地拨了拨灯芯,灯光更加明亮了。凝视着这星星之火,毛主席在沉思,连毯子滑落下来也没有察觉到。
理解:当时条件艰苦,大家都用油灯照明,油灯发出类似蜡烛的微光,毛主席将灯芯拨一下,火焰能更亮一些。
在寒冬腊月的深夜,毛主席穿着单薄的军衣,他本想披着薄毯子抵御寒冷,可是当他望着灯光考虑到革命时,竟连毯子掉下来也没有觉察到。毛主席凝视着“星星之火”,陷入沉思。井冈山革命根据就像这“星星之火”,这儿的革命力量与国民党反动势力相比,是多么弱小。但“星星之火也有燎原之势”,不久,就会在整个中国就会燃起革命烈火,让受尽苦难的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此时此刻,就在这盏清油灯下毛主席对中国革命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5)凝视着这星星之火,毛主席在沉思,连毯子滑落下来也没有察觉到。
“凝视”是聚精会神地观看,不眨眼睛,神情专注。“沉思”是认真、深入地思考。“察觉”是指发觉,看出来的意思。通过这三个词表现出毛主席专注、忘我的工作精神。这句话的意思是毛主席在为中国革命全神贯注地思索着。凝视着明亮的灯火,毛主席在想:灯一拨就亮,火一点就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井冈山的红旗就是明灯,就是火种,它一定会地遍全国。他越想信心越足,全神贯注,连毯子滑落下来也没有察觉到。从灯可以拨亮体会经过宣传,革命群众掌握了革命道理,就如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样,革命的力量也会不断发展壮大,形成燎原之势,锐不可当。
(6)在这盏清油灯下,毛主席写下了许多光辉著作,照亮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
理解:“光辉著作”指毛主席写的著作能指明革命的方向,使革命一步步走向胜利,带领我们中国走向光明。因为毛主席写的著作能指明革命的方向,使革命一步步走向胜利,这不是一般的著作,它好像放射着万道光芒,所以称之为“光辉著作”。
3.主题概括
这是一篇富有教育意义的文章,展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在井冈山艰苦斗争的年代,不畏寒冷,在深夜忘我工作,指导革命的动人情景。
4.学有所得
毛主席用艰苦奋斗的精神指导革命,指明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在艰苦的革命年代固然需要它,在建设伟大中国的今天,同样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铭记在心。
5.结构导图
6.问题探究
(1)观看插图,说说毛主席是怎样工作的。“夜幕降临”是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结合插图说一说。
在寒冬腊月的深夜,毛主席穿着单军衣,披着薄毯子,坐在竹椅上写文章。
条件艰苦、简陋。
指太阳下山以后,天色渐渐变黑,意味着夜晚的来临。
(2)什么是“井冈山艰苦斗争的年代”?
指为了和敌人作斗争,毛主席带领部队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时期。当时井冈山的条件非常艰苦,所以课文说“艰苦斗争的年代”。
(3)“单军衣”“薄毯子”“竹椅”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突出了毛主席不畏严寒、辛勤工作的精神。
(4)“凝视“着这星星之火毛主席在沉思”他当时可能在想些什么?
毛主席可能在想: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不正像这“星星之火”吗?但是这“星星之火”也可以燎原,或许不久后,整个中国就会燃起熊熊的革命之火。
(5)学写人物外貌
学方法:外貌描写可以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文中通过描写毛主席“穿着单军衣”“披着薄毯子”,展现了毛主席艰苦朴素的形象。
记方法:①抓住人物的外貌特点。记
②描写外貌时注意人物的身份。
用方法:你喜欢哪位老师?请写一写他(她)的外貌
示例:语文老师身穿蓝白相间的T恤衫和黑色牛仔裤,尽管他的黑发中还隐隐散落着几缕白发,但看起来仍然精神抖擞。
7.课外拓展
(1)写作背景
1927年伟大领袖毛主席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在湖南和江西两省交界处的井冈山上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当时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毛主席就住在井冈山上的一一个村子里。这个村子叫茅坪村,村子里有一座小楼,名字叫八角楼,毛主席就住在那儿。毛主席不但白天紧张繁忙,每到夜晚,他仍然在八角楼上忘我地工作,写出了光辉的著作。
(2)毛泽东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
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3)井冈山的艰苦岁月。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挺进井冈山,创立了我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队伍和湖南农民军来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在毛泽东、朱德等同志的领导下,井冈山军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我国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
(4)八角楼毛泽东旧居
井冈山八角楼毛泽东同志旧居位于宁冈县茅坪村。茅坪在该县东南16公里处,距茨坪36公里。
井冈山斗争时期,湘赣边界党、政、军领导机关和红军后勤机关曾设立于茅坪。
八角楼是茅坪村的一栋土砖结构两层楼房,因装饰八角天窗而得名。
该地现存革命旧址20多处,主要有八角楼毛泽东旧居、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旧址等。
1927年10月至1929年2月,毛泽东曾居住这里,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毛泽东在这两篇著作中,全面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分析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动力和任务;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阐述了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五个条件;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坚定了边界军民坚持罗霄山脉中段政权的必胜信心。从而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栋房子是当年保存下来的,墙上还存有当年红军战士写的几条标语,室内的陈列如床架子、桌子、砚台、油灯、茶几、高背椅等物是毛泽东同志和贺子珍同志当年在这里居住时用过的原物。1961年3月,国务院将此楼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16课:《朱德的扁担》
1.课题解读
朱德的扁担,扁担是中心词,这不是一条普通的扁担,这条扁担的主人是朱德。这条扁担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这条扁担折射出一个以身作则,和群众同甘共苦的革命领导人朱德的崇高品质。
2.课文重点解读
(1)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队伍到井冈山,跟毛泽东同志带领的队伍会师了。
交代了历史背景,一个是革命根据地“井冈山”,另一个是历史事件“井冈山会师”。
(2)山上是红军,山下不远是敌人。
理解:交代了环境的险恶,为下文的艰苦挑粮作了铺垫。从“不远”这个词看出敌人离井冈山很近,是要进犯井冈山。朱德到山下挑粮会遇到危险。
(3)红军要巩固井冈山根据地,粉碎敌人的围攻,需要储备足够的粮食。井冈山上生产的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宁冈的茅坪去挑粮。
写出了挑粮的原因。
(4)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
一块儿”说明朱德同志把自己当作一名普通的红军战士,认为自己参加挑粮是理所当然的。
(5)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白天挑粮爬山,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
这个句子写出了战士们的心理和行动,一方面为朱德同志的身先士卒而感动,另一方面又为朱德同志的劳累而担忧。用语言劝说不行,就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战士们以为没有了扁担,朱德就不会去挑粮了。
(6)从井冈山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五六十里"“山高路陡”说明挑粮路途艰难,更主要的是山下还有敌人,但是尽管这样,战士们仍然“争着去”,表现出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精神。
(7)从井冈山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理解:要走“五六十里”山路,天不亮出发,开黑才能回来。陡峭的高山,还要挑着满满的一担粮食走这样难走的路就更难更累了。
(8)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晚上,还要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
理解:①朱德穿着草鞋,肩上担的满满的一担粮食,走那么难走那么长的山路,实在让人心疼。
②朱德白天挑粮,晚上还不能休息,而且不是一个夜晚,是整夜整夜地研究打仗,他太累了,太辛苦了。
③朱德最需要的是休息。
3.主题概括
本文讲述的是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的队伍与毛泽东同志带领的队伍在井冈山会师,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起挑粮的故事,表现了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优秀品质,也表现了战士们对他的关心和敬爱。
4.学有所得
我们的革命先辈,不怕吃苦,不怕牺牲,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我们应该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长大后为祖国的强大贡献出自己应有的力量。
5.结构导图
6.问题探究
(1)战士们都争着去挑粮,朱德同志是怎样做的呢?
和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
(2)挑粮经过的地方是什么样子的?
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3)战士们看到朱德同志这样辛劳,是怎么做的?
“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
(4)说一说:井冈山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会有什么严重的后果?
红军没有食物,没有体力,没法和敌人作斗争,也就不能好好建设井冈山根据地了。
(5)挑粮困难重重,为什么大家都“争着去”呢?
大家争着去挑粮体现了红军战士不怕危险、不怕困难、团结互助的大无畏精神。这为后面朱德同志也争着挑粮埋下伏笔。
(6)战士们为什么藏起了朱德的扁担?你觉得朱德同志是一个怎样的人?
因为朱德同志工作很忙, 白天挑粮爬山,晚上还要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很辛苦,大家心疼他,所以把他的扁担藏了起来,想着这样朱德同志就不用挑粮了。
不搞特殊、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人。
(7)朱德同志为什么要在自己的扁担上写上“朱德的扁担”五个字?
写上“朱德的扁担”五个字,意思是这条扁担是朱德专用的,任何人都不能拿走。因为他知道战士们心疼他,不让他去挑粮,故意让他没有扁担可用,先前的扁担会失踪,这一根一定也会失踪,所以他写上自己的名字,别人就不会再藏起来了。这表明了他坚持挑粮的决心。
(8)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说说为什么大家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了。
战士们看朱德同志天不亮就出发和大家一起去挑粮,天黑了才回来,晚上还要研究工作,实在太累了,大家怕累坏了他,就劝他不要去挑粮,可他还是坚持跟战士一起去挑粮,战士们看着心疼,就把他的扁担藏起来了。
作为领导,朱德同志以身作则,带头挑粮,非常负责。朱德同志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极大地鼓舞了大家。所以大家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了。
7.课外拓展
(1)朱德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
朱德同志不是一名普通的战士,而是革命队伍的军事指挥官。白天,他和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晚上,当战士们都进入了梦乡,他还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查看地图、研究战略,可能一工作就会到天明。
(2)当时的背景
当时红军遭到了敌人的围攻,要坚守井冈山根据地,不仅要加紧练兵,从军事上做好准备,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储备足够的军粮,保障后勤供给。但是“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说明当时环境非常危险,红军下山挑梁可谓困难重重。
(3)朱德带头参加延安大生产运动
抗日战争时期,毛主席号召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在延安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在开荒种地中,朱总司令像小伙子一样,苦活累活抢着干。每到干活时,年过半百的他,总是首先抢一把最大的镢头,同志们想给他换把小的,总司令说啥也不干,还笑着说:“别看我年纪大,可我的身板结实,骨头硬着呢!”
(4)井冈山会师
井冈山在我国江西省,周围500多里都是高山,地势险要。1927年,毛主席带领红军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这儿就是指朱德同志带领的队伍与毛主席带领的队伍会合在一起了。这时队伍壮大了,战士们多高兴呀!
(5)《藏扁担》的故事
由于遭到敌人地方武装的封锁,井岗山时期的生活十分艰苦。为了解决吃饭问题,红军战士开始了自耕自种的生活。后来,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自产的粮食不够,且盐、油等都十分紧缺),红军决定到山下六十多里地外的茅坪去挑粮食,顺道打探一些消息,带点盐、油之类的生活必需品回来。
这样的任务便落到了一些身强力壮的干部战士身上。朱俊才因年纪小,个头小,本不能参加挑粮任务,但因此时已是朱德的通讯兵,加上朱德也是挑粮人员中的一个,便被破格选用了。
从井岗山去茅坪的路是标准的羊肠小道,很不好走,加之敌人还经常在途中伏击设卡,因此挑粮十分危险。那时,朱德经常在晚上和毛泽东研究敌情与一些作战方案,休息时间很少。为朱老总的身体着想,朱俊才多次劝他别去挑粮了,朱德总也不同意。
一天晚上,朱俊才和一位山东籍战士(只记得姓李,比朱俊才大2岁)、一位湖南大庸籍战士(不记得姓名了)商量怎样才能让朱老总不去挑粮。那个姓李的山东战士说:把他的扁担藏起来不就行了?没扁担朱老总怎么挑?!朱俊才一听,这主意不错,便偷偷拿出朱德下山挑粮用的毛竹扁担,趁夜送到了山下约15里外的一个叫毛四明的农民家里藏了起来,并告诉他,这扁担放在家里谁也不要说。
回到井岗山上时已快晚上12点了,朱俊才心里特别高兴:这下朱老总可得好好歇歇了。没想到,过了几天后,朱德见找不到扁担,急得逮人就训。朱俊才又得意又害怕:得意的是,朱老总不能挑粮了;害怕的是万一露馅,自己肯定没好果子吃。一天,朱俊才正在洗衣服,朱德走过来,对他说:走,跟我去山下走走。两人来到山下,朱德直奔几个老乡家,最终还是找到了被藏了几天的扁担。后来,朱德下山挑粮前,借毛泽东的毛笔,在扁担的里面写了几个字"朱德扁担,不能乱拿",这才高高兴兴下山去。
事后,朱俊才左想右想感到办了错事,心里不踏实,便主动承认了藏扁担的事。朱德听完后笑了:你姓朱,我也姓朱,咱们是一家嘛!我跟大家一样要吃饭穿衣,为什么你们能干我不能干啊!
第17课:《难忘的泼水节》
1.课题解读
本文讲述的是1961年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故事,字里行间洋溢着喜悦与热情,体现了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意。
2.课文重点解读
(1)1961年的泼水节,傣族人民特别高兴,因为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
理解:“1961年”“特别”“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等词语集中体现了傣族人民幸福快乐的心情,因为敬爱的周总理要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表现了傣族人民的开心与幸福。
(2)为了欢迎周总理,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
理解: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傣族人民欢迎周总理的隆重场面。
(3)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人们欢呼着:“周总理来了!”
理解:“一条条”说明江面上有很多龙船驶过;“一串串”说明有很多花炮齐放,场面热闹非凡。突出了龙船、花炮之多,表现了泼水节隆重而热烈的场面,这是傣族人民为迎接最尊贵的客人准备的。“欢呼”表达了人们急切盼望见到周总理的激动心情,突出了人们对周总理的爱戴。
(4)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理解:这句话描写了周总理的傣族装扮,体现了他对傣族人民的尊重。“笑容满面”表现了周总理的和蔼可亲。
(5)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理解:“接过”“敲”“踩”“跳舞”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快乐,也表现了周总理平易近人的特点。
(6)开始泼水了。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
理解:“一手……一手……”写出了周总理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情景。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样,用泼水的方式为人们祝福。周总理平易近人的形象再次跃然纸上。
3.主题概括
本文讲述的是1961年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故事,字里行间洋溢着喜悦与热情,体现了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意。
4.学有所得
学习本文,我了解了傣族人民的泼水节,认识了敬爱的周总理,感受到了节日的欢乐、人民的热情和生活的美好。
5.结构导图
6.问题探究
(1)课文一开始就写“火红火红的凤凰花开了”,有什么作用?
因为泼水节是在凤凰花盛开的时候举行,而且凤凰花象征着喜庆和热情,这样写渲染了泼水节热闹、红火的气氛。
(2)为什么傣族人民对于周总理的到来这么高兴呢?
周总理是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每天他都要处理党和国家许多重要的事情,工作非常繁忙。为了和傣族人民共同庆祝泼水节,周总理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不远千里,来到了傣族人民的身边。就是这样一位关心傣族人民的好总理,傣家人从心底里欢迎他。
(3)周总理是怎样同傣族人们一起过泼水节的?
周总理身穿傣族盛装,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他用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傣族人民也祝福他健康长寿,同时也接受人们对他的祝福,非常平易近人。
(4)为什么说1961年的泼水节幸福、令人难忘?从文中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周总理?
周总理来到傣族村寨,把美好的祝愿带给傣族人民,傣族人民永远也忘不了这一天。
关爱人民
(5)为什么说1961年的泼水节“幸福”“令人难忘”?
因为1961年的泼水节是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度过的,他们感受到了与周总理心连心的深厚情谊,所以觉得幸福”“令人难忘”。
(6)周总理对傣族人民会有怎样的祝福?
周总理把水泼老人身上,祝愿他们:健康长寿
周总理把水泼青年身上,祝愿他们:事业有成
周总理把水泼孩子身上,祝愿他们:健康成长
7.课外拓展
(1)周恩来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被称为“人民的好总理”。
(2)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泼水节历时三日:第一天类似于农历除夕,此时人们要收拾房屋,打扫卫生,准备年饭和节日期间的划龙舟、放高升等各种活动。第二天通常要举行泼水活动,纪念为民除害的天女,以圣洁之水消灾免难,互祝平安幸福;第三天是傣历的元旦。
(3)周总理与傣族泼水节
傣族泼水节(傣历新年)是傣族重大节日,时间为傣历6月中旬(公历4月中旬)。节日期间,傣族人民举行赛龙舟、斗牛、丢包、泼水祝福等活动。
1961年4月,周恩来总理与缅甸吴努总理来到西双版纳,恰逢傣族一年一度的新年。他便和边疆各族人民共同欢庆了这个富有情趣的民族节日。当年景洪地区交通闭塞,周总理乘飞机到达思茅后改乘汽车。当时澜沧江大桥正在建设中,只能乘渡船过江。共和国总理的到来,使整个小城沸腾了,人们奔走相告,扶老携幼,怀抱鲜花拥向街道,拥向码头,用最高的民族礼节来迎接人民的总理。4月的西双版纳正是凤凰花盛开的季节。火红的凤凰花树下,周总理兴致勃勃地换上傣族服装,手拿银碗与各族人民互相泼水祝福。
从此以后,西双版纳景洪在全国乃至世界逐渐出名,现已成为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周总理在景洪期间,视察了热带作物研究所引种的橡胶园,鼓励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建设者们为把西双版纳建成祖国的第二大橡胶基地而努力。周总理和各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纪念址位于景洪市曼听村的曼听公园,它已成为西双版纳人民永远怀念周总理的纪念地。
(4)拓展延伸
第18课:《刘胡兰》
1.课题解读
本文记叙了刘胡兰严守党的机密,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坚贞不屈,最后壮烈牺牲的感人事迹,歌颂了刘胡兰忠于党,忠于人民,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2.课文重点理解
(1)刘胡兰大声回答:“我不知道!”
理解:不知道其实是不告诉你们的意思,从大声说可以看出刘胡兰态度的明朗、坚决,没有丝毫犹豫;从不知道后的!也可以看出刘胡兰的坚决,毫不在乎。
(2)敌人从刘胡兰口里得不到什么,把她打得鲜血直流,刘胡兰像钢铁铸成似的,一点儿也不动摇。
理解:“鲜血直流”说明敌人打刘胡兰打得很重,刘胡兰招受了巨大的痛苦。“钢铁铸成”、“一点儿也不动摇”说明刘胡兰英勇不屈,对党无比忠诚。
(3)敌人指着血淋淋的铡刀说:“不说,铡死你!”刘胡兰挺起胸膛说:“要杀要砍由你们,怕死不是共产党员!”
理解:要杀要砍由你们,看出她视死如归,为了保守党的秘密,连死都不怕;怕死不当共产党,看出她在入党时就做好了为党献身的思想准备。
(4)1947年3月26日,毛泽东主席听到这个消息,为刘胡兰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理解:“在世时的一些事迹非常伟大,死去时也逝去的光荣”。这些慷慨就义的英雄值得我们铭记,他们的英勇事迹将会永远流传。
3.主题概括
课文以“刘胡兰”为题,讲述了刘胡兰被捕后,面对敌人的收买、威胁、恐吓而严守党的机密,光荣牺牲的故事,生动刻画了一位英勇无畏、坚强不屈、大义凛然的优秀的共产党员的形象。
4.学有所得
刘胡兰是一位了不起的女共产党员。面对凶恶、残暴的敌人,她严守党的机密,保护党的同志,决不向敌人屈服。刘胡兰同志这种坚强不屈、视死如归、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值得中国人民世代传扬!
5.结构导图
6.问题探究
(1)猜一猜“收买”是什么意思?
“收买”就是敌人是想用金钱诱惑刘胡兰出卖革命同志。
(2)面对敌人威胁的时候,刘胡兰又是怎样表现的?
刘胡兰愤怒地回答:“不知道!就是不知道!”看出她的毫不屈服,她说了两遍不知道,态度更加坚决了,还有“愤怒地”和“就是”这两个词,我可以看出来她要和敌人斗争到底的决心。
(3)找出描写刘胡兰动作的词语,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刘胡兰挺起胸膛说:“要杀要砍由你们,怕死的不当共产党!”她迎着呼呼的北风,踏着烈士的鲜血,走到铡刀跟前。刘胡兰光荣地牺牲了。那年她才十五岁。
勇敢无畏 不怕牺牲
(4)面对敌人的铡刀威胁,刘胡兰又是怎么做的呢?
刘胡兰挺起胸膛说:“要杀要砍由你们,怕死不是共产党员”刘胡兰根本不怕死,不论敌人是杀还是砍,刘胡兰都不会低头。
(5)“牺牲”和“去世”的意思。
“牺牲”是指为坚持信仰而死、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去世”指的是人死去。
(6)“刘胡兰光荣地牺牲了。那年她才十五岁。”通过这个“才”字,你想说什么?
刘胡兰牺牲的时候太小了,很惋惜,很心痛。敌人太残暴了。赞扬了刘胡兰坚持信仰、不怕牺牲、对党忠诚的崇高品质。
(7)毛主席听到这个消息后,是怎么做的?你是怎样理解“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这句话的?
毛主席听到这个消息,亲笔为她写了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一个人生的伟大,就是指他为人类作出了贡献。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大事,只要一个人无私奉献,就可以说是生的伟大。至于死的光荣,是为了他人或者是国家而牺牲的,而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这样就是死的光荣。
7.课外拓展
(1)刘胡兰
刘胡兰,女,汉族,山西省吕梁市文水县云周西村人。革命先烈,优秀共产党员。她牺牲时,年仅15岁。
(2)铡刀
其在底槽上安刀身,刀的一头栓杆固定活动,一头有把,可以上下提压。一般用作农具铡草,也有做刑具。
(3)刘胡兰纪念馆
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刘胡兰纪念馆,坐落在山西省文水县刘胡兰村(原名云周西村)村南。文(水)祁(县)公路从纪念馆北墙通过,东接大运公路,西连307国道,将该馆与山西中部的晋祠、卦山、玄中寺、武则天纪念馆、杏花村汾酒厂、晋商宅院(乔家大院、渠家大院、曹家大院等)、平遥古城等景点连在一起,形成一条旅游热线。
刘胡兰纪念馆前身为刘胡兰陵园,始建于1956年,1957年1月12日,刘胡兰就义10周年时落成并对外开放。1959年改称刘胡兰纪念馆。1959年、1976年曾两度调整布局,重新整修扩建。现占地面积63000余平方米,位居全国个人烈士纪念馆首位。主要建筑物由毛泽东题词纪念碑、刘胡兰事迹陈列室、七烈士纪念厅、刘胡兰雕像、陵墓和观音庙等组成。整体建筑以纪念碑与陵墓为中轴线对称分布,凝重典雅。
为纪念刘胡兰英勇就义50周年,1996年又实施了较大规模的维修改造工程,增设了刘胡兰事迹影视室,纪念刘胡兰就义50周年书画室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碑。在中国革命战争年代献身的英烈中,刘胡兰是惟一的一位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人题词的革命烈士。
刘胡兰纪念馆是中宣部命名的“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团中央、民政部命名的“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国家教委(现教育部)、团中央、民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授予的“全国百个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山西省、吕梁地区确定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德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
(4)怕死不当共产党
刘胡兰,原名刘富兰,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的一个中农家庭。母亲早亡,父亲刘景谦续娶胡文秀为妻。胡文秀将刘富兰名中的“富”字改为自己的姓氏“胡”,从此更名刘胡兰。继母积极投身于妇救会工作,并非常支持刘胡兰参加革命。
刘胡兰8岁上村小学,10岁起参加儿童团。1945年10月,刘胡兰参加了中共文水县委举办的“妇女干部训练班”。学习了一个多月,回村后她担任了村妇女救国会秘书。1946年5月,刘胡兰调任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6月,刘胡兰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并被调回云周西村领导当地的土改运动。
1946年秋,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留少数武工队坚持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当时,刘胡兰也接到转移通知,但她主动要求留下来坚持斗争。这位年仅14岁的女共产党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
云周西村的反动村长石佩怀,为阎锡山军派粮派款、递送情报,成为当地一害。1946年12月的一天,刘胡兰配合武工队员将其处死。阎锡山匪军恼羞成怒,决定实施报复行动。1947年1月12日,阎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她镇静地把奶奶给的银戒指、八路军连长送的手绢和作为入党信物的万金油盒——三件宝贵的纪念品交给继母后,被气势汹汹的敌人带走。刘胡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被带到铡刀前眼见匪军连铡了几个人,怒问一声:“我咋个死法?”匪军喝叫“一个样”后,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刘胡兰烈士牺牲时,尚未满15周岁。
1947年2月,山西《晋绥日报》连续两天刊登的消息,使一个女共产党员的名字在华北大地不胫而走。随后,毛泽东又为她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刘胡兰牺牲半年后,1947年8月1日中共晋绥分局决定破格(通常年满18岁方可转正)追认刘胡兰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3)刘胡兰姐姐,我想对您说。
大姐姐,您牺牲时还不满15岁,究竟是怎样的信念和力量支撑着您,在敌人铡刀面前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我想,因为您小小年纪已是一名信仰坚定、勇敢坚毅的中共候补党员了。我也会时时处处以您为榜样,严于律己,实干担当,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我要用行动传承您的红色基因和精神。
语文园地
1.识字加油站
(1)读一读,找规律。
分析:本次出现的词语第一组是车类,第二组是船类。
理解:不同的车,其用途不同。
轿车:供人乘坐的、有固定车顶的汽车。
救护车:救助病人的车辆。
摩托车:装有内燃发动机的两轮车或三轮
车,一般是供人乘坐或运送货物的。
消防车:专门用来救火或用于其他紧急抢救用途的车辆。
不同的船也有不同的用途。
渔船:用来捕鱼的船。
货船:主要用来载运货物的船只。
油轮:设有装液体的货舱、专用于运输散装油类的轮船。也叫油船。
科学考察船:用于调查研究海洋水文、地质、气象、生物等特殊任务的船舶。
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车、船”?能说一说它们的用途吗?
出租车:接送乘客
冷藏车:运输海鲜等冷冻食品
油罐车:运输石油等液体
公交车:运送乘客
破冰船:打破冰面,让船只顺利通行
挖泥船:挖运水底泥沙
2.字词句运用
(1)读一读,注意加点的字,看谁读得准。
点先读一读这些词语,了解加点的字都是多音字,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判断多音字的读音。
盛(shèng)开 床铺(pù) 种(zhǒng)子 好(hǎo)人
盛(chéng)饭 铺(pū)路 种(zhòng)地 好(hào)客
分(fēn)别 重(chóng)新 教(jiào)室 口号(hào)
水分(fèn) 重(zhòng)点 教(jiāo)书 号(háo)叫
干(gān)净 难(nán)忘
干(gàn)活 灾难(nàn)
(2)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
分析:分析读句子,想一想该用怎样的语气读。第一句是陈述句,在读的时候语气要平淡。第二句是感叹句,要读出感叹的语气。第三句是疑问句,要读出疑问的语气。
逗号 句号 问号 感叹号
表示话没说完 表示话说完了 表示疑问 表示惊喜或感叹
参考答案:◇一阵秋风吹过,树叶像蝴蝶一样飘落下来。陈述语气
◇我们去公园玩,公园里花真多呀!感叹语气
◇这棵树的叶子真奇怪,是什么树呢?疑问语气
3.我的发现
我发现:这些字的读音都和前面的例字相同或相近,每组字都有共同的声母和韵母。
理解:每组字的后几个字都是在开头字的基础上,加上不同的偏旁组成的新字,有的读音很接近,如“清”“晴”“情”。另外,我们还会发现,偏旁不同,字义也不同,字义与偏旁关系密切。如“饱”,吃了饭才会饱,所以“饱”是食字旁;“抱”,需要张开双臂,用手抱,因此“抱”是提手旁。
4.日积月累
我发现:这些句子都是关于励志的名句。
分析:这三句话都是告诉我们:要立大志,树立远大理想。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赏析:意思是有决心有毅力的人,做事终究会成功。告诉我们要树立志向,为实现志向去拼搏、去奋斗,在风雨中百折不挠、勇往直前。
◎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赏析:意思是人应当怀抱高远的志向。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赏析:指境遇虽然穷困但意志要更加坚定,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凌云之志。这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我拓展,我积累。
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王阳明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
5.我爱阅读
大禹治水
原文略
问题设计
1.文章主要写了谁?大禹
2.他做了什么事?禹想出治水方法,并且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制服了洪水,让人们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词语解释
泛滥:江河湖泊的水溢出。
疏导治水:疏通河道,引水入海。
主题内容
本文是一篇古代神话传说,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先讲述了禹治水的原因,接着讲述禹怎样想出治水方法,并且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制服了洪水,让人们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赞美了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
拓展阅读
聪明的徐文长
徐文长从小就善于动脑筋思考,他聪明、机智也充满了情趣。
有一次,伯父领着徐文长来到一座贴着水面、桥身既窄又软的竹桥边,把两只水桶装满了水,对徐文长说:“我想考考你,你能提着这两桶水过桥,我就送你一件礼物。”
徐文长想了一下,就脱下鞋,用两根绳子把小桶系住,然后再把装满了水的木桶放到水里,就这样,他提着两根绳子走过了木桥。
伯父把礼物吊到一根长竿顶上,告诉徐文长:“你既不能站在凳子之类的高地方去取,又不能把竹竿横下来。”
伯父想,这下徐文长就没有办法了。但徐文长摸了摸后脑勺,马上就想出了取礼物的方法。只见他拿住竹竿一直走到一口井边,然后把竹竿向井里放,当竹竿顶快到井口时,他就顺利地拿到了那件礼物。
伯父称赞:“真是聪明的徐文长啊!”
单元高频考点
1.《八角楼上》第2自然段,常常以课内阅读的形式出现;易考查对“凝视这星星之火,毛主席在沉思”这句话的理解。
2.《朱德的扁担》第三自然段是重点,常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重点考查的问题:战士们会怎样劝朱德?战士们为什么要藏扁担?藏好了心里会怎么想?朱德发现扁担没有了会想些什么?他为什么不去找而是“连夜又赶做一根扁担?”体会朱德与大家同甘共苦的精神。
3.《难忘的泼水节》考点是练习用“象脚鼓”等词语,描述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意。
4.《刘胡兰》常考敌人对刘胡兰使用了哪些残忍的手段?刘胡兰是如何一次又一次地应对的?体会刘胡兰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下大义凛然、坚强不屈的英雄气概,感受刘胡兰的英雄形象。
【单元检测】
一、基础检测
1.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夜幕(mù mò) 薄(báo bó)毯子 夜幕降(jiàng xiáng)临
拨(bō bá)灯芯 凝(níng nín)视 炯(jiǒng jǒng)炯有神
2.读拼音,写词语。
nán wàng huǒ hóng rén qún huān hū
cūn zi zhī dào guáng chǎng mín bīng
3.照样子,写出含有相同偏旁的字。
青:(请) (清) (晴) (情)
皮:( ) ( ) ( ) ( )
利:( ) ( ) ( ) ( )
4.按要求,写词语。
(1)写近义词:觉察( ) 凝视( ) 降临( )
(2)写反义词:明亮( ) 艰苦( ) 胜利( )
(3)轻轻地(AAB式):
(4)星星之火(AABC式):
5.写出下面加点词的近义词
(1)凝视着这星星之火,毛主席在沉思。( )
(2)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 ( )
(3)敌人想收买刘胡兰。( )
(4)从井冈山到茅坪,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 )
【答案】
1.mù báo jiàng bō níng là
2.难忘 火红 人群 欢呼 村子 知道 广场 民兵
3.披 被 坡 破 利 俐 梨 犁
4.(1)发觉 注视 来临
(2)黑暗 舒服 失败
(3)暖暖的 高高的 瘦瘦的
(4)勃勃生机 斤斤计较 欣欣向荣
5.(1)注视 (2)敬仰 (3)拉拢 (4)特别
二、积累运用
1.照样子,写句子
(1)例:天上飘着白云
蓝蓝的天上飘着白云
凤凰花开了
的凤凰花开了
(2)例: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周总理泼水
一边 ,一边
(3)“天阴沉沉的,寒风吹到脸上像刀割一样。”这是一个 句。把 比作 。我还会仿写一个这样的句子。
(4)刘胡兰像钢铁铸成似的,一点儿也不动摇。(用加点的词造句)
2.给句子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1)小青是我们班的学习委员( )
(2)你为什么不上学呢( )
(3)我多想有一支马良的神笔呀( )
(4)你住在哪里( )
3.根据本单元学过的内容填空
(1)周总理一手端着 的银碗,一手拿着 蘸了水,向人们 ,为人们
(2)在本单元中,我认识了在 上为指导 ,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的 ;认识了不搞特殊化,与战士们 (四字成语)一起下山挑粮的 ;认识了热爱人民,与傣族人们一起过 的敬爱的 ,他是一个 的人;认识了严守 的机密,面对敌人的 , 坚贞不屈,在敌人 面前视死如归的 。
4.仔细看图,说说小刺猬和山羊哥哥都说了什么?
小刺猬说:“ ”
山羊哥哥说:“ ”
小刺猬说:“ ”
山羊哥哥说:“ ”
【答案】
1.(1)火红火红
(2)示例:妈妈 整理衣服 辅导我写作业
(3)比喻 寒风吹到脸上 刀割 秋天到了,树上的苹果像灯笼似的又大又红。
(4)丰收的粮食堆得像山似的。
2.(1) (2) (3)! (4)
3.(1)盛满清水 柏树枝 泼洒 祝福
(2)八角楼 中国革命 毛泽东 同甘共苦 朱德 泼水节 周总理 平易近人 党 威逼利诱 铡刀 刘胡兰
4.山羊哥哥你可以帮我把树上的苹果用力撞下来吗?
可以
谢谢您。
不客气,乐于助人是我们都应该做到的。
三、课内阅读
(一)(2023·山东 聊城 开发区·二年级期末)课内阅读。
八角楼上(节选)
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 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他( )一只象脚鼓,( )欢乐的鼓点,( )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1.把下列动词填在选文中的括号里
敲着 踩着 接过
2.用“ ”画出描写周总理外貌的句子 周总理这样穿戴的原因是

3.“地毯”指的是( )
①人们在地上撒满的凤凰花花瓣
②人们在地上铺的红色地毯
4.从这段话中,我们认识了一位 的周总理
【答案】
1.接过 敲着 踩着
2.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 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亲近傣族人民,表达对傣族人民的尊重
3.①
4.平易近人
(二)(2023·江苏省 无锡市·二年级期末)课内阅读。
刘胡兰(节选)
敌人把刘胡兰拉到庙门口的广场上,当着她和乡亲们的面,铡死了被捕的六个民兵。敌人指着血淋淋的铡刀说:“不说,也铡死你!”刘胡兰( )起胸膛说:“要杀要砍由你们,怕死的不是共产党员!”她( )着呼呼的北风,( )着烈士的鲜血,( )到铡刀跟前。刘胡兰光荣地牺牲了。那年她才十五岁。
1.在选文中的括号里加上合适的动词。
2.敌人当着刘胡兰的面铡死六个民兵的目的是( )。
A.威胁刘胡兰 B.收买刘胡兰
3.你从“血淋淋”这个词体会到敌人的( )。
A.凶残 B.狡猾 C.虚伪 D.胆怯
4.“才”字让我们体会到了( )。
A.刘胡兰好不容易长到15岁 B.刘胡兰牺牲时年龄太小了,只有15岁
5.用“ ”画出刘胡兰走到铡刀跟前说的一句话。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句话表现了刘胡兰怎样的精神?
【答案】
1.挺 迎 踏 走
2.A
3.A
4.B
5.要杀要砍由你们,怕死的不是共产党员! 体会到了刘胡兰誓死不屈服于敌人。表现了刘胡兰坚贞不屈、正义凛然、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四、拓展提升
(一)(2023·南京市 秦淮区·二年级专题练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下面是某学校二年级(3)班学生关于民族的人数统计:
1.这个班里 族的人数最多, 族的人数最少
2.泼水节是( )族人民的节日
①汉 ②傣 ③满
3.请你再写出两个其他少数民族的节日
【答案】
1.汉傣
2.②
3.示例:回族开斋节 白族三月街
(二)(2023·浙江省 金华市 浦江县·二年级专题练习)开心阅读。
百灵鸟的歌
每当百灵鸟敝开歌喉,那优美的歌声立刻招来无数听众,大家纷纷夸奖它百灵鸟听了高兴万分,每天从早到晚不知疲倦地唱着。虽然它唱得很卖力,但是听众越来越少,最后连一个听众也没有了。百灵鸟很难过,它到喜鹊大姐那里去诉苦:“大姐,我的歌喉那么好,但大家为什么都不来听我唱歌呢 我又没有骄傲!”
喜鹊说:¨小妹,你的歌喉还是那么妤,但你总是反复地唱同一首歌,大家都已经听厌了,怎么会愿意再去听呢
百灵鸟听了,谢过喜鹊大姐,当天就赶去学了几首新歌。第二天,当它又亮开歌喉时,大家又都飞来了,听得津津有味。
1.短文共有 个自然段,主要描述了 和 之间的对话。(3分)
2.画“ ”的句子能换成下而的哪个句子 ( )(2分)
①大家都已经听厌了,自然不会愿意再去听了。
②大家都已经听厌了,当然会愿意再去听。
3.根据短文内容选一选,填一填。(填序号)(3分)
①津津有味 ②纷夸奖 ③感到厌烦
刚开始,百灵鸟用优美的歌声招来无数的听众,大家 它。但它是,它总是反复地唱同一首歌,大家慢慢地 ,它的听众越来越少。后来,它学了几首新歌,大家又听得 。
4.从百灵鸟唱歌这件事中,我懂得了( )的道理。(1分)
①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 ②有了皆恼要多向别人倾诉
【答案】
1. 3 百灵鸟 喜鹊
2.①
3.② ③ ①
4.①
(三)(2022·河北省 石家庄市·二年级专题练习)开心阅读。
欢乐的泼水节
西双版纳的凤凰花开了,傣族人民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
这一天,人们提着桶,端着盆,早早地来到了大街上。大街的两旁早已准备好了清水,清水里有的滴上香水,有的撒上花瓣。开始泼水了,大家互相追赶,你拿瓢往我衣领里灌,我端盆向你身子上泼。老人、孩子、姑娘、小伙儿,个个身上湿淋淋,人人脸上笑开了花。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谁身上泼的水多,就意味着谁得到的幸福多,怎么能不高兴呢!
地上铺满了火红的凤凰花瓣,空中回响着欢乐的象脚鼓点。大家唱着歌,跳着舞,赛起了龙舟,放起了烟火,直到深夜还不肯离去。
1.用查字典的要求填空。
汉字 音序 读音 部首 去部首几画



2.填一填。
( )的凤凰花 ( )的鼓点 ( )的泼水节
3.开始泼水了,人们是怎么互相庆祝的呢?用“ ”画出来。
4.把句子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谁身上泼的水多,就意味着谁得到的幸福多,怎么能不高兴呢!
谁身上泼的水多,就意味着谁得到的幸福多, 。
【答案】
1.
汉字 音序 读音 部首 去部首几画
吉 J jí 士 3
幸 X xìnɡ 土 5
铺 P pū 钅 7
2.示例:火红 欢乐 难忘
3.开始泼水了,大家互相追赶,你拿瓢往我衣领里灌,我端盆向你身子上泼。老人、孩子、姑娘、小伙儿,个个身上湿淋淋,人人脸上笑开了花。
4.示例:当然很高兴。
(四)(2023·河北 承德市 宽城县·二年级专题练习)开心阅读。
这个办法真好
毛泽东七岁的时候,经常和小伙伴们到山上放牛,砍柴,捡果子。有一回,他和小伙伴到山上放牛。大家议论着:怎样又能放好牛,又能多砍柴,还能捡一些野果子呢 他想出一个好办法。他把大家分成三组,一组放牛,一组砍柴,一组捡果子。
天快黑了,放牛组把牛喂得饱饱的,砍柴组砍到许多柴,捡果子组捡了满筐的野果子。他把柴和野果子分成几份,每人一份,大家高兴地说;“这个办法
真好。”毛泽东把自己的那份让给了最穷的小伙伴。
1.短文中,毛泽东想出了一个什么办法 用“ ”画出来。
2.大家为什么说这个办法真好 在短文中用“ ”画出来。
3.从下列语句中可以看出毛泽东小时候具有哪些品质 读一读,连一连。
经常和小伙伴们到山上放牛,砍柴,捡果子 乐于助人
把大家分成三组 勤劳懂事
把自己的那份让给了最穷的小伙伴 聪明,爱动脑
【答案】
1.他把大家分成三组,一组放牛,一组砍柴一组捡果子。
2.放牛组把牛喂得饱饱的,砍柴组砍到许 多柴,捡果子组捡了满筐的野果子。
3.经常和小伙伴们到山上放牛,砍柴,捡果子——勤劳懂事
把大家分成三组——聪明,爱动脑
把自己的那份让给了最穷的小伙伴——乐于助人
(五)(2023·吉林省 延边自治州·二年级专题练习)开心阅读。
神农尝百草
在中国古代传说中,炎帝发现了稻、黍(shǔ)、稷(jì)、麦、菽(shū)“五谷”,还制作了农具,教人们耕种和收割。人们尊称他为“神农”。
神农对人类还有一个很大的贡献,就是发现了治疗疾病的各种草药。他走遍山山水水,品尝各种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看它们是苦是甜,是寒是热。为此,他曾经在一天里中毒七十次,幸亏他及时吃下解毒药,才没有被毒死。神农摸清了百草的药性,配成药方,传给后人。于是,人类有了医治病痛的办法,能更健康地生活和劳动了。一次,种农尝了“断肠草”。这种草有毒,他来不及吃解毒药,就中毒死了神农是为人类的健康而死的,人们永远纪念他。
1.短文一共有 个自然段,其中第 自然段写了神农尝百草的过程。
2.下列哪些是神农对人类的贡献。( )(多选)
①发现了“五谷” ②发明了锯、梯子
③制作了农具,教人们耕种和收割。 ④发现了治疗疾病的各种草药
3.读了这篇短文,你觉得神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答案】
1. 3 2
2.①③④
3.示例:他是一位聪明、勇敢、无私泰献的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