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音乐】高教版(第2版) 第二单元 美妙的歌声 第三节《艺术歌曲》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职音乐】高教版(第2版) 第二单元 美妙的歌声 第三节《艺术歌曲》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题名称 《艺术歌曲》
科目 公共艺术(音乐) 教学 对象 中职学前教育学生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2课时 授课 时长 90分钟
设计者 所属 学校
一、教材内容分析
所用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公共艺术(音乐篇)第二版 书号978-7-04-050226-8, 课题所属单元: 第二单元:美妙的歌声,第三节:艺术歌曲。 课题在单元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单元通过介绍各种歌唱艺术,演唱方法、形式来让学生了解美妙的人声是多元化的。本节探究的是艺术歌曲,作为一定的音乐体裁,艺术歌曲有效结合了诗歌和音乐。歌词主要由名人诗歌组成,旋律寓意深远,表现力显著,着重展现人的情感,且钢琴伴奏是演唱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旨在加强艺术效果,渲染环境及情感。艺术歌曲具备较多特征,尤为突出的是综合性,它有效融合了较多东西,而且更加有利于学生认识与理解音乐历史文化。学生音乐文化素质的培养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尤为重要。音乐历史文化知识的学习与探究是职业素质中最为重要的一点。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 (可根据常见专业进行2-3个不同对象的预测与分析) 中职的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积极性较差,他们对枯燥的理论学习不感兴趣,他们喜欢时尚的内容,他们爱表现自己,喜欢表演,喜欢参与较热闹的活动,爱玩手机,能熟练运用信息化产品进行学习。 学习情况分析: (如已学哪些内容,已掌握哪些艺术素质与技能,专业与岗位需求,本课与专业的融合切入点,可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进行2-3个不同的预测与分析。) 声乐、钢琴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了解艺术歌曲对于声乐教学而言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学生音乐文化素质的培养对教学而言尤为重要。掌握深入的音乐历史文化是职业素质中最为重要的一点,艺术歌曲作为一定的音乐体裁,有效结合了诗歌和音乐。歌词主要由名人诗歌组成,旋律寓意深远,表现力显著,着重展现人的情感,且钢琴伴奏是演唱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旨在加强艺术效果,渲染环境及情感。艺术歌曲具备较多特征,尤为突出的是综合性,它有效融合了较多东西,而且更加有利于学生认识与理解历史文化。
三、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
知识与能力: 认识不同国家、不同作曲家的艺术歌曲,了解这些艺术歌曲在风格特征上的异同之处,知道艺术歌曲的共同特点及演唱要求。学会学习探究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艺术歌曲的欣赏,了解歌曲的内容、创作背景,感受、体验音乐思想情绪,理解音乐形象,认识歌曲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初步了解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2.通过欣赏、分析,提高学生对艺术歌曲的音乐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喜欢艺术歌曲,学会并喜爱自主探究,同时开拓学生的音乐知识视野。 确立依据: 声乐、钢琴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艺术歌曲对于声乐教学而言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音乐文化素质的培养对教学而言尤为重要。掌握深入的音乐历史文化是职业素质中最为重要的一点,艺术歌曲作为一定的音乐体裁,有效结合了诗歌和音乐。歌词主要由名人诗歌组成,旋律寓意深远,表现力显著,着重展现人的情感,且钢琴伴奏是演唱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旨在加强艺术效果,渲染环境及情感。艺术歌曲具备较多特征,尤为突出的是综合性,它有效融合了较多东西,而且更加有利于学生认识与理解历史文化。艺术歌曲的欣赏学习可以调动学生歌唱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及确立依据
重点:通过赏析、哼唱不同国家、不同作曲家的艺术歌曲,了解这些艺术歌曲在风格特征上的异同之处。 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内容,感受歌曲的基本情绪及其变化,体验歌曲的基本风格及特点。 确立依据:教材安排的内容较多,范围较广,有奥地利——舒伯特的《野玫瑰》,德国——门德尔松的《乘着歌声的翅膀》,德国——勃拉姆斯的《摇篮曲》,意大利——乔尔达尼的《我亲爱的》,捷克——德沃夏克的《母亲教我的歌》,中国——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作为公共艺术鉴赏,主要是通过较大范围地了解更多的艺术作品,掌握研究学习的方法,调动学生课后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总而言之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即可,课堂上并没有充裕的时间深入探究。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法:启发引导法 视听法 比较法 学法:体验法 总结归纳法 讨论法
六、创新点
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会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会并乐于学习;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通过对比赏析,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较好的完成内容颇多的教学任务。
七、教学环境设计(教学资源准备)
有网络的多媒体教室、钢琴、学生手机。
八、教学过程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化手段 设计意图
新 课 导 入 1、多媒体出示“艺术歌曲之王”——舒伯特的画像,并播放配乐——舒伯特的独唱艺术歌曲《小夜曲》。 提出问题: 这是本书第一章第二节《音乐情绪》这一课中学习过的作品,请学生回忆或查找作品的名称、作者、音乐体裁形式。 引出本课课题:《艺术歌曲》。 通过快速浏览的办法认识六首艺术歌曲。(此环节任务通常是发布在班课群,让学生课前自主预习) (和学生一起讨论艺术歌曲的形成、发展及各国的代表家和风格特点 德国和奥地利 法国 俄罗斯 中国) 引导学生学会深入研究每个音乐作品的音乐内涵,学习与作品相关的音乐知识。 就艺术歌曲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探究:1、歌词的情感、内容、内涵、寓意。2、伴奏、演唱方法。3、音乐特征:节奏、旋律特征、音乐情绪等。4、音乐情感、色彩给你带来的感受。5、相关音乐知识探究:词曲作者的创作特征、生活年代、他们的艺术成就,艺术歌曲演唱方法及特点。 聆听音乐 观看图片 思考问题 讨论、研究性学习 用一个词概括这首歌曲给你的感受 任务:聆听、思考每一首艺术歌曲的异同之处,艺术特征,演唱特点,将感受发表在班课群的讨论区。 要求:语言简洁。 网络图片、影音资源 网络音像资源 通过启发学生回忆旧课知识,调动学习新课的情绪,引出新课题。 使学生对艺术歌曲有一定的了解,便于理解作品。 所谓“授之以渔” 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办法。
《野玫瑰》 1、多媒体播放歌曲《野玫瑰》,学生欣赏并思考: ①音乐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②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 引导学生谈感受。 3、跟随音乐哼唱歌曲,进一步体会歌曲的风格特点。 4、了解舒伯特和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 5、提出问题: 歌曲采用的是什么演唱唱法? 6、介绍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 仔细聆听,感受歌者丰富的内心世界。 哼唱并体会歌曲的音乐特点 学生思考讨论 多媒体播放音乐,学生通过学习通交流讨论。 在听赏、分析、歌唱中自主把握乐曲的情绪和风格,感受音色特点。
《乘着歌声的翅膀》 1、播放《乘着歌声的翅膀》的MTV,学生欣赏。 2、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畅谈音乐感受。 3、介绍诗人——海因里希·海涅和作曲家——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及其作曲风格。 4、试着分析歌曲的结构、旋律进行的特点。 5、再次欣赏,学生跟随旋律轻声哼唱,细心感受歌曲演唱的速度、力度变化。 整体感受音乐形象,激发音乐想象。 感受流畅的旋律和柔美的钢琴伴奏,体验歌词的意境与歌曲旋律的温馨、恬静与诗意。 多媒体音像资料 引导学生参与感受音乐,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力。
《摇篮曲》 1、多媒体播放《摇篮曲》,学生欣赏。 2、学生思考: ①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②歌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畅谈音乐感受。 4、介绍作曲家——约翰内斯·勃拉姆斯。 5、学唱歌曲,进一步体会歌曲的风格特点。 带着问题聆听音乐听后回答问题。 多媒体信息资源运用 注重学生的内在感受,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兴趣。
《我亲爱的》 播放《我亲爱的》,学生欣赏。 2、学生分组讨论 ① 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② 它有什么特点? 3、分析音乐作品创作的特点,让学生准确把握。 4、介绍曲作者——朱塞佩·焦尔达尼 5、出示谱例,学唱歌曲。 6、引导学生思考:应该用怎样的情绪去演唱呢? 7、有感情的演唱,表达歌曲的情感。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体会歌曲内涵。 学生利用学习通、手机进行自主研究性学习、讨论 学生通过聆听、体验自主把握歌曲的情绪和风格,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母亲教我的歌》 1、播放《母亲教我的歌》的视频资料,学生欣赏并思考: 歌曲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绪? 2、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畅谈音乐感受。 3、介绍曲作者——安东宁·德沃夏克 4、跟随音乐哼唱歌曲,进一步体会歌曲。 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情感 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认识歌曲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感受音乐作品魅力。
《教我如何不想他》 1、多媒体播放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学生欣赏。 2、提出问题,学生思考: ①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②“他”是什么含义? 3、了解词曲作家 刘半农、 赵元任 4、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 5、学唱歌曲 6、引导学生了解作品音乐特征。 聆听歌曲 思考问题 了解作品背景,深入理解作品 学唱歌曲,分析歌曲的音乐特征 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互动性,更深地体会音乐作品的内涵。
总结 通过以上艺术歌曲欣赏讨论、总结各个国家艺术歌曲的主要特征,及艺术歌曲的共同特点。 讨论探究 手机端app班课群讨论 利用信息化手段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总结概括本节内容,突出本节的学习重点。
九、教学评价
通过欣赏,引导学生总结“艺术歌曲” 的特点: ①歌词 ②演唱形式 ③伴奏 ④演唱水平 1. 聆听艺术歌曲《母亲教我的歌》改编曲,它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试着把你对改编前后的乐曲感受填写在表内,并体会作者写作本首歌曲时的内心感受。 2. 欣赏中外《摇篮曲》,感受它们的不同。
十、反思与总结
本课教学内容安排比较拥挤,教学资源的准备不够充分,趣味性不强,可能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不同专业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适当删减或调换某些歌曲,选择学生乐意接受的内容进行教学,例如:学前教育的学生,可以利用她们有学习声乐课的优势,让她们从学会唱艺术歌曲入手,再引导他们探究钢琴伴奏的特点和艺术歌曲的特征。对于她们需要学唱的乐曲来说,她们就会潜心去研究。
十一、帮助与其他
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中所用到的软件: 蓝墨云班课,101教育PPT,网络下载音像资源。 二、引用及学习网址: 三、参考资料: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