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2.2《红烛》 课 型 诗词鉴赏课学情分析 本诗的授课对象是刚刚步入高中的学生,他们已学过本单元前两首诗歌作品,对意象有一定的认知。《红烛》这首诗歌中意象的解构、象征的运用、作者情感的解读,是本节课教学的核心。教材分析 《红烛》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中的一首现代诗歌,也是本单元选取的五首诗歌中风格独特的一首作品。作为闻一多第一部公开发行诗集《红烛》的序诗,这首诗充分体现出作者的爱国之情。设计理念 《红烛》中“红烛”这一意象是作者闻一多的象征。诗人通过隐喻的笔法描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表达了无私奉献、唤醒民众的热情,体现了作者的拳拳赤子之心。教学目标 (必备知识 关键能力 学科素养 核心价值) 了解作者生平,诗歌创作背景,闻一多格律诗派“三美”主张; 反复诵读诗歌,梳理诗歌内容,了解本文的抒情脉络与抒情方式; 体会诗人的伟大抱负,理解诗人燃烧自我照亮世人、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诗歌,梳理诗歌内容,了解本文的抒情脉络与抒情方式。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伟大抱负,理解诗人燃烧自我照亮世人、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教学方法 诗歌朗诵,小组讨论。课前准备 PPT、教学设计、视频。教 学 过 程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1.有哪些与“蜡烛”相关的诗词?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唐·杜牧《赠别》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无题》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唐·杜甫《赠卫八处士》 课堂探究一:李商隐的“蜡炬”与闻一多的“红烛”有什么区别? 色灰泪光蜡炬 不能承受相思之苦而逐渐残殒、衰亡的躯体象征相思的悲伤之情 红烛红:赤诚、热烈为了拯救世人,主动牺牲自我后还能培育花果的脂膏烧得不稳,理想受阻牺牲自我,拯救世人,为社会带去光明的理想信念2.预习任务 (1)作者介绍、三美主张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主要作品有《红烛》《死水》。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最后一次讲演》 诗歌上提出著名“三美”原则。 音乐美:指的是诗歌借助于音尺、平仄、韵脚等获得某种节奏,在听觉上给人一种音乐感; 建筑美:指的是诗歌因“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而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建筑的立体美感; 绘画美:指辞藻的华丽,以富丽的“词藻”勾勒线条,描绘形象,创造意境,使诗中有画,呈现出绘画美。 新月派诗歌的“三美” 音乐美:是指新月派诗歌有节奏韵律、有平仄、讲究押韵,好像音乐一样。 建筑美:是指诗歌的格式在视觉上好像建筑一样。讲究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绘画美:要求借助富有色彩的词藻来创造“浓丽”的意象,以此增添诗歌的画面感。 时期特点代表人物代表作内容新文化运动时期新诗的“萌芽”胡适等胡适《尝试集》等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主张白话俗语入诗,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20年代新诗的奠基与开创郭沫若等郭沫若《女神》等五四时期狂飙突进、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成为时代的最强音30年代新诗的规范闻一多、徐志摩与新月派戴望舒《雨巷》等二三十年代大革命前后知识分子的思想形态和精神风貌,时代的一面镜子40年代新诗的成熟与深化戴望舒、卞之琳与现代派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等三四十年代战争与和平、革命与救亡的严酷斗争和中国社会变迁与民族情绪的“吹号者”(2)创作背景 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先是专心作画,已初有成就。然而,寂寞的异国生活加上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的歧视,激发了他的创作冲动,创作了大量爱国诗篇。 1923年,闻一多第一部诗集《红烛》经郭沫若、成仿吾介绍,由泰东书局出版。诗集《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炼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是诗集《红烛》的序诗。 自学指导与检测二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从诗歌题材的特点来看,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这种诗有什么特点? 咏物诗。这首诗中,作者通过对红烛的描写和歌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2、诗歌题目为何是“红烛”?而不是蜡烛或其他?“红”字有什么寓意? 蜡烛”既包括“红烛”也包括“白烛”。 “红”字本身具有喜庆、热情、赤诚、热烈等寓意。 3.全诗共九节,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赞美烛之红,吐露诗人心曲。 第二部分(2~8节):紧扣“灰”“泪”写自己的思考、困惑,赞美了红烛的牺牲精神。 第三部分(第9节):赞美红烛精神。 自学指导与检测三 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①结构上,“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全诗的引子,领导全篇,与结尾所引“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形成呼应。 ②内容上,该句点出了蜡烛甘愿自我牺牲直至生命终止的高尚品格。“蜡炬成灰”一句表达了彼此忠贞不渝、山势海盟,是坚贞爱情的写照。由于时代背景和诗人的创作心志不同,闻一多赋予了新的思想情感,即托红烛言牺牲自我的高尚品格。 ③情感上,表达的是作者对理想信念无比忠贞的坚守和歌颂。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自焚”与“流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 2.“红烛”这个意象在闻一多的诗中主要被解构成了哪几个部分 分别象征了什么? 色、灰 、泪、光 段解: 红烛的“红” 1.红烛的“红”象征什么? 明确: 将红烛的红,类比为红心的红。 红心的红:赤诚、热烈、忠诚; 根据作者的类比,同理推之 红烛的红色也是代表赤诚、热烈、忠诚。 红烛的“光” 1.红烛的“光”象征什么? “光”象征着红烛牺牲自我,拯救世人的理想信念。 2.“不误,不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业什么思想感情? 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对先前的认识进行了彻底的自我否定。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燃烧自我,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 红烛的“泪” 1.红烛的“泪”象征什么? “泪”象征着因拯救祖国、拯救世人的理想受到阻碍而产生的着急焦虑之情体现了诗人怀着拯救祖国的美好愿望,因受到反动势力的阻挠,感到壮志难酬,故而痛苦流泪。 “红烛”的“灰”象征着为了拯救世人,而主动自我牺牲后还能培育出花果的脂膏。诗人勉励红烛流泪,并培出花儿,结成果子,实际是勉励自己为争取人民的幸福快乐无私奉献。 2.如何理解“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因为要“创造光明”,所以红烛灰心流泪”。这种因果关系是不公平、不合理的,但这是社会使然,表现出诗人既看清现实,又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 3.如何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卒章显志,道出了红烛闪光的品格的精髓之所在—默默无闻地烧,明知最终会化为灰烬,却矢志不移、忠贞不贰,在不合理的社会里,耕耘需要高尚的品格,只要能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可忽略不计。 自学指导与检测四 小组探讨,赏析诗歌 诗人在诗中是如何言志的?(赏析手法) (1)象征的表现手法。用“红烛”来象征自己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 (2)呼告和反复的修辞手法。诗歌的每一节均以“红烛啊”的呼唤开头,采用呼告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形成了浓郁的抒情氛围,继之以自问、自悟、自励、自答、自勉,一步步展示执着追求的心迹,增强诗歌语言的感染力。 (3)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红烛当人来写,写他的身躯、写他的灵魂、写他的眼泪等。以“风”比喻恶势力,以“监狱”比喻禁锢人的封建制度等。比喻、拟人的灵活运用将红烛的形象刻画得更形象生动,也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 2、诗人在问问答答中,情感经历哪些变化? 分析点播:全诗情感经历了七次变化,四扬三抑的情绪起落: 第1节:赞叹红烛的“红”——扬 第2节:困惑于红烛的自焚——抑 第3-4节:振奋于红烛的创造能量——扬 第5-6节: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抑 第7节:欣喜于红烛的伟绩——扬 第8节:掂量“灰心”与“创造”的份量——抑 第9节:红烛精神的总结——扬 诗人面对红烛,心绪起伏,或惊叹赞美,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诗情的流动形成起伏的波澜,诗篇的节奏抑扬顿挫,形象鲜明而又饱含哲理。 小结: 诗人将红烛精神集中在一个“红”字上面,凸现了红烛的总体形象,由红烛形象即刻联想到诗人自身,“物”与“我”就完全交融起来,红烛的形象就成为一种精神品质的理想化身,具有象征意义,成了诗人抒情的依托。 赞扬了红烛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精神,也勉励自己要有红烛一样的为国家献出一切的无私奉献精神。教学评价作业设计 【作业布置】 推荐阅读诗集《红烛》。 阅读闻一多的另外一首诗《死水》,结合本诗,谈谈闻一多新诗的“三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建筑美:《死水》共五节,每节四行,每行九个字,具有建筑美。 音乐美:死水借助音尺、韵脚等获取节奏,在听觉上给人一种音乐美感。在音节上,具有和谐美,主要是表现在诗的节奏上每一行诗都有四个停顿。 绘画美:这首诗着重从视觉上写死水的色彩,并且语言具有绘画美。例如在作品中出现的铜、翡翠、铁罐、桃花、罗琦、霉菌和云霞等意象。虽说都是通过诗人的想象得来得画面,但是诗人在生活中观察到的,强烈的色彩感给人造成了视觉的冲击。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