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1张PPT)社会历史的本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唯物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决定反作用(促进或阻碍)知识回顾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静态)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动态)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不完全同步性)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双重性)【方法论】①要求我们要尊重社会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5.2 社会历史的发展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01思考: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如此重视农业生产?《管子》中说:“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孔子主张先使民“富之”,然后才能“教之”。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中外哲学家中,有许多注重经济因素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的思想“我们想要有所作为,首先必须活着,活着就需要吃喝住穿等,也就是要有物质生活资料。”1、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重要性为了生活,首先要解决衣食住行等生活资料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需要进行采取一定的方式需要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即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提示:生产方式 生产力 + 生产关系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1)生产力的含义: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找相同人种植作物使用工具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请找出左侧两幅图片的共同点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2)生产关系的含义: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种植作物人使用工具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品分配关系工具是谁的?其中包括哪些人?收获后要考虑?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区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无人工厂”的生产新型劳动者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生产力生产力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生产关系生产关系阅读与思考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社会手推磨和蒸汽磨代表以生产工具为标志的生产力水平。封建主与资本家则代表社会所采取的经济结构,即生产关系状况。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石器青铜器铁器大机器生产社会化大生产生产关系生产工具生产力水平高低的标志社会的性质、社会形态的变化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A.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B. 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总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②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世界观】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方法论】①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②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原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1)经济基础的含义: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2)上层建筑的含义: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政治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上的政治、法律制度,与之相应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观念(思想)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宗教、文化传媒等。注意:与经济有关的制度和政策,属于经济基础。如:生产资料所有制、分配制度、市场经济体制、财税制度、土地“三权分置”制度等。经济基础上层建筑A 生产资料公有制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 国家政权D 社会意识形态E 按劳分配制度F 人民大会代表制度G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H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连一连:以下例子是经济基础还是上层建筑?《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有了以上法律规定后,原本害怕企业做大做强后,合法财产得不到国家法律保护的民营企业家们,敢更加放手经营企业了,使得经营效益得到提高,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思考:材料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上层建筑生产力经济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章 总纲第十二条 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一条第六 款 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经济基础上层建筑(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①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②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方法论】①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调整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使上层建筑适应先进的经济基础。②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原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贯穿人类社会始终任何社会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意义:这一普遍规律的发现,使人类第一次解开了社会历史领域之谜,使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4、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矛盾和两大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02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如何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从屈辱到奋起,从苦难到辉煌,今日中国,早已不是当初的中国。一组图片,看今昔对比。山河已无恙,吾辈当自强!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即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中实现的。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1)总趋势: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2)实现方式(动力):注意: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①基本矛盾:②表现:③解决方式:④解决过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被剥削阶级反对剥削阶级的斗争,是对抗性的矛盾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被剥削阶级反对剥削阶级的斗争,迫使统治阶级不得不调整某些经济和政治关系,使社会基本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从而或多或少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当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时,只有通过先进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革命,才能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2.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1)阶级社会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2.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性质:地位:根本目的:①基本矛盾:②表现:③解决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非对抗性的矛盾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改革(2)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目标是消灭阶级对立,建立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动力)3、人类社会的演变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课堂总结社会历史的发展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前进的上升的发展过程是曲折的阶级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比较 社会“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间的矛盾阶级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主要矛盾)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比较“根本动力”和“直接动力”1.“围炉煮茶”最早源于中国古代文人茶事。古朴的茶桌椅、精致的茶器,三五好友饮酒煮茶、围炉夜话,这是历史记载中关于冬天的生活场景之一。近年来,在繁忙急躁的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追寻生活的安静祥和,于是“围炉煮茶”这一吃茶方式风靡起来,成为当代年轻人的社交新宠。这表明( )①虽然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但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也可能相同②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④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不同时代人们的实践方式都是不同的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A2.“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弄春声。”“二八谁家女,临河洗旧妆。水流红粉尽,风送绮罗香。”千百年前,古人把一醉方休的酣畅,初遇难离的情思,镌刻在长沙窑瓷生坯上,用釉涂、拿火烤,流传至今,让今人得以思接千载,情通古今。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能影响社会存在的发展②社会意识的存在和发生作用离不开具体的物质形态③古人借助诗词创造性反映存在,肆意挥洒万千情愫④情真意切的诗词是对作者内心丰沛情感的如实反映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C3、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强调,推动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的建设和发展,最大限度增加劳动关系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从唯物史观看,之所以重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因为( )①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 ②劳动关系矛盾是制约生产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矛盾 ③劳动关系矛盾的解决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④正确解决劳动关系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C4、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从唯物史观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 )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上层建筑改革的必然要求②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③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认识由自发到自觉转变的标志④我国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由不适应走向适应的标志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