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青泥湾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物理?化学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青泥湾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物理?化学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3年青泥湾中学九年级10月月考
物理答题卡
一.选择题(共12小题24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二.填空题(共13小题25分)
13、 ,
14、 、 、 ,
15、 、 ,
16、 、 ,
17、 、18、 、 ,
19、 、 ,
20、 ,
21、 、 ,
22、 、 、 ,
23、
24、 、 ,
25、 、 、 。
三.作图与实验题(共5小题11分)
26、 、 、
、 ,
27、 、 、
、 ,
28、 29、 30、
四.计算题(共2小题10分)
31、解:
32、解:

M
M2023年青泥湾中学九年级10月月考
物理试题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关于温度、热量、内能,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0℃的冰没有内能
B.物体的温度越高,所含的热量越多
C.对物体做功,物体的温度一定升高
D.一个物体吸收热量时,温度不一定升高
2013年4月23日 城市甲 晴 14~26℃ 城市乙 晴 8~14℃
2.山东气象台每天都会发布省内主要城市的天气预报,如表列出的是2023年4月23日内陆城市济南和沿海城市青岛两地的气温情况。根据气温变化情况作出的判断和判断依据正确的是(  )
A.城市甲是青岛,依据是水的比热容较大
B.城市乙是济南,依据是砂石的比热容较大
C.城市甲是济南,依据是砂石的比热容较大
D.城市乙是青岛,依据是水的比热容较大
3.为了提高热机效率,应尽可能做到( )
A.采用优质燃料 B.降低热机功率
C.减少热机的各种热损失,保持良好的润滑 D.避免使用热机
4.甲、乙两物体质量相等,甲物体温度升高20℃,乙物体温度升高10℃时,
甲物体吸收热量是乙物体吸收热量的2倍,甲、乙两物体的比热容之比是(  )
A.2:1 B.1:2 C.1:1 D.4:1
5.下列过程中,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是(  )
A.反复弯折铁丝的过程 B.小孩沿滑梯下滑的过程
C.水蒸气顶起水壶盖的过程 D.流星在大气层中穿行的过程
6.如图是单缸四冲程内燃机的四个冲程的示意图,符合内燃机的工作循环顺序的是(  )
A.丙、丁、乙、甲
B.乙、甲、丁、丙
C.甲、乙、丙、丁
D.乙、丁、甲、丙
7.用两个相同的电热器给质量同为2kg的物质甲和水加热,它们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据此判断甲物质20min吸收的热量为(  )
A.5.04×105 J B.4.2×105 J
C.2.52×105 J D.条件不足,不能计算
8.关于导体和绝缘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空气是绝缘体,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导电
B.玻璃常温下是绝缘体,烧红时却能导电
C.水银是绝缘体,不导电 D.导体导电靠的是自由电子
9.一个物体接触带正电的验电器时,验电器的金属箔先合拢后又逐渐张开,则这个物体(  )
A.带负电 B.带正电
C.不带电 D.带正、负电都可能
10.下列关于内能、热量和温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温度升高,一定吸收热量
B.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C.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
D.发生热传递时,热量总是从内能大的物体传递到内能小的物体
11.下列器件中,全部为用电器的是(  )
A.电铃、电池组、白炽灯 B.日光灯、电风扇、电视机
C.洗衣机、收音机、开关 D.电池插座、电线、空调器
12.两个物体紧靠在一起,而没有发生热传递,那么它们一定具有相同的(  )
A.热量 B.温度 C.比热 D.质量
二.填空题(共13小题)
13.“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窗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村居书喜》中的两名句,对于前一句从物理角度可知当时气温突然    (填“升高”或“降低”)。
14.如图,用手将铁丝反复弯折十余次后,我们会发现,铁丝的弯折处的温度升高了,同时,被手握住的那部分铁丝的温度也升高了,说明铁丝的内能   ,但这两部分内能的改变是有区别的,前者是通
过   方式改变的,后者是通过   方式改变的。
15.A、B两物体的温度相同,A的质量是B的2倍,B的比热是A的4倍,它们吸收相等的热量后再接触,则热量将从   物体传递给   物体。
16.核电站发生重大事故时,为了降低核安全壳周围的温度,采用水对其进行冷却,因为水
的   较大,且它汽化时能   (选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热。
17.如图所示,是我国选手在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运会女子冰壶比赛中夺冠的一个场景,比赛时两名队员在冰壶前方“刷冰”,通过    的方式改变冰的内能,使表面的冰成为薄薄的一层水。这样就能够减小冰壶与冰面之间的摩擦力,使冰壶按照运动员预计的运动快慢和方向运动。
18.一台柴油机飞轮的转速为2400 r/min,则在1 s内,柴油机完成__ __个冲程;对外做功__ __次。
19.云南省罗富县有一长达27km的连续下坡山区公路,有经验的老司机在下坡前往往先在汽车的各个轮胎上浇水,防止在下坡时因连续刹车使轮胎和刹车片过热。容易造成交通事故。浇水是
用   的方法减小刹车片的内能,汽车在连续刹车过程中产生的内能部分被轮胎上的水吸收。水的温度将   (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20.在量筒的下半部分盛有蓝色的浓硫酸铜溶液,再在硫酸铜溶液上方缓缓地注入一些清水,几天后,整个量筒内的液体都变成蓝色,这一现象表明   。
21.一根铁棒很难压缩是因为分子间存在   ,又很难被拉长是因为分子间存在着   。
22.今天天气很热,这里的“热”是指   ;物体吸热,温度升高,这里的“热”是指   ;摩擦生热,这里的“热”是指   。(填“温度”、“内能”或“热量”)
23.将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在摩擦的过程中,丝绸    电子(填“得到”或“失去”)。
24.世界上很多发明都是受到生活现象的启发而萌生的创意,比如:蒸汽机和汽油机,它们工作时,能的转化过程是__ ,图中_ _(选填“甲”或“乙”)是汽油机的工作原理图。
25.红外线电暖器中有一个自动断电的安全装置,如图所示,当红外线电暖器倾倒时,电路___ _;直立时,电路__ __.(填“断开”或“闭合”)这个安全装置相当于电路中的__ __.
三.作图与实验题(共5小题)
26.如图所示,在一端开口的玻璃管内装有一半的酒精,再沿玻璃管壁慢慢地注满带颜色的水,这时可以清楚地看见水和酒精的分界面,然后堵住管口,上下颠倒几次,使水和酒精充分混合。
(1)实验现象:a、颜色:   b、体积: 。
(2)实验说明:   。
(3)这个实验的现象   (选填:“能”、“不能”)
作为分子运动的证据。
27、在“探究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规律”的实验中:发现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时会相互 ,而丝绸摩擦过的玻璃去靠近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时,它们之间会相互 。如图16,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
28.某单位的保密室大门是由电动机控制的,钥匙分别由两名工作人员保管,要两把钥匙同时使用才能使电动机(符号)工作,从而把门打开。请设计一个符合要求的电路图。(钥匙相当于电路开关)
29.如图所示,请在两个虚线框内选填“电源”和“开关”的电路元件符号,使开关都闭合时两灯组成并联电路.
30.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在图中将两个灯泡、开关连成一个二灯可以同时发光的电路.
四.计算题(共2小题)
31.某家庭用的燃气热水器,将20 kg的水从10 ℃加热到60 ℃,完全燃烧了0.21 m3的煤气。已知水的比热容为4.2×103 J/(kg·℃),煤气的热值为4×107 J/m3。试求:(1)煤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多少?(2)水吸收的热量是多少?(3)该热水器烧水的效率是多少?
32.一台大型推土机的推力约为3×104N,匀速推着土总行程达10km,消耗柴油约30kg,求(1)柴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多少?(2)推土机在这个过程中做的有用功?(3)此柴油机的热机效率为多大?(柴油热值:4.3×107J/kg)青泥湾中学九年级10月考试化学试题
卷I 选择题(共12小题,共12分)
本部分共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
( )1.下列常见的现象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粉笔折断 B.湿衣服晾干 C.食物腐烂 D.木材制成桌椅
( )2.空气中含量较少,且常用作电光源的是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 )3.医疗急救常用到的气体是
A.氮气 B.氧气 C.空气 D.二氧化碳
( )4.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其物理性质有关的是
A.铜制成导线 B.氮气作保护气 C.氢气作燃料 D.氧气用于气焊气割
( )5.下列关于空气成分的说法,错误的是
A.饼干在空气中变软是因为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B.空气中按体积计算,含量最高的气体是氮气
C.空气中的氧气主要来自植物的光合作用
D.造成空气污染的有害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
( )6.下列有关加热实验操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给试管中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
B.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由试管底部套上、取下
C.把烧杯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直接加热 D.加热后的试管,不能用冷水冲洗
( )7.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A.点燃酒精灯 B.倾倒液体 C.检查气密性 D.给液体加热
( )8.下列变化过程中,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A.酿造酒醋 B.食物腐败 C.木炭燃烧 D.动植物呼吸
( )9.下列物质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有大量白雾产生
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 )10.下列类推正确的是
A.采用红磷燃烧的方法可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因此采用木炭燃烧也可以
B.催化剂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因此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物质一定是催化剂
C.鱼虾等生物可以在水中生存,因此氧气易溶于水
D.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作保护气,因此稀有气体也可作保护气
( )1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过程如下:①给试管加热;②熄灭酒精灯;③检查气密性;④把高锰酸钾装入试管,在试管口堵一小团棉花,用带导管的胶塞塞紧,固定在铁架台上;⑤用排水法收集氧气;⑥从水中取出导管。正确顺序是
A.③④①⑤②⑥ B.③④①⑤⑥② C.④①③⑤②⑥ D.④①③⑤⑥②
( )12.图Ⅰ为利用气压传感器测定红磷燃烧时集气瓶内气压变化的实验装置,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把塞子塞紧,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集气瓶内气压的变化情况如图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BC段气压增大的主要原因是燃烧
放热
B.CD段气压减小的主要原因是集气
瓶内氧气不断被消耗
C.DE段气压增大的主要原因是温度
恢复至室温
D.AB段气压不变的主要原因是燃烧
匙还没有伸入集气瓶中
卷II 非选择题(共7小题,共38分)
本部分共10小题,每空1分,共38分。
13.符号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请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符号。⑴氮气: ;⑵五氧化二磷: 。
14.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请用相关的化学知识回答:
⑴小白鼠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可存活一段时间,说明空气中含有 ;
⑵夏天,盛放冰棒的杯子外壁上附有一层水珠,说明空气中含有 ;
⑶将呼出的气体吹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呼出的气体中含有   ;
⑷食品包装中常充 气以防腐。
15.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我们要认识常见的实验仪器,熟悉常见的实验换作。
⑴用如图中仪器的名称按要求填空:
①用于夹持试管的仪器是   ;取用粉末状药品时一般选用   。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是  。
⑵某学生用量筒量取液体,量筒放平稳且面对刻度线,初次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19mL。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11mL,则该学生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是   8mL(填“>”、“<”或“=”)。
16.下列物质:①氧气;②人体呼出的气体;③液氮;④空气中0.94%的稀有气体;⑤二氧化碳;⑥洁净的空气。
其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属于混合物的是 。
17.如图是工业上以空气为原料制备氧气的流程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上述流程中通过将空气以 的方式液化
变为液态空气。
⑵利用上述方法分离氧气和氮气属于 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⑶用 可以区分空气和氧气。
18.如图是硫粉、红磷、光亮的细铁丝分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⑴在反应条件上,三个实验都要 。
⑵在热量变化上,三个实验都是 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⑶在反应基本类型上,三个反应都是 反应。
⑷写出丙中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
⑸还可从中发现三个实验的集气瓶底部都放有少量水,它们所起的作用 (选填“相同”或“不同”)。
19.有A、B、C、D、E五种物质,A是暗紫色固体,加热后能生成气体B;C在B中燃烧更旺,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D;E是一种白色固体,在一定条件下,也能生成B。试推断:
⑴A物质的名称是 ;D物质的化学符号为 。
⑵写出E生成B的反应文字表达式: 。该反应所属基本反应类型是 反应。(选填“化合”或“分解”)
20.不正确的实验操作,可能会对实验产生影响或造成严重的后果。
⑴下列仪器不能加热的是   (填序号)。①燃烧匙;②试管;③集气瓶
⑵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填序号)。
21.实验室常用下图装置制取氧气。
⑴仪器①的名称是   。
⑵装置A中,加热时,应该用仪器①的 焰(填“外”或“内”)。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可防止

⑶实验室用A、E装置和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氧气,应在A装置的试管口放置 ,要等到气泡
冒出时开始收集。
⑷高锰酸钾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⑸用装置C收集氧气的依据是   ,用这种方法收集氧气,验满的方法是
   。
22.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学习氧气制备时,对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加快双氧水分解产生了兴趣,他们提出疑问:其他物质能否对双氧水分解速率产生影响?
【查阅资料】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很多,如:使用催化剂、改变温度、改变反应物的浓度等。
【实验探究】小组的同学们按图组装,在室温下分别进行了四组实验,并用氧气传感器测定实验过程中氧气含量的变化情况,得到如下图所示曲线。
组别 试剂
第1组 2mL 5% 过氧化氢溶液
第2组 2mL 5%过氧化氢溶液+ 3滴氯化亚铁(FeCl2)溶液
第3组 2mL 5%过氧化氢溶液+ 3滴硫酸铜(CuSO4)溶液
第4组 2mL 5%过氧化氢溶液+少量二氧化锰(MnO2)粉末
温度 H2O2% 50℃ 60℃ 70℃
5% 无明显气泡 无明显气泡 极少量气泡
10% 无明显气泡 无明显气泡 少量气泡
15% 无明显气泡 少量气泡 较多气泡
【实验结论】对比四条曲线,进行分析:
⑴氯化亚铁溶液、硫酸铜溶液对过氧化氢的分解 (填“有”或“无”)催化作用;
⑵写出实验中催化效果最优的使过氧化氢分解的文字表达式

⑶第1组实验的目的是 ;
⑷小组的同学们不加催化剂,在不同温度下,用不同浓度的H2O2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如上表。据此可得出:升高温度或 (填“增大”或“减小”)反应物浓度可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
青泥湾中学九年级10月考试化学试题(答题卡)
选择题12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非选择题38分
13.⑴ ;⑵ 。 14.⑴ ;⑵ ;⑶ ;⑷ 。 15.⑴① ; ;② 。⑵ 。 16.⑴ ;⑵ 。 17.⑴ ;⑵ ;⑶ 。 18.⑴ ;⑵ ;⑶ ;⑷ ; ⑸ 。 19.⑴ ; ; ⑵ ; 。 20.⑴ ;⑵ 。 21.⑴   ;⑵ ; ; ⑶ ; ; ⑷ ; ⑸ ; 。 22.⑴ ;⑵ ; ⑶ ;⑷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