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2.4《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一课时 教案 (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六年级上册2.4《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一课时 教案 (表格式)

资源简介

课例名称 《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公民的基本权利》
教材分析(300字以内) 《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的第一课时,主要是引导学生知道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知道我们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旨在引导学生懂得权利不是绝对的,是有界限的。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核心素养“法治观念”中第三学段(5-6年级)要求: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树立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观念。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小学高年级(3-6年级)教学内容与要求”第2条“初步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简要认知重要民事权利,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定保护;初步理解权利行使规则,树立依法维权意识,树立有权利就有义务的观念。
学情分析(300字以内)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具备初步的权利观念,知道自己的权利是受保护的,但未行成成熟的公民权利观念。六年级学生对基本权利只是较为模糊的概念,对公民基本权利的内涵缺乏认识,同时,不太清楚权利的边界,容易把权利的行使绝对化。因此,增强学生行使权利意识的同时,树立维护国家、社会和他人合法权利和利益,不能滥用权利的意识。本课教学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通过一些图片、短视频、新闻热点等,分层设置探究问题,层层递进,组织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充分讨论。
教学设计情况(2500字以内) 教学目标 1.通过普法广场、知识窗、活动园等活动,知道公民基本权利的内涵,知道宪法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2.通过课前搜集资料,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知道公民有哪些常见的基本权利,至少能说出5个常见的基本权利,知道我国法律是如何规定公民基本权利的。 3.通过“我是小法官”、“建言献策”等环节,正确判断侵犯了哪种合法权利,并能利用简单的法律知识帮助林博远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4.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演练等环节,知道权利是有界限的,不滥用自己的权利,树立正确的权利意识,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评价任务 1.普法广场:通过课前搜集资料,知道公民基本权利的内涵,知道宪法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目标1) 通过课前搜集资料,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知道公民有哪些常见的基本权利,知道我国法律是如何规定公民基本权利的。(目标2) 2.旅行前:“说一说”学生分析案例,说一说公司侵犯了林博远爸爸什么权利,并帮他解决问题,让爸爸陪林博远去旅游。注意要有理有据。(目标 2) 3.旅行中:“我是小法官”小组内选择一个情境,模拟小法官,用法律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利。模拟过程中,注意评价标准。(目标 3) 建言献策:小组讨论交流,帮林博远想想办法。(目标 3) 4.旅行后:小组合作,扮演高叔叔、爸爸、林博远和三个同学,通过情景模拟演练的形式,演一演当时的情景,并判断他们行为的对错,如果有误,请说出正确的做法。从情景演练中获得启示,并能谈做法。(目标 4) 教学重难点:知道公民有哪些常见的基本权利,知道权利是有界限的,不滥用自己的权利,树立正确的权利意识,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性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借助现代化信息手段,完成本课授课。 学教活动过程 师生交谈 轻松导入 师生自由交流:十月一假期大家出去玩了吗?玩得过程中有遇到麻烦吗?你是怎么解决的?我们的好朋友林博远,国庆节外出游玩,去之前、游玩过程中、游玩回来后都遇到一系列糟心的事,你们能帮帮他吗? 要想顺利地帮助他,大家需要懂一点法律知识,先跟他去普法广场学习学习吧! 普法广场 1.什么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小组通过课程搜集的资料,讨论交流并分享。 2.小组合作,阅读教材32、33页,并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说一说公民基本权利有哪些? 旅行前 案例一:林博远爸爸就职的公司要求员工每天工作12小时,没有节假日,也不发加班费。国庆节爸爸在上班,只能妈妈带着林博远去游玩。 国庆节爸爸公司不放假,并且每天工作12小时,不发加班费,这侵犯了劳动者的什么权利?爸爸不能陪林博远去玩,大家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吗? 说一说:学生分析案例,说一说公司侵犯了林博远爸爸什么权利,并帮他解决问题,让爸爸陪林博远去旅游。注意要有理有据。 旅行中 1.我是小法官:小组内选择一个情境,模拟小法官,用法律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利。模拟过程中,注意评价标准。 情境1:林博远在景区超市购物,商场工作人员看他是个小学生,就怀疑他拿了物品,强行搜身。 情境2:购物时林博远遇到一个初中生,他妈妈让他提前下学打工养家。 2.建言献策:小组讨论交流,帮林博远想想办法。 案例一:在旅行途中,林博远接到姑姑的电话,姑父打工时不慎从高处掉下来,导致双腿骨折,不能出去正常工作,收入减少,家庭生活遇到了很大困难。他们旅行未结束,就急匆匆赶到姑姑家,帮他们一起想办法,大家能帮他一起想想办法吗? 温馨提示:《宪法》第四十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失去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旅行后 情景演练:小组合作,扮演高叔叔、爸爸、林博远和三个同学,通过情景模拟演练的形式,演一演当时的情景,并判断他们行为的对错,如果有误,请说出正确的做法。注意评价标准。 案例:从姑姑家回来,林博远实在太累了,本想晚上早点睡,早上晚起一点。可是,他家楼上的高叔叔这几个月装修房子。高叔叔让工人早上六点就开工,晚上十点才收工。导致他们没法好好休息,爸爸找高叔叔协商,请他妥善解决问题。高叔叔却理直气壮地说:“我在自己家里装修是我的权利,你无权干涉!”他爸爸实在气不过,就出手教训了一顿高叔叔。 他把这种情况打电话告诉同学,同学们持不同看法。你如何评价他们的看法?如果是你,你怎样处理这件事情? 谈做法 化行动 旅行虽然遇到了很多糟心事,好在有大家的帮助,谢谢大家!你们看,掌握点法律知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多么重要呀。同学们,知道以后再遇到以上情况要怎么做吗?请谈谈你的做法。 拓展中心 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完成下列表格。知道我们拥有广泛的权利,但是一旦越过红线,就会成为超越权利范围的违法行为,大家一定引以为戒。 公民拥有的权利超越权利范围的违法行为言论自由散播谣言、肆意诋毁辱骂他人等出版自由出版盗版刊物、淫秽色情读物等集会自由聚众赌博、邪教活动等............
教学效果与特色(500字以内) 1.设置“真”实情境 “真”是课堂的公信力所在,因此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意图在课堂上还原生活,取材多源自于学生生活实际。因此,本课设计了大情境“林博远同学国庆节外出旅游的糟心事”,让学生通过学习,帮他解决问题。设置的相关情境与学生的经历相关,能够激发学生真是情感的流露,引起情感共鸣。 2.注重“体验式”学习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是本课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例如“我是小法官”“情景演练”这两个环节,将教学情境化、生活化。学生共同呈现真实情境,在真实案例中剖析问题、解决问题。 3.注重行为的“内化”和“落实”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形式不应单单停留在案例分析上,更应该强调实践,也就是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将教学融入实践并延伸到课堂外。本课还将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通过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式,加深学生的感悟和体会,通过学生课前调查、课上交流分享、课后实践拓展,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真实体验中内化,最终落实在行为上,做到知行合一。
教学反思(500字以内) 本节课授课过程中存在些许问题,具体如下: 1.教学活动重“形式”轻“实质”。与以“以活动促学生发展”的指导思想来设计和组织活动相背离。 2.与学生对话“过频”。向学生提出有思维价值的问题较少,问题缺乏障碍性、趣味性、开放性、差异性和实践性。师生互动多是形式上的无思考含量的一问一答,很难体现真正意义上的思维互动,缺乏引领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未来,将从以下方面有的放矢,继续改进。 1.继续研究好教材。学习对教材内容的整合。认真分析,做好教学设计,并加强教与学的合作,创设激发兴趣的学习环境,在对教材的处理中,从学生出发,尊重学生的心理需要,因材施教。 2.继续调整好知识与活动的关系。富教学内涵,最终促使知识的内化。真正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而不是纯粹为活动而活动。 3.继续加强教学方法的优化。继续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优化教学过程与组织方式,尤其要加强对教学方式的研究,充分利用好课堂的的每一分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