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1.3《我不拖拉》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一年级下册1.3《我不拖拉》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3我不拖拉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的好习惯”,共有4课,包括爱整洁、有精神、不拖拉、不马虎等好习惯。第3课“我不拖拉”包括三个话题,话题一“‘等一下’与‘还没完’”旨在帮助学生反省拖拉的表现;话题二“拖拉一下没关系吗”,认识拖拉的后果;话题三“和‘拖拉’说再见”,改变拖拉的方法。儿童拖拉是成长中的问题,成人首先要理解并接受儿童较慢的生活节奏,在此基础上帮助儿童逐步增强时间观念,必要时能适当加快节奏。教材将部分学生界定为“生活中的小拖拉”,突出“改改这个坏习惯”,并不妥当。另外,教材将提高专注力作为解决拖拉方法的安排也不太合理。专注做事但缺乏时间观念同样会造成拖拉,且后一课的马虎问题也跟不专注有关。
【学情分析】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很快,儿童,尤其是城市儿童,受成年人的裹挟而不断加速。家长和教师对儿童拖拉的态度,往往是“小马加鞭”。一年级小学生适应生活变化面临诸多挑战,“生活小拖拉”的标签不仅无助其逐步增强时间观念,反而造成过度焦虑、自责、自卑,对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也有不良影响。成年人要比较准确地感受时间都很难,何况儿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学期有“认识钟表”,仅要求认识几点(时);到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才要求认识分钟。教材中“刷牙洗脸八分钟”的要求学生是难以把握的。
【教学目标】
1.知道生活节奏各不同,人可以有自己的生活节奏,也需要与他人协调。
2.懂得限定时间的情况下不能拖拉,能够在必要时适当加快生活节奏。
3.理解时间观念的重要性,初步掌握时间管理的简单办法并乐于实践。
【教学重难点】
懂得限定时间的情况下不能拖拉,能够在必要时适当加快生活节奏。初步掌握时间管理的简单办法并乐于实践。
【教学流程】
一、我不“是”拖拉
1.我有我节奏
热身导入活动:画一幅能体现自己一个突出特点的简笔画,旁边写上自己的姓名。教师在黑板上示范,再请学生在纸上做。
先完成的学生之间可互相交流,提醒未完成的“稍微快一点”。尽量等全体同学完成后,请完成较快和较慢的学生各一位在全班展示。
交流:刚才完成得比较慢的同学是“小拖拉”吗?
慢不是拖拉。生活像一条河,有时急有时缓,有人赛龙夺锦争先恐后,有人水边垂钓悠闲自得。(出示节拍器)生活的节奏有快也有慢,不同的节奏都有好听的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也可以有自己的生活节奏。按自己的节奏生活做事,我不是拖拉。
生活模拟活动:用手指在课桌上模仿散步。先用各自喜欢的节奏,然后同桌模仿两人一起散步。提醒两人要协调成相近的节奏。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生活节奏有快有慢,慢不是拖拉;不同个性的人在不同情况下可以有不同的生活节奏,共同生活时需要与他人协调节奏。)
2.我只是慢一点
交流:生活中大人说过你“拖拉”(“磨蹭”“慢吞吞”)吗?有的话轻轻点点头。
我相信多数时候你们并不是拖拉,毕竟年纪还小,只是慢一点。当然,在家庭与家人共同生活,我们也要尽力与家人协调节奏,父母长辈确实辛苦、忙碌,有时着急着忙的,我们也要体谅。
情境应对活动:看教材第10页图1,发生了什么事?妈妈叫你吃饭,正在玩玩具的你说,“等一下”。
妈妈可能会不高兴地说,“总是等一下,你的一下也太久了。”你觉得怎么说更好些呢?
建议:说具体,如“等我把玩具收好就来。”父母长辈知道大概等多久,你在做合理的事,不是拖拉。
情境延伸:如果你收拾玩具的时间有点久,爸爸说,“你真是个小拖拉”。你说“我不是拖拉”,接下来怎么说才能让爸爸更理解你呢?
建议:说成长,如“我只是慢一点,比读幼儿园时已经快多了”,“慢慢我就会快的,长大了会快得你们都追不上”。
其实我觉得你们并不慢,只是大人和孩子对时间流逝的感觉有点不一样。不过,这话你们来说不太合适,如果有机会,我告诉你们的爸爸妈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沟通协调生活节奏,理解父母长辈,也争取父母长辈的理解自己不是拖拉。)
二、我不“能”拖拉
情境分析活动:看教材第10页图2,发生了什么事?老师收了同学们交的作业,要离开教室,你却说“我还没做完呢,等我做完最后一题就交”。情境拓展:如果你和家人去坐高铁,到检票口时已经停止检票了,你能说“我只是慢一点,长大了我就会快的,让我们进去坐车吧”。这样合适吗,为什么?
不合适。交作业、坐高铁都限定了时间,我不能拖拉。如果拖拉,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和交通秩序。
交流:还有什么事情也是限定时间,不能拖拉的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懂得限定时间的情况下不能拖拉,必须加快节奏。)
三、我“会”不拖拉
休整活动:边听音乐边趴桌小休两分钟。维尔瓦第小提琴协奏曲《四季》第一乐章“春”,两分钟到,闹铃响,停音乐。
交流:还想听音乐吗,但两分钟的时间已经到了,后面还有学习任务。不拖拉,继续学习如何才“会”不拖拉。说到闹钟,你们在家拥有闹钟,用过闹钟的闹铃提醒自己吗?
闹钟模拟游戏:请三位同学分别说出自己打算把闹钟定在几点钟,心里想好要做什么?(出示教具钟表)钟表拨到指定钟点,全部同学发出闹铃声。三位同学分别模拟自己要做的事情,其他同学猜。
交流:我们都要有时间观念,也就是心中要有个小闹钟,时常提醒自己做事情不拖拉?你心中的小闹钟特别想提醒自己做什么事不要拖拉呢?先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
要不拖拉,心中还要有个节拍器,提醒自己有时需要加快节奏。家长和老师充当小闹钟提醒你快一点,我们要能快起来。
生活节奏游戏:教师说出特定情境,学生模拟合适的动作节奏。例如:周末在公园散步,周一走路上学;下课了去操场玩玩,打预备铃了,回教室上课;期末考试开始了,考试结束还有15分钟,我最后再检查一遍。挑战性情境:星期一早上起床晚了,平时出门前有40分钟变成了只有20分钟。
交流:你还有其他防止拖拉的办法吗?
问之前比较慢的同学,如果画画自我介绍,老师要求2分钟完成,你会怎么做。
(出示沙漏)小沙漏也是一个好的提醒。时间的流逝没有形状又没有声音,很容易被忽略,大人也是如此,也经常犯拖延症。我们从小增强时间观念,慢慢学会不拖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尝试体验避免拖拉的办法,主要是增强时间观念,必要时能加快节奏。)
布置作业:在家人的帮助下,定个闹钟,把你定闹钟的钟面画在教材课题后面的空白处。指针、数字均可。
结课:慢不一定是拖拉,快却有可能马虎。怎么才能养成不马虎的好习惯,下节课继续学习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