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第三章 第二节 保护贸易政策【教材版本】应颖.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国际贸易基础知识.第五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应颖.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配套教学用书——国际贸易基础知识习题集.第五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和理解重商主义保护贸易政策。2. 理解和掌握自由竞争时期的保护贸易政策。3. 理解和掌握超保护贸易政策。4.理解和掌握新保护贸易主义。5.了解和理解发展中国家的保护贸易政策。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将历史背景与政策演变能有机结合并进行分析。情感目标:提高分析能力,培养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克服对国际贸易学习抽象性的恐惧感。【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重商主义保护贸易政策、自由竞争时期的保护贸易政策、超保护贸易政策、新保护贸易主义。教学难点:自由竞争时期的保护贸易政策、超保护贸易政策、新保护贸易主义。【教学途径】1.详细解释历史背景,并将历史背景与政策演变相结合。2.多用具体实例解释抽象概念,以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3.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鼓励他们发言,鼓励他们观察生活,帮助学生克服对国际贸易学习抽象性的恐惧感。【教学媒体及教学方法】制作PPT。讲授法、分组讨论法、案例法。【课时安排】3课时(135分钟)。【教学过程】第一环节 导入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观察到,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保护贸易政策是占据主要位置的一种贸易政策。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保护贸易政策的主要内容。第二环节 回顾教师演示幻灯片,使学生回顾对外贸易政策演变的过程。第三环节 新授课[讲解]保护贸易政策的理论从重商主义时期开始,完成于19世纪美国的汉密尔顿与德国李斯特的保护幼稚工业论。重商主义保护贸易政策[讲解]重商主义是15-17世纪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代表商业资本利益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体系。重商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早期重商主义阶段(约从15世纪到16世纪中叶), 16世纪下半叶到17世纪是重商主义的第二阶段,即晚期重商主义阶段。早期重商主义保护贸易政策[演示]教师演示幻灯片,使学生了解早期重商主义阶段贸易保护政策产生背景的相关知识。[讲解]早期的重商主义学说,以货币差额论为中心(即重金主义),代表人物为英国的威廉斯塔福,其代表作为《对我国同胞某些控诉的评述》,此书集中体现了他的重金主义和经济思想。早期重商主义者主张采取行政政策手段,禁止货币输出,反对商品输入,认为一切商品输入都会减少货币,而减少货币对国家有害,对外贸易应该少买或不买,他们主张鼓励出口,多向外国销售产品,出口越多越好,他们把增加国内货币积累、防止货币外流视为对外贸易政策的指导原则,由于片面地追求在对外贸易中对每个国家都要获得有利的货币差额,所以早期重商主义理论又被称为货币差额论。[演示]教师演示幻灯片,使学生了解早期的重商主义学说的相关知识。晚期重商主义保护贸易政策[演示]教师演示幻灯片,使学生了解晚期重商主义阶段贸易保护政策产生背景的相关知识。[讲解]晚期重商主义阶段,其中心思想是贸易差额论,代表人物为托马斯 孟,其主要著作是《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这部著作被认为是重商主义的“圣经”。在《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一书中,托马斯 孟认为增加英国财富的手段就是发展对外贸易,但必须遵循一条原则,就是卖给外国人的商品总值应大于购买他们的商品总值,从每年的进出口贸易中取得顺差,增加货币流入量。他反对早期重商主义者禁止金银输出的思想,把货币与商品联系起来,指出“货币产生贸易,贸易增多货币”。[演示]教师演示幻灯片,使学生了解晚期的重商主义学说的相关知识。自由竞争时期的保护贸易政策[演示]教师演示幻灯片,使学生了解自由竞争时期贸易保护政策产生背景的相关知识。[讲解]在19世纪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美国与德国保护贸易理论的主要代表是美国的汉密尔顿和德国的李斯特。(一)保护贸易政策特点[讲解](1)保护的阶段性。此阶段的保护贸易政策是以自由贸易为目标而采用的阶段性措施。(2)保护的有选择性。仅对于有强大竞争对手的幼稚工业进行保护。(3)贸易保护政策的执行与整个国民经济、工业发展目标相结合。(4)贸易保护的主要措施包括:以高关税和禁止进口限制国内幼稚产业部门产品的进口;以低关税和免税鼓励复杂机器设备、原材料等国内无法生产但急需的商品进口;向私营工业发放政府信用贷款、津贴、奖金等为其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二)汉密尔顿的保护贸易政策[讲解]汉密尔顿强调发展工业的重要性,主张必须实行保护政策,推行保护关税,把关税作为保护工业发展的重要手段,这一主张对美国工业进一步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三)李斯特的保护贸易政策[讲解]1.保护的阶段李斯特认为各国经济发展必须经历五个阶段,即“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时期”。处于前三个时期的国家应实行自由贸易,以加速农业发展并培育工业化基础;处于农工商时期的国家,应实行自由贸易,保护优惠地位;只有处于农工业时期的国家需要采取贸易保护政策,以避免与先进国家的竞争。[演示]教师演示幻灯片,使学生了解相关知识。2.保护对象的条件(1)农业不需保护。只有那些刚从农业阶段跃进的国家,距离工业成熟期尚远,才适宜于保护。(2)一国工业虽然幼稚,但在没有强有力的竞争者时,也不需要保护。(3)只有刚刚开始发展且有强有力的外国竞争者的幼稚工业才需要保护。[演示]教师演示幻灯片,使学生了解相关知识。3.保护的时间李斯特提出的保护时间以30年为最高期限。在此期限内被保护的工业还扶植不起来时,不再予以保护,任其自行垮台。4.保护的措施李斯特认为,保护国内工业的重要手段是关税,通过禁止输入与征收关税的办法来保护幼稚工业,以免税或征收轻微进口税方式鼓励复杂机器进口。[演示]教师演示幻灯片,使学生了解相关知识。[思考]请学生思考德国的李斯特保护贸易政策是一种积极的保护还是一种消极的保护?答案:积极的保护。二战期间的超保护贸易政策[演示]教师演示幻灯片,使学生了解超贸易保护政策产生背景的相关知识。[讲解]超保护贸易政策的典型代表人物是凯恩斯,他是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凯恩斯主义的创始人,他的代表作是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货币通论》。超保护贸易政策的特点[讲解]与自由竞争时期的保护贸易政策相比,超保护贸易政策有着自己的特点:(1)保护的对象扩大了。超保护贸易政策不但保护幼稚工业,而且更多地保护国内高度发展或出现衰落的垄断工业。(2)保护的目的变了。超保护贸易政策的目的不再是培养自由竞争的能力,而是巩固和加强对国内外市场的垄断。(3)保护转入进攻性。以前贸易保护主义是防御性地限制进口,超保护贸易主义是要在垄断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市场进行进攻性的扩张。(4)保护的阶级利益从一般的工业资产阶级利益转向保护大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5)保护的措施多样化。保护的措施不仅有关税,还有其他各种各样奖出限入的措施。(6)组成货币集团,瓜分世界市场。[演示]教师演示幻灯片,使学生了解相关知识。(二)凯恩斯的超保护贸易理论1.对古典自由贸易理论的批评[讲解](1)自由贸易理论“充分就业”的前提条件已不存在。(2)主张贸易顺差。[演示]教师演示幻灯片,使学生了解相关知识。2.凯恩斯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演示]教师演示幻灯片,使学生了解储蓄、投资与国民经济的关系以及相关知识。[讲解]对外贸易乘数理论是凯恩斯的“投资乘数理论”在对外贸易方面的应用。乘数理论是凯恩斯为证明新增加投资与就业、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时提出的,其含义是:新增加的投资引起对生产资料需求的增加,从而使从事生产资料生产的人们收入增加,收入的增加引起对消费品需求的增加,又引起从事消费品生产的人们收入的增加,如此反复下去,由此增加的国民收入总量将等于新增加投资量的若干倍。凯恩斯进一步把乘数理论应用到对外贸易方面,认为一国的出口和国内投资一样,有增加国民收入的作用;一国的进口则与国内的储蓄一样有减少国民收入的作用。当商品劳务出口时,从国外得到的货币收入会使出口产业部门收入增加,消费增加,必然引起其他产业部门生产增加,就业增加、收入增加……如此反复下去,收入增加量将为出口增加量的若干倍。他们得出结论,只有当贸易为出超或国际收支为顺差时,对外贸易才能增加一国就业量,提高国民收入,此时国民收入的增加量将为贸易顺差的若干倍,这就是对外贸易乘数理论的涵义。四、新贸易保护主义[演示]教师演示幻灯片,使学生新贸易保护主义产生背景的相关知识。[分组讨论]根据教师展示的新的历史背景和经济背景的变化,请学生分组讨论国际贸易政策会产生怎样的新变化和新发展?[讲解]在新贸易保护条件下的贸易政策,其政策特点为:(1)保护的商品不断增加。被保护的商品从传统产品、农产品转向高精尖产品和服务部门。(2)限制进口措施的重点从关税转向非关税。(3)贸易保护的重心从限制进口转向鼓励出口。(4)贸易保护日益系统化、合法化。五、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讲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式总体上看可归纳为两种模式,一是外向型发展战略,二是内向型发展战略。由此围绕发展战略而采取的贸易政策也可以分为两大类:进口替代政策和出口导向政策。进口替代贸易政策是指为保证替代进口的实现,达到保护、扶持和促进本国工业发展的目标而采取的贸易政策。出口导向贸易政策通过鼓励出口来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无论哪种贸易政策都是从本国工业化发展角度出发,根据需要实施不同程度的贸易保护政策。[演示]教师演示幻灯片,使学生了解发展中国家贸易保护政策的相关知识。【布置作业】使用配套习题集《国际贸易基础知识习题集》(第五版),要求学生完成相关习题。【教学后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