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共3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共30张PPT)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课程标准 热词聚焦
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体制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以及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历程,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 (1)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分封宗法制、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唐代的三省六部制、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地方行政体制的变化
(2)西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西欧的封建制度、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3)中国近代以来的政治制度: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政治制度的探索、新中国的政治制度
(4)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戊戌变法、新中国的重要改革
第一单元《政治制度》
知识点复习
一、核心问题 抽背
二、重点阐释
三、试题训练
教材熟悉度问题检测
核心问题
抽背
①西周分封制的目的、对象、诸侯权利、义务、影响
②宗法制的目的、核心、作用
③早期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
④秦朝专制集权制度产生的原因,内容
⑤历代中央机构演变的过程和特点
⑥历代地方机构演变的过程和特点
⑦比较分封制、郡县制
⑧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背诵提纲】
1.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2.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哪些内容,呈现怎样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2)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3)家国一体(4)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5)君主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权力有制约作用
(1)核心:皇帝制度,本质是君主专制;(2)中央行政制度:三公九卿制(3)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4)实行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系统
3.秦朝文书制度起到怎样的作用?
①加强对官员管理,提高行政效率;②保障政令传达,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③利于制度传承,为汉承秦制提供条件;④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4.列举两汉至明清时期中央机构的演变史实。
汉初仍为三公九卿制;汉武帝建立“中朝”,削弱相权;隋唐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三司制;元朝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明朝废除宰相,设立内阁;清朝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5.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职责是什么?该制度起到怎样的作用?
职责:中书省草拟政令,门下省审议封驳,尚书省执行机构;
评价:①三省之间分工明确,效率提高;②完整的相权被分割,利于加强皇权;③标志着中国古代官制的成熟
6.古代中国削弱相权一般有哪两种方式?并举出相应的例子
削弱相权的方式: 另设机构; 分化事权;
另设机构:西汉中设立中朝
分化事权:隋唐三省制、宋代二府三司
显著差别: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地方分权体制,秦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
趋势: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7.列举两汉至明清时期地方机构的演变史实。
西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设刺史,加强中央集权;东汉晚期,监察区“州”变为地方行政机构,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唐朝设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后来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实体;唐中期以后,节度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威胁中央;
宋代路由监察区变为行政实体;地方文臣任知州,设通判监察并制约知州;设转运司将大部分地方赋税运往中央;地方精锐编入中央禁军,定期更换驻地;
元朝地方设置行省,打破山川形便,形成犬牙交错;
明初废行中书省,设三司,分掌民政、司法、军政;明后期至清,督抚制;
8.西周与秦朝在地方所建制度的显著差别是什么?反映了怎样的政治发展趋势?
①古希腊城邦出现的时间、代表以及公民的含义
②雅典民主制的机构、特点、影响和斯巴达、罗马政体
③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特征、
代表(法国和英国)
影响
④近代西方代议制的概念及形成的原因
⑤英美法三国近代的政体、形成的过程、及其特点
⑥评价近代西方代议制政体
第2课: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背诵提纲】
10.雅典民主制度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积极:①激发公民参与与政治的热情; ②为后世民主积累宝贵经验;
局限:①范围有限,只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②直接民主,易导致权力的滥用造成多数人的暴政;
11.西欧封建君主制有哪些特点?
前期:①封君封臣制度;②王权与教权长期并立,教权高于王权;后期:王权衰而复振,英法等国出现议会君主制和等级君主制;
①以代议制为基础,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②国王:国家元首,“统而不治”,是最高权力的象征;③议会:国家的权力中心,国家最高立法机关,掌握立法权;④内阁:内阁的首脑是首相,成员是各部大臣。首相与内阁共进退。
12.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有哪些?
第2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时间 演变 特点
古代 雅典:民主政治 含有一定的民主因素,但各城邦制度千差万别
斯巴达:寡头政治 罗马:从共和国到帝国 具有贵族寡头特征
中世纪 法国:等级君主制 以封君封臣为基本特征;王权与基督教长期并立
英国:议会君主制 近代 英国:君主立宪制 1689年《权利法案》奠定基础 君主“统而不治”,只是国家的象征;议会是国家权力的核心;责任内阁掌握行政大权
19世纪议会改革,标志民主制度形成 美国:总统共和制 1775年资产阶级革命,建立美利坚合众国,1787年美国制定宪法 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分权制衡;政党政治,互相牵制
法国:议会共和制 1792年第一共和国 议会是国家政治的中心,有立法权;内阁对参议院负责;总统及其内阁政府对议会负责
1870年第三共和国 1875年宪法通过,标志着议会制共和国确立 第3课中国近代之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①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民国纪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时间,目的,原则和评价
②民国时期政党政治的背景,过程
③南京政府训政和宪政的实质
④中共在根据地的探索(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其意义
⑤新中国政体、基本政治制度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发展道路:
政权性质 政权形式 主要矛盾
革命根据地 苏维埃政权 工农民主专政 工农兵苏维埃大会 (人大制度雏形) 国共矛盾
(阶级矛盾)
抗日根据地 边区政府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参议会(三三制) 政协制度雏形 民族矛盾
解放区 设置行政区 人民民主专政 (理论基础) 人民代表会议 国共矛盾
(阶级矛盾)
新中国政治制度完善与发展 人民民主专政 (国体) 人大制度(政体)政协制度(政党) 因时因势而变
影响: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延缓了专制政治复辟进程;传播了民主共和的观念;但多被旧势力利用,民主共和成为招牌,最终名存实亡;
失败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封建专制统治的长期影响;西方启蒙思想传播有限;缺乏坚实的民众基础和政权强有力的支持;
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
15.民国初年政党政治产生的影响和失败的原因?
16.三三制原则的作用有哪些?
13.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出现的背景和呈现的特点?
背景: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国;近代西方政党政治的影响;
特点:党派众多;代表阶级不同;竞争激烈;民主共和成为潮流;
第四课历代的改革
①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的时间、背景、措施、影响
②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的背景、内容、性质、影响
③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改革措施,掌握改革开放的过程、内容和成就
④不同时期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有哪些?
2、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大变革、大发展,社会转型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春秋战国转型 项目 转型前 转型后
经济 工商食官、井田制 工商业私营化,小农经济、封建土地私有制
政治 分封制、宗法制 分封制、宗法制瓦解、中央集权雏形出现
选官 世卿世禄制度、贵族政治 任命制度、逐步形成官僚政治
社会结构 贵族政治 小家庭形成,贵族衰落,士阶层崛起
思想文化 神学思想占主导,思想处于蒙昧状态 思想解放,百家争鸣;
《诗经》、《离骚》
教育制度 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教育 私学兴起、打破贵族垄断,平民接受教育
民族关系 中原相对领先、战争、融合 华夏认同观念增强、各民族进一步交融。
趋势 ①由分裂走向统一;②社会转型: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③民族融合,华夏认同。
17.王安石变法与张居正改革的共性背景、影响有哪些?
取得一定成效;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统治危机得以缓解;
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农民起义不断;统治危机加深;
18.比较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改革派与保守派之间的力量对比
统治者的支持
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20.从历史上改革的成败中能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19.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一般有哪些方面?
相同点:民族危机严重;措施内容相似;推动近代化;向西方学习;重视政治改革;都未成功;清末新政:主观目的具有欺骗性;本质具有落后性;实际作用具有背离性;
要符合历史发展趋势;要使措施行之有效,具有广泛群众基础;要讲究改革的策略和步骤;要有长远的计划和目标不可操之过急;要注意用人得当;
重点阐释
 全面理解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形成原因
(1)经济: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来加以保护。(2)政治:地主阶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人民的反抗。秦灭六国,建立统一的封建王朝。(3)思想: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提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论。
初步形成 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正式建立 秦统一后,为巩固统治,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了皇帝制度(皇权至高无上)、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
巩固 西汉建立“中朝”,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完善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来源
2.发展历程
加强 北宋时期,在中央设参知政事(副相)、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在地方,派文官做知州,设通判监督知州;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新发展 元朝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空前强化 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设厂卫特务机构;八股取士;地方实行三司分权。清朝增设军机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大兴“文字狱”
结束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 影响: (1)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华文化的延续和传播。奠定了中国2000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2)消极:君主专制容易导致暴政和腐败现象;思想专制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明清时期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
2、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大变革、大发展,社会转型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春秋战国转型 项目 转型前 转型后
经济 工商食官、井田制 工商业私营化,小农经济、封建土地私有制
政治 分封制、宗法制 分封制、宗法制瓦解、中央集权雏形出现
选官 世卿世禄制度、贵族政治 任命制度、逐步形成官僚政治
社会结构 贵族政治 小家庭形成,贵族衰落,士阶层崛起
思想文化 神学思想占主导,思想处于蒙昧状态 思想解放,百家争鸣;
《诗经》、《离骚》
教育制度 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教育 私学兴起、打破贵族垄断,平民接受教育
民族关系 中原相对领先、战争、融合 华夏认同观念增强、各民族进一步交融。
趋势 ①由分裂走向统一;②社会转型: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③民族融合,华夏认同。
【认知深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
1.相权的不断削弱、皇权的不断加强:秦朝以后历朝历代,通过分割相权,使皇权不断加强,到明朝时,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最终解决了这一矛盾。汉代的中外朝制度、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代的二府三司制都着眼于削弱相权。明清分别设置了内阁和军机处,两者都不具有决策权,成为皇帝的内侍机构,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地方权力的不断削弱、中央权力的不断加强:汉代以来,中央通过分割地方军事、财政和司法权,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同时,加强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督,逐渐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宋代以后,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基本解决,中央集权大大加强。
3.思想控制的不断加强:加强思想控制是强化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手段,汉武帝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统一了士人的思想;宋代以来,儒学进一步发展至理学阶段,将“三纲五常”与“天理”联系起来,培养官民的忠君意识;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钳制了士人的思想。
4.官僚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官僚队伍是中央集权制得以正常运转的基础,中央政府通过垄断官僚选拔的权力来强化中央集权制度,科举制是众多选官制度的成功代表。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1、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912年—1949年)
政治统治 政治特点 宪法
南京临时政府 ①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这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 ②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临时参议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民主共和制(三权分立、内阁)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北洋 政府 ①1912年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推举孙中山为理事长,实际由宋教仁主持党务; ②1913年,国民党在国会选举获胜,宋教仁成为国会多数党领袖; ③(1913年春,袁世凯制造“宋案”,并镇压二次革命)1914年,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随后解散国民党和国会。5月,公布《中华民国约法》,1916年元旦,袁世凯称帝。 政党政治; 袁世凯独裁统治 《中华民国约法》
南京国民政府 ①1928年,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通过《训政纲领》,宣告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 ②1946年11月,国民党包办的“国民大会”在南京召开,通过了国民党一党专制的《中华民国宪法》; ③1948年,国民党打出“行宪”招牌,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训政、宪政口号下的蒋介石政府的独裁统治 《训政纲领》
《中华民国宪法》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发展道路:
政权性质 政权形式 主要矛盾
革命根据地 苏维埃政权 工农民主专政 工农兵苏维埃大会 (人大制度雏形) 国共矛盾
(阶级矛盾)
抗日根据地 边区政府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参议会(三三制) 政协制度雏形 民族矛盾
解放区 设置行政区 人民民主专政 (理论基础) 人民代表会议 国共矛盾
(阶级矛盾)
新中国政治制度完善与发展 人民民主专政 (国体) 人大制度(政体)政协制度(政党) 因时因势而变
教材熟悉度问题检测
试题训练
[模拟演练]
1.(2020山东临沂一模)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为一个监察区,设置刺史一人,负责监察所在州部的郡国。东汉灵帝时,为抑制地方割据势力,赋予刺史调兵之权,郡守、县令对之颇为忌惮,甚至有因畏刺史而解印弃官之事。东汉时期刺史的设置(  )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削弱了东汉地方割据的威胁
C.激化了郡县与刺史的矛盾
D.加剧了东汉地方割据的威胁
答案 D
2.(2020河南洛阳一模)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答案 B
3.(2020山东卷,4)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答案 C
4.清帝退位诏书稿由南京临时政府拟订,袁世凯收到后擅自在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内容发表。孙中山表示反对,致电袁世凯强调:“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他们分歧的实质体现在
A.是否赞同共和体制 B.政府组建的主导权
C.是否进行社会革命 D.临时大总统的人选
B
5.有学者认为:“在政体形式这个关键问题上,只有完全的一致,或者多数派强大到近乎全体一致的程度,即使那些不完全赞同的人也必须尊重这种政体,才能让政治激情不至于造成流血,同时让国家所有权威部门受到人们充分而自如地批评。”这一论述可以用于说明
A. 雅典民主政治 B. 僭主政治
C. 罗马共和政体 D. 寡头政治
A
6.1925年,美国国会通过《法官法》,完全赋予最高法院对上诉案件的自由裁量权,使之可以更多地根据其主观判断来审理案件。此后,最高法院得以积极干预政府的公共政策。据此可知,美国
A. 国会地位在这一时期高于最高法院
B. 三权分立体制进行了一次内部调整
C. 最高法院可利用自由裁量权压制政府
D. 分权与制衡机制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