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逻辑的力量》课件(共40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单元 《逻辑的力量》课件(共40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40张PPT)
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
新教材·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任务一 必备知识梳理
任 务 二
任务
第2页
一、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逻辑错误往往违反了思维和表达的一些基本规范。逻辑的基本规律分别是同一律、
不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一)同一律
1. 内容和要求:(1)内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即“A
就是A”。
(2)要求: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概念和判断都要具有确定性,并保持自身的同一,不
得随意变更。
任务
任 务 二
第3页
2. 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1)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把两个不同的概念混淆起来,或用一个概念代替已经使用
的另一个概念。表现:①随表达需要而随意变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②将同一词语在不 同语境中表达的不同概念混为一谈。
(2)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改变原来的断定内容,或者用另一
断定代替它。表现:①在思维过程中,用一个与原来相似但不同的命题代替原来的待断 定命题。②思考或谈论问题时,没有中心论题或者远离中心论题。
任 务 二
任务
第4页
(二)不矛盾律
1. 内容和要求:
(1)内容: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判断不能同时是真的,必有一假,即
“非A 即 B”。
(2)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真的命题(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同时加以
肯定。
2. 违反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1)自相矛盾:同时肯定了互相矛盾的两个命题。
(2)悖论: 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即表面上同一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着两个对立的结论,
而这两个结论都能自圆其说。
任 务 二
任务
第5页
(三)排中律
1. 内容和要求:
(1)内容: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时为假,必有一真, 即
“要么A 要么非A”。
(2)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假的命题(矛盾关系)同时加以否定。
2. 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排中律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证思想的明确性。违反了排中律,命题就会陷入“模棱两
可”(实际上应该叫作“模棱两不可”)之中。
任务
任 务 二
第6页
(四)充足理由律
1. 内容和要求:
(1)内容:同一对象在同一时间内、同一条件下之所以具有某种同一性质,是因为具
有充分的根据。即“所以有 B, 是因为有A” 或“B 真,因为A 真,并且A 能推出B ”。
(2)要求:①理由必须真实。②理由与推断之间,要有必然的联系。③理由必须充足。 2. 违反充足理由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1)以主观臆造的理由进行论证,会犯“诡辩”“理由虚假”的错误。
(2)论据与论证结果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所犯的错误叫“推不出”“强加关系”。
(3)论据不充足,不能充分证明论点,所犯的错误叫“以偏概全”。
任 务 二
任务
第7页
二、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
(一)演绎推理
1. 概念:演绎推理就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即“演绎”,得出具体陈述
或个别结论的过程。
2. 特点: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
注意:①前提都是真命题;②推理形式正确。
(二)归纳推理
1. 概念:归纳推理又称归纳法,就是从个别性知识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
2. 特点:推理是由特殊到一般。
任务
任 务 二
第8页
(三)类比推理
1. 概念:类比推理又称类比法,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有部分属性相同,从而推出
它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的推理。
2. 特点:推理由特殊到特殊。
任 务
任 务 二
第9页
三、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1. 关注论证的隐含前提
发现论证的隐含前提,并对它的可靠性进行考察,是评估和改进论证的一个重要方
面。运用逻辑方法,在文本的字里行间捕捉隐含前提,能够推断出许多问题背后的基本 假定,由此可以进入文本的深层,探究其深层意蕴。
任 务
任 务 二
第10页
2. 学会间接论证
(1)排除法:又叫淘汰法,间接证明的一种。就是一个论题提出之后,先列举与它有
关的几种可能情况,然后通过分析,将错误的可能情况加以排除,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示例: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一文中,在论证“中国革命战争只能
由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来领导”时,就用了排除法。他说:中国革命战争 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中国资产阶级虽然在某种历史时机可以参加革命 战争,然而由于它的自私自利性和政治上经济上的缺乏独立性,不愿意也不能领导中国 革命战争走上彻底胜利的道路。中国农民群众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群众,是愿意积极地参 加革命战争,并愿意使战争得到彻底胜利的。他们是革命战争的主力军;然而他们的小 生产的特点,使他们的政治眼光受到限制(一部分失业群众则具有无政府思想),所以他们
任 务
任 务 二
第11页
不能成为战争的正确的领导者。因此,在无产阶级已经走上政治舞台的时代,中国革命
战争的领导责任,就不得不落到中国共产党的肩上。
在这段议论中,毛泽东没有直接论证他的论点,而是先提出了与中国革命战争由谁
来领导这个问题有关的几种可能情况:或者由资产阶级来领导,或者由农民阶级和城市
小资产阶级来领导,或者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来领导。然后他一一论证前两
种可能均不能成立,最后得出结论: “中国革命战争只能由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 共产党来领导。”这里所使用的就是排除法。
任 务
任 务 二
第12页
(2)反证法:证明与自己的论点相反的论点是错误的,从而证明自己论点的正确性,
是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之一。其特点是通过间接论证或间接反驳,使自己的论点的正 确性获得充分有力的证明。反证法常常与正面论证结合使用,以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示例:王戎7 岁时,与小伙伴们外出游玩,看到路边的李子树上结满了果子。小伙
伴们纷纷去摘取果子,只有王戎站在原地不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王戎回答说: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摘来一个尝了一下,果然是苦李。王戎是怎么知道李
子是苦的呢 他运用了反证法:如果是甜的,路边的李子早就被人摘完了。
任务
任 务 二
第13页
(3)归谬法:首先假设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用它作为前提,得出一个极荒谬的
结论来,从而证明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
示例:观点:锻炼身体可能会给身体带来损伤,所以我们应该避免进行体育锻炼。
归谬:如果说“因为锻炼身体可能会给身体带来损伤,所以我们应该避免进行体育
锻炼”是对的,那么,因为药品也可能会给我们带来副作用,所以我们也应该避免吃药。 可是,如果生病了不吃药,任由其自由发展,我们不仅不能恢复健康,还可能会失去生 命。所以不能因为锻炼身体可能会带来损伤,而避免进行体育锻炼。
任 务
任 务 二
第14页
3. 在论证中引入“虚拟论敌”
在证明某个观点时,可以想象存在一个驳论者,不妨称其为“虚拟论敌”。这位“论敌”可
能会对我们的论点举出反例或从论点推出错误,也可能会质疑论据及隐含前提的可靠性,抑或指
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面对这些可能受到的攻击,我们再进一步考虑通过怎样的措施能使自
己的论证免于或抵御这些攻击。
示例:假如杜甫在那个时局纷乱的年代不堪命运的捉弄而随波逐流,假如他无法正视如黄叶
般飘摇孤寂的人生而丧失生存的意志,假如他无法承担失意、离索的痛楚而放弃了治国平天下的
理想,那么,他怎能吟出不朽的诗作而震古烁今 正是那份对痛苦的淡然,让杜甫在西南一隅活
出了月白风清一草堂的旷达,成就了他的璀璨人生!
分析:语段从事例的反面即杜甫无法正视人生的痛苦进行假设,从而推出杜甫不可能吟出不
朽的诗作的结论。这就从反面证明了缩小痛苦,百折不挠对于璀璨人生的重要性,深化了说理。
任务
第15页


1
任务二 活动任务达成
任务
第16页
务 二

一、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1. 某报刊载小品文一则,讽刺一些恋人的“向钱看”。
小伙子:“你老是要这要那,不怕人家说你是‘高价姑娘’吗 ”姑娘:“怕什么
裴多菲都说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嘛,价钱低了行吗 ”请分析姑娘所违反 的逻辑错误。
任 务 二
任 务
第17页
答案: 显然,这位姑娘故意偷换概念。我们知道,所谓“高价姑娘”的“价”,是
“价格”的“价”,是贬义。人们是用“高价姑娘”来贬斥那些把爱情当商品加以买卖 的姑娘。而裴多菲诗中“爱情价更高”的“价”是“价值”的“价”,是褒义,它赞美 真正的爱情比生命还要宝贵。因此,同一个字(“价”)表达的是不同的概念,但这位姑娘 却故意将它们混同起来,用前者偷换后者,这是一种明显的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任 务 二
任 务
第18页
2. 有人在讨论中学生需不需要学习地理时讲过这样一段话:“我认为中学生没有必
要学习地理,对某个国家的地形和位置的学习完全可以和对这个国家历史的学习同时进 行。我主张把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这样对学生是方便的。因为这样做不仅可以缩短学 生的学习时间,而且能获得很好的学习效果。否则就会造成地理和历史的分裂,占用学 生过多的时间。”请分析这段话中的逻辑错误。
任 务
任 务 二
第19页

*
答案: 从这段话里不难看出:谈话者最初提出的话题是“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
地理”,而随后所论述的却是另一个论题: “可以把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显然, 谈话者是把后一个论题与前一个论题混淆起来了,因而他就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后一 个论题去偷换了前一个论题。
任 务
任 务 二
第20页
3. 一个年轻人对大发明家爱迪生说:“我有一个伟大的理想,我想发明一种万能溶
液, 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爱迪生听罢,惊奇地问:“什么!那你想用什么器皿来放 置这种万能溶液 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吗 ”年轻人顿时哑口无言,满脸通红。为 什么这个年轻人被爱迪生问得哑口无言
答案:因为他的想法包含了逻辑矛盾。他一方面承认“万能溶液可以溶解一切物品”,
另一方面又承认“作为存放这种溶液的器皿是万能溶液所不能溶解的”,而这两个判断是 互相矛盾的。
任 务 二
任 务
第21页
4.1919年,英国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罗素曾经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某村子里
有个理发师,他规定:在本村我只给而且一定要给那些自己不刮胡子的人刮胡子。”请 问: 这个理发师给不给自己刮胡子 这是数学史上著名的“理发师悖论”,请分析这里 面包含的逻辑矛盾。
任 务
任 务 二
答案: 理发师给不给自己刮胡子呢 只有两种情况:不给自己刮,或者给自己刮。如
果理发师不给自己刮胡子,那么按照他的规定(我一定要给那些自己不刮胡子的人刮胡 子),他就应该给自己刮胡子。这就是说,从理发师不给自己刮胡子出发,必然推出理发 师应该给自己刮胡子的结论,这本身就构成逻辑矛盾。如果理发师给自己刮胡子,那么按 照他的规定(我只给那些自己不刮胡子的人刮胡子),他就应该不给自己刮胡子。这就是说, 从理发师给自己刮胡子出发,必然推出理发师应该不给自己刮胡子的结论,这本身也是一 个逻辑矛盾。
任 务 任 务 二
第23页
答案:甲的说法违反了不矛盾律的要求,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因为他同时断定
了这块空地“应该种小麦”和“不应该种小麦”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针对甲的说法,乙 的说法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因为排中律认为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时为假,而乙恰 好断定上述两个判断都是假的。
5. 试分析甲、乙两人分别犯了什么逻辑错误。
有一块空地可以种庄稼,甲、乙两人讨论这块地种什么庄稼好。甲一会儿说应该种
小麦, 一会儿又说不应该种小麦。针对甲的说法,乙说:“你的两种意见,我都不同意。”
任 务 一
任 务
第24页
答案:根据某人熟悉法律条文,就断定他是律师,这个理由是不充分的。“熟悉法律
条文”这一条件有很多人可以满足,如法官、法学教授等。所以这个推论是错误的。
6. 请分析下面这种说法的正误。
有人说:“他那么熟悉法律条文, 一定是个律师。”
任 务 任 务 二
第25页
二、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
7. 甲(男)、乙(男)、丙(女)、丁(女)、戊(女)五个人有亲戚关系,其中凡有一个以上兄
弟姐妹并且有一个以上儿女的人总说真话;凡只有一个以上兄弟姐妹或只有一个以上儿女 的人,所说的话真假交替;凡没有兄弟姐妹,也没有儿女的人总说假话。他们各说了以下 的话:
甲:丙是我的妻子,乙是我的儿子,戊是我的姑姑。
乙:丁是我的姐妹,戊是我的母亲,戊是甲的姐妹。
丙:我没有兄弟姐妹,甲是我的儿子,甲有一个儿子。
丁:我没有儿女,丙是我的姐妹,甲是我的兄弟。
戊:甲是我的侄子,丁是我的侄女,丙是我的女儿。
任 务 二
任务
第26页
根据题干给定的条件,下面选项正确的一项是(A)
A. 甲说的都是真话,丙是他的妻子。
B. 乙说的真假交替,他的母亲是戊。
C. 丁说的都是假话,她是甲的姐妹。
D. 戊说的都是真话,丙是她的姐妹。
E. 丙说的真假交替,她是甲的母亲。
任 务
任 务 二
第27页
解析:解答此题需要运用代入法。将 A 项代入题干,则甲说真话,甲是男性,乙是
男性,丙和戊都是女性,丙是甲的妻子,乙是甲的儿子,戊是甲的姑姑,没有出现矛盾。 将D 项代入题干,则戊说真话,丙是戊的女儿但又是戊的姐妹,出现了矛盾。同理,将B、 C 、E 项代入题干,都会出现矛盾。所以,正确答案是A。
任 务
任 务 二
第28页
8. 在防治癌症方面,橙汁有多种潜在的积极作用,因为它富含橙皮素和柚苷素等类
黄酮抗氧化剂。研究表明,橙汁可以降低儿童患白血病的风险,并有助于预防乳腺癌、 肝癌和结肠癌。由研究结果可知,橙汁的生物效应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成分的影响,而 其成分的变化又依赖于气候、土壤、水果成熟度以及采摘后的存储方法等。 由此可以推 出( A )
A. 并非所有的橙汁都有相同的防癌功效。
B. 过度饮用橙汁会给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C. 相对于健康儿童而言,白血病患儿的橙汁饮用量较小。
D. 生长于良好的气候土壤条件下、成熟并避光保存的橙子最有功效。
任 务
任 务 二
第29页
解析:题干中提到“橙汁的生物效应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成分的影响”,也就是说橙
汁的成分不同,防癌功效也不同,并非所有的橙汁都有相同的防癌功效,所以 A 项为正 确答案。B 项,“过度饮用……影响”错,题干中并没有提到,犯了无中生有的错误。C 项,“相对……较小”错,题干中并没有将两者进行比较。D 项,“生长于……最有功效” 错,文中只是说“其成分的变化……等”。故选A。
任 务 二
任 务
第30页
9. 根据示例,下列类比推理正确的一项是(A)
寒:寒冷:寒舍
A. 甘:甘甜:甘愿 B. 恨:仇恨:怨恨
B. 肤:皮肤:肌肤 D. 讽:讽刺:讥讽
解析:此处“寒”字有两个意思:冷;穷困(有时用作谦辞)。“寒冷”一词中的“寒”
指的是冷,“寒舍”一词中的“寒”指的是穷困(有时用作谦辞)。A 项,“甘”字有两个 意思:甜,甜美;自愿,乐意。 “甘甜”中的“甘”指的是甜, “甘愿”中的“甘”指
的是自愿,与示例逻辑关系一致。故选A。
任务
任 务 二
第31页
10. 根据示例,下列类比推理正确的一项是( A )
森林:郁郁葱葱
A. 法庭:庄严肃穆 B. 校园:勤奋好学
C. 餐桌:饕餮大餐 D. 公园:嬉戏玩闹
解析: “郁郁葱葱”可以形容森林。A 项,“庄严肃穆”可以形容法庭。B 项 ,“勤
奋好学”形容的是学生,不能是校园。C 项,“饕餮大餐”指丰富的、大量的食物,不能 形容餐桌,排除。D 项, “嬉戏玩闹”指欢快地玩,形容的是人,不能是公园。故选A。
任 务
任 务 一
第32页
三、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11. 某大学举行辩论赛,辩题为“网络匿名有助于/有害于公众议题讨论”,请你以
反方队员的身份,针对正方的发言拟写一段辩论词。要求:不得改换辩题,立场鲜明,语 言简明、连贯、得体,不超过85个字。
正方发言:网络匿名的作用在于保护发言人的隐私,在触及敏感话题时,因为这种保
护的存在,人们会敢于站出来说话,不再麻木、冷漠。可见,网络匿名是我们打开民主大 门的一把金钥匙。
11
反方发言:
任 务
任 务 二
答案:(示例)网络匿名的危害在于给别有用心者提供了保护伞,因为这种保护的存在,
网络暴力、不实之词会趁机兴起,危及社会文明的建设乃至国家安全。可见,网络匿名是 我们社会建设千里大堤上的一个蚁穴。
任 务 二
任务
第34页
12. 在一场“个性是否需要刻意追求”的辩论赛中,正方认为“个性需要刻意追求”,
针对正方的论述,请你站在反方立场,加以论辩。要求:语言准确连贯,观点鲜明,不少 于100字。
正方:我方认为,个性需要刻意追求。首先,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先天的个
性都有缺陷,刻意去追求和完善自己的个性就应该成为我们每个有志青年的自觉行为;其 次 ,人不是产品,不是机器,千篇一律、千人一面难免让人产生厌烦,我就是我,与众不 同才是每个人的魅力所在。因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所以唯有通过“习”才能 “相远”,这个“习”就是刻意追求,这个“相远”就是个性的差异。所以我方认为个性 需要刻意追求。
反方:
任 务
任 务 二
第35页
… …
答案: (示例)我方认为,个性不需要刻意追求。首先,个性是天生的, 遗传是最主要
的因素,后天的刻意追求很难改变一个人的个性,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的就是这个 道理;其次, “性相近”并不代表“性相同”,说明还是有差异的,这个差异就是个性, 既然有了差异的个性,再去刻意追求,就等于失去个性。所以,我方坚决认为个性不需要 刻意地去追求。
任 务 二
任 务
第36页
1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学生甲:语文有什么好学的,反正随便学学也不会考得太差,很努力去学了
也不见得能考好。
学生乙:我也这么觉得,语文投入大,收获少。
学生丙:太对了,学语文根本没啥用,还不如学好理科。俗话说得好:“学好数理化,
走遍天下都不怕。”
任 务
任 务 二
第37页
材料二:统编中小学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在一次答记者问时说: “语文教育
如今已经被边缘化了。”
材料三:钟南山院士在最近一次接受采访时说: “在基本功里,学好语文最关键。
学好了语文才懂得如何对事情进行分析、总结、综合。”
针对材料一中学生甲、乙、丙的“语文学习无用论”,作为他们的同学,读了材料
二、三后,你对语文学习有何感想 请你写一个300 字左右的驳论文片段来反驳和劝告 他们。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驳论文的文体
特征。
任 务
任 务 二
第38页
答案:写作提示:反驳时,可以从论点、论据、论证方法这三方面入手,指出对方观
点的不合理之处。例如,可以从材料三中提炼出“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这个观点 来反驳学生丙的观点,也可以从其他方面进行反驳。言之有理即可。
另外,题目设定了“学生甲、乙、丙的同学”的写作身份,因此写作时应该是同学之
间的对话、探讨与辩论。反驳语气可以是温和的,以理服人,善意引导,指出对方观点的 荒谬;也可以稍显激烈,严词驳斥,对对方的错误言论表示不满。但行文应符合中学生的 身份,做到有礼有节,有理有据,而不宜以师长的口吻进行教化,或罔顾同学情谊,进行 人身攻击。作文除了要符合驳论文的文体特征之外,还要努力做到表达得体恰当,符合情 境,不给人突兀、错愕之感。
任 务
任 务 二
第39页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