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考点梳理(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考点梳理(教案)

资源简介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知识点、考点梳理
第四单元
文学、文体常识
(一)作品作者
1.《纪念白求恩》作者毛泽东,本文是议论文,运用了夹叙夹议的写法,高度赞扬了白求恩同志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
2.《植树的牧羊人》节选自法国作家让·乔诺的绘本名作《植树的男人》。作者虚构了一个在贫瘠荒原上孤独种树的牧羊人形象,通过荒原前后境况的对比,突出人物品质,表达了对老人的赞美和钦佩之情。
3.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描写童年故事的短文,讲的是“我”小时候在一座悬崖上发生的故事,以及从中学到的影响“我”一生的经验。
4.《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181—234),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
(二)相关文体
1.夹叙夹议。(《纪念白求恩》)
夹叙夹议是一种写作方法,它要求一面叙述某一件事,一面又对这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这种方法的好处:笔法灵活多变,生动活泼,还可以起到总起、提示、过渡和总结等作用。
叙、议二者的关系:叙是议的基础,议是叙的深化;叙要简明得体,议要富于哲理,富有激情。
示例:2017年“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孙家栋的的颁奖词:
少年勤学,青年担纲,你是国家的栋梁。导弹、卫星、嫦娥、北斗,满天星斗璀璨,写下你的传奇。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
叙述的句子有:
“少年勤学,青年担纲”“导弹、卫星、嫦娥、北斗,满天星斗璀璨,写下你的传奇”
议论的句子有:
“你是国家的栋梁”“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
2.叙事散文。(《走一步,再走一步》)
根据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可分为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指它取材广泛,结构自由,表现方法多样;“神不散’指立意明确,主题鲜明而集中。
书。(《诫子书》)
文体名,先秦时“书”为书信的总名 ,臣下向国君进言陈词,亲朋之间来往的信件,都称为“书”。
散见知识点
1.表达方式。
(1)记叙: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月亮升起来了。)
(2)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月亮从后山爬上来了。)
(3)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具体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啊,月亮多美呀!)
(4)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美国的月亮不比中国的圆。)
(5)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月亮是地球的卫星。)
2.第一人称写法的好处。(《植树的牧羊人》)
容易拉近与读者距离,使读者进入“我”这个角色;便于抒发情感,进行详细心理描写;使文章更具真实性,故事性(曲折性或波折性),更生动形象,使读者能更具体地体会作者心情;通过对“我”的详细描写,来唤醒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使故事情节叙述杂而不乱,情感更加动人。”
3.对比手法。(《纪念白求恩》《植树的牧羊人》)
对比手法,是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也是一种修辞手法。即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三、单元教材“补白”
(一)词语的感彩
1.词语的感彩,包括褒义词、贬义词和中性词。
2.褒义词和贬义词的关系。
(1)有些褒义词和贬义词往往构成反义的关系。
例如:勤奋—懒惰,美好—丑恶,勇敢—怯懦,善良—凶残,谦逊—傲慢,等等。
(2)有些词语意义相同或相近,其差别就在于感彩不同。
例如:“鼓励”和“怂恿”是近义词,但“鼓励”意在勉励人做好事,是褒义词,“怂恿”意在挑动人做不好的事,是贬义词。又如:领袖—头子,赞扬—吹捧,果断—武断,团结—勾结,等等。
(3)一个词带不带感彩,取决于一定的语言环境。
例如:你可真聪明啊,砸了玻璃还赖在别人身上“聪明”本来是褒义词,但在句中没有赞扬的意思。(褒词贬用)
例如:小明妈妈说:“你这个坏小子,又给我送礼物”“坏小子”是贬义词,但却在这个句子里表明了喜爱的情感。(贬词褒用)
●小试牛刀
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学校举办的艺术节上,同学们别出心裁,自编自演了许多新颖有趣的文艺节目。
B.某些国家借搜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之名,行掠夺石油资源之实,真可谓事半功倍。
C.他无论在什么场合说话都咬文嚼字,这种认真的态度是值得提倡的。
D.体育考试时,李明考试成绩优秀,无独有偶,王新也获得了优秀。
【答案】A。【解析】B句所使用的成语错误在于不理解词语的感彩。“事半功倍”意思是:形容花费的劳力小,收到的成效大,是个褒义词,但用在霸权主义者与掠夺者身上,显然不当。C句对成语使用错误在于没有把握词语的感彩。“咬文嚼字”的意思是“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是个贬义词。D句使用成语错误在于没有把握词语的感彩。因为“无独有偶”的意思是“虽然罕见,但是不止一个,还有可以成对儿(多用于贬义)”。
(二)形容词
1.概念和分类。
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和状态等。如“大、高、认真、生动、美丽、精明、可爱、冰凉、初级、高级、简单、复杂”。
形容词有普通形容词(“很好、很红、很亮、不好、不红、不亮”大多可以用“很、不”来修饰);非谓语形容词(“新式、大型、高速、单方面”等,不能在句子中充当谓语,也不能被“很、不”修饰);
性质形容词(“多、少、高、矮、胖、瘦、漂亮、金黄、冷艳、动人”等);状态形容词(“冰冷、喷香、气哼哼、闹哄哄、灰蒙蒙、乱糟糟、哩哩啦啦”等,更倾向于描写性)
2.形容词的语法功能。
(1)性质形容词一般能受“不”和“很”的修饰。如“不大、很大、不生动、很生动”。少数状态形容词不受“不”和“很”的修饰,如不说“不冰凉、很冰凉、不雪白、很雪白、不初级、很初级”。
(2)能修饰名词,经常作谓语或定语。如“大眼睛、高楼、冰凉的酸梅汤、初级职称。”
(3)部分形容词可以重叠。
形容词可以是叠词,也可以是单音节或多音节词语,如,慢→慢慢;整齐→整整齐齐;暖洋洋等都是形容词。
(4)可以带宾语。
有些性质形容词也表示动态,具备动词的某些特性,可以带宾语。带上宾语以后,就成了“动词”。这类能够带宾语的形容词属于兼有形容词和动词功能的兼类词。
例如:①纯洁党的干部队伍是当务之急。②这项举措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生活。
●小试牛刀
(1)下列词语都是形容词的一项是( A )
A.悠闲 激动 凌乱 忙碌 B.弯曲 高尚 应该 苍白
C.纯粹 强壮 外边 安慰 D.静谧 滚烫 酬劳 佩服
(2)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不属于形容词的一项是( B )
在很①远的另一边,有一道悬崖,像一面②几近③垂直的墙突兀地耸立在岩石中。四面都是土坡,上面长着④参差不齐的矮树丛和臭椿树苗。
A.① B.② C.③ D.④
(三)反义词
1.有三种情况不能算做反义词。
(1)不属于同一词类的词不能构成反义词。
(2)词与词组互相之间不能看作反义词,如“乱”和“井井有条”。
(3)一个词和它的否定形式不能看作反义词,如“白”与 “不白”。
2.反义词的分类。
反义词包括绝对反义词和相对反义词。
(1)绝对反义词指意义相互排斥、对立的词。
如“真”和“假”、“动”和“静”、“好”和“坏”、“新”和“旧”、“热”和“冷”、“上”和“下”、“高”和“低”、“成功”和“失败”、“拥护”和“反对”等。
(2)相对反义词指没有对立关系,但对比鲜明,经常处于并举、对立位置的词。
如“黑”和“白”等。
(3)借用上下文临时用来表示对立关系的反义词,属于一种用词上的变异。
如“我惭愧,我还不知道分别铜和银,还不知道分别布和绸,还不知道分别官和民……”一句中,“铜”和“银”、“布”和“绸”在概念意义上并没有对立关系,但在此句中则生动地表现了卑贱与高贵的对立,而“官”和“民”则是反义词,不因语言环境而变化。
3.反义词的表达效果。
(1)突出事物矛盾,起对比映衬作用。
如:①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将鬼变成人。②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③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2)构成表面矛盾而含义深刻的句子。
如:①白杨树是平凡的,但却是伟大的。②人生是一场旅行,你路过我,我路过你,最终相遇又分离。
③舍与得看似矛盾对立,但又和谐统一,密切相关。
(3)具有特殊的构词作用。如:咱们都是大老粗,变他个老细。
(4)有助于区分同义词。
如:“虚伪”和“虚假”,“虚伪”的反义词是“真诚”,说明“虚伪”是就人品而言,指人处事缺少诚意,口是心非。
●小试牛刀
(1)从下边四组词中,选出由反义词构成的一组( C )
A.畅快——烦闷 笨拙——机灵 沉着——紧急 慈悲——残忍
B.广阔——狭小 本领——伎俩 关心——忽视 脆弱——坚强
C.高尚——卑劣 美好——丑恶 消极——积极 谦逊——傲慢
D.认真——敷衍 热情——冷漠 领导——头子 坦白——抗拒
(2)在下面各题的括号中填入意义相反的两个词。
①大革命( )了,可是革命终究( )了。
②在旧社会里,多数青年都有反抗( )追求( )的思想。
③她一向过着( )的生活,从没有( )过。
④母亲是一个( )的人,但又是一个( )的人。
⑤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 )精神,克服( )的自由主义。
⑥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 )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却很( ),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答案】①失败 成功 ②黑暗 光明 ③俭朴 奢侈 ④平凡 伟大 ⑤积极 消极 ⑥喧闹 安静
四、阅读考点
考点一:理清文章思路、写作顺序
1.感知《纪念白求恩》全文,说说课文段落之间的关系。(“思考探究”一)
明确:总---分---总
先概述白求恩的事迹,再依次赞扬白求恩同志三个方面的精神,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是他最突出的品质,放在第一点,“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他国际主义精神的最好体现,所以接着说;对技术的精益求精是他对具体业务的追求,放在后面说,体现了先政治后业务的认识原则。第四段是对前三段的总结,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的精神。
2.感知《植树的牧羊人》一文的思路。
明确:
①初遇(阿尔卑斯山地荒凉,牧羊人种橡树)→②再逢(牧羊人养蜜蜂,绿树成片,山地有了溪水)→③最后 (荒地变绿洲,牧羊人带给一万多人幸福)
把握《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的思路。 冒险——爬悬崖
①“我”小时候一次冒险、遇险、脱险的经历 遇险——在悬崖 →②父亲指导“我”脱险。
脱险——下悬崖
4.本单元三篇现代文的写作思路都很清晰,请概括文章内容并厘清各课的写作顺序。
明确:
《植树的牧羊人》写牧羊人以一己之力改变荒原的故事,采用时间顺序;而《纪念白求恩》,依次赞扬白求恩国际主义精神、共产主义精神以及对技术的精益求精,采用的是逻辑顺序;《走一步,再走一步》讲述了自己从冒险到遇险,最后一步一步脱险的故事,采用的事情发展顺序……
考点二:梳理故事情节,概括人物心理活动
1.作者在写与牧羊人多次见面的情形时,既写了高原的面貌,也写了自己每次见到高原时的心情、感受,请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表格。(《植树的牧羊人》)
三次访牧羊人 高原面貌特点 “我”的心情、感受
一访牧羊人 ①  恐惧
二访牧羊人 林木茂盛 ② 
三访牧羊人 ③  ④ 
①荒芜②吃惊③生机勃勃④敬佩
2.“我”从悬崖脱险的过程,也是“我”心理成长的过程。请阅读文章,完成表格。(《走一步,再走一步》)
过程 伙伴们打算爬悬崖 ② “我”在岩石上趴着下不来 ③
心理 ①  害怕 无助、恐惧 ④ 
①犹豫②“我”开始往上爬③“我”在爸爸的指引下爬下悬崖④有成就感、骄傲
考点三:把握人物的形象
1.请概括本单元课文中白求恩、牧羊人、父亲的人物形象,并谈谈他们安排在同一个单元中有何共性。
明确:
白求恩是一位拥有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以及对技术精益求精精神的高尚医生。牧羊人是一位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积极乐观的难得的好人。父亲是循循善诱,教子有方,让儿子变得坚强的人。
共性:他们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彰显的理想光辉和人格力量,让我们获得精神的滋养、人生的启迪。
2.《诫子书》和《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父亲都对儿子进行了教育,但教育的重点各有侧重,请简要分析。
明确:
《诫子书》中的父亲诸葛亮的教育方式饱含着父辈对子女深切的期待,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立志、奋发、努力,有所作为;《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父亲侧重引导孩子在难题面前化整为零、循序渐进,从而让孩子获得一生受用的宝贵经验。
考点四:探究归纳写作技巧(如何写)
1.《植树的牧羊人》这虚构的故事,为何能打动人?除了主人公精神的伟大、细节的生动描写外,作者还用了什么方法使得这个故事如此有感染力,成了奇迹呢?
明确:(1)在文章中可以找到很多的环境描写。
(2)文章采用第一人称,使得更有真情实感,很真实。
(3)对比手法。
(4)插叙的手法。
2.同是塑造人物形象,但写法各有其妙。阅读《纪念白求恩》第二段和《植树的牧羊人》第五段,各选出一种手法简要分析。
明确:《纪念白求恩》
示例一:夹叙夹议,具体叙述“不少人”对工作、对人民的态度和军民对白求恩工作的肯定,高度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
示例二: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描写突出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侧面举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对白求恩工作的肯定,证明白求恩对工作的极端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热忱,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示例三:运用对比,将白求恩与“不少的人”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植树的牧羊人》
示例一:侧面描写,通过细致描写石屋及屋内的陈设,凸显“牧羊人”细腻的性格和严谨的态度,生活井井有条,做事认真。
示例二:外貌描写,展现了“牧羊人”细心、严谨、一丝不苟的性格和品质,为下文的情节做铺垫。
考点五:标题含义
1.《植树的牧羊人》这一标题有什么含义?
明确:
①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②点明了故事的主人公。
③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④在英文中,“牧羊人”还是基督耶酥的意思。牧羊人日复一日地植树,终于使荒漠变成了绿洲,使上万人受惠,其行为宛如救世的基督。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饱含作者对牧羊人的赞美之情。
2.《走一步,再走一步》原题是“悬崖上的一课”,后改为“走一步,再走一步”,你认为哪个题目好?为什么
示例一:改后的好,既和课文的内容相照应了,又设置悬念,(新颖,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点明中心,表达了面对困难不要畏惧,不要急于求成,要一步步化整为零,才能获得成功的主题。
示例二:原题好,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高度概括了课文内容。
考点六:词句赏析
1.从加点词角度赏析。
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颗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植树的牧羊人》)
明确:插叙牧羊人三年来的生活。“三年”“一直”“一个人”从这些词语读出他是一个孤独、坚韧执着的人。还有“十万颗橡子”“两万颗发了芽”“一万棵树苗”一系列的数字表明了牧羊人所种橡子数量之大,橡树的成活率之低,表明种树不易,也表现了牧羊人坚韧执着,有顽强的毅力。
2.从修辞角度赏析。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纪念白求恩》)
明确:运用了增强语言气势的排比修辞手法,从人格、品质、 修养、志趣、人生意义五个方面强调向白求恩学习的意义。
3.从描写角度赏析。
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植树的牧羊人》)
明确:写室内的环境,突出其洁净,侧面衬托牧羊人勤劳能干、做事认真仔细、干净利落的性格特征。
考点七:谈启示感受类
1.习主席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结合植树的牧羊人的故事说说我们今天应该如何做一些有益环境有益地球的事。
2.结合下面的一句话,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想。
“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