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1.1《感受生活中的法律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六年级上册1.1《感受生活中的法律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1《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法律是什么》教学设计
课题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法律是什么
1.教学内容分析
“法律是什么”是第一单元的开篇第一课时的内容,这一课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法律的概念,了解法律保障我们的权力也赋予我们义务和责任,知道法律对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维护公平正义发挥的作用。能分析法律与纪律、道德的区别。
2、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粗浅的社会经验,从各种书籍和电视节目中也接触过与法律相关的知识和故事,比如《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但是自身的法治意识非常淡薄。本课内容基础性,概念性强,因此本课采用对比法和创设情景法的教学方法。
3、目标确定
[知识目标]
了解法律是什么,对法律的概念和法律后果有正确的认识,学会区别道德和法律,懂得道德与法律缺一不可,我们既要遵守法律,也要遵守道德。
[能力目标]
能够正确认识法律的保护和规范作用,能够遵守法律和道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自觉遵守法律与道德。
4、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法律,做守法公民。
【教学难点】
懂得道德与法律缺一不可,既要遵守法律,也要遵守道德。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通过谈话,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1、出示课件,谈话导入。 2、老师:“我们常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无规矩不成方圆。”那么国法指的是什么呢?它和家规、规矩又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呢?” 3、老师根据学生反应,说:“那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思考和探讨这个问题吧!”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激发学习兴趣。预设: 学生1:不知道它们之间的不同 学生2:没考虑过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 通过谈话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走进生活,感受法律 教师活动 1、展示图片: 图一:学生乘坐大巴去秋游 图二:爸爸妈妈带孩子到医院看病 2、思考:这些事情都和法律有关吗?可能跟哪些法律有关呢? 学生活动 1、学生观看图片,思考分析问题 2、上台展讲 预设: 学生1:大巴车要遵守交通法规。 学生2:学生买票上车,应用到《合同法》 学生3:爸爸妈妈带孩子看病,依据的是《婚姻法》父母对子女有抚养照顾的义务。
设计意图 让学生明白两个图片都与法律的规范和保障作用有关系
环节三:探讨问题,了解法律 教师活动 1、图片中的活动都要受法律的约束,也会受法律的保护。那么,法律究竟是什么呢? 2、法律大家谈:法律是什么?请你根据你的理解,谈谈你对法律的认识。 3、总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学生活动 学生小组交流,共同探讨,归纳总结 预设: 学生1:法律对我们有约束力 学生2:法律规范我们的生活。 学生3:法律由国家制定,全体社会成员必须遵守。 学生4:法律就在我们身边,时刻与我们相伴。
设计意图 探讨法律,初步了解法律是什么
环节四:明确权利,知晓义务 教师活动1.展示图片给学生并讨论: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有哪些权利呢?小结:在法律的规定下,我们享有人身权、财产权、教育权等权利。(相机板书:法律保护我们的权利。) 2.展示图片给并讨论: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有哪些义务呢? 小结:法律规定了我们的义务有,如,遵守交通法规、爱护公共财物、保护环境、借东西及时归还、受教育、孝敬父母、长大后努力工作等。(相机板书:法律规定我们的义务。) 3、总结:法律既保护了我们的权利,又规定了我们的义务 学生活动 1.学生观看图片进行思考。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并选出代表发言。 3.分组汇报讨论结果,不同意见的补充交流。 预设一: 学生1:法律规定我们享有人身权,生命健康权,谁都不能限制我们的人身自由,也不能伤害我们的生命。 学生2:我们还有受教育权,我们可以享受九年义务教育。任何人不能要求我们无故辍学。 学生3:我们有监督权,可以监督政府机构的服务。 预设二: 学生1:在家庭中我们要孝敬父母。 学生2:在学校里我们要爱护桌椅板凳,借同学的东西要及时归还。 学生3:在社会上我们要遵守交通法规,爱护小动物,保护环境。
设计意图: 通过图片展示,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法律既保护了我们的权利,又规定了我们的义务。
环节五:探究分享,初步了解法律与道德教师活动出示图片:判断下列情景属于道德、法律还是纪律?违反的后果是什么? (1)小伙子,能给老人让个座位吗? (2)无故迟到、旷课,是违法校规的。 (3)无证驾驶、后悔呀!老师补充图三用到的法律条文: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机动车驾驶证被吊销或者机动车驾驶证被暂扣期间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可以并处十五日以下拘留。 学生活动 1.学生观看图片进行思考。 2、选出代表发言。 预设: 学生1:第一幅图的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的情景属于道德,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果违反,后果是会受到周围人的批评,受到舆论的谴责。 学生2:第二幅图迟到旷课的情景属于纪律,违反后会受到老师的批评教育。 学生3:第三幅图无证驾驶的情景属于法律,违反的后果是罚款和拘留。
设计意图: 通过图片展示,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判断法律与道德约束的不同场合与方面
环节六:讨论辨析,明确法律与道德、纪律的区别 教师活动 1、你认为违反法律的后果和违反学校纪律的后果是一样的吗?法律和道德、纪律有什么不同呢? 2、罗列:违反法律的后果。 案例一:辽宁省财政厅原副厅长魏跃晖受贿及滥用职权被判刑15年从科员到副厅长,长期把职权当成捞钱的工具,所涉103笔受贿共计折合人民币972万余元。鞍山市中级人民法院近日对辽宁省财政厅原党组成员、副厅长魏跃晖职务犯罪案一审宣判:魏跃晖犯受贿罪、滥用职权罪,判处有期徒刑15年,没收全部非法所得。 案例二:伊能静本人维护肖像权获赔1.2万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公布了《吴静怡与广州市淮杰实业有限公司肖像权纠纷一审民事判决书》,判决书指出被告未经本人同意擅自使用伊能静(原名吴静怡)照片用于商业宣传,要求被告向伊能静赔礼道歉并赔偿经济损失1.2万元。 3、提问:法律和道德、纪律有什么不同呢? 4、比一比:法律、道德与纪律的区别。 5、小提示:纪律、道德与法律规范着我们的行为。与纪律、道德不同,法律由国家制定和颁布,具有强制力和权威性。所有社会成员都要遵守法律,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 学生活动 1、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并选出代表发言。 2、分组汇报讨论结果,不同意见的补充交流。 预设一: 学生1:违反法律的后果和违反学校纪律的后果是不一样的,严重程度不一样,惩戒方式不一样。 学生2:违反法律会被罚款,拘留,严重的甚至会坐牢。而违反学校纪律只会受到老师的批评教育,后果较轻。 预设二: 学生 1:法律、纪律、道德,三者产生的方式不同,法律是国家制定的,道德是自然形成的,纪律是相关集体、组织制定的。 学生2:法律、纪律、道德,三者违反后果不一样,违反法律会受到法律的强制性惩罚。违反道德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违反纪律会受到批评教育、解雇等。 学生3:法律、纪律、道德,三者调整的对象和范围不同。法律和道德适用于全体社会成员,而纪律只是适用于该集体、组织成员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明确法律与道德、纪律的区别
环节七:小小辩论会 教师活动 1、有人说,法律在规范人的行为方面已经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没有必要再强调道德了。你觉得道德有没有用呢?2、分为正方:“道德有用”和反方:“道德无用”两组,进行辨析 3、总结:道德与法律,是基本的社会规则。对社会而言,它们如同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我们每一位公民,不仅要遵守法律,自觉守法,还应该要遵守社会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学生活动 1、根据观点不同分组讨论交流 2、小组间进行辩论 3、总结陈述观点。 预设: 正方学生1: 公交车上年轻人会自觉给老人孕妇让座,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我认为“道德有用”。 反方学生1: 我不同意这个观点,有些年轻人在公交车上假装睡觉,不主动给老人让座,老人也没有什么办法,道德并不能约束到人们的行为,因此我认为“道德无用”。 反方学生2: 如果我们家的小狗被人偷走了,你能用道德给我找回来吗? 正方学生2: 当然有可能,我们发动群众,热心地帮助你寻找,运用道德的谴责作用,对偷狗的人进行谴责教育,使其归还。 反方学生3: 遇到这种情况,我只要报警寻找就可以了,还可以用法律将偷狗的人绳之以法,简单而有效,所以根本用不到道德。因此我认为道德无用。 正方学生3: 法律只是冰冷的条文,如果没有道德的存在,那社会上人与人之间都是冰冷的毫无温度的,正因为有了礼义廉耻和社会的公序良俗,这个世界才更完整。因此我认为道德有用
设计意图: 通过辩论会,使得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明确道德与法律是社会基本规则,不仅要遵守法律,还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环节八:拓展延伸 教师活动 1、出示关于“孝敬老人”的资料,让学生阅读孝敬老年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1996年,为了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发展老龄事业,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助老的传统,根据宪法,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把孝道正式写入法律,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2012年修订这部法律时,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尊老敬老不止关系道德,更是法定义务。 2、总结发现:孝敬老人,既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又是法律要求。 学生活动了解拓展知识,思考问题
设计意图:明确某些道德要求也是法律要求。
环节九:课堂总结 教师活动 1、根据板书,回顾内容。 2、呼吁学生:既要做一个守法的好公民,又要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学生。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采访家人或亲戚,了解他们的工作中都涉及哪些法律,下次课上交流 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堂课从“法律是什么”入手,通过图片导入新课,引发学生思考,有同感丰富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开辩论会等,使学生明确了法律保护我们的权利法律也规定我们的义务、法律与纪律、道德的不同。课堂上通过提问学生:你认为在学校里违反纪律和在社会上违反法律后果一样吗?让学生通过小组之间的讨论来分析这个问题,最后有小组推选代表回答问题,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积极,讨论热烈,充分参与其中。在分析道德是否有用的时候,通过小小辩论,让学生们了解道德约束的利与弊。课上当有的同学提出“在公交车上,司机提醒年轻人给老人让座,就运用了道德约束”另一位同学立刻反驳到“让与不让都不算违法,不让也不能道德绑架”辩论致精彩可见一斑。不足之处是,学生对法律了解甚少,老师应当更多的让学生体验生活,了解社会,更多地补充资料,拓展学生的视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