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6张PPT)命运把我推到悬崖,我就在这里坐下,唱支歌给你听。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赏析景物描写段落,体会作者眼中地坛2.感受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把握地坛对“我”生命的启示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16岁)1969年去延安农村插队(18岁)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治疗(21岁)1981年,患严重的肾病(30岁)1998年开始做透析(47岁)(一)作者简介史铁生的小说作品呈现出平淡质朴而意蕴深沉的“散文化”的倾向,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 他的作品是对生存意义的探求,能清醒地正视生命存在本身的矛盾、困境。主要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合欢树》《我与地坛》《命若琴弦》《务虚笔记》等。身残志坚,创作丰厚,富有文采。在痛苦挣扎后,坚强的生命力令人感动。地坛又称方泽坛,在中国北京安定门外,是明世宗以后明清两代皇帝每年夏至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地坛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坛。坛内总面积37.4公顷,呈方形,整个建筑从整体到局部都是遵照中国古代“天圆地方”“天青地黄”“天南地北”“龙凤”“乾坤”等传统和象征传说构思设计的。地坛现存有方泽坛、皇祇室、宰牲亭、斋宫、神库等古建筑。剥蚀(bō shí) 坍圮(tān pǐ) 恪守(kè)亘古不变(gèn)撅(juē) 肆意(sì)譬如(pì) 熨帖(yù tiē)猝然(cù) 步履(lǚ)倔强(jué)隽永(juàn)亘古不变:从古到今,没有变化。窸窸窣窣:拟声词,形容摩擦等轻微细小的声音。急于求成: 形容急着要取得成功。心神不定:心里烦躁,精神不安。坐卧难宁: 指人坐着躺着都不安宁,常形容心绪烦乱,又表示翻来覆去去难以入眠。声名狼藉: 形容声望和名誉败坏到极点,不可收拾。(二)预习检查我与地坛我与母亲通览全文,用小标题形式概括两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自学检测与指导一1.作者在地坛里看到了什么样的风景呢?请在文中找出相关的段落并概括出风景的特点。2.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阅读课文第1段与第5段第一句话,说说作者与地坛的遭遇有何相似之处?自学检测与指导二1.作者在地坛里看到了什么样的风景呢?并试着用词语概括出风景的特点,完成任务单里的表格。段落 景物 特点剥蚀了的琉璃、淡褪了的朱红、坍圮了的高墙、散落的雕栏玉砌、苍幽的古柏、茂盛的野草藤蔓、发出沉静光芒的夕阳古旧沧桑、破败荒芜、冷落沉寂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草木竞相生长的响动生机勃勃、荒芜但并不衰败落日余晖、雨燕高歌、苍黑的古柏、孩子的脚印、青草泥土的气味、秋风里的落叶未改本色、充满激情357“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1)衬托了作者的心情。(2)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思索。(3)景中寓情,景中寓理,景物本身就是对生命的解读。三处景物描写作用:教师点拨2.“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阅读课文第1段与第5段第一句话,说说作者与地坛的遭遇有何相似之处?颓废、迷惘······ 一座废弃的古园…… 荒芜冷落得如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我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被人遗弃的古园被社会遗弃的人同病相怜荒芜冷落失魂落魄1.根据地坛的特点,回答地坛给“我”带来什么样的生命启示?2.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自学检测与指导三1.根据地坛的特点,回答地坛给“我”带来什么样的生命启示?文中位置 地坛特点 给作者的生命启示357古旧沧桑、破败荒芜、冷落沉寂生机勃勃、荒芜但并不衰败未改本色充满激情从地坛的沧桑变化中,“我”看到了人生的真相;在满园沉静中,“我”看到了自己,认识了自己园子虽荒芜,但并不衰败,那么,“我”虽残疾,却不应该颓废园子虽任人肆意雕琢却未改变本色,所以“我”也不应因为残疾而改变生命本色,应该同样活得有意义回顾“我与地坛”同病相怜精神家园_______________的我与___________________地坛残废但并不颓废荒芜但并不衰败为什么要出生?怎样活?是否该去死?地坛的沉思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会死亡,不必着急。从此,他摆脱了自杀的念头,走出了死亡的阴影。2.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深刻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体会作者对于母亲去世之后所感到的痛悔之情;2.理解并体味作者关于生死抉择的思考,对于人的生命及其所受苦难的感悟;1.母亲和地坛有什么关系呢?为何题目是“我与地坛”却写了自己的母亲呢?2.文中写了母亲的哪几件事,体现了母亲对儿子怎样的情感?自学检测与指导一1.母亲和地坛有什么关系呢?为何题目是“我与地坛”却写了自己的母亲呢?从内容上来看,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的故事,第二部分地坛成为背景,写在地坛这个大背景之下,“我”与母亲的故事;也可以说,地坛是史铁生获得生存信念的地方,也是他感受母爱最多的地方。地坛、“我”、母亲这三者紧密联系,密不可分。2.文中写了母亲的哪几件事,体现了母亲对儿子怎样的情感?每次我要去地坛时,她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轮椅车,送我出门……母亲对儿子的理解我久在地坛,经常去找儿子……母亲对儿子的担忧送忧找回悄悄转身心理矛盾理智而深沉的母爱在家担忧“我”……坐卧难宁1.我对母亲的态度经历了什么变化?为何会发生变化?2.作者最终理解了母亲吗?请简要分析。3.比较地坛形象及母亲形象,总结二者对作者人生的共同意义。自学检测与指导二1.我对母亲的态度经历了什么变化?为何会发生变化?原因:1.地坛治愈了“我”的精神,让“我”能够更加平和地面对自己的不幸2.写作上的成就重新建立起了“我”对生活的信心,也使得“我”能够从完全自我的状态中走出来3.母亲的离世让“我”意识到了她曾“我”给予“我”怎样的关心理解和力量,而“我”已经永远失去这样一份无私而伟大的爱。变化:“我”对母亲的态度变化:不理解(给母亲出难题)—理解母亲—报答母亲—告慰母亲—怀念母亲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送我上地坛在家担忧我到地坛找我我母亲精神支柱①设想母亲的心理;②写小说回报母亲;③整日怀念母亲; ④痛悔自己的倔强和羞涩。2.作者最终理解了母亲吗?请简要分析3.比较地坛形象及母亲形象,总结二者对作者人生的共同意义。对象 特点 对我的人生的意义 共同点地坛母亲荒芜但并不衰败感知并理解了生命坚忍、宽容、体贴精神的慰藉帮我找到“求生” 的路我母 亲地 坛自然精神家园精神支柱亲情珍爱生命 体味人生要有坚忍的意志 要理解他人小结该不该去死?为什么出生?怎样活?荒芜但不衰败地坛母亲以坚忍的意志面对苦难追寻解答总结全文思路总结这篇散文通过写作者与地坛的关系,表达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感悟;通过写母亲,抒发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及他所体悟到的母爱。透过这些朴实、纯净的文字,我们可以感受到史铁生的精神魅力,以及他澄净的思想和深切的感悟带给我们的启迪和思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