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课件(共3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课件(共38张PPT)

资源简介

(共38张PPT)
—2023-2024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Morality and Law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01
02
03
立足时空观念和史料证实,了解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苏联的发展与改革、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等史实。
立足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学习列宁的革命首创精神,理解领袖人物在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作用以及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力量。
立足史料证实和历史解释,理解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了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史料证实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学习目标
对抗
北约
华约
1989年东欧剧变,华约解体,1991年12月苏联解体。2018年3月18日,俄罗斯总统选举普京得票率达到了76.1%,第四次当选俄罗斯总统。早在2012年普京第三次当选俄罗斯总统,在回答“你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他引用了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苏联解体是否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我们从中能够汲取什么教训?苏联的解体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借鉴意义?为什么普京说“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新知导入
07-18
目标导学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新知讲解
1
2
3
1848年
1917年
1922年
马克思主义诞生
十月革命胜利
苏俄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苏联成立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史料实证
新知讲解
1、社会主义国家不断增多
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北约、华约的建立,最终以美苏为首的两极对峙格局形成了。世界形成了两大阵营,一个是“资本主义阵营”,一个是“社会主义阵营”。社会主义阵营主要指的是以苏联为首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新知讲解
2、苏联模式在东欧推广
1)原因:
2)表现:
3)影响:
东欧国家是二战时期在苏联红军的帮助下获各解放的,苏联为了扩大在东欧地区的影响力,扶持了当地共产党上台执政,并在东欧推行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
经济上:1949年,苏联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通过该组织帮助东欧各国克服了战后的经济困难,但也利用该组织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东欧各国长期受苏联模式的影响,没有找到符合本国国情的建设道路,最终导致社会剧变。
政治上:1947年,苏联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控制东欧各国,要求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政权性质与苏联统一。
新知讲解


马歇尔计划
北约组织
杜鲁门主义
(1947年)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年)
经济互助委员会
(1949)
华约组织
(1955年)
经济
军事
政治
阵营
资本主义阵营
社会主义阵营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新知讲解
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
为了适应冷战需要,应对马歇尔计划
1949年,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
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
有利于东欧国家克服战后经济困难
但也将各国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背景
目的
成立
影响
经济互助委员会
实质:是按照苏联模式在东欧各国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苏联模式的推广。
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立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分布图
新知讲解
中苏关系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10月3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苏联是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
1950年,中苏缔结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苏联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对新中国是很重要的支持。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新中国掀起了学习苏联的热潮。
毛泽东访问苏联
背景:
建交:
结盟:
意义:
新知讲解


马歇尔计划
北约组织
杜鲁门主义
(1947年)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年)
经济互助委员会
(1949)
华约组织
(1955年)
经济
军事
政治
阵营
资本主义阵营
社会主义阵营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新知讲解
“苏联模式”即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这种体制本身存在严重的缺陷和弊端,经济上管得过死,政治上权力过分集中,缺少民主,后来日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
目标导学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新知讲解
材料1:(苏联)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较,差距十分悬殊。1926到1940年,苏联重工业年均增速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为1.5%。1949年苏联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买不到一双皮鞋,到1953年一个人才有0.4平米的住房。
—《苏联国民经济》
材料2:电冰箱、洗衣机和电视机产量也极少,1950年产电视机约1.19万台,电冰箱0.12万台,洗衣机0.03万台。农业的情况则更为严重。若按人口平均计算,谷物产量1913年全俄为540.2公斤,1940年才达429.7公斤,1950年为447.1公斤,1955年也才为524公斤;肉类统计1913年为31.4公斤,1940年为24.2公斤,1950年为27公斤,1955年为31.8公斤。音响、录像机都不能生产。
—周荣坤《苏联基本数字手册》
根据材料指出,苏联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取得了怎样的成就以及存在什么问题?
重工业发达
农业、轻工业落后
他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改革!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在莫斯科病逝,终年74岁。
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计划经济体制下,产品质量差,农民生产积极性低。
1.改革的背景
史料实证
新知讲解
戈尔巴乔夫
勃列日涅夫
赫鲁晓夫
把苏联改垮
把苏联改乱
把苏联改僵
2.苏联的改革
(1)苏联的经济发展不协调 ,重视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
(2)苏联模式的弊端,严重阻碍了苏联社会的发展。
改革的背景:
改革的概况:
新知讲解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
1)措施:
①政治上: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②经济上: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
2)重心:
3)影响:
经济改革,尤其是农业
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弊端,并且存在严重的偏差。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2、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年-1982年)
2)内容:
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1)背景:
3)结果:
对赫鲁晓夫的政治经济政策做了一些调整。
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过度重视军事工业(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严重失调。
跛脚的巨人
勃列日涅夫
凡到过苏联的人会看到这样的场面:一边是高耸的烟筒,军工联合体遍布全国,另一边则是商店里空空的货物;一边是广袤无际的肥沃土地,另一边则是人们排着长队在食品店抢购食物;一边是加加林早在1965年就幸运地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宇航员,飞向太空,另一边则是直到苏联解体前,她的人民喜欢的羽绒服、牛仔裤、旅游鞋之类的物品,要靠中苏两国大大小小的“倒爷”们才能得到,甚至连孩子们喜欢的泡泡糖和自动铅笔也没有一家工厂能够提供。——王长江等《世界执政党兴衰史鉴》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 ,一度使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但是军备竞赛又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是重工业,苏联的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有所提高,但改革仍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项目 年份 美国 苏联
洲际导弹 1968 1054 858
1978 1054 1400
潜射导弹 1968 656 121
1978 656 1015
战略轰炸机 1968 545 155
1978 432 135
核弹头 1968 4300 1300
1978 11000 4500
现役武装部队 1968 350 340
1978 210 440
坦克 1968 8500 32400
1978 10500 50000
战术飞机 1968 5100 4000
1978 4500 4600
新知讲解
时间
内容 经济
政治
结果
评价
1985年
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加剧。
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
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改革虽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但是脱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苏联的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
新知讲解
人物扫描
政治改革: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苏联的政治体制发生急速变化,其主要表现为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
物资匮乏的苏联:排起抢购长龙
国民生产总值,1981—1985年间增长19.5%,年均增长率为3.9%。而1986—1990年间仅增长13.2%,年均增长率下降为2.6%,1990年下降2%,1991年下降幅度高达17%。
——李垂发《经济状况越来越糟》
新知讲解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时间
措施
重心
结果
评价/影响
①政治: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②经济: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
经济改革,尤其是农业
1953年-1964年
①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②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失败
经济改革,尤其是重工业(军事)
1964年开始
揭开了苏联社会改革的序幕,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弊端。
失败
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反而使体制进一步僵化;国民经济呈现畸形发展状态。
1985年开始
①经济: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
②政治: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先经济改革、 后政治改革
失败
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失去控制,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
新知讲解
材料:这些事情(指东欧剧变)来得虽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更多地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这些情况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的“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钱其琛答《世界知识》记者问时的发言
思考: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东欧剧变的原因。
“和平演变”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技术交流、文化交往等方式影响社会主义国家人们的心理、行为方式,进而使社会主义国家的生活方式、国家运行变成资本主义式的,从而在不动声色中消灭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
东欧剧变
1.背景:
①20世纪60年代以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出现严重问题。
②各国虽然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成效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③西方国家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加紧“和平演变”战略。
④20世纪80年代末,受戈尔巴乔夫的影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在短时间内纷纷丧失政权。
根本原因(内因):照搬苏联模式,激化矛盾,引发危机。
具体原因:
东欧剧变指:1989年前后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在短时间内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事件。
“东欧” ,指位于欧洲东南部和中部地区、苏联西侧的8个国家,这些国家在二战后都按照苏联模式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与苏联结盟,成为社会主义阵营成员 。
历史解释
目标导学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新知讲解
2
政治上:高度集权,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3
思想上:形成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个人崇拜严重
苏联
模式
1
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的弊端
新知讲解


戈尔巴乔夫
勃列日涅夫
赫鲁晓夫

新知讲解
时 间
表现 经济
政治
实 质
1989年下半年开始
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
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1989年12月,罗马尼亚发生政变。
推倒柏林墙
德国签订统一条约
导致东欧各国共产党、工人党纷纷丧失政权。
捷克斯洛伐克改革—布拉格之春
东欧剧变:波兰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2.东欧剧变的表现:
新知讲解
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阿尔巴尼亚①波兰②民主德国③罗马尼亚④匈牙利⑤捷克斯洛伐克⑥保加利亚⑦阿尔巴尼亚⑧南斯拉夫德国统一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2.东欧剧变的表现:时空观念新知讲解原名 新名 时间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匈牙利共和国 1989.10
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罗马尼亚 1989.12
波兰人民共和国 波兰共和国 1989.12
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 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 1990.4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1990.10
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 保加利亚共和国 1990.11
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 阿尔巴尼亚共和国 1991.4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1992.4
东欧国家更名简表
2.东欧剧变的表现:
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东欧剧变是指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到1992年,东欧8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工人党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也随之发生变化,国家名称也改变了的一系列事件。
史料实证
新知讲解
标志:1991年,《阿拉木图宣言》签署。
1991年12月21日《阿拉木图宣言》签订,11个共和国宣告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宣告了苏联不复存在。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辞去苏联总统和武装力量最高统帅的职务。
知识拓展:独立国家联合体
1991年12月8日,白俄罗斯、俄罗斯和乌克兰3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签署《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决定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12月21日,除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格鲁吉亚外,苏联其他11个加盟共和国在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签署了《阿拉木图宣言》,宣告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及苏联停止存在。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当天19时32分,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下。第二天,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最后一项决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
新知讲解
15个加盟共和国独立
新知讲解
1.苏联解体的原因:
(1)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政治体制改革。
(3)导火线:“八一九”事件
(4)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5)其他原因:否定历史、反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潮泛滥;右翼势力和民族分离主义思潮的乘机抬头;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的急剧激化。
2.苏联解体的影响:
(1)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严重挫折。
(2)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3)使国际关系更加复杂。由于苏联解体,世界范围内历史遗留的各种矛盾激化,地区冲突和战乱加剧。
新知讲解
1.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坚持依法治国,健全民主与法治;
4.加强执政党建设,坚持中共的领导;
5.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6.对西方的“和平演变”采取了正确的对策。
⒈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严重挫折,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非社会主义自身的失败。
⒉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其中必然充满着艰巨、复杂和曲折。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对我们国家的发展有哪些启示和认识?
道路自信
发展经济
依法治国
坚持中共领导




新知讲解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赫鲁晓夫改革(侧重工业)
勃列日涅夫改革
(侧重军事)
戈尔巴乔夫改革
八一九事件
苏联解体
—直接导致解体
社会制度变更
社会主义受挫
苏联的发
展与改革
东欧剧变与
苏联解体
社会主义力
量的壮大
经互会成立-按苏联模式改革东欧
中苏缔结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东欧剧变
没有取得成效
板书设计
1.(2021年四川攀枝花)1991年底苏联解体,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给我们留下的最重要的启示是
A.建立健全计划经济体制 B.依据本国国情制定经济政策
C.以自由主义思想为指导 D.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2.(2021年湖南衡阳)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经济改革,但成效都不大,其根本原因是没有
A.纠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偏差 B.改进新经济政策不足之处
C.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D.实行多党执政的政治体制
3、“(20世纪)80年代,人类刮起了一场巨大的求变之风……80年代成为当代史的分界线。民主精神恢复了自信,开始广泛传播。”(保罗·约翰逊《现代:从1919到2000年的世界》)材料中的这场“求变之风”最终
A.延缓了西方政治民主化进程 B.壮大了国际社会主义的力量
C.实现了世界政治文明的统一 D.改变了世界政治的两极格局
B
C
D
检测目标
4.(2022年四川德阳)导致表中变化趋势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1951-1980年苏联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
A. 美苏争锋的影响
B. 集权模式的制约
C. 历次改革的失败
D. 华约组织的瓦解
5.(2022年广西贵港)九年级某班同学搜集了《苏联成立宣言》以及宣告苏联停止存在的《阿拉木图宣言》等文献资料,对苏联解体这一历史事件开展探究学习。其最重要探究价值在于( )
A.认识社会主义发展曲折性 B.了解苏联的历史发展演变
C.剖析冷战格局的形成原因 D.认识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B
A
6.(2022年贵州六盘水)20世纪九十年代初给各个前加盟共和国的经济带来巨大冲击,为东欧剧变大潮画上句号的历史事件是( )
A.波兰政变 B.罗马尼亚政变 C.德国统一 D.苏联解体
D
检测目标
7.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其根本原因是( )
A.把改革重点放在农业 B.把改革重点放在重工业
C.没有根本突破苏联模式 D.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8.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里“跨进了新时代”的主要含义是( )
A.改变了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 B.改革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C.促进了苏联重工业的发展 D.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苏联模式
9.“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面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一位苏联杂志主编这样讽刺戈尔巴乔夫。他摆弄的这个国家的最终结局是( )
A.经济日益强大 B.国家走向解体 C.社会政局安定 D.各种矛盾缓和
10.《大国崛起》的解说词中讲到:“1991年,克里姆林宫的红旗悄然落下,红色的年轮在大国兴起的舞台上刻写了74圈。”导致“红旗悄然落下”的事件是( )
A.苏联解体 B.东欧巨变 C.赫鲁晓夫改革 D.美苏争霸
D
C
B
A
检测目标
11、在我国革命和建设时期曾一度以苏联为榜样,某校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以此为课题进行了探究,把我国向苏联学习的事件整理出来,其中有一项与历史不相符合,请你帮他们指出来( )
A.1936年,苏联新宪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1928年,苏联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中国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C.苏联农业集体化——人民公社化运动
D.戈尔巴乔夫改革——中国改革开放
12、“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都知道这是那座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对于苏联解体这个重大历史事件,能够得出的结论有( )
①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与各国的实际相结合
③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 ④社会主义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D
D
检测目标
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有什么体会
有什么感想
收获园地
课堂小结
构建本节课的知识导图。
作业布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