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2023-2024学年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单元思维强化单元思维导图重难点详解1.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多样,自然资源总量丰富,种类齐全。2.中国的土地资源(1)中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我国土地利用类型齐全,但耕地少,而荒漠、石山、永久积雪等通常情况下难以利用的土地较多,后备耕地不足。中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分布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很不均衡,其中耕地和林地的90%以上集中分布在东部湿润、半湿润区,草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干旱、半干旱区,难以利用土地也主要分布在西部内陆。3.中国的水资源(1)中国径流带分布从空间分布看,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从时间分配看,我国降水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水资源时空分配不均,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多影响。(2)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方法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有效办法是跨流域调水,为缓解北方地区严重缺水的状况,我国正在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巩固练习自然资源是存在于自然界、能为人类提供福利的物质和能量。下图示意六种地理事物,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的地理事物属于自然资源的有(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③⑤ D.②⑤⑥2.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理解不断加深,过去认为不是自然资源,现在被纳入自然资源范围的有( )A.岩石 B.煤炭 C.耕地 D.风景下图是我国部分地区土地资源分布简图,读图完成3~5题。3.下列各项与图中内容相符的是( )A.①水田②林地③旱地④荒地 B.①水田②旱地③林地④草地C.①旱地②水田③荒地④草地 D.①旱地②水田③荒地④林地4.我国耕地与草地之间的分界线,大致为( )A.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 B.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分界线C.干旱区与半干旱区分界线 D.干旱区与湿润区分界线5.对土地资源的分布,叙述正确的是 ( )A.耕地多分布在降水较多、地势起伏较大的地区B.林地多分布在降水较多、地势较为平坦的地区C.草地多分布在降水较少的山地、高原地区D.高原、山地地区由于地势较高,土地资源无法利用水资源利用率是指流域或区域用水量与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比率。一条河流合理开发的上限是水资源利用率为40%。下图为2019年我国部分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比较示意图。据此完成6~8题。6.西北诸河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偏高的根本原因是( )A.农业发达 B.气候干旱,降水少C.节水技术发达 D.生产生活需水量大7.黄河流域水资源缺乏的主要人为原因有( )①气候干旱②河流流量较小③生产生活需水量大④农业灌溉用水量大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8.为降低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利用率,可利用长江开展( )A.节约用水 B.人工降水 C.修建水库 D.跨流域调水2022年12月20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迎来全面通水8周年。8年来,工程累计调水586亿立方米,惠及沿线42座大中城市280多个县(市、区),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5亿,发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综合效益。下图为南水北调工程示意图。据此完成9~10题。9.下列关于南水北调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西线方案为解决西北的缺水问题B.东线经过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水质较差C.南水已成为京、津、冀、豫地区大中型城市的重要主力水源之一D.中线方案由长江的最大支流湘江上的丹江口水库引水10.与中线工程相比,东线工程量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A.利用京杭运河输水 B.距离较短C.城市密集 D.土质疏松2021年6月8日是第十三个“世界海洋日”,2021世界海洋日的主题是“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世界海洋日”的确立,为国际社会应对海洋挑战搭建了平台,也为在中国进一步宣传海洋的重要性、提高公众海洋意识提供了新的机会。据此完成11~12题。11.下列有关我国海洋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四大海产包括大黄鱼、小黄鱼、鲫鱼、乌贼B.我国沿海的大陆架上,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C.四大盐场中位于南海沿岸的盐场是长芦盐场D.我国滨海砂矿储量丰富,但不具备开采价值12.下列对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措施中,错误的是( )A.加大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的捕捞力度 B.海洋捕捞做到捕养结合C.严禁未经处理的污水排入海洋 D.设置休渔期,恢复渔业资源13.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各地干湿状况差异很大,土地类型多种多样。读“我国土地利用类型图”和“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回答问题。(1)图甲中,土地类型④为________,该类型与图乙中的________地区分布较吻合。土地类型⑤中,有零星分布的绿洲农业区,其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2)图乙中,A、B两地区都有耕地分布,但形成的原因却不同,其中以热量条件为主导因素形成的是________地,以水源条件为主导因素形成的是________地。(3)在我国东部的湿润、半湿润区,农耕区畜牧业较发达,并成为我国畜牧业的主体,其发展的有利条件是________和________。(4)在内蒙古半干旱地区由于大量开垦荒地,农业生产面临的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你认为应采取什么措施重现当年“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14.500亿立方米的“南水”连通长江、黄河、淮河、海河,优化了水资源空间分布格局,湖泽了“干涸”的华北大地,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读南水北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南水北调可以解决水资源____(时间或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2)该工程把____流域丰富的水资源调到缺水严重的西北和华北地区。(3)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依托原有水道____输送.中线工程从长江最大支流____上的丹江口水库引水,沿线开挖渠道,自流____(北上或南下)。(4)从某种意义上讲,节水比调水更重要。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做到____A.将西瓜放在开着的水龙头下冲洗、镇凉B.用淘米水浇花C.经常用水解冻食品D.洗碗时用过量的清洁剂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自然资源是存在于自然界、能为人类提供福利的物质与能量。图中熊猫、湖水和树林符合自然资源的条件。汽车和衣架是人为加工创造出来的,所以不是自然资源。闪电虽然存在于自然界,但是不能为人类提供物质和能量,因此闪电也不是自然资源。D正确,A、B、C错误。故选D。2.答案:D解析:风景过去不能为人类所利用,而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自然景观被人为开发为风景区或旅游胜地,风景对人类有用,现在被纳入自然资源范围,D正确;岩石、煤炭、耕地一直都是自然资源,A、B、C错误。故选D。3.答案:B解析:读图可得,①所示的是南方地区的水田,②所示的是北方地区的旱地,③所示的是分布在东北、西南山区 的林地,④所示的是主要是分布在半干旱和干旱区的草地,B正确。故选B。4.答案:B解析:读图可知,我国耕地与草地之间的分界线大致和半湿润与半干旱区分界线相一致,B正确;湿润区与半湿润区是水田与旱地的分界线,A错误;干旱区与半干旱区都是以草地为主,C错误;干旱区与湿润区没有界线,D错误。故选B。5.答案:C解析: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以及低缓丘陵地区,地形较平坦,A错误;林地主要分布在降水较多的季风气候区,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区,B错误;草地多分布在降水较少,半干旱地区的高原或山地,C正确;高原多为草地,山地多为林地,多数是可以利用的,D错误。故选C。6.答案:B解析:由图可知,西北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约48%,已经超过了合理开发利用的上限,其原因是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降水稀少,气候干旱,B符合题意;由于水资源严重短缺,农业用水得不到满足,故农业薄弱,A错误;节水技术发达与题意不符,C错误;西北地区地广人稀,工业中心少,故生产、生活用水量不大,D错误,根据分析,B符合题意,故选B。7.答案:B解析:黄河流域流经华北平原,工、农业生产发达,人口稠密,故人们的生活用水量大,这里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少,故农业用水量大,③④正确;气候干旱,河流流量较小是自然原因,不符合题意,①②错误,B符合题意,故选B。8.答案:D解析:由图表可以看出,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达到了50%,超过了上限,要想降低对黄河水的利用,节约用水和人工降水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A、B与题意不符;修建水库可以解决时间变化不均的问题,不能降低黄河水的利用率,C错误;把长江流域的丰富的水资源调到西北、华北地区,可以减少对黄河水资源的利用,D符合题意。故选D。9.答案:D解析:南水北调工程将把长江流域富余的水调入缺水的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西线方案为解决西北的缺水问题,东线方案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沿着京杭运河北上到达天津,该路线大大节约了成本,东线经过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水质较差,A、B正确;南水已成为京、津、冀、豫地区大中型城市的主力水源之一,优先东中线方案建设的理由是东部地区人口集中,经济发达,需水量大,C正确;中线方案由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上游的丹江口水库引水,经郑州、石家庄等城市一直流向北京、天津,解决华北地区的缺水问题,D错误。本题要求选择叙述错误的选项,故选D。10.答案:A解析:与中线工程相比,东线工程量较小的主要原因是东线方案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沿着京杭运河北上到达天津,该路线大大节约了成本,A正确。故选A。11.答案:B解析:中国四大海产包括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A错误;我国沿海的大陆架上,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B正确;四大盐场中位于我国南海沿岸的盐场是莺歌盐场,C错误;我国滨海砂矿储量丰富,具备开采价值,D错误。故选B。12.答案:A解析:海洋是人类发展的资源宝库,保护我们的“蓝色国土”需要实施综合管理。海洋渔业资源的捕捞力度要适当,要做到捕养结合,加大海洋环境保护力度,严禁未经处理的污水排入海洋,设置休渔期,恢复渔业资源等。加大捕捞是错误的做法,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13.答案:(1)草地 半干旱 有灌溉水源(2)B A(3)饲料丰富 接近消费市场(4)土地荒漠化。退耕还林、还草。解析:(1)由图可知,土地类型④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北部、西部内陆地区,如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等,对照图乙可见,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土地类型⑤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地区,包括内蒙古高原西部、塔里木以及准噶尔盆地中央等地带,且基本属于干旱区,其形成绿洲的最重要条件是有水源。(2)A地位于西北地区,由于深居内陆降水少,绿洲处有耕地分布,故形成耕地的主导条件为水源;B地位于青藏高原地区,由于海拔高,气温低,河谷处有耕地分布,形成耕地的主导条件为热量。(3)我国东部地区降水、土壤、气温等条件较好,适宜牧草生长,故而饲料资源丰富;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对畜牧产品的需求量大,接近消费市场。(4)由题意可知,造成土壤沙化的主要原因是开垦荒地。半干旱地区的气候以及土壤条件并不适宜种植业发展,种植一段时间后土壤肥力就会耗尽,无法种植也难以长出其他植被,进而荒漠化,因此要退耕还林、还草。14.答案:(1)空间(2)长江(3)京杭运河;汉江;北上(4)B解析:(1)据图可知,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最大规模的跨流域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工程,可以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2)南水北调工程把长江流域丰富的水资源调到缺水严重的西北和华北地区,以弥补西北和华北地区的用水不足问题。(3)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从长江下游扬州附近抽引长江水,依托原有水道京杭运河输送,中线工程从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引水,沿线开挖渠道,自流北上。(4)从某种意义上讲,节水比调水更重要。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做到一水多用,如淘米水浇花,洗菜水拖地等,B正确;将西瓜放在开着的水龙头下冲洗、镇凉,经常用水解冻食品,洗碗时用过量的清洁剂都会造成水浪费,A、C、D错误。故选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