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基础》项目十二 冷、热疗法 课件(共51张PPT)协和医大版·2021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护理学基础》项目十二 冷、热疗法 课件(共51张PPT)协和医大版·2021

资源简介

(共51张PPT)
护理学基础
项目十二 冷、热疗法
知识目标
熟悉冷、热疗法的概念、效应,以及影响冷、热疗法的因素。
掌握冷、热疗法的作用和禁忌证,各种冷、热疗法的目的和注意事项。
技能目标
能合理选择适合患者病情的冷、热疗法,并规范实施。
素质目标
学会理解、关心患者,做好人文关怀。
患者,男,20岁,在打篮球过程中由于用力不当不慎扭伤脚踝,导致局部组织肿胀、疼痛明显。
项目导入
想一想
请思考:
(1)此患者应该冷敷还是热敷?
(2)为什么实施此措施?此措施适用于扭伤后多少小时内?
项目导航
第一讲 冷、热疗法的基本知识
第二讲 冷疗法
第三讲 热疗法
第一讲
冷、热疗法的基本知识
第一讲 冷、热疗法的基本知识
冷、热疗法是指利用低于或高于人体温度的物质作用于机体表面,通过神经传导引起皮肤和内脏器官血管收缩或舒张,从而改变机体各系统的体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达到治疗和护理的目的的方法。
冷、热疗法是临床常用的辅助物理治疗方法,对炎症、疼痛、出血或充血、降温或保暖等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一、冷、热疗法的概念
第一讲 冷、热疗法的基本知识
二、冷、热疗法的效应
(一)生理效应
冷、热疗法的应用可使机体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反应。
应用热疗法时,机体的基础代谢率增加,体温升高;局部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血液循环速度加快;微血管的通透性增加;白细胞的数量和活动度增加;肌肉组织和结缔组织的伸展性增强,柔韧性增加;关节腔滑液的黏稠度降低;神经传导速度加快。
而应用冷疗法时,机体的生理反应与应用热疗法时相反。
第一讲 冷、热疗法的基本知识
二、冷、热疗法的效应
(二)继发效应
冷疗或热疗超过一定的时间,产生与生理效应相反作用的现象,称为继发效应。
例如,冷疗法可使血管收缩,但持续冷疗30~60 min后,血管反而扩张;热疗法可使血管扩张,但持续热疗30~45 min后,血管反而收缩。这是机体为了避免长时间用冷或用热造成组织损伤而产生的防御作用。
因此,使用冷、热疗法的时间一般以20~30 min为宜,如需反复使用,中间需间隔1 h,让组织有一个复原的过程,以防继发效应的产生。
第一讲 冷、热疗法的基本知识
三、影响冷、热疗法的因素
(一)方式
冷、热疗法的方式有干法和湿法两种,方式不同,效果也不同。
一般来说,在同样的温度条件下,湿冷法、湿热法的效果要优于干冷法、干热法,这是由于水的传导能力比空气强。在临床应用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治疗要求选择适当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湿热法的温度应比干热法的温度低一些,而湿冷法的温度应比干冷法高一些,以防患者热疗或冷疗部位发生烫伤或冻伤。
(二)面积
冷、热疗法的效果与应用面积的大小成正相关。
机体表面积越大,冷、热疗法的效果越强;反之,则越弱。
第一讲 冷、热疗法的基本知识
护理小贴士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面积越大,患者的耐受性越差,且易引起全身不良反应。
因此,在为患者使用大面积的冷、热疗法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局部和全身反应,以保证治疗安全、有效。
第一讲 冷、热疗法的基本知识
三、影响冷、热疗法的因素
(三)时间
在一定的治疗时间内,冷、热疗法的效应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强。
但应用时间过长,则会产生继发效应而抵消原有治疗效应,甚至会引起不良反应,如疼痛、麻木、冻伤或烫伤等。
(四)温度
冷、热疗法的应用温度与机体体表温度相差越大,机体对冷、热刺激的反应越强;反之,则越弱。
此外,冷、热疗法的效应也受环境温度的影响。例如,室温低于身体温度时应用冷疗法,散热作用增强,冷效应增强;而室温高于或等于身体温度时应用冷疗法,则散热作用减弱,冷效应减弱。
第一讲 冷、热疗法的基本知识
三、影响冷、热疗法的因素
(五)部位
(1)作用部位的深度会影响冷、热疗法的效果。
(2)作用部位的厚度会影响冷、热疗法的效果。
(3)血液循环情况也会影响冷、热疗法的效果。
(六)个体差异
因不同机体的生理状态、精神状态、性别、年龄、局部皮肤对冷和热的耐受力、神经系统对冷和热刺激的调节功能等均有所差异,所以对不同个体使用同一强度的温度刺激,会产生不同的效应。
例如,婴幼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对冷、热刺激的反应较强烈;而老年人的感觉功能减退或消失,对冷、热刺激的反应就较为迟钝。
课堂总结
冷、热疗法的概念
冷、热疗法的效应
影响冷、热疗法的因素
第二讲
冷疗法
第二讲 冷疗法
一、冷疗法的作用
(一)减轻局部出血或充血
(二)减轻局部组织肿胀和疼痛
(三)控制炎症扩散
(四)降低体温
冷疗法可使血流减慢、血液黏稠度增加,从而促进血液凝固而控制出血;还可使毛细血管收缩,降低血管的通透性,减轻局部组织充血。因此,冷疗法适用于鼻出血、扁桃体摘除术后和局部软组织损伤初期。
冷疗法可使局部血管收缩,毛细血管的通透性降低、渗出减少,从而减轻由局部组织肿胀压迫神经末梢引起的疼痛;还可抑制组织细胞的活力,减慢神经冲动的传导,降低神经末梢的敏感性,从而减轻疼痛。因此,冷疗法适用于急性损伤初期、牙痛、烫伤等。
冷疗法可使局部血管收缩,血流减少,细胞的新陈代谢和细菌的活力降低,从而限制炎症扩散。因此,冷疗法适用于炎症早期。
冷疗法可通过传导与蒸发作用使机体散热,从而降低体温;头部冷疗可降低脑细胞的代谢,减少其耗氧量,从而提高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减少脑细胞的损伤。因此,冷疗法还适用于高热、中暑、脑外伤等。
第二讲 冷疗法
二、冷疗法的禁忌证
(三)慢性炎症或深部化脓病灶
冷疗法可使局部血管收缩,血液循环速度减慢,血流量减少,妨碍炎症的吸收和消散。因此,有慢性炎症或深部化脓病灶者禁止使用冷疗法。
(一)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局部血液循环不良的患者采用冷疗法,可加重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局部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变性坏死。因此,休克、周围血管病变、水肿、动脉硬化、神经病变患者等应禁止使用冷疗法。
(四)其他
对冷过敏者使用冷疗法可出现过敏症状,如荨麻疹等;昏迷、感觉异常、年老体弱者等因末梢神经的感知觉功能降低,使用冷疗法不当可导致冻伤。
因此,有上述情况者应慎用此法。
(二)组织损伤、破裂或开放性伤口
冷疗法可致血液循环不良,加重组织损伤,影响伤口愈合。因此,有组织损伤、破裂或开放性伤口者应禁止使用冷疗法。
第二讲 冷疗法
护理智库
冷疗的禁忌部位
(1)枕后、耳郭、阴囊处:皮肤较薄,对冷敏感,易引起冻伤。
(2)心前区:易引起反射性心率减慢、心律不齐。
(3)腹部:易引起腹痛、腹泻。
(4)足底:易导致反射性末梢血管收缩,影响散热,或引起一过性冠状动脉收缩。
第二讲 冷疗法
三、冷疗的方法
(一)局部冷疗法
1.冰袋(或冰囊)冷疗法
镇痛、消炎、止血、降温。
操作目的
(1)评估:患者的年龄、病情、意识、体温、治疗情况、局部皮肤状况、活动能力、心理状态及合作程度。
(2)护士准备:着装整洁,修剪指甲,洗手,戴口罩。
(3)用物准备:冰袋(或冰囊及布套、毛巾、适量冰块。如果用大冰块,还应备帆布袋、木槌、盆、冷水、勺子等。
(4)环境准备:整洁、安静、舒适,无对流风。
操作前准备
见教材表12-1。
操作步骤
(a)冰袋 (b)冰囊
冰袋和冰囊
第二讲 冷疗法
三、冷疗的方法
(一)局部冷疗法
1.冰袋(或冰囊)冷疗法
(1)冰袋(或冰囊)不宜过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2)冷疗过程中应随时观察并检查冰袋有无漏水。冰块完全融化时,应及时更换,并保持布袋的干燥。
(3)正确把握用冷时间,最长不超过30 min,以防发生继发效应。若需长时间使用,应间隔1 h后再重复使用。
(4)注意观察患者冷疗部位皮肤的变化情况,如果出现皮肤苍白、青紫或有麻木感等情况,应立即停止并给予相应处理。
注意事项
第二讲 冷疗法
三、冷疗的方法
(一)局部冷疗法
2.冰帽(或冰槽)冷疗法
降低头部温度,预防脑水肿。
操作目的
(1)评估:患者的年龄、病情、意识、头部状况、活动能力、心理状态及合作程度。
(2)护士准备:着装整洁,修剪指甲,洗手,戴口罩。
(3)用物准备(以冰帽为例):治疗盘内备冰帽、木槌、海绵垫、治疗巾、肛表和帆布袋;治疗盘外备冰块、盆、冷水、勺子、橡胶单、中单、小枕和水桶。
(4)环境准备:整洁、安静、舒适,无对流风。
操作前准备
冰帽
第二讲 冷疗法
三、冷疗的方法
(一)局部冷疗法
2.冰帽(或冰槽)冷疗法
操作步骤
见教材表12-2。
(1)冷疗时间不可超过30 min。若需再使用,中间至少间隔1 h。
(2)注意观察患者头部皮肤的变化,每10 min查看一次局部皮肤颜色,重点观察并询问患者的耳郭有无发紫和麻木感。
注意事项
第二讲 冷疗法
三、冷疗的方法
(一)局部冷疗法
3.冷湿敷法
消肿、止痛、降温、止血。
操作目的
(1)评估:同冰袋(或冰囊)冷疗法。
(2)护士准备:着装整洁,修剪指甲,洗手,戴口罩。
(3)用物准备:治疗盘内备纱布、敷布、敷钳、凡士林、棉签、橡胶单、治疗巾和毛巾,治疗盘外备盆(内置冰水),必要时备屏风。
(4)环境准备:整洁、安静、舒适,无对流风。
操作前准备
第二讲 冷疗法
三、冷疗的方法
(一)局部冷疗法
3.冷湿敷法
操作步骤
见教材表12-3。
(1)敷布需浸透,拧至不滴水为宜。使用过程中,注意每10 min查看一次局部皮肤的颜色,防止发生冻伤。
(2)及时更换敷布,以保证疗效。
(3)若冷敷部位为开放性伤口,使用的物品均应无菌,且须按无菌操作原则处理伤口。
注意事项
第二讲 冷疗法
三、冷疗的方法
(二)全身冷疗法
1.温水擦浴
为高热患者降温。
操作目的
(1)评估:患者的年龄、病情、意识、治疗情况、体温、皮肤状况、活动能力、心理状态及合作程度,有无感觉障碍等。
(2)护士准备:着装整洁,修剪指甲,洗手,戴口罩。
(3)用物准备:治疗盘内备小毛巾、大浴巾、热水袋(内装60~70 ℃热水)及布套、冰袋及布套,治疗盘外备盆(内盛2/3满的32~34 ℃温水),按需备衣物、大单、便器及便巾、屏风。
(4)环境准备:整洁、安静、舒适,室温适宜,酌情关闭门窗。
操作前准备
第二讲 冷疗法
三、冷疗的方法
(二)全身冷疗法
1.温水擦浴
操作步骤
见教材表12-4。
(1)禁止擦拭胸前区、腹部、后颈部和足底部。
(2)擦浴后,注意观察和询问患者的皮肤有无发红、苍白、出血点、感觉异常等,若有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
注意事项
第二讲 冷疗法
集思广议
擦浴过程中为什么要在头顶部放置冰袋,足底部放置热水袋?
第二讲 冷疗法
三、冷疗的方法
(二)全身冷疗法
2.乙醇擦浴
乙醇是一种挥发性液体,使用乙醇擦浴时,乙醇会在皮肤上迅速蒸发,同时吸收和带走机体的大量热量,且乙醇还具有刺激皮肤血管扩张的作用,因而散热能力较强,适用于高热患者降温。
擦浴时所使用的乙醇浓度为25%~35%,其余用物同温水擦浴,操作步骤参见温水擦浴。
第二讲 冷疗法
护理小贴士
血液病患者、对乙醇过敏者和婴幼儿忌用乙醇擦浴。
课堂总结
冷疗法的作用
冷疗法的禁忌证
冷疗的方法
第三讲
热疗法
第三讲 热疗法
一、热疗法的作用
热疗法可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从而促进组织中的毒素和废物排出;同时,血流量增加可增强新陈代谢,并可促进白细胞数量增多,吞噬能力增强,从而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和修复力。
炎症早期使用热疗法,可促进渗出物的吸收与消散;炎症后期使用热疗法,可促使白细胞释放出蛋白溶解酶,溶解坏死组织,有利于炎症局限。
因此,热疗法多用于乳腺炎、眼睑炎等。
(一)促进炎症的消退和局限
热疗法可降低痛觉神经的兴奋性,提高疼痛阈值;可改善血液循环,加速组胺等致痛物质的排出和炎性渗出物的吸收,缓解疼痛;还可使肌肉、肌腱、韧带等软组织松弛,从而缓解因肌肉痉挛、韧带僵硬、关节强直等造成的疼痛。
因此,热疗法多用于肾绞痛、胃肠痉挛、腰肌劳损等。
(二)缓解疼痛
第三讲 热疗法
一、热疗法的作用
热疗法可使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全身循环血量重新分布,从而减轻深部组织充血。
(三)减轻深部组织充血
热疗法可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使体温适度升高,使患者感到温暖舒适。
因此,热疗法多用于年老体弱者、早产儿、危重患者及末梢循环不良的患者。
(四)保暖与舒适
第三讲 热疗法
二、热疗法的禁忌证
(一)
(五)
(六)
(三)
(二)
(四)
热疗法的禁忌证
未明确诊断的急腹症
面部危险三角区感染
出血性疾病
有金属植入物
细菌性结膜炎
软组织损伤或扭伤48 h内
(七)
感觉功能损伤和意识不清
第三讲 热疗法
三、热疗的方法
(一)干热疗法
1.热水袋热疗法
保暖、解痉、镇痛、缓解疲劳。
操作目的
(1)评估:患者的年龄、病情、意识、治疗情况、局部皮肤状况、活动能力、心理状态及合作程度。
(2)护士准备:着装整洁,修剪指甲,洗手,戴口罩。
(3)用物准备:热水袋及布套、热水(60~70 ℃)、冷水、水温计、量杯、毛巾。
(4)环境准备:整洁、安静、舒适,无对流风。
操作前准备
第三讲 热疗法
三、热疗的方法
(一)干热疗法
操作步骤
见教材表12-5。
(1)意识不清、感觉迟钝的患者使用热水袋时,因感知觉功能较弱,为防止患者烫伤,应在热水袋外再包一块大毛巾或将热水袋放于两层盖被(毯)之间,并定时检查热疗部位的皮肤情况。
(2)若需连续使用热水袋,应每30 min检查水温一次,及时更换热水,并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
注意事项
1.热水袋热疗法
第三讲 热疗法
三、热疗的方法
(一)干热疗法
2.烤灯热疗法
消炎、消肿、镇痛、解痉,促进创面干燥、结痂,保护肉芽组织生长。
操作目的
(1)评估:同热水袋热疗法。
(2)护士准备:着装整洁,修剪指甲,洗手,戴口罩。
(3)用物准备:红外线灯或鹅颈灯,必要时备有色眼镜(或湿纱布)。
(4)环境准备:同热水袋热疗法。
操作前准备
烤灯是利用热辐射作用于人体,使人体局部温度升高、血管扩张、局部血液循环加快,促进组织代谢、改善局部组织营养状况的仪器。
见教材表12-6。
操作步骤
第三讲 热疗法
三、热疗的方法
(一)干热疗法
(1)根据病情需要选用不同功率的烤灯:手、足部选用250 W的烤灯;胸、腹、腰和背部选用500~1 000 W的烤灯。
(2)使用过程中应随时询问患者有无过热、心慌、头晕等感觉,并注意观察其皮肤反应,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调整灯距或停止照射。
(3)照射完毕,嘱患者在室内休息 15 min方可外出,以防感冒。
(4)对意识不清、感觉异常、血液循环障碍及有瘢痕者,在使用烤灯治疗时,应有专人守护并加大灯距,以防烫伤。
注意事项
2.烤灯热疗法
第三讲 热疗法
三、热疗的方法
(二)湿热疗法
1.热湿敷法
消炎、消肿、解痉、止痛。
操作目的
(1)评估:同热水袋热疗法。
(2)护士准备:着装整洁,修剪指甲,洗手,戴口罩。
(3)用物准备:治疗盘内备敷布、敷钳、凡士林、棉签、纱布、水温计、棉垫、塑料薄膜、橡胶单和治疗巾,治疗盘外备热水瓶、小盆和弯盘,必要时备热水袋和浴巾,有伤口者还需备换药用物。
(4)环境准备:同热水袋热疗法。
操作前准备
第三讲 热疗法
三、热疗的方法
(二)湿热疗法
操作步骤
见教材表12-7。
(1)对有伤口部位热湿敷,应执行无菌操作,热湿敷后按换药法处理伤口。
(2)进行面部热敷时,应嘱患者在室内休息30 min后方可外出,以防感冒。
(3)若病情允许,并且患处对压力无禁忌,可将热水袋放置在棉垫上,以保持温度。
注意事项
1.热湿敷法
第三讲 热疗法
三、热疗的方法
(二)湿热疗法
2.热水坐浴法
消炎、消肿、止痛,使局部清洁、患者舒适,用于会阴部和肛门疾患。
操作目的
(1)评估:同热水袋热疗法。
(2)护士准备:着装整洁,修剪指甲,洗手,戴口罩。
(3)用物准备:治疗盘内备水温计、药液(遵医嘱备)、大毛巾和无菌纱布,治疗盘外备热水瓶、消毒坐浴盆、坐浴椅,必要时备换药用物和屏风。
(4)环境准备:整洁、安静、舒适,无对流风,室温适宜,酌情关闭门窗。
操作前准备
操作步骤
见教材表12-8。
第三讲 热疗法
护理小贴士
热水坐浴前,应协助患者排尿、排便,以免热水刺激引起排泄反射。
第三讲 热疗法
三、热疗的方法
(二)湿热疗法
(1)女患者经期、妊娠后期、产后2周内、有盆腔急性炎症和阴道出血,均不宜坐浴,以免引起感染。
(2)坐浴时,因受热面积大,血管扩张可引起血液重新分布,加上坐姿的重力作用使回心血量减少,易引起头晕、乏力、心慌等症状。一旦患者有以上症状,应立即停止坐浴,扶患者上床休息。
(3)坐浴时应保持水温,需添加热水时,应嘱咐患者抬起臀部后再添加。
(4)如果有伤口,应在操作前准备无菌浴盆和无菌药液,坐浴后按换药法处理伤口。
注意事项
2.热水坐浴法
第三讲 热疗法
三、热疗的方法
(二)湿热疗法
3.温水浸泡法
消炎、镇痛,清洁和消毒伤口,用于手、足、前臂和小腿部感染。
操作目的
(1)评估:同热水袋热疗法。
(2)护士准备:着装整洁,洗手,戴口罩。
(3)用物准备:浸泡盆(若有伤口应备无菌浸泡盆)、热水(水温为43~46 ℃)、药液(遵医嘱备)、无菌纱布、无菌长镊、毛巾、水温计。
(4)环境准备:同热水袋热疗法。
操作前准备
第三讲 热疗法
三、热疗的方法
(二)湿热疗法
操作步骤
见教材表12-9。
(1)浸泡过程中随时观察局部皮肤的情况,若出现发红、疼痛等反应,应立即停止浸泡并给予相应处理。
(2)浸泡部位如有伤口,需备无菌浸泡盆及药液,浸泡后按换药法处理伤口。
注意事项
3.温水浸泡法
【背景】
冷、热疗法不仅能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发挥辅助治疗作用,在日常生活中也可起到重要的应急作用。在许多紧急情况下,如突发关节疼痛、鼻出血、牙疼难耐、烫伤、发热、扭伤等时,冷、热疗法都可作为应急处理方法。
项目综合实践

【任务】
结合本项目所学知识,制作一个有关冷、热疗法的科普视频。
内容可包含冷、热疗法的目的,应用冷、热疗法的禁忌证和适应证,正确使用冰袋、热水袋等的方法等,并可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紧急情况进行讲述,例如,脚踝扭伤、烫伤、鼻出血等。
项目学习成果评价表
项目学习成果评价
考核内容 评价标准 分值 评价得分 自评 互评 师评
知识考核 理解冷、热疗法的概念、效应 10
能够正确分析影响冷、热疗法的因素 10
明确冷、热疗法的作用和禁忌证 10
明确各种冷、热疗法的操作目的和注意事项 10
技能考核 能够规范使用冰袋和热水袋,熟练进行冷湿敷法和热湿敷法 20
能够正确实施温水擦浴法和热水坐浴法 20
素质考核 在护理操作过程中,能够关心、体贴患者,以患者为中心,确保患者安全 20
总评 自评×20%+互评×20%+师评×60% 自我评价 教师评价
课堂总结
热疗法的作用
热疗法的禁忌证
热疗的方法
课后作业
1. 认真完成课后项目学习效果测试的所有习题。
2. 结合本项目所学知识,制作一个有关冷、热疗法的科普视频。
3. 简述热疗法的禁忌证。
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