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设计课题 光的直线传播教 学 目 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光源,并且能够分类; 2.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知道光速。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大量实例,感受生活中的光的美妙; 2.通过光线的学生,培养学生抽象的思维能力,以及利用模型法解决物理现象; 3.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光只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日食、月食的讲解,激发学生乐于探索物质本质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小孔成像的介绍,培养学生对祖国的自豪感,对古代人民的科学技术的赞叹。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辨析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教学难点: 对光的直线传播认知过程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启发、模型发教具学具 激光笔、玻璃水槽、适量的水、盐、牛奶、小孔成像演示器、喷雾器、厚玻璃板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引入 课题 新课讲解 课堂小结 学生阅读本章引言。 老师:我们都知道雨后有时候会出现彩虹,那么,晚上会不会出现彩虹呢?彩虹是如何形成的呢?通过本章学习,我们一起来解开彩虹神秘的面纱。 想一想: 1.生活中哪些物体可以发出光呢? 老师板书学生的答案,并纠正错物的答案。引出光源 一、光源 1.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问题1:所列的这些光源,有区别吗?引导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问题2:在您们的分类中,还有那些光源? 2.分类:人造光源、生物光源等 问题3:月亮是不是光源?(学生进行讨论) 老师初步说明:不是光源,反射的太阳光 问题4:那光是如何传播的呢?(学生初步回答) 演示一:打开激光笔,用喷雾器在光线路径上喷出水雾,观察现象。 得出结论: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问题5: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那在液体中呢?固体呢? 演示二 ①将适量的水倒入水槽中,滴入几滴牛奶,用激光笔照射到水中,观察现象。 ②用激光笔垂直照射厚玻璃板,观察现象。 得出结论:光在液体、固体中沿直线传播。 演示三: ①将适量的水倒入水槽中,滴入几滴牛奶,加入盐,底部有少量堆积,用激光笔照射到水中,观察现象。 ②用激光笔斜射入厚玻璃板,观察现象。 得出结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二、光沿直线传播 1.条件:同种均匀介质 2.光线: 老师强调:光线是不存在的,光是存在的。研究方法:模型法 3.两种光线:点光源、平行光源(太阳光) 问题6: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4.应用: (1)小孔成像:演示实验:小孔成像演示器。 得出结论:成倒立的像。像的形状只和物体有关,与孔的形状无关。 老师讲解:物到小孔的距离、像到小孔的距离与想的大小关系。介绍古代小孔成像的故事 (2)日食、月食的形成 老师将学生分组并进行讨论,学生回答老师进行总结补充。 (3)影子的形成:光照射在不透明的物体上,在背后形成阴影。 (4)激光准直、三点一线等 光速 老师:在前面学习声现象时,我们说,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并且在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那光是以怎样的形式传播的呢?光速呢?阅读课本“光的传播速度”,回答问题: 问题1:什么是光年? 问题2:光年是什么单位? 问题3:1光年等于多少米?如何计算 老师:光也是以波的形式在传播,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在水中的速度约为3/4c,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2/3c。 思考:真空不能传声?那光呢? 四、课堂练习: 课本上动手动脑学物理 五、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老师补充 师生互动的方式,引出课题。 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感受物理的美妙 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主动性 培养合作能力和听取他人意见的意识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掌握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体会模型法解决物理问题。 物理与生活的练习 感受物理的神奇,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体会古代的智慧和民族自豪感。 及时应用,将物理联系生活,体会物理的美妙。 运用类比法,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光的本质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总结能力 提高学生的细心程度,及时变通。 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巩固知识板书设计 4.1光的直线传播 一、光源 月亮不是光源 二、光的直线传播 1.条件:同种均匀介质 2.光线: 3.应用:小孔成像、日食月食、影子的形成等 三、光速 C=3×108m/s课后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