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共1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3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共19张ppt)

资源简介

(共19张PPT)
《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富贵不能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名___,字_______,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_____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_____学派的代表人物,元朝时被追封为_____,与孔子合称“孔孟”。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宣扬“仁政”。

子舆yú
战国
亚圣
《孟子》是记录_____________言行的语录体儒家经典,一般认为是孟子与弟子共同编著的,共七篇,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及有关教育、哲学的论争。南宋朱熹将《孟子》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为“四书”。
儒家
孟子及其弟子
《大学》《中庸》《论语》
孟子、《孟子》知多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yǐ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qī畔pàn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初读感知
1.结合书下注释,理解文意,有疑问的地方圈出来。
初读感知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季节、时间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如地势。
战争中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天时 不 如 地利,地 利 不 如 人和。
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有利作战的天气时令
有利作战的地理条件
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读懂文意
三 里 之 城,七 里 之 郭, 环 而 攻之 而 不 胜。夫 环 而 攻 之,必 有 得天 时 者 矣;然 而 不 胜 者,是 天 时不 如 地 利 也。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
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
却不能取胜。
采用包围的方式攻城,
可是不能取胜,
四面包围起来攻打
外城

表修饰
语首助词,无实义

者…也:判断句标志
这是因为有利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作战的地理形势。
内城
一定是得到有利作战的天气时令了;
表转折
读懂文意
城 非 不 高 也,池 非 不 深 也, 兵革 非 不 坚 利 也,米粟 非 不 多 也; 委 而 去 之,是 地 利 不 如 人 和 也。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
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
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
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
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
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城墙
护城河
武器装备
坚固
锋利
泛指粮草
放弃
离开
读懂文意
故 曰, 域 民 不 以 封 疆 之 界, 固 国 不 以 山 溪 之 险, 威 天 下 不 以 兵 革 之 利。得 道 者 多 助, 失 道 者 寡 助。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
不能靠山川的险阻,
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
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强大。
因此,所以
凭借、依靠
限制
疆域
巩固
国防
震慑
好的政治、仁政

巩固国防
读懂文意
寡 助 之 至, 亲戚 畔 之; 多 助 之 至, 天 下 顺 之。以 天 下 之 所 顺, 攻 亲 戚 之 所 畔, 故 君子 有 不 战, 战 必 胜 矣。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
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
去攻打那连亲戚
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极点
内外亲属
同“叛”,背叛
凭借
无实义
行仁政的君主
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
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都反对他的寡助之君,
读懂文意
2.本文是议论文,小组讨论:本文的观点是什么?文章论述思路是怎样的?【 一般要求:理清各句之间的关系;高要求:指出论述方法】
再读精析
时代“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
统治者“庖páo有肥肉,厩jiù有肥马”(《孟子·梁惠王上》)
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
君王认为想要域民、固国、威天下,就要在战争中取得胜利这导致时世动荡,百姓流离失所,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孟子的“仁政”思想
《孟子·梁惠王下》:“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①统治者要施行仁政的民本思想
②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尽心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梁惠王上》:
“仁者无敌”
《孟子·离娄下》:“孟子告齐宣王曰: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
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
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你能举出可以证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事例吗?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提到国民党执意发动内战,不得民心,官兵一致希望和平,军无斗志。南京国民党政府虽然占据长江天险的地利,有美国援助,但是失民心、军心,最终“寡助之至”,迎来了必然的失败。人民解放军有广大民众支持,内部紧密,拥有“人和”,注定是“有不战,战必胜矣”。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先秦《尚书·五子之歌》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战国·荀子《荀子·王制》
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
——宋·朱熹《孟子·尽心章下》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仁政”思想
重点字词
七里之郭 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 委而去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亲戚畔之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多助之至
得道者多助
环而攻之
委而去之
天下顺之
亲戚畔之
表修饰;转折连词
顺承连词
代词,指小城。
代词,指城。
代词,指施行仁政的君主。
代词,指不施行仁政的君主。
环而攻之而不胜
委而去之
结语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借讨论战胜来论述推行仁政的重要性。他指出战争的胜败取决于“人和”,即人心向背;统治者只有“得道”,施行“仁政”,才能战无不胜,甚至不战而胜。
但孟子的处在列强纷争、崇尚武力、蔑视仁政的动乱时代,他的主张是无法实现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