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必修 第二册 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课件(共2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2019)必修 第二册 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课件(共21张PPT)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必修2
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能与电能变化 原电池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三维目标
课堂延伸
教学环节
教法与学法
教学重难点
第一课时 化学能与电能
板书设计 反思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融合了初中学过化学与能源、前面所学的化学能与热能、必修1学过氧化还原反应、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等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还涉及到物理中电学的相关知识,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同时,为选修1进一步学习原电池、电解池和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奠定了基础。
课程标准要求:
体验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探究过程,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总反应。
考纲要求:
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总反应。
一、教材分析
教材处理:
(1)调整教材知识顺序,先学习原电池知识,然后再学习2009年我国发电总量构成图和火力发电的有关知识;
( 2 )把教材中的“实验2-4”改为4个对比分析的探究实验;
( 3 )通过播放动画,揭示原电池的微观工作原理。
情感层面: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电池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使得学生对电池充满着好奇和探知欲望。
二、学情分析
知识层面:学生已经学了氧化还原反应理论、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以及有关电解质溶液、金属的性质等知识,物理课上所学电学知识和生活常识等都为学生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知识准备。
能力层面:已经习惯了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已具备一定的化学思维基础和基础实验技能。
三、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原电池的基本化学原理;初步掌握电极判断、电极反应式的书写;通过对原电池组成条件的研究,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
能力目标:训练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亲身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完成实验、仔细观察现象、合理分析数据的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材内容、学情、课标、考纲、学生的认知过程
一个知识------原电池的相关知识:定义,原理,正负极的判断,形成条件,电极方程式的书写。
一种方法------用试验的方法探究原电池的形成过程。
一条思路------发现问题-- 猜想-- 试验探究 -- 得出结论
教学难点:
原电池工作原理的理解和构成条件的探究;理解化学能转化成电能要靠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这一根本条件。
教学用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探究实验所用的仪器和药品。
四、教学重点:
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学生情况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目的,事先编写学案,提前发给学生,以促进学生在“自主”中求知;课堂上采用实验探究、小组交流合作等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获取知识,在“探究”中发展能力。所以,我采用:
教法方法:实验探究、启发、多媒体教学法
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实验探究、观察、归纳、交流合作法
五、教法与学法
六、
教学环节
环节二 新课教学 自主探究
环节一 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环节三 拓展思维 突出重点
环节四逐层深入 突破难点
环节五 学以致用 巩固提高
由易到难
由浅入深
教学环节 教学程序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 以Zn+H2SO4==ZnSO4 +H2 为例复习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知识 1、“双线桥”法标出氧化还原反应;
2、拆写成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复习旧知为本节课学习打好基础。
环节一 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创设情景 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电池的图片。 观察并思考电池为什么会放电和充电。 创设情景让学生感受生活中蕴含的化学信息,体会化学在现实世界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化学的价值。
环节二 新课教学 自主探究 ------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目的:1、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2、培养由发现问题 提出猜想 实验验证 得出结论 的科学的认知过程
【探究实验一】:将锌片、铜片分别插入稀硫酸,观察现像
【探究实验二 】:将锌片、铜片同时插入稀硫酸,观察现像
【探究实验三 】:
发现问题
分组讨论、思考汇报。 A、锌表面上为什么没有气泡但锌片在溶解?而铜表面反而有大量的气泡?
B、产生的气体是什么?
提出猜想
【探究实验四 】:
分组实验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起来,导线之间接入电流表。
实验验证
观看影片:用多媒体从微观角度观察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提问:这一装置从能量角度分析,能量是如何转变的?得出:
一、原电池概念:
二、原电池工作原理
得出结论
化学能 电能
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化学能 电能
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化学能 电能
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化学能 电能
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化学能 电能
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化学能 电能
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化学能 电能
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化学能 电能
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化学能 电能
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化学能 电能
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化学能 电能
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化学能 电能
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化学能 电能
环节三 拓展思维 突出重点-----探究原电池的正负极
引发新问题,提出猜想
试验探究
【探究实验五 】:用电流表接入已知正负极的干电池,根据指针偏转的方向,验证未知正负极的原电池的电极,从而确定原电池的正负极。
解决问题
原电池正负极的判别断
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环节四 逐层深入 突破难点----探究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探究实验六 】:
得出结论
四、原电池构成的条件:
(1)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
①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
②一种金属与一种非金属导体。
(2)电极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一般与活泼性强的电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3)两极相连形成闭合回路(或在溶液中接触)
(4) 电极、电解质溶液间形成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加深对形成条件和工作原理的认识】 3、课后作业: 学案上有关内容。
环节五 学以致用 巩固提高
【巩固概念】 1、调整教材知识顺序,学习2009年我国发电总量构成图和火力发电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火力发电中的能量转化,火力发电的利与弊是什么?
【加深对形成条件的认识】 2、影像:格林太太诉说病情
七、课堂延伸 1、家庭小实验,
2、 利用网络查找乱扔电池对环境会造成哪些危害。
八、板书设计
九、课后反思 这节课是一节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探究式新课,在这节课中重视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眼观看,动脑思考,亲身体验得出结论,学生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使实验成为帮助自己去探究知识的一种手段。
成功之处: 有待改进之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