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学习评价资源1. 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说:“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有些人设法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这时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这位历史学家所说的“新的革命策略”是指 ( )A.武装反抗的策略 B.实行城市暴动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 D.农村包围城市2. 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创建了以宁冈为中心的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并且“使割据地区一天一天扩大,土地革命一天一天深入,民众政权的组织一天一天推广,红军和赤卫队一天一天壮大”,这就首先在实践上解决了什么问题 ( )A.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后,如何铲除军阀势力B.大革命失败后,如何继续革命和开展武装斗争C.遵义会议后,如何继续进行长征D.抗战爆发后,如何建立民族统一战线3. 某中学几位学生在暑假进行社会调查时,在湘赣交界处的一个小山村发现一座十分破旧的无人居住的老屋,墙上有几个斑驳模糊的暗红大字,第一、二个字笔画残缺,第六个字已辨认不清,依稀是:“扌十豪,分田囗”。正当大伙为这些文字的含意与书写年代而争论不休时,又一个同学发现墙缝中夹着一张旧纸片。观察辨析后他们得出一致结论。墙上的字是 ( )A.土地革命的见证 B.太平军的战斗檄文C.北伐军留下的标语 D.抗战时的历史遗迹4.红色旅游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下图是红色旅游景点的相关图片。阅读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图1:红军井冈山会师地全景 图2:井冈山根据地示意图(1)?图1中的“井冈山”被列为红色旅游景点的重要依据是什么?(2)?根据图2内容,试分析在井冈山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原因。(3) 请你为井冈山的红色旅游提一条建议。课件16张PPT。工农武装割据福臻中学 陆杰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叛乱,屠杀中国共产党。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发动反革命叛乱,屠杀中国共产党。工农武装割据工农武装割据概况1)背景: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失败2)形成: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农村包围城市3)意义: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革命道路;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工农武装割据】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斗争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一探:为何选择井冈山? (客观、主观)再探:为何选择农村? (政治、经济、思想)工农武装割据 《湖南党史论丛》记载:毛泽东率领起义军到达酃县水口之后,没有再向南运动,于1927年10月27日上井冈山,开展武装割据,创建革命根据地。 为何选择井冈山?“井冈双雄” 两人皆出身贫苦农民家庭,客籍人。受到当地豪绅地主的压迫和剥削,被迫上井冈,多次反“进剿”成功,成为湘赣边界威名赫赫的地方首领。 袁文才王佐 毛泽东在写《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时,在1927年2月来到湖南衡山县城,访问过当地的妇女会干部张琼。张琼说起她有个表兄,受国民党追捕,无处可逃,逃进了井冈山。那儿山高皇帝远,国民党鞭长莫及。她的表兄在井冈山上躲了几个月,知道山上的详细情形,知道山上有“山大王”——土匪盘踞。”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馆长朱本良 《毛泽东年谱》(上卷)记载,1927年7月,毛泽东参加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第34次会议,在讨论湖南问题时,他在发言中,就主张“上山”,认为“上山可造成军事势力的基础”。 8月,在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第一次会议上,在讨论湖南秋收暴动时,毛泽东提出:“要在湘南形成一师的武装,占据五六县,形成一政治基础,发展全省的土地革命,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 一探:为何选择井冈山?客观方面:1)地势险要,易守难攻2)地处湘赣边界,敌人力量薄弱3)有一定群众基础,袁文才、王佐组建的工农自卫军主观方面:毛泽东听取张琼等人的建议一场关于革命道路的争论再探:为何选择农村?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物产丰富,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自力更生1、经济方面:2、政治方面:农民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革命性强 城市敌强我弱,农村里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群众基础好,有利于政权的建立和巩固3、思想方面:北伐后,革命思想得到一定传播选择农村的“后续”1930年,闽西苏区掀起文化建设热潮,有一首红歌《你追我赶实在忙》唱道:“哥哥栽禾妹送秧,横直疏密要适当,但愿今年多产谷,支援红军打胜仗。”国民党方面编撰战史时感叹:“现匪军之所谓战斗员,苏区农民,几占十分之七八,彼等皆被伪政府所欺骗利诱,即每人或分有田地,减惑于所谓‘红军眷属优待条例’,故在匪军中较为坚决可靠。”选择农村的“后续” “匪祸前,农民不知国家为何物,更不知世界上尚有其他国家,今则知之;昔之认为须有皇帝以统治天下,今则认为人民也可以管理国家;昔不知开会为何事,今则不但知之,且可选举委员,当主席。”——1934年11月《一个匪区农况变迁之描述》工农武装割据,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革命道路;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然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铸造,方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换言之,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谢谢!授课教师陆杰学科历史与社会微课名称工农武装割据课标3-1-4讲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列举史实,说明中国共产党人怎样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要点提示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与井冈山道路(工农武装割据)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期间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相关资料,理解中国共产党选择“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原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到中国革命新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成果重难点理解工农武装割据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走出革命道路,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性设计思路重点理解工农武装割据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走出革命道路,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性;因此多角度分析为何选择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让学生运用多角度分析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以指导学生的学习。教学过程背景: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失败)形成:武装斗争;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意义: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革命道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 “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斗争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分析原因:(多角度)一探:为何选择井冈山?(客观角度、主观角度)(多媒体出示相关史料)客观方面:1)地势险要,易守难攻2)地处湘赣边界,敌人力量薄弱3)有一定群众基础,王佐、袁文才组建的工农自卫军主观方面:毛泽东听取张琼等人的建议再探:为何选择农村?(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多媒体出示相关史料)经济方面: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物产丰富,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自力更生政治方面:农民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革命性强;城市敌强我弱,农村里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北伐后群众基础好,有利于政权的建立和巩固思想方面:北伐后,革命思想得到一定传播选择农村的“后续”:出示相关史料,探究道路是否正确自我教学反思对该课题研究不够深入,能找到的史料不多,主要是平时看历史相关书籍较少;整体思路守旧,没有能跳出教材挖掘新的历史角度;微课教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学习评价资源.doc 工农武装割据.ppt 工农武装割据教学设计.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