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7.1家的意味 教案一、教材简析《家的意味》分为两个板块“生命的居所”和“中国人的家”;本框题的学习在全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前面的框题中,已经学习了与同伴、老师的交往,在学生不断扩展的社会生活中,家庭是他们最熟悉的生活领域、与家长的交往更是他们学习与其他人交往的落脚点,他们宝贵的生命也是父母给予的,通过对家庭功能的分析和对亲情的情感体验,以及学生在感悟中国春运景观,引出中国家庭文化中“孝”的精神内涵,引导学生对家庭美德深入思考,进而引导学生学会孝亲敬长。因而本框题的学习也为后面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教学目标1、感受家是身心的寄居之所,是我们心灵的港湾。认同中华文化中家的丰富内涵和“孝”的价值观念。2、提高传承中华家庭文化传统美德的能力,增强孝亲敬长的行动力。3、理解“家”的内涵和功能,知道“家”对我们成长的重要意义;知道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法律规定的义务;理解中华文化中“孝”的内涵,知道优秀文化传统需要继承和发展。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家对我们成长的意义以及传统中国家庭独特的内涵教学难点:传承家庭传统美德及孝亲敬长的行动力。四、设计理念:【学情依据】初中生对家的建立认识上不够系统,比较模糊;对“孝”文化认同程度低,在意识和行动上缺乏相应的教育和指导。【课标要求】本课所依据的课程的相应部分是“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交往与沟通”。具体对应的内容是:“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五、设计思路课前感知---体验感悟:话“家”----情感升华:恋“家”----主动生成:“归”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视频素材:学生自主拍摄的家的温暖短片《家的味道》【设计意图】旨在通过家庭中温暖的瞬间,引起学生对家的情感共鸣,让学生产生初步感受,明确授课的主题。 (二)体验感悟:话“家”1.话家——家的模样课前画好自己心目中的家,课上结合自己的画,介绍自己的家以及家人。【设计意图】感受真实情境,在画画的过程中唤醒孩子对家的天然情感,从而认识到家中有血浓于水的亲情,家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以及收养关系构成的亲属家庭组织。2.话家——亲情万家筒小组讨论:你觉得家的颜色或者味道是怎样的?设置问题:回忆与家人相处的点滴,哪些瞬间感动着你,温暖着你?并仿写《家是什么》【设计意图】发散学生思维,回忆生活点滴,充分调动学生对家的真情实感,突破重点,感悟到家的意义。心灵感悟一: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是心灵的港湾。3.话家——中国人心目中的家出示图片:平邑站春节时熙熙攘攘的人群的图片,“回家”号火车的图片【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通过家乡火车站的图片,让学生感知中国人心中的恋家情结。(三)情感升华:恋“家”1.恋“家”——说文解字设置问题:哪位同学可以来解读一下甲骨文中的家字?【设计意图】通过对甲骨文中“家”的解读,结合生活实际来分析家庭的构成。2.恋“家”——感悟家风魅力视频素材:《传承家风》设置问题:请同学们分享你家的家风。【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通过视频欣赏让学生思考自己家的家风,理解传统中华文化中,孝有着重要的精神内涵,并传承中华家庭文化瑰宝,进而增强认同孝亲敬长的优良传统。心灵感悟二: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公民的法律义务。(四)主动生成:“归”家1.视频欣赏:《幸福就是在一起》设计问题:观看视频,分享你与家人的感人瞬间。【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通过视频欣赏,使学生意识到父母亲人为我们付出了很多,从而为下一步如何在家中孝敬父母打下情感基础。2.归家——时光沙漏“等你出世、等你放学、等你放假、等你长大、等你回家。等着等着,从青丝等到了白发。”我们如何做才能对得起这份沉甸甸的爱呢?3.归家——爱的反思(1)你能为自己的孝行打多少分?(2)你认为自己在尽孝方面有哪些做得不好的地方?小组合作:组内成员交流自己在生活中孝亲敬长的言行举止,或是分享父母生活实际当中的辛苦劳作,或是提出自己孝敬父母中的存在的困惑,其他组员进行针对成员所分享的言行举止进行判断或是帮助他答疑解惑。【设计意图】本环节体验探究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参加活动,交流孝敬父母的好行动、分享父母生活实际当中的辛苦劳作,以及解决孝敬父母中的困惑,学生既是问题的创设者也是问题的解决者。通过此项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心灵感悟三:尊重、倾听、感恩4.归家——人间大爱素材:出示“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都贵玛材料【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让学生感悟到家与国的紧密联系,进一步引导和培育学生树立家国情怀。5.归家——感恩的心五、总结升华“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我们应该不仅要热爱小家更要奉献国家,延伸生命的价值,让这份亲情之爱不断放大,使生命之所无处不在。让我们共同用一个手指舞表达对爸妈的爱,对国家的爱,回家跳给父母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