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课标要求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学习目标1.通过议学合作环节,了解新中国成立之初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明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理解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认同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社会主义制度,坚定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增强政治认同。2.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结合史实辩证的看待中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初期探索道路的成就和曲折,提高学生辨识与判断、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培育科学精神。3.通过探究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过程,对比我国近年取得的伟大成就,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想,积极投入实践,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习重难点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中国取得的成就。综合、辩证地评价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课前预习案】(请同学们课前结合教材,认真完成下列填空。)1.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1)过渡时期①时间: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____________基本完成。②总路线和总任务: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________,并逐步实现国家对______、对手工业和对__________________的社会主义改造。即“ ”。(2)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①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________________因素。②国家积累了____________________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④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__________________的转变。(3)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①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志: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__________________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②社会主义改造取得胜利的意义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________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__________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____________的社会变革。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 。2.在艰辛探索中前进(1)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①历史课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________社会主义、如何____________社会主义,是崭新的历史课题。②道路探索:中国共产党在__________________基本原理指导下,以苏联经验教训为鉴戒,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艰辛探索适合__________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党的八大——指明方向①贡献: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作出了规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②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__________的要求同落后的______________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____________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③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____________,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取得的成就①工业方面:我国建立起独立的__________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②农业方面:农业方面初步满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 。③基础设施方面:建筑、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获得 。④科教卫方面:教育医疗事业得到长足进步,人们的精神面貌得到了 ,科技发展取得 。结论: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雄辩地证明: 。(4)艰辛探索的重大意义①一个飞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________的伟大飞跃。②第二次结合: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________结合”,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实际__________毛泽东思想,提出关于____________的一系列重要思想。③一个肯定: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____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__________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______基础。(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____________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____________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__________历史性飞跃。【课堂探究案】总议题: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议题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什么是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议学问题:(1)结合P25探究与分享,思考新中国成立是否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若不是,那你认为中国是否具备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条件呢?(2)视频展现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哪些内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什么?(3)结合P27内容分析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是什么?可以从哪几个角度来探讨?议题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是怎样在艰辛探索中前进的?议学问题:(1)阅读P28页的相关链接,结合此时国际背景,你认为此时中国如何开启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篇章?(2)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关于中共八大的介绍,总结八大的召开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贡献。(3)有人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经历了严重的曲折,发生了“文化大革命”,造成十年内乱,所以那个阶段的探索实践是没有意义的。请对这一观点进行评析。课堂小结串联成树,画出本框知识体系当堂练习1.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党领导人民“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意味着我国( )①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③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 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不忘什么初心?就是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继续向哪里前进?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关于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说法正确的是(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②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偶然③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亿万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作出的决定性选择④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找到的适合中国特点的正确道路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3.习总书记指出:“在中国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先例,犹如攀登一座人迹未至的高山,一切攀登者都要披荆斩棘、开通道路。”下列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理解正确的是( )①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必须根据自身国情选择合适道路②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有利于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严重的曲折,是因为没有借鉴苏联经验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没有对抗性的冲突和矛盾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忠诚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他的遗愿,同一切忠于他的事业的人们继续奋斗,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抱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对此,以下认识正确的是( )①社会主义革命完成了辛亥革命未完成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就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③辛亥革命以来的历史证明实现民族复兴要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英勇奋斗④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与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是完全相同的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5.某班同学以“社会主义为什么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为议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搜集到以下两则图片。根据上述资料,可以推断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①我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②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是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③经过“一化三改”,中华民族完成了有史以来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④毛泽东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的道路是正确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6.1979年3月,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谈道:“我们尽管犯过一些错误,但我们还是在三十年间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所没有取得过的进步。”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①没有吸收借鉴好苏联经验是经历曲折的主要原因②印证了生产关系变革必须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一次结合④启示我们经济建设要牢牢地秉持实事求是的精神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课后总结反思参考答案:1.D【详解】①:新中国的成立,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①排除。②: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②排除。③④:材料强调,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党领导人民进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意味着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 ,也说明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不在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③④正确。故本题选D。2.D【详解】①: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正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①错误。②: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不是“偶然”,②错误。③④: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亿万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作出的决定性选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找到的适合中国特点的正确道路,③④正确。故本题选D。3.A【详解】①:“在中国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先例,犹如攀登一座人迹未至的高山,一切攀登者都要披荆斩棘、开通道路”,这说明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必须根据自身国情选择合适道路,①正确。②: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②正确。③:我国在探索时期借鉴了苏联的经验,这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严重曲折的原因,③错误。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但都是非对抗性的矛盾,④错误。故本题选A。4.C【详解】①: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了辛亥革命未完成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排除①。②③:“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他的遗愿,同一切忠于他的事业的人们继续奋斗,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抱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这说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就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也说明辛亥革命以来的历史证明实现民族复兴要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英勇奋斗,②③正确。④: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排除④。故本题选C。5.B【详解】①③:图片显示的是社会主义改造的事,我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充分证明只有社会土义才能救中国,经过“一化三改”,中华民族完成了有史以来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①③正确。②:一化三改期间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②排除。④:毛泽东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图片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④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6.C【详解】②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过程,印证了生产关系变革必须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启示我们经济建设要牢牢地秉持实事求是的精神,要与国情相适应,②④符合题意。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中国共产党以苏联经验教训为鉴戒,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艰辛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①错误。③: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一次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③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