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生命可以永恒吗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1 生命可以永恒吗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8.1生命可以永恒吗 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实践的机会,提高他们道德践行的能力。”
针对初中学生的生命概念比较模糊、生命意识淡薄这一现象,在本课的设计上通过情境探究和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在互动和亲身体验中,明白生命的短暂和不易,从而在生活中学会珍惜生命,实现了思想品德课“它必须依托相关知识,但根本在于价值观教育,在于影响人的情感态度行为的改变,影响人的德性与人格健全”的课程目标,有利于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践行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内容的第一课的教学内容。首先引领学生探问“生命可以永恒吗”,帮助学生感悟生命来之不易、生命是独特的、不可逆和短暂的等特点,理解生命有时尽的自然规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审视个人生命与人类生命的关系,理解生命有延续,初步培养学生作为个体生命“我”在人类生命接续中的使命感,为学生学习第二框内容《敬畏生命》,深入理解生命至上的内涵,理解人与人之间生命关系的休戚与共及践行对生命的敬畏打下学习基础。
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是一个人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初一学生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开始探问“生命”,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还处于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并受其自身的认知水平所限,他们对生命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不够全面,甚至会产生偏差。如果学生这些思维的矛盾或困惑得不到及时指导,就可能产生心理脆弱、思想困顿、行为失控等问题,导致其不懂得尊重、敬畏、珍爱生命,甚至会漠视生命。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如何坚守善待生命的底线,追求生命的美好,对初中学生来说也是巨大的考验。因此,设计本课内容,引领学生探问生命,对学生进行生命观、价值观的正确引领,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教育意义。它将有助于初中学生正确审视个人生命与他人、社会和人类的关系,有助于初中学生科学理解生命的发展规律,培养他们感激生命、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情怀,并进一步激发对生命话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识生命
教学难点
理解生命有接续
教学目标
1.懂得生命来之不易,生命是独特的、不可逆的和短暂的,了解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理解生命有接续,明确个体生命在实现人类生命的接续中要担当使命。
2.培养对生命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理解生命有时尽,生命有接续。
3.理解生命来之不易,培养珍爱生命的情怀,增强生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图片、音频、视频,激发学习兴趣,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
(2)情境教学法:积极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学习活动中生成、体验提升。
(3)合作探究法:在探究材料的基础上,以自主、合作多形式,鼓励学生多动脑、多思考,多动口,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思维的创造性,以及分析归纳和表达能力。
(4)体验法、感情交流法:通过自身生活体验和交流,使学生认同观点,从而主动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中,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合一。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朗读者第二季《生命》开场白,引发学生思考 “如果生命有长度,她可不可以永恒?”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今天的课堂《生命可以永恒吗》
(出示学习目标)
1.认识生命的来之不易,知道生命是独特的、不可逆的和短暂的。
2.理解生命有接续,明确个体生命在实现人类生命的接续中要担当使命。
3.学会热爱生命、珍视自己及他人的生命 。
自主学习
1.你对生命有哪些认识?(为什么要热爱生命?或生命的特点是什么?)
2.怎样认识生命的接续?(生命有接续的意义?)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点拨、强调。梳理本课重点知识。
合作探究
活动一:生命特点我知道(略)
1.在世界上,两个拥有完全相同指纹的人出现的概率约为640亿分之一。指纹可以帮助我们确定一个人的身份,它是一种有力的唯一性个体识别依据。这说明了什么?
2.你能从数字中读出什么结论?
3.赏名言,答问题:
从罗曼.罗兰的名句中,我们领悟了生命的什么特点?
4.如果折算为天,人生也就大约3万余天。2019年11月20日我的生命已用去_______天,我的生命只剩下_______天。计算后,你的第一感受是?
5. 纽约爱因斯坦医学院的三名研究人员在《自然》期刊上发表论文,认为人类的寿命极限可能是115岁左右。研究人员说,只有极个别的人可能活得更长,但这种人非常稀有,在任何一年有人的年龄突破125岁的概率是万分之一。
这一研究说明了什么?
活动二:生命的接续
播放视频,思考问题
视频背景: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夺走了女孩果果的生命,果爸果妈选择以捐赠器官的方式,让女儿得以“永恒”。果果走后,果果爸妈成立了一个基金,为山区100名孤儿每人捐赠了一份10万元为期一年的重大疾病险。
问题1:果果留给社会的仅仅是身体的接续吗?
问题2.为什么说果果还“活着”?你还知道哪些“有些人死了,可依然还活着”的例子?
点拨:生命对我们而言,不仅仅是身体的生命,还包括社会关系中的生命、精神信念上的生命。
拓展延伸:除了精神信念的传承,还有哪些传承丰富了人类精神文明(提示:科技、文字、建筑、社会关系、衣食住行······)
活动三:生命的思考
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你怎样对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课堂小结
播放歌曲《怒放的生命》,回忆教材主干知识,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构建知识体系,引发生命的思考。
课后作业
制作一张你的家族图谱,并讲述家族的故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