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类文阅读训练(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类文阅读训练(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类文阅读
知识点: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
一、课内阅读
(一)(2023秋·河北秦皇岛·四年级校考期末)阅读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______,______。”取之,信然。
1.把上文补充完整。
2.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尝: 竞走:
唯: 信然:
3.从文中可以看出王戎是个什么样的儿童?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古代像王戎这样的少年儿童还有很多,你能举出其他的这样的事例吗?
【答案】
1.树在道边而多子 此必苦李
2.曾经 争着跑过去 只有 的确如此
3.王戎是个十分聪明机智的儿童。故事告诉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能根据有关现象推理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少走弯路。
4.文彦博幼年与儿童玩球时,球掉进一棵大树的树洞里去。文彦博叫几个小朋友往树洞里灌水,不一会儿皮球也忽忽悠悠地浮了上来。
【解析】
1.本题考查文章的识记。
注意“道”的正确书写。
2.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尝与诸小儿游: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尝:曾经。诸儿竟走取之:许多孩子都争相跑过去摘李子。竞走:争相地跑过去。
唯戎不动:只有王戎没有动。唯:只有。取之,信然:摘来一尝,的确如此。信然:确实如此。
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和主旨。
这篇短文通过讲述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都争相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果然是苦的。从中可以看出王戎是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学习完这篇短文,我要学习王戎在观察事物时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4.本题考查课外积累。
答案不唯一,符合要求的故事即可。王冕四岁作画、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都可以。
司马光砸缸:讲述了司马光用大石砸破水缸,救出掉在大水缸里同伴的故事。
【分析】参考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相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二)(2023秋·广东惠州·四年级统考期末)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5.选择加点词的意思,填在括号里。(填序号)
①的确如此。②争着跑过去。③只有。
唯( ) 竞走( ) 信然( )
6.请补充“ ”上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它的大意。
7.“唯戎不动”的原因是( )
A.王戎不喜欢吃李子。
B.王戎知道自己跑得没有别的小朋友快。
C.王戎已经判断出李子是苦的。
D.王戎认为不是自家树上的李子不能摘。
8.下面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诸儿/竞/走取之 B.诸/儿/竞走取之
C.诸儿/竞走/取之 D.诸儿/竞走取/之
【答案】
5.③ ① ②
6.尝与诸小儿游 曾经有一次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
7.C
8.C
【解析】
5.本题考查的是字词解释。
理解文言文中的字词含义,可以用联系语境、字形推敲、单音节变双音节、成语迁移等方法来理解。
联系句子“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可知,“唯戎不动”指的是只有王戎没有动,因此“唯”是只有的意思,故选③;
这里的“竞走”是两个词语,可以理解为“竞相奔走”,意思是争着跑过去。故选②。
联系前文王戎回到的话“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可知,这里人们相信王戎说的是正确的。因此,“信然”的意思可以理解为的确如此。故选①。
6.本题考查的是名篇默写和翻译句子。
根据课文正确写出横线上的句子即可。注意“诸、游”的正确书写。
在翻译句子时,可以先理解句子中难理解的字词,再把字词的含义串起来,组成句子的含义。
尝:曾经。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曾经有一次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
7.本题考查的是内容理解。
联系下文“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可知,“唯戎不动”的原因是“此必苦李”。
故选C。
8.本题考查的是句子停顿。
我们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理解意思,再结合意思断句。“诸儿竞走取之”的意思是许多孩子都争相跑过去摘李子。根据句子结构,“诸儿”是主语,“竞走”是谓语,“取之”是宾语,因此,这句话的停顿可以按照主谓宾的顺序来划分,即:诸儿/竞走/取之。
故选C。
【分析】参考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相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二、类文阅读
(一)(2023秋·全国·四年级期中)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
燧人钻木取火
遂明国不识四时昼夜,有火树名遂木,屈盘万顷。后世有圣人,游日月之外,至于其国,息此树下。有鸟类鸮(xiāo),啄树则灿然火出。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suì)人。
(选自《精编神话故事一百篇》)
9.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识: 至:
息: 感:
10.“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suì)人。”翻译成白话文,意思是:
11.短文中的圣人从哪里受到启发,发明了钻木取火?从文中找出来,用“ ”画出来。
12.你能解释一下“钻木取火”的道理吗?
13.人类从自然现象或生活现象中受到启发,从而进行发明创造的事例数不胜数。试着举个例子吧。
【答案】
9.知道 到 休息 感悟
10.圣人受到启发,感悟到钻木取火的道理,就试着用小树枝来钻火,终于引发火花,燃起火种,人们把这位圣人称为“燧人”。
11.有鸟类鸮(xiāo),啄树则灿然火出。
12.钻木取火是根据摩擦生热的原理产生的。木材比较粗糙,摩擦时会产生热量,而且木材本身就是易燃物,所以就会生出火来。
13.牛顿看到苹果落地,从而受到启发,发现了万有引力。鲁班受到锯齿状树叶划伤皮肤的启发,发明了锯。
【解析】
9.本题考查了文言字词的解释。
要根据句意来理解。
不识四时昼夜:不知道什么叫春夏秋冬,什么叫白日昼夜。识:知道。
至于其国:来到此国。至:到。
息此树下:在这棵大树下休息。息:休息。
圣人感焉:圣人感悟到了“钻木生火”的道理。感:感悟。
10.本题考查了翻译句子。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重点词有感:感悟。焉:“钻木生火”的道理。号:称。
故翻译为:圣人受到启发,感悟到钻木取火的道理,就试着用小树枝来钻火,终于引发火花,燃起火种,人们把这位圣人称为“燧人”。
11.本题考查了对文章的理解。
结合“有鸟类鸮(xiāo),啄树则灿然火出。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suì)人”可知,短文中的圣人看到鸮啄木有火星,得到了感悟,受到启发,发明了钻木取火。故答案为:有鸟类鸮,啄树则灿然火出。
12.本题考查了对文中语句的理解。
联系生活常识和文章句子“有鸟类鸮(xiāo),啄树则灿然火出”理解可知,钻木取火是根据摩擦生热的原理产生的。木材比较粗糙,摩擦时会产生热量,而且木材本身就是易燃物,所以就会生出火来。
13.本题考查思维拓展。
结合所学知识来答题。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人们通过观察蝙蝠利用超声波飞行,受到启发发明了雷达。
【分析】参考译文:
传说中有一个国家叫燧明国,那里的人从来不知道什么叫春夏秋冬,什么叫白日黑夜。国里有棵名叫遂木的火树,屈盘起来,占地面积有一万顷地那么大。后来,有一个圣人,漫游到了日月所照以外的远方,来到此国,在这棵大树下休息。忽然看见许多像鸮样的鸟,在大树的枝叶间用嘴啄木,每啄一下,就有灿然的火光发出。于是,圣人感悟到了“钻木生火”的道理,所以就试用小树枝来钻火,果然钻出火来。于是后人就称他为燧人。
(二)(2023秋·广东梅州·四年级统考期末)阅读
某地有一犬①,能以主人所寄信,送入路旁之邮筒。一日,以数函②令往投入,乃衔其一而返③。取视之,则以未贴邮票故也。
注释:①犬:狗 ②函:信件 ③返:回来
14.联系上下文,给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送入路旁之邮筒。( )
(2)取视之。( )
A.封套 B.信件 C.的 D.代指犬
15.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字词。
(1)一犬: (2)数函:
16.解释下列句子。
某地有一犬,能以主人所寄信,送入路旁之邮筒。
17.狗为什么会“衔其一而返”?
【答案】
14.C B
15.一条狗 几封信
16.某地有一条狗,能够把主人要寄的信件,送到路旁的邮筒里。
17.因为那封信没有贴邮票。
【解析】
14.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1)结合译文可知:“送入路旁之邮筒”意思是送到路旁的邮筒里。之:的。故选C。
(2)结合译文可知:“取视之”意思是主人拿起信件看。之:代词,指信件。
故选B。
15.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1)结合译文可知“某地有一犬”意思是某地有一条狗,可知“一犬”是一条狗的意思。
(2)结合译文“以数函令往投入”意思是主人又给这条狗几封信件送去邮寄。结合注释②中函:信件,可知数函是几封信件的意思。
16.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某地:某个地方。一犬:一条狗。所:要。之:的。
故翻译为:某地有一条狗,能够把主人要寄的信件,送到路旁的邮筒里。
1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句子“取视之,则以未贴邮票故也。”可知,文中的小狗去寄信却叼着其中一封信回来,是因为那封信没有贴邮票。
【分析】参考译文:某地有一条狗,能够把主人要寄的信件,送到路旁的邮筒里。有一天,主人又给这条狗几封信件送去邮寄,但是狗却叼着其中一封信回来了。主人拿起信件看,原来是这封信没有贴邮票。
(三)(2022秋·广东深圳·四年级统考期中)阅读﹒感悟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注释】①入日:太阳入于地平线下,意思是追赶到太阳落下去的地方。②河、渭:黄河、渭水。③大泽:大湖。④邓林:桃林。
18.结合短文,解释字意。
(1)“欲得饮”中“欲”:( )
(2)“弃其杖”中“弃”:( )
19.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夸父与日逐走,入日。”这句话的意思。
20.上文所叙述的故事是《 》,它是一篇( )故事。
21.联系课文内容,你觉得夸父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
18.想 丢下
19.夸父与太阳赛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20.夸父逐日 神话
21.夸父是一位执著、勇敢、敢于追求,乐于奉献,愿为人类造福的英雄
【解析】
18.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欲得饮”的意思是想要喝水,这里“欲”的意思是想要;希望。
“弃其杖”的意思是丢弃他的手杖,这里“弃”的意思是放弃;扔掉。
19.本题考查句子解释。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中:逐走:竞跑,赛跑。逐:竞争。走:跑。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整句意思是夸父与太阳赛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20.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这篇文章出自《山海经.海外北经》的《夸父逐日》,讲述了黄帝时期的夸父族首领夸父与太阳赛跑最终渴死化成世间实物的故事,是一篇神话故事。
2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根据课文《夸父追日》内容,我觉得夸父是一个勇敢、坚强、敢于追求理想的人。他为了追赶太阳,不惜付出巨大努力,甚至最终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种勇于追求理想、不屈不挠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分析】参考译文:夸父与太阳赛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往北去大湖喝水。还没到大湖,在半路因口渴而死。丢弃他的手杖,(手杖)化成桃林。
(四)(2022秋·山西长治·四年级校考期中)阅读与理解。
望梅止渴①
魏武②行役③,失汲道④,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⑤,乘此得及前源。
【注释】①本文节选自《世说新语 假谲》。②魏武:即曹操。③行役:带有任务而出外跋涉,这里指带部队行军。④汲道:取水的途径。⑤出水:流出唾液。
2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失汲道:
(2)军皆渴:
(3)士卒闻之:
23.用自己的话写出下面句子的含义。
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
24.你觉得曹操想出的办法好吗?好在哪里?
25.与“望梅止渴”意思相近的成语是( )
A.画蛇添足 B.画饼充饥 C.望眼欲穿 D.叶公好龙
【答案】
22.找不到 都 听说,听到
23.前边有一片梅子林,结了很多果子,味道酸甜,可以解渴。
24.好。这个办法既能让士兵们分泌唾液,减轻口渴,又能振奋士兵们的精神,加快行军速度。
25.B
【解析】
22.本题考查理解重点字词的能力。
(1)“失汲道”的意思是:找不到取水的路。再联系上下文可知,这里的“失”是“找不到”的意思。
(2)“军皆渴”的意思是:士兵都很口渴。在现代汉语中“皆”是“都”“都是”的意思,放在句子中意思没变。
(3)“士卒闻之”的意思是:士兵听了这番话。再联系上下文可知,“闻”是“听说,听到”的意思。
23.本题考查诗句翻译。
结合整句话的含义进行翻译,“前”是前方的意思,“绕子”是果实很多的意思。“甘”是甜的意思。整句话的含义是:前面有大片的梅树林子,梅子很多,味道甜酸,可以解除口渴。
2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表达能力。
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好;然后对“望梅止渴”这一成语的含义加以分析,再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加以分析,合理地说明理由即可。
示例:曹操的办法好。因为士兵们一听到这话,就会联想到梅子的酸甜,就会流出口水来,一方面可以缓解饥渴,另一方面可以鼓舞士兵们加速前行,找到水源。
25.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能力。
望梅止渴:比喻愿望无法实现,只好用想象或虚构的东西自慰。
A.画蛇添足:比喻做事多此一举;
B.画饼充饥:比喻以空想来安慰自己;
C.望眼欲穿:形容非常期盼;
D.叶公好龙:比喻不是真的爱好。故选B。
【分析】译文:魏武帝曹操率部远行军,找不到取水的路,士兵都很口渴。曹操于是便传令说:“前面有大片的梅树林子,梅子很多,味道甜酸,可以解除口渴。”士兵听了这番话,口水都流出来了。凭借这个办法得以赶到前面的水源。
(五)(2023春·广东惠州·四年级校考期末)课内阅读。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26.下列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
A.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B.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C.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D.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27.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未成,弃去 弃:
(2)逢老媪方磨铁杵 方:
28.试着写出“太白感其意,还卒业”这句古文的意思。
29.“铁杵成针”的故事后来成为一句俗语“ ”。我从中也得到这样的启发:
【答案】
26.B
27.放弃 正在
28.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
29.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做任何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坚持下去便能获得成功。
【解析】
26.本题考查朗读句子。
断句指在说话或朗读时,在语句前后以及中间所做的间歇,其作用在于使句子结构层次分明,也为了充分表达感情,朗读停顿一般是以意思为单位。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根据句意“路过一条小溪”可知,“过是溪”应从“过”后面停顿。根据句意“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可知,“逢老媪方磨铁杵”应从“逢老媪”后面停顿。
故选B。
27.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1)未成,弃去: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弃:放弃。
(2)逢老媪方磨铁杵: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方:正在。
28.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中的“感”被……感动。“还”回去。“卒”完成、结束。故“太白感其意,还卒业”的意思为:李白十分惊讶这位老妇人的毅力,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学业完成了。
29.本题考查主旨和积累。
本文主要写了李白受到磨铁棒的老妇人的感动,完成自己学业的故事。这个故事后来演化成了一句俗语: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我从这个故事中也得到启发:只要勤奋、认真地对待所做的事,就一定能做好这件事情。
【分析】参考译文:
磨针溪是在象耳山脚下。世世代代相传,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于是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
(六)(2023春·湖南长沙·四年级统考期末)阅读文《一》
小古文一则:孙敬①,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时疲寝②,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世大儒③。
——东汉·战国(汉书)
小古文二则:(苏秦④)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
①东汉著名欢治家②睡觉③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④战国时期著名的谋略家将要大腿
30.两则小古文讲的是古人读书不倦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 )。(填序号)
①囊萤夜读 ②悬梁刺股 ③手不释卷 ④凿壁偷光
31.下面的说法对不对,对约打“√”,不对的打“×”。
①“悬梁刺股”由“头悬梁”和“锥刺股”两个故事组成。 ( )
②“(苏秦)读书欲睡”,是说苏秦在读书的时候就已经睡着了。( )
32.理解文意,找出跟意思对应的文句(填字号)。
①用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 )
②用事先准备好的锥子自己往大腿上刺。( )
A.晨夕不休 B.以绳系头,悬屋梁 C.引锥自刺其股 D.血流至足
33.填空:“悬梁刺股”,分别是讲 (谁)和苏秦的故事,他们共同的品质是
【答案】
30.②
31.√ ×
32.B C
33.孙敬 勤奋好学,刻苦学习
【解析】
30.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小古文一则,读句子“以绳系头,悬屋梁。”可知,讲的是孙敬头悬梁的故事;小古文二则,读句子“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可知,讲的是苏秦锥刺股的故事。由此可知,故事的名字为悬梁刺股。
故选②。
31.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①小古文一则,讲的是孙敬头悬梁的故事;小古文二则,讲的是苏秦锥刺股的故事。“悬梁刺股”由此而来,题干表述正确。
②“(苏秦)读书欲睡”的意思是苏秦因为长时间读书,十分困倦,想要打瞌睡。故题干表述错误。
32.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
①小古文一则,读句子“以绳系头,悬屋梁”可知,“悬”指悬挂,句意为:(孙敬)用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故选B。
②小古文二则,读句子“引锥自刺其股”可知,“股”指大腿,句意为:用锥子刺自己大腿。故选C。
33.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和人物形象分析。
小古文一则,读句子“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可知,本文的主人公是孙敬,讲述了孙敬好读书,晚上头悬梁的故事。小古文二则讲的是苏秦为了多读书拿锥刺股的故事。他们共同的品质是勤奋学习,刻苦读书。
【分析】参考译文:
小古文一则:孙敬,字文宝,十分好学,从早到晚不停地学习。等到疲倦了,想睡觉的时候,就用一根绳子系住头发,将另一头拴在房梁上。后来,孙敬成为当世大世大儒。
小古文二则:苏秦因为长时间读书,十分困倦,想要打瞌睡,这时他为了保持清醒,用锥子刺自己大腿,流了很多血,一直到脚踝处。
(七)(2023春·河南南阳·四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习题。
截竿入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①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②无所出。俄③有老父④至,曰:“吾非圣人⑤,但⑥见事多矣!何不以⑦锯中截而入?”遂⑧依而截之。世之愚⑨,莫之及也。
【注释】①初:开始时,文中表示第一次。②计:办法。③俄:一会儿。④老父(fǔ):老人,古时对年长男人的尊称。⑤圣人:才智超群的人。⑥但:只是。⑦以:用。⑧遂:于是,就。⑨愚:愚蠢。
34.解释带点字的意思。
(1)初竖执之。
(2)俄有老父至。
35.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36.鲁人“截竿入城”的原因是 ,结果是 (用文中原句回答)。
37.如果你在现场,你会对鲁人说: 会对老父说:
【答案】
34.拿 到来
35.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
36.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 计无所出 遂依而截之
37.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把它放倒后直着拿进去呢?你为什么不换个方式呢? 老爷爷,你呀,虽然见的事多了,但考虑问题还是那么简单,你自以为是,其实还是错了,以后遇事还是得多试试呵,可不能倚老卖老呵!
【解析】
34.本题考查字词的解释。
(1)结合译文可知,“初竖执之”这句话的意思是: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故这句话中“执”字的释义为“拿”“拿着”;
(2)结合译文的内容可知,“俄有老父至”这句话的意思是:不久,有个老人来到这里。故这句话中“至”的释义为“来到”“到来”。
35.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
结合译文和注释可知,画线句子“何不以锯中截而入?”中的“何”是疑问词“为什么”的意思。“以”是“用”的意思,所以“不以”是“不用”的意思。“中截”从中间截断;“而入”进入。故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
3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仔细阅读全文,再结合译文的内容可知,文章开头叙述故事的起因是“鲁国有个拿着长竿子进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但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他实在是想不出什么办法来了。”故鲁人“截竿入城”的原因是文中原句: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 计无所出。接着叙述故事的经过“不久,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虽然不是圣贤,只不过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 最后交代故事的结果“于是那个鲁国人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故鲁人“截竿入城”的结果是原句:遂依而截之。
37.本题考查思维拓展及表达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对两个人的做法从不同的角度去做分析,然后结合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即不能教条,死板,循规蹈矩,要学会思考和变通等这个中心,分别对两个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如:①我会对鲁人说:在晕倒困难时,你为什么不学者变通一下自己的思想呢?横着进不去为什么不试着把竿子顺过来进呢?②我会对老父说:老人家您虽然经验丰富,办法多,但是,您给出的办法有点愚蠢,不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好办法等。
【分析】译文:鲁国有个拿着长竿子进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但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他实在是想不出什么办法来了。不久,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虽然不是圣贤,只不过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于是那个鲁国人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八)(2023春·江苏淮安·四年级统考期末)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逐雀
红日将下,打麦已完。小雀一群,纷集场上,觅食余粒。数童子立门前,拍手噪逐之,雀闻人声,散入林中。
38.对加点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逐雀:追逐 B.拍手噪逐之:麻雀 C.雀闻人声:听到
39.“小雀一群,纷集场上,觅食余粒”翻译成现代文,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一群小麻雀纷纷跑到麦场上,吃地上剩下的麦粒。
B.一群小麻雀纷纷跑到麦场上,吃几粒麦子。
C.一群小麻雀纷纷跑到麦场上,寻找地上几粒麦子。
40.用原文内容填空。
从“ ”看出天色将晚,小雀一群,纷集场上,是想“ ”雀群散入林中是因为“ ”。
41.“数童子立门前,拍手噪逐之”是想 ,可以看出童子们 。
【答案】
38.A
39.A
40.红日将下 觅食余粒 雀闻人声
41.赶走吃麦粒的小麻雀 非常爱惜粮食
【解析】
38.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A.逐雀:追逐——驱赶;故选A。
39.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纷:众多杂乱;集:聚集;觅食:寻找食物;余粒:这里指遗落下来的麦粒。
句子意思为:一群小麻雀纷纷飞到打谷场上,寻找剩余的麦粒吃。故选A。
4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文章句子“红日将下”可知红日将要落山,天色已晚;结合句子“小雀一群,纷集场上,觅食余粒”可知小雀一群,纷集场上,是想觅食余粒;结合句子“雀闻人声,散入林中。”可知雀群散入林中是因为雀闻人声。
4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人物形象分析。
结合文章句子“数童子立门前,拍手噪逐之”可知几个小孩子站在门前,拍着手大声叫,驱赶着麻雀,小孩子们想驱赶吃麦粒的麻雀;小孩子看到小麻雀吃打谷场上的粮食,抓紧驱赶麻雀,可以看出小童们非常珍惜粮食,非常懂事。
【分析】参考译文:红日将要落山,人们已经打完麦子,一群小麻雀纷纷飞到打谷场上,寻找剩余的麦粒吃。几个小孩子站在门前,拍着手大声叫,驱赶着麻雀。麻雀听到人的声音,吓得四散而逃,飞到旁边的林子里。
(九)(2022春·广东云浮·四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王冕求学(节选)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lǒng)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注释】(1)辄:总是(常常)、就。(2)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3)已:过后。(4)曷:通“何”,为什么。(5)潜:暗暗地、悄悄地步行。(6)执策:拿着书。(7)达旦:到早晨,到天亮。
4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牧牛陇上( )(2)窃入学舍( )
43.翻译句子,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已而复如初。
44.画线句子的意思是王冕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这让我们想到,本学期我们学习过的另一位古人也是这样刻苦读书的,请你写出这个故事
45.你认为王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案】
42.放牧 偷偷地,暗中
43.过后,他仍是这样。
44.囊萤夜读
45.王冕是个吃苦耐劳、勤奋好学的人。
【解析】
42.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解释。
(1)牧牛陇上:在田地上放牛。牧:放牧。
(2)窃入学舍:偷偷跑进学堂中。窃:偷偷地,暗中。
43.本题考查翻译句子。
已而:不久;复:再次;如:像;初:从前。“已而复如初”意思是没过多久,就又跟以前一样。
44.本题考查课外阅读与积累。
结合题干中的句子“王冕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本学期我们学习过的另一位古人也是这样刻苦读书的”,可以想到“囊萤夜读”的车胤,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灯油。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袋子,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
45.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结合文章句子“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可知王冕的好学;结合句子“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可知王冕的勤奋刻苦。因此王冕是一个勤奋刻苦,吃苦耐劳、热爱学习的人。
【分析】参考译文: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