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8.2敬畏生命 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敬畏生命》是统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中第八课“探问生命”第二框的内容,“生命的思考”单元是对初中生开展比较系统的生命教育,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教育价值。本节课引导学生理解并践行对生民的敬畏,要珍爱自己的生命,关怀他人生命,自觉走上道德生活。只有学生明白生命可贵的时候,才会慎重对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本节课为后面第九课和第十课打下基础。核心素养道德修养: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懂得生命的意义,热爱生活。健全人格: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热爱生活,确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为什么要敬畏生命教学难点:正确处理生命问题,做到敬畏生命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情境体验法、任务驱动法。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分享体验法。学情分析初中阶段是个人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七年级学生已经自觉或不自觉的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还处于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并受其自身的认知水平所限,他们对生命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不够全面、甚至会产生偏差。如果学生这些思维的矛盾或困惑得不到及时指导,就可能导致其不懂得尊重、敬畏、珍爱生命,甚至会漠视生命。青少年正处于“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是学生从难以分辨、抵御外界不良影响的自然人向能分辨是非善恶、有正确价值观、能感受到社会与生活美好的社会人转变的关键时期,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显得尤为重要。引领学生探问生命、对学生进行生命观、价值观的正确引领,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教育意义。它将有助于初中学生正确审视个人生命与他人、社会和人类的关系,培养他们感激生命、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情怀,并进一步激发对生命话题的探究兴趣。教学过程(1)时事导入,点出课题总引视频播放:“山河锦绣,英雄归来,迎接第9批在韩志愿烈士遗骸归国。”问题思考:从2014年至今,祖国已经以最高礼遇迎接回913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这体现了对生命的什么态度?【设计意图】选取《迎接第9批在韩志愿烈士遗骸归国》的视频,将学生带入情景,更直观的感受对生命崇高的敬意,导出课题——敬畏生命。(2)探究新知(总悟)议题1:新闻播报,感知生命【引】9月5日,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发生6.8级强震。截至9月11日17时,地震已经造成93人遇难。危急关头,人民子弟兵闻令而动,光荣“逆行”,奋战在抗震救灾一线。【悟】看到这些信息,你是什么感受?【结①】生命是脆弱的、艰难的。【引】生命的奇迹:泸定地震中失联17天的甘宇被找到了,他靠吃野果、喝水生存。【悟】看到这一情境,你又是什么感受?【结②】生命是坚强的、有力量的。【引】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四川省立即启动财政应急保障机制,紧急向甘孜州专调资金5000万元,确保抗震救灾工作及时开展。【悟】国家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全力抗震救灾,这样做值得吗?【结③】生命是崇高的,神圣的。【设计意图】利用新闻播报的形式,将身边发生的时事呈现在课堂,让学生在走进他人生命的事迹中,体会到生命是脆弱的,同时又是坚强的,生命是艰难的,但同时又是有力量的,生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议题2:事件回顾,感悟生命【引】此前,泸定地震发生后,慌乱中,罗永(甘宇同事)突然看到坝前水位明显上涨,判断应该是厂房机组因地震停机,必须立即提起泄洪闸门,否则时间久了洪水要漫过大坝,威胁下面村庄几百人的安全。他放弃逃生机会,逆行拉闸泄洪救下几百人。随后遇到留下来救助伤员的同事甘宇。两人一起回到工厂切断电闸后,开始了漫长的逃生之路,9月7日,甘宇收到消息,有两支救援队往水电站去了,但甘宇实在走不动,怕拖累罗永,便让罗永先走,9月8日下午,罗永被救出,而与其同行的甘宇却下落不明……直至17天后被发现获救。【悟】1.他们为什么将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去全力抢救他人?2.他们的做法是不是对自己生命的不珍惜?【结】为什么要敬畏生命?【设计意图】以社会热点为话题,引导学生关注时政新闻,养成学科素养。运用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明白敬畏生命要求我们不仅要推己及人,还要尊重、关注、关怀、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议题3:休戚与共,敬畏生命【引】9月6日,四川泸定地震后,甘孜州中心血站呼吁市民献血。康定市民踊跃参与,现场排起长队。6日晚,血站工作人员表示,经过市民们的踊跃献血,目前血液储备已足够。【悟】市民踊跃献血体现了什么 【结】我们与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休戚与共的。我们必须意识到每个人都需要与他人共同生活。【引】58岁的倪太高是四川省石棉县跃进村的村民。他的家就在猛虎岗附近,他熟悉这里的每一条小路与溪流。“我回村里喂羊,听说有个人失踪了,找了好几天了,还没有找到,我就想自己对这片地形熟悉,就去找找看。”倪太高说。在发现甘宇前一天,他找了一天没找到。次日早上,他又上山寻找,最终找到了甘宇。【悟】58岁村民倪太高为什么要多次进山援救甘宇?【结】我们对生命的敬畏并不是谁的命令,而是内心的自愿选择。这一行为体现了对生命的关怀、敬畏。【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觉选择,积极践行,立志肩负起时代的重任,并在日后的生活与学习中,将“敬畏生命”的理念落到实处,过道德的生活。(3)课堂小结(总结)教师寄语生命来来往往,来日并不方长,每一个不平凡的瞬间,都是由无数个极致的平凡沉淀来的,希望这棵生命之树能在每一位同学心中生根发芽,时刻提醒我们心存敬畏,行有所止。珍惜当下,用行动散发光,成为光!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