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前夜的危机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近代前夜的危机

资源简介

课件17张PPT。近代前夜的危机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
清朝中期土地兼并严重,政治腐败黑暗,农民起义增多,与西方国家相比逐渐落后……资料1 康熙帝视察苏州之后认为,当地从事农业的人少,从事工商业的人多,民风奢华。他敦促当地官员努力纠正这种社会现象。雍正帝认为,市场上多一个商人,田地里就少一个农民。他多次强调:“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末也。”
资料2 《大清律例》明确规定,矿冶业只限本州县的人经营,“如有别州县民人伙众越境采取,聚至三十人以上”,为首者发配充军。清政府还规定,私人拥有织机不得超过100张,并且每张织机需要纳税银50两,若超过100张织机,则以违反律例来论处,予以惩罚。后来,允许私人拥有织机的数量虽然有所扩大,但任由官府控制。从上述资料来看,清朝统治者对民间工商业的发展有哪些担忧?
清政府对民间工商业发展所采取的措施会有什么后果?1、强化了自然经济形态,导致大量商业资本投向土地,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
2、影响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流通;
3、硬伤了商业资本的积累,阻碍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4、拉大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以农为本”,“重农抑商”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生产力水平低下。1、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
明清统治者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禁止同外国互通有无的一种对外政策。材料一:利玛窦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在明朝官员中应起了轩然大波,认为:第一,中国应处于图的正中央;第二,中国应该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材料二:乾隆皇帝以所请“与天朝体例”不合,驳回了英国使者马戛尔尼与中国通商的请求,并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明清统治者“夜郎自大”的心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防范自卫(防范倭寇;西方殖民者;明末抗清武装)2、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   法国启蒙学者伏尔泰称赞中国是“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
  法国《百科全书》的主编狄德罗在该书《中国》条目中,盛赞“中国民族,其历史之悠久,文化 、艺术、智慧、政治、哲学的趣味,无不在所有民族至上”。①传统的自然经济,其特点是自给自足,不需要外来商品的买卖;
②中国一直是周围一些国家臣属或朝贡的对象,统治者习惯了以“天朝大国”自居;
③康乾盛世也的确繁盛一时;
④其他国家学者的赞美。结合书本P23的内容思考:导致明清统治者产生夜郎自大的原因有哪些? 明朝:明朝中叶由于倭寇和西方殖民者的侵扰,明政府开始实行闭关政策;
清朝:清初实行严厉的海禁,将沿海居民内迁50里,是为了断绝东南沿海对郑成功等抗清武装的联系和物资供应。康熙统一台湾后,清政府重开海外贸易,允许外商来华贸易。
乾隆时期,又关闭了其他海港,限定广州一处海港通商,并只能通过“广州十三行”统一进行商品贸易。3、闭关锁国政策的过程:4、议一议:闭关锁国政策会产生哪些影响?积极影响:
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消极影响:
阻碍了中国的发展,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使中国更加闭塞、停滞,远离世界发展潮流。清代人口数变化清代人均田地变化1、人口增长迅速,但土地兼并严重,导致社会矛盾尖锐。社会问题严重2、政治腐败黑暗,皇室铺张浪费,官场腐化奢靡。3、各族人民起义不断手工工场18、19世纪的中国仍然是以自然经济为主的专制落后的封建国家,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18、19世纪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通过工业革命发展为新兴的工业资本主义国家。这些国家迅速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4、与西方国家相比开始落后比较中英两国的政治、经济和对外政策,说说中国近代前夜的危机有哪些? 政治:封建专制制度日趋衰落;
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受到商品经济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的冲击;
科技文化:以总结性著作为主,基本上停滞不前;
对外:边疆地区不断遭受外来侵略,对外活动主要是抗击外来侵略。课堂巩固1.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繁荣时期是( )
A.贞观之治 
 B.康乾盛世
C.开元盛世  
 D.文景之治
2. 以下历史时期采取“闭关锁国”政策的是( )
A.唐朝     
 B. 宋朝
 C. 元朝    
 D. 清朝BD 能力拓展 材料一 隋朝时,和中国通商往来的有十几个国家,到唐朝时发展到70多个国家。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不许官吏加重他们的税收。大批外商从陆路、海陆来到长安、洛阳、广州等城市。
材料二 (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需同外国互通有无,还害怕外国商人同沿海人民往来会“滋扰生事”。因此,清政府严厉限制对外贸易,采取了闭关政策。3.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1)唐朝政府采取的是什么对外政策?
(2)清统治者为什么采取“闭关锁国”政策?
(3)以上两种政策导致的结果各是什么?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对外开放,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 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需同外国互通有无,还害怕外国商人同沿海人民往来会“滋扰生事”。 前者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提高了唐朝在国际上的声誉;后者阻碍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逐渐落后于世界其他各国。启示:开放则兴,闭关则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